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磷酸钙骨水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磷酸钙,水泥,骨质疏松,腰椎,干细胞,甲基丙烯酸,骨髓。
磷酸钙骨水泥论文文献综述
潘东续,钟蔼云,唐晓龙,刘玉章,杨靖[1](2019)在《磷酸钙骨水泥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在冰雪运动所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在冰雪运动所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3年12月至2018年8月收治肱骨近端骨质疏松骨折的老年患者54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32例(采用磷酸钙骨水泥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和B组22例(采用单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颈干角及肱骨头高度丢失及手术前后肩关节功能,记录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术后颈干角明显增大,肱骨头高度丢失明显减小,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疼痛、功能、运动限制及解剖复位评分均明显升高,且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A组优良率为87.50%(28/32),明显高于B组59.09%(13/22),差异有显着性(χ~2=6.004,P=0.014)。术后随访2个月,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着性(χ~2=4.762,P=0.029)。结论磷酸钙骨水泥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可明显促进冰雪运动所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骨折老年患者断骨端愈合,改善肩关节功能,并发症少。(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梁薇薇,张学慧,邓旭亮[2](2019)在《硅锌掺杂PLGA/磷酸钙骨水泥支架协同调控巨噬细胞功能分化促进骨再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微量元素在调节免疫反应和促进骨再生方面关键作用,因此常被用于提高骨植入材料的修复效果。但是,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微量元素掺杂,忽视了天然细胞外基质环境呈多种微量元素共存状态,因此骨修复效果受限。本研究将硅锌双元素掺入到磷酸钙骨水泥中,同时引入PLGA微球以实现微量元素的可控缓释和提高材料生物降解性能。首先通过设计不同组别考察材料的理化性能,然后重点评价材料调控巨噬细胞功能分化及其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能力,最后通过骨缺损植入试验验证材料的骨修复效果和生物降解性能。材料与方法:根据掺杂的微量元素,将材料分为四组:硅锌双元素组(PLGA/CPC-Si/Zn)、锌元素组(PLGA/CPC-Zn)、硅元素组(PLGA/CPC-Si)和未掺杂组(PLGA/CPC)。考察四组材料的理化性能,包括固化时间、可注射性、抗压强度、孔隙率及微量元素释放动力学等。体外评价巨噬细胞受不同材料作用后的表型转换和功能分化情况,包括M1/M2转换、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和基因表达情况等。利用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评价材料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构建大鼠股骨临界骨缺损模型,验证材料骨修复效果和生物降解性能。结果:与单元素组和未掺杂组相比,硅锌双元素掺杂组的各项理化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包括固化时间延长、可注射性提高和压缩强度增加。元素释放动力学结果显示,双元素组可使Si和Zn两种元素时序性可控缓释。体外RAW巨噬细胞形态观察显示双元素组可调控其呈M2型,表现为细胞面积和长径比最大。流式分析、ELISA和qPCR检测发现细胞在双元素组作用下M2表型明显提高,抑制促炎因子TNF-α表达、促进抑炎因子IL-10表达。大鼠BMSCs在双元素组的条件培养基中ALP和BMP-2表达明显增强。体内结果显示,双元素组植入大鼠股骨缺损4周后,新骨形成较其他组明显增多;植入12周后,PLGA微球内可见新骨长入;24周后,PLGA微球内被大量成熟骨组织充填,材料明显发生降解。结论:硅和锌双元素掺杂有利于改善CPC骨水泥的理化性能,并可有效调节巨噬细胞功能分化、促进BMSCs成骨分化和骨再生。PLGA微球的掺入可使微量元素实现可控时序性释放,并可提高CPC支架材料的生物降解性能。(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9)
陈波,郭祥,张寿,钟海波[3](2019)在《转染BMP-2基因的骨髓MSC复合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对兔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经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转染后与多孔磷酸钙骨水泥(CPC)进行复合而建立组织工程化骨,分析其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新西兰白兔32只,构建双侧股骨髁缺损的动物模型,双侧均植入骨髓MSC复合CPC组织工程化骨,其中右侧植入未转染BMP-2基因为对照组,左侧植入BMP-2基因为转染组。分别于植入后1、3个月,取两组双侧股骨髁,通过Van-Gieson染色法观察骨组织形态学变化,计算新骨形成面积在总缺损区中的占比;于植入后3个月,对两组新骨形成情况进行免疫荧光标记检测。结果植入后1个月,对照组仅于CPC外周出现少量新骨组织,转染组出现诸多新骨组织生成,以CPC外周孔隙为多见。植入后3个月,对照组植入区出现诸多新骨组织向CPC周围至中心区生长,但支架材料吸收效果并不明显;转染组人工骨内部出现诸多新骨组织生成,外周编织骨进展为成熟的小梁骨,外周区可见支架材料吸收较明显,部分被新骨组织所取代。相比植入后1个月,两组植入后3个月新骨面积在总缺损区的比率均明显提高(P <0. 01);相比对照组,转染组植入后1、3个月新骨面积在总缺损区的比率均明显提高(P <0. 01)。植入后3个月,转染组的组织工程化骨成骨速率为(5. 73±1. 24) m/d,较对照组的(3. 09±0. 98) m/d显着提高(P <0. 01)。结论通过基因转染的方法,将BMP-2基因转染至骨髓MSC,使之复合CPC材料,可明显提高新骨形成速率,从而可有效增强组织工程化骨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张磊,唐晓菊,黄有荣,刘汝专,恭德飞[4](2019)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及磷酸钙骨水泥的材料性能及改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是目前外科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主要治疗手段,而所使用的骨水泥材料主要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磷酸钙骨水泥(CPC)、生物活性陶瓷骨水泥、硫酸钙骨水泥以及其他经过材料复合形成的新型骨水泥。目前,有关PMMA骨水泥及CPC的研究较多,应用最广泛,但其材料本身仍有大量缺陷,改良上述材料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主要针对这两种骨水泥在放热反应、骨传导性、生物力学强度、生物降解度、生物相容性、生物载药性方面的性能以及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9年16期)
贾丙申,张熙明,于鹏,李明,李君[5](2019)在《淫羊藿苷干预磷酸钙骨水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修复兔股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已有研究显示磷酸钙骨水泥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有助于修复软骨缺损。淫羊藿苷是一类黄酮类物质,其对细胞增殖和分化有明显促进作用。目的:观察淫羊藿苷干预下磷酸钙骨水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修复兔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海南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3组并制作右侧股骨末端骨缺损模型:空白组股骨缺损不填充材料,对照组骨缺损处植入成骨诱导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实验组股骨缺损处植入淫羊藿苷干预且经成骨诱导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术后4,8,12周进行骨缺损部位影像学、生物力学分析。动物实验获得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术后4,8,12周Micro-CT显示,实验组成骨速度明显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2周,对照组中磷酸钙骨水泥有部分被新骨代替,骨痂未完全包绕,实验组股骨缺损区已完全有新骨生成,植入的磷酸钙骨水泥已完全降解;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2周的骨小梁模式因子、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 <0.05),并且实验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 <0.05);②实验组术后4,8,12周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空白组(P <0.05);③实验组术后12周的骨标本抗弯曲能力的最大应力、最大负荷力和破坏能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空白组(P <0.05);④结果表明,淫羊藿苷干预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能有效促进新骨形成,加快骨修复。(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30期)
贾会光,赵惠强[6](2019)在《磷酸钙骨水泥应用于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用于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PK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86例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案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与PKP组,每组43例。PKP组采取PKP术并注入磷酸钙骨水泥,PVP组采取PVP术并注入磷酸钙骨水泥。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磷酸钙骨水泥填充量、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2周的脊柱后凹Cobb角与椎体压缩率、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KP组骨水泥填充量显着多于PVP组(P <0. 05)。两组术后2周脊柱后凹Cobb角与椎体压缩率均较术前显着减小,同时PKP组显着低于PVP组(P <0. 05)。两组术后2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显着减小(P <0. 05)。PKP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2. 33%(1/43),PVP组为9. 30%(4/43),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磷酸钙骨水泥在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PKP中的应用可缓解疼痛并促进功能恢复,并发症少,且后凸畸形及椎体压缩的恢复效果优于PVP,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董航,黄嘉华,麦喆钘,陈柏行,黄培镇[7](2019)在《载骨碎补总黄酮磷酸钙骨水泥对骨缺损模型大鼠诱导膜中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载骨碎补总黄酮磷酸钙骨水泥对骨缺损模型大鼠诱导膜成骨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别以磷酸钙骨水泥(C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为载体,以强骨胶囊内容物(有效成分为骨碎补总黄酮)制备载药CPC和载药PMMA骨水泥。选取6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载药CPC组、载药PMMA骨水泥组、未载药CPC组、未载药PMMA骨水泥组,每组16只。分离大鼠股骨并行截骨,以制备骨缺损模型,然后分别植入相应骨水泥。造模4周后,各组大鼠切开并保护好诱导膜,取出骨水泥,植入自体松质骨。于造模后第4周对大鼠后肢骨进行X射线拍片;于造模后第4周和植骨后第6周时分别取大鼠骨缺损区诱导膜和新生骨,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诱导膜组织形态学,并测定新生骨组织的骨小梁宽度及成骨细胞数;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诱导膜中人骨成型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新生骨组织中Smad1、Smad4、Smad7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其余3组比较,载药CPC组大鼠骨缺损区的骨水泥降解更明显,且可见诱导膜组织形成,骨缺损区域更小;诱导膜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丰富、排列有序;新生骨组织中骨小梁宽度及成骨细胞数均显着增加(P<0.05);诱导膜中BMP-2、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和新生骨组织中Smad1、Smad4、Smad7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结论:载骨碎补总黄酮CPC具有促进骨缺损模型大鼠诱导膜成骨的作用。这可能是通过激活BMP-2/Smad通路,从而调节成骨细胞分化;同时通过提高VEGF表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加快形成毛细血管网,从而促进骨愈合。(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9年10期)
刘慧[8](2019)在《微流控技术制备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海藻酸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的初步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微流控技术制备载骨髓间充质干细(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海藻酸微球的技术方法;探索载BMSC海藻酸微球与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复合的可行性,为此类骨修复材料发展策略提供新的依据。方法:1.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荧光海藻酸微球及载BMSC海藻酸微球,观察其形态并探索其包裹的BMSC的存活、增殖情况和成骨分化潜能全骨髓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SD大鼠BMSC;制作微流芯片,通过微流控技术制备荧光海藻酸微球及载BMSC海藻酸微球。显微镜下观察荧光海藻酸微球的形态、分布情况;设对照组(BMSC组)、多细胞微球组(M-BMSC-Gel组)、单细胞微球组(S-BMSC-Gel组),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测量微球的最大直径和面积;利用激光共聚焦与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微球中BMSC生长状况,通过Live/Dead染色观察BMSC的存活情况;利用CCK-8检测BMSC的代谢活性,及通过DAPI细胞核染色观察微球中BMSC的增殖情况;通过ALP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SEM观察及能谱分析、RT-PCR检测海藻酸微球包裹BMSC后,BMSC的成骨分化能力。2.载BMSC海藻酸微球/CPC复合的初步研究按2.5g:1ml的粉水比制备CPC浆料,将BMSC海藻酸微球接种在CPC浆料表面,通过Live/Dead染色的方法观察CPC浆料对海藻酸微球包裹的BMSC的毒性作用。CPC与水按2.5g:1ml的质量体积比调拌为A组(CPC组)、CPC与海藻酸微球悬液分别按2.5g:1ml、2g:1ml、1.5g:1ml质量体积比调拌,分别为B组(2.5gCPC/1mlGel组)、C组(2gCPC/1mlGel组)、D组(1.5gCPC/1mlGel组)。将四组浆料分别装入5ml注射器,每组3个样品,利用万能测试机对样品轴向施压,称量浆料注射前后的质量,计算挤出率;将四组浆料分别装入模具,每组6个样品,37℃固化24h后脱模,利用万能测试机对样品轴向施压,记录最大压力及应力应变,求出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将四组浆料分别装入模具中,每组3个样品,37℃固化24h后脱模,60℃真空恒温干燥24h后,喷金、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的表面形态及孔隙大小。结果:1.微流控技术制备荧光海藻酸微球、载BMSC海藻酸微球,微球表面形态及其内部BMSC的存活、增殖和成骨分化潜能结果(1)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球和微球尺寸测量结果:通过微流控技术制备的荧光海藻酸微球,显微镜下可见微球大小均匀,荧光强度、浓度相当,并呈高度分散状态;载BMSC的海藻酸微球,大小均匀,尺寸可控。BMSC多细胞海藻酸微球呈椭球形,最大直径为(163.54±4.03)μm,面积为(17343.33±341.39)μm~2;BMSC单细胞海藻酸微球形状规则,呈球形,直径为(70.03±0.60)μm,面积为(3707.85±114.66)μm~2。(2)Live/Dead染色结果显示:BMSC组随着时间延长少量细胞核被染成红色,出现部分细胞凋亡的现象;BMSC多细胞微球和BMSC单细胞微球组,在1d有少量细胞核被染成红色,4d、7d、14d极少数被染成红色的细胞,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绿色荧光逐渐减弱。Live/Dead染色结果统计,BMSC组随时间的延长,活细胞比例缓慢降低;BMSC多细胞和单细胞微球组1d活细胞比例低于BMSC组,P<0.05,但活细胞比例仍然较高,达到89%以上,4d、7d、14d活细胞比例与BMSC组无明显差异,P>0.05。(3)CCK-8细胞代谢活性检测,结果显示:海藻酸微球包裹的BMSC在第3天相对于第1d,代谢活性较低,之后有一个上升的趋势,但明显低于未包裹的BMSC,P<0.05;7d、9d、12d,M-BMSC-Gel组比S-BMSC-Gel组代谢活性高,P<0.05。(4)DAPI细胞核染色结果显示:在6d、8d可见部分微球包裹的BMSC细胞团体积变大,呈多核状态。(5)微球包裹的BMSC的成骨分化潜能结果显示:(1)显微镜下观察,BMSC组14d、21d可见明显的钙结节形成,茜素红染色呈红色深染;M-BMSC-Gel组、S-BMSC-Gel组在第7d开始可见微球包裹的细胞周围颜色较深,第14d可见整个微球沉积不透光的钙化物,21d钙化物沉积量增加。14d、21d茜素红染色呈红色,M-BMSC-Gel组比S-BMSC-Gel组颜色深,并且空凝胶球也发生矿化,被染成红色。(2)ALP活性检测结果显示:BMSC组1d-7d呈上升,7d达到峰值,14d、21d下降;M-BMSC-Gel组、S-BMSC-Gel组1d-4d升高,4d达到峰值,7d-21d下降。在4d M-BMSC-Gel组和S-BMSC-Gel组均明显高于BMSC组,P<0.05,M-BMSC-Gel组高于S-BMSC-Gel组,P<0.05;在7d BMSC组ALP活性高于M-BMSC-Gel组和S-BMSC-Gel组,P<0.05。(3)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成骨诱导前BMSC海藻酸微球塌陷,不规则,表面光滑;成骨诱导21d、28d后BMSC海藻酸微球表面粗糙,沉积大量的钙磷盐晶体。能谱分析显示:成骨诱导前、成骨诱导21d、成骨诱导28d各组钙、磷含量随诱导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相同时间点,M-BMSC-Gel组比S-BMSC-Gel组钙、磷含量多。(4)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成骨诱导7d、14d、21d,在7d BMSC组ALP mRNA相对表达量最高,14d、21d下降,BMSC海藻酸微球组ALP mRNA表达量在7d、14d、21d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ALP活性检测结果趋势相符。在7d、14d、21d叁个时间点BMSC海藻酸微球组OCN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BMSC组,P<0.05;BMSC海藻酸微球组在7d OCN基因上调表达倍数为136倍,14d、21d较7d OCN基因上调表达倍数少,但仍比BMSC组高表达49倍以上。2.载BMSC海藻酸微球/CPC复合的初步研究结果(1)Live/Dead染色结果:在第1d CPC+BMSC-Gel组活细胞比例比BMSC-Gel组低(P<0.05),但是4d、7d、14d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BMSC随时间的延长,活细胞比例缓慢降低,但活细胞比例均高于92%。(2)可注射性结果:CPC组挤出率为(32.19±6.53)%,2.5gCPC/1mlGel组挤出率为(7.12±0.653)%,2.0gCPC/1mlGel组挤出率为(20.51±0.855)%,1.5gCPC/1mlGel组挤出率为(43.45±0.890)%,四组之间两两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3)力学测试结果显示:(1)弹性模量:2.5gCPC/1mlGel组(181.50±48.87)MPa与CPC组(188.23±48.06)MPa弹性模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0gCPC/1mlGel组(86.09±12.45)MPa、1.5gCPC/1mlGel组(65.40±11.20)MPa明显低于CPC组,P<0.05。(2)抗压强度:2.5gCPC/1mlGel组(3.10±0.37)MPa与CPC组(3.14±0.33)MPa抗压强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0gCPC/1mlGel组(2.04±0.39)MPa、1.5gCPC/1mlGel组(1.30±0.29)MPa均低于CPC组,P<0.05。(4)扫描电镜结果:SEM观察可见CPC组样品表面粗糙、较致密,无明显的孔隙,2.5gCPC/1mlGel组有少量散在的小孔隙,2.0gCPC/1mlGel组孔隙较2.5gCPC/1mlGel组疏松,孔隙较多,1.5gCPC/1mlGel组可见明显的大孔隙,孔隙之间相互连通。结论:(1)微流控技术制备的海藻酸微球形态规则,尺寸可控;(2)海藻酸微球不影响其包裹的BMSC的存活、成骨分化潜能;(3)在CPC固化的过程中,海藻酸微球对其包裹的BMSC有一定的保护作用;(4)载BMSC海藻酸微球/CPC复合物提高了可注射性,并且海藻酸微球对CPC有一定的致孔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余智,韩森东[9](2019)在《PVP充填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对老年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充填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PC)对老年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OVCF)病人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老年疼痛性OVCF病人127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65例,采用CPC及PVP系统治疗,B组62例,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及PVP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评价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国际骨质疏松生活质量评估量表-41(QUALEFFO-41)评分,影像学检查椎体形态改变。结果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12个月,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着降低(P<0.05),但A组和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及QUALEFFO-41评分均较术前显着降低(P<0.05),A组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分低于B组(P<0.05)。术后两组压缩椎体前缘高度均提高,后凸Cobb角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邻近椎体骨折率为1.54%,显着低于B组的9.68%(P<0.05)。结论 PVP充填CPC能够有效缓解老年疼痛性胸腰椎OVCF病人的疼痛症状,改善椎体畸形,促进功能康复活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临床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李浩亮,王西彬,左瑞庭[10](2019)在《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磷酸钙骨水泥与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2是目前研究最广泛与诱导成骨活性最强的骨形态发生蛋白之一,但是单纯骨形态发生蛋白植入后会被组织液稀释及蛋白酶分解,不能保持持久的药物浓度,难以发挥有效的骨诱导作用。目的:实验以磷酸钙骨水泥/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载体,观察其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修复效果。方法:取54只雌性SD大鼠,切除双侧卵巢制作骨质疏松模型,3个月后制作股骨中段骨折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18只,克氏针内固定组骨折断端不注射任何材料;复合材料组骨折断端注射0.5m L磷酸钙骨水泥/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载生长因子复合材料组骨折断端注射0.5m L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磷酸钙骨水泥/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骨折后4,12周,进行股骨骨折标本X射线检查、Micro-CT检测、生物力学叁点弯曲实验及病理观察。结果与结论:①载生长因子复合材料组骨折愈合评分高于克氏针内固定组、复合材料组(P <0.05);②载生长因子复合材料组骨折后4,12周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及骨小梁数量均高于克氏针内固定组、复合材料组(P <0.05),骨小梁分离度均低于克氏针内固定组、复合材料组(P <0.05);③载生长因子复合材料组骨折后4,12周的最大载荷、刚度均高于克氏针内固定组、复合材料组(P <0.05),骨折后4周的弹性模量高于克氏针内固定组、复合材料组(P <0.05);④克氏针内固定组骨折后4周主要可见纤维软骨骨痂,骨折后12周骨痂重塑为板状骨,硬骨痂含量较少;复合材料组、载生长因子复合材料组骨折后4周可见明显的纤维性骨痂与软骨性骨痂,载生长因子复合材料组硬骨痂含量较复合材料组多,骨折后12周硬骨痂重塑为板状骨;⑤结果说明,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磷酸钙骨水泥/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可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提高骨强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14期)
磷酸钙骨水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微量元素在调节免疫反应和促进骨再生方面关键作用,因此常被用于提高骨植入材料的修复效果。但是,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微量元素掺杂,忽视了天然细胞外基质环境呈多种微量元素共存状态,因此骨修复效果受限。本研究将硅锌双元素掺入到磷酸钙骨水泥中,同时引入PLGA微球以实现微量元素的可控缓释和提高材料生物降解性能。首先通过设计不同组别考察材料的理化性能,然后重点评价材料调控巨噬细胞功能分化及其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能力,最后通过骨缺损植入试验验证材料的骨修复效果和生物降解性能。材料与方法:根据掺杂的微量元素,将材料分为四组:硅锌双元素组(PLGA/CPC-Si/Zn)、锌元素组(PLGA/CPC-Zn)、硅元素组(PLGA/CPC-Si)和未掺杂组(PLGA/CPC)。考察四组材料的理化性能,包括固化时间、可注射性、抗压强度、孔隙率及微量元素释放动力学等。体外评价巨噬细胞受不同材料作用后的表型转换和功能分化情况,包括M1/M2转换、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和基因表达情况等。利用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评价材料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构建大鼠股骨临界骨缺损模型,验证材料骨修复效果和生物降解性能。结果:与单元素组和未掺杂组相比,硅锌双元素掺杂组的各项理化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包括固化时间延长、可注射性提高和压缩强度增加。元素释放动力学结果显示,双元素组可使Si和Zn两种元素时序性可控缓释。体外RAW巨噬细胞形态观察显示双元素组可调控其呈M2型,表现为细胞面积和长径比最大。流式分析、ELISA和qPCR检测发现细胞在双元素组作用下M2表型明显提高,抑制促炎因子TNF-α表达、促进抑炎因子IL-10表达。大鼠BMSCs在双元素组的条件培养基中ALP和BMP-2表达明显增强。体内结果显示,双元素组植入大鼠股骨缺损4周后,新骨形成较其他组明显增多;植入12周后,PLGA微球内可见新骨长入;24周后,PLGA微球内被大量成熟骨组织充填,材料明显发生降解。结论:硅和锌双元素掺杂有利于改善CPC骨水泥的理化性能,并可有效调节巨噬细胞功能分化、促进BMSCs成骨分化和骨再生。PLGA微球的掺入可使微量元素实现可控时序性释放,并可提高CPC支架材料的生物降解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酸钙骨水泥论文参考文献
[1].潘东续,钟蔼云,唐晓龙,刘玉章,杨靖.磷酸钙骨水泥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在冰雪运动所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
[2].梁薇薇,张学慧,邓旭亮.硅锌掺杂PLGA/磷酸钙骨水泥支架协同调控巨噬细胞功能分化促进骨再生[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陈波,郭祥,张寿,钟海波.转染BMP-2基因的骨髓MSC复合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对兔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4].张磊,唐晓菊,黄有荣,刘汝专,恭德飞.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及磷酸钙骨水泥的材料性能及改性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19
[5].贾丙申,张熙明,于鹏,李明,李君.淫羊藿苷干预磷酸钙骨水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修复兔股骨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6].贾会光,赵惠强.磷酸钙骨水泥应用于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2019
[7].董航,黄嘉华,麦喆钘,陈柏行,黄培镇.载骨碎补总黄酮磷酸钙骨水泥对骨缺损模型大鼠诱导膜中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药房.2019
[8].刘慧.微流控技术制备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海藻酸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的初步探索[D].广西医科大学.2019
[9].余智,韩森东.PVP充填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对老年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外科杂志.2019
[10].李浩亮,王西彬,左瑞庭.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磷酸钙骨水泥与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