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人记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记忆,海参崴,长岛,广岛,救生船,明视,叙述者。
个人记忆论文文献综述
姜涛[1](2019)在《从个人家族档案探寻城市集体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家族档案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依据。扬州晚报社和扬州市档案局开辟的"吴氏馆藏精品档案解读"专栏,通过苦心孤诣、独辟蹊径的挖掘整理,把吴氏家族的个体记忆完美地转化成了城市的集体记忆。(本文来源于《传媒观察》期刊2019年12期)
孙伟帅[2](2019)在《个人记忆·国家相册》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我们打开一封封从五湖四海发来的邮件,就好像推开了一扇扇记忆的大门;当我们整理一张张与“八一”的合影,就好像走进了一段段难忘的岁月。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被定格为美好的瞬间,都是一段珍贵的记忆——士兵刘崇走下训练场,靠着铁甲战车,把军用(本文来源于《解放军报》期刊2019-08-09)
张佳眉[3](2019)在《社交媒体的使用对个人记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交媒体的使用率近年来在持续增长,它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与此同时,人们对它的过度依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愈发显现。对个人记忆结构的影响正是其中一项。信息爆炸的大环境下,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呈几何式增长,我们似乎知道的越来越多,但其实在数字屏幕下我们对于复杂信息的认知加工能力变得薄弱。社交媒体让我们的注意力愈来愈难以集中,导致我们对信息进行的内化和长时记忆方面"力不从心"。(本文来源于《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期刊2019年15期)
陈果[4](2019)在《《明月几时有》:个人记忆与历史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明月几时有》是许鞍华执导的一部抗战主旋律电影,该片以我国抗战史上着名的东江纵队护送八百名文化名人安全撤离香港这一历史事件为开端,主要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者占领香港后,以小学教师方兰为首的一群小人物顽强抗日的热血故事,电影依托个人记忆与历史叙事的方式成功摆脱了以往抗日电影的"套路和束缚",其全新的电影创作方式不失为一次抗日主旋律电影的创新尝试,虽然很难将其定义成一种全新形式的战争电影,但是其艺术价值仍然值得广大观者探索和深思。(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9年12期)
张盟初[5](2019)在《作为个人记忆的图像》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我疯狂地拍同一个人或同一样东西,我就永远不会失去那个人,不会失去我的回忆。但是照片却恰恰让我看见我不断失去的东西。”这是摄影师南·戈尔丁所认为摄影的意义,以及摄影图像和记忆的关系。如今摄影几乎成为手机的必备功能,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将眼前的事物记录(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5-30)
王春林[6](2019)在《个人记忆中的生命痛苦——关于赵焰长篇小说《彼岸》》一文中研究指出毫无疑问,《彼岸》是一部与作家的个人记忆紧密相关的长篇小说。我们注意到,在这部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长篇小说中,作家曾经专门谈到过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写作缘起。那是在第九章的第叁节开头部分:"气味就是记忆。原先我读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小玛得兰蛋糕’一节,明白了味道和回忆的关系,明白味道对记忆的诱导。‘小(本文来源于《山西文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露洋,布俊,王宗峰[7](2019)在《夹缝中藕断丝连的个人情感——论《荷花淀》对革命集体记忆的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荷花淀》在革命集体记忆的建构中,一方面试图建构光荣崇高的革命集体记忆,另一方面又努力在革命意识形态与个体情感言说之间寻找表达缝隙,因而既受到主流意识框架的规约,又流露出个人真实情感的诉求。抗战胜利前夕的历史转折点上出现了抗战激情与自我情感诉求的交织,为主流话语下争取个人情感表达赋予了现实合理性。《荷花淀》文本设置的妇女探夫情节,隐蔽地满足了自我情感的合理欲求。在献身革命的崇高理想下,个人隐秘的情感寻找到了合适的表达方式。巧合式的大团圆结局使得个人情感表达回归到了抗日革命的主旋律中。(本文来源于《新乡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高立英,陈国全,张淼,谭浩[8](2019)在《个人记忆 时代相册》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关中平原到世界舞台,从农家子弟到海军船长,他怀揣最朴实的愿望,与大时代撞个满怀他驶过的航迹,是一个平凡人的成长史、一名海军船长的成长史,也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注脚坐在茶几旁的矮凳上,他用不缓不急的温和语调,讲述自己的故事。他(本文来源于《解放军报》期刊2019-04-22)
杨伟,张雅蒙[9](2019)在《论大江健叁郎《个人的体验》的广岛记忆与时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人的体验》是日本作家大江健叁郎的代表作品。《广岛札记》是大江的一部随笔作品。通过《广岛札记》这把锉刀,可以发现,广岛记忆对《个人的体验》的角色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观念性到个体性、时代性的转变,是《个人的体验》之所以能够成为大江健叁郎跨越自身创作瓶颈的标志性作品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春林[10](2019)在《深度谛视个人与历史记忆的生命般若——关于赵焰长篇小说《彼岸》》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早就对赵焰兄有所耳闻,但认真地接触他的小说文字,《彼岸》的确是第一次。阅读赵焰的文字,首先一个突出的感觉便是一种诗意盎然的逼人才气。且不要说他的小说本身,单只是他的一些创作谈,这一方面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小说吧,一切,都在里面了。凡文字,都很难隐藏自己,呈现的,都是真谛。风来竹面,雁过留声。凡风起时,故事便如花般开放,也如植物一样疯长;凡风落起,(本文来源于《红豆》期刊2019年04期)
个人记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我们打开一封封从五湖四海发来的邮件,就好像推开了一扇扇记忆的大门;当我们整理一张张与“八一”的合影,就好像走进了一段段难忘的岁月。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被定格为美好的瞬间,都是一段珍贵的记忆——士兵刘崇走下训练场,靠着铁甲战车,把军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人记忆论文参考文献
[1].姜涛.从个人家族档案探寻城市集体记忆[J].传媒观察.2019
[2].孙伟帅.个人记忆·国家相册[N].解放军报.2019
[3].张佳眉.社交媒体的使用对个人记忆的影响[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
[4].陈果.《明月几时有》:个人记忆与历史叙事[J].电影文学.2019
[5].张盟初.作为个人记忆的图像[N].社会科学报.2019
[6].王春林.个人记忆中的生命痛苦——关于赵焰长篇小说《彼岸》[J].山西文学.2019
[7].张露洋,布俊,王宗峰.夹缝中藕断丝连的个人情感——论《荷花淀》对革命集体记忆的处理[J].新乡学院学报.2019
[8].高立英,陈国全,张淼,谭浩.个人记忆时代相册[N].解放军报.2019
[9].杨伟,张雅蒙.论大江健叁郎《个人的体验》的广岛记忆与时代性[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0].王春林.深度谛视个人与历史记忆的生命般若——关于赵焰长篇小说《彼岸》[J].红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