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乡融合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乡融合,大汾,大新路,万江,南至,乡村特色,北至,行政边界,高地,居住人口
城乡融合区论文文献综述
,潘少婷[1](2020)在《打造产业集聚区城乡融合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万江街道北部片区发展目标为“滨水休闲地”“乡愁体验地”“产业新高地”“幸福栖居地”。昨日,从市自然资源局获悉,该局官网发布了《东莞市万江街道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批前公示。“留住乡愁”建设东莞韵味村庄根据(本文来源于《东莞日报》期刊2020-01-08)
孔海浪[2](2018)在《论山坝型城乡融合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以《昆明五华西翥沙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省山高坡陡,坝区(盆地、河谷等平地)面积占比仅6.4%,坝区是云南省基本农田的集中分布区,也是传统城镇发展思路下的重点建设区。在贯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思路下,出于对基本农田、生态红线等自然本底的保护,针对山坝型城乡融合区——中心城区与外围典型农业区的过渡地带采用生态化、组团化、田园化、特色化的手法,妥善处理区域农村发展与城镇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实现乡村区域的发展与振兴、城镇功能的拓展与创新。本文以沙朗片区控规为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纲领,探寻适宜云南独特生态、地貌特征的山坝型城乡交融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期刊2018-11-24)
朱晓青,程嘉敬,俞超[3](2017)在《基于城乡融合区的发达村镇住宅类型及空间使用模式探究——以浙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地区历来物阜民丰,发达的民本经济基础支撑着大量的居民用房自营建行为。然而,渊源传统的自建模式和不断衍生的复合功能需求摩擦碰撞,使村镇住宅出现整体规划薄弱、房屋建设标准低下、功能布局不合理等弊端。基于当前形势,对村镇住宅空间进行分类研究和归纳总结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基于城乡融合区理论,以浙江地区发达村镇住宅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研数据为依据,分析其内部功能组成情况,辅以大量文献资料,从经营性视角出发,将发达村镇住宅进行分类。归纳推导出各类型住宅的核心空间状况,并对其内部空间特征进行简要分析,总结出农村住宅的基本模数单位及居民在空间使用上的一般性规律,继而从空间识别、空间秩序和空间功能叁个角度提出村镇住宅的发展路径观点。(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7年07期)
李小觅,曾婷,邱翀[4](2015)在《城乡融合区风貌规划的探索——以东莞水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乡空间是人类活动的载体,对城乡空间品质的评价要素包括景观协调程度、对文化的认知,以及从使用者角度出发的感官协调等。城乡风貌特色是通过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体现出来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的环境特征,是城乡精神与有形空间两个维度的迭加,直接影响着城乡空间品质。针对目前风貌规划重城市而轻乡村的现状,本文以东莞水乡经济区为案例,通过"内涵提取—主题遴选—系统缝合—规划指引"的城乡风貌规划路径,确立风貌主题与分区,从区内建构筑物的风格、色彩、开发强度、景观环境等方面对自然风貌与建设风貌进行分类控制指引,并打造风貌观光体验路径,以解决城乡融合地区的文化破碎化与空间不协调等现状问题,有助于地区空间品质的提升。(本文来源于《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期刊2015-09-19)
俞龙生,符以福,喻怀义,李志琴[5](2011)在《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格局梯度动态及其城乡融合区特征——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快速城市化的广州市番禺区为研究样区,通过解译1990—2008年4期LandsatTM影像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选取景观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指数,采用景观格局与梯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及其城乡融合区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显着,在城市化缓冲带上具有典型的城乡融合区特征,城市景观逐年增加且向外围扩展,而农业景观破碎化严重.斑块密度、蔓延度、景观多样性等指数在城市化梯度上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景观指数峰值出现在距离城市中心4~6km的梯度带上.时间序列上的景观格局数据体现了不同梯度带上景观动态的差异,城乡融合区景观格局具有斑块形状复杂、景观多样性和破碎化程度高、景观动态变化剧烈的特点.景观指数的峰值逐年向外推移,城乡融合区有逐渐向外发展的趋势.探讨了城乡融合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化的一般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黄家生,李新一,李建龙,干晓宇,周殷[6](2009)在《亚太发展中国家叁大城市景观格局梯度动态与城乡融合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亚太地区3个大城市中国上海、菲律宾大马尼拉和越南河内为对象,在3S(GIS,GPS,RS)技术支持下,选取了近20年的遥感资料,采用基于斑块密度等6种景观指数的景观格局梯度分析的手段,研究了这3座城市城市化的景观格局动态及与之相关的城乡融合区特征。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过程中,这3座城市城市化区域景观格局都有显着变化,斑块密度升高,破碎化加强;在样带上,斑块密度、Shannon多样性等指数与到市中心的绝对距离有较强的相关性,景观指数能检测出城市化的梯度和城市化的推进方向;3座城市的城乡融合区有着不同的发展特征,城市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特点。大马尼拉市城市化阶段最高,郊区城市化也最早,城乡融合区明显,上海市城市化阶段较高,郊区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区也较为明显,而河内的城市化阶段较低,郊区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区不明显。需要对城市融合区的生态环境加以保护。(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9年06期)
邵怀友,朱宇[7](2007)在《大城市周边城乡融合区人口的就地城镇化——以福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乡界限趋于模糊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亚洲许多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大城市周边城乡融合区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人口的就地城镇化即是这一特点的一个突出表现。以就地城镇化发达的闽东南地区的福州市为例,从实体地域和未来人口规模两方面探讨其城乡融合区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在制定大城市的发展规划时,要密切关注其周边城乡融合区内农村人口就地转变为城镇人口、城市核心区人口向城乡融合区转移的状况,并在制定城市规划时把城乡融合区的发展趋势考虑进去。(本文来源于《市场与人口分析》期刊2007年01期)
刘波[8](2006)在《城乡融合区空间演进机理与调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它积聚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物质、资金和技术等,从而逐步演变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城市的发展一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地域。随着社会进步和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了城市的空间扩散能力,城市空间扩散的效应和城市与周边区域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加快了城市向外的拓展,促进了城乡间的快速融合。在城市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城乡土地利用混杂交错、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似城非城”的过渡性地域类型,即城乡融合区。由于城乡融合区位于中心城区与外围典型农业区之间,具有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特征,是城市向乡村的过渡带。这种空间形态是城乡两大地理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空间形态,它的形成是城市和乡村两种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这一区城对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重要。鉴于目前国内外对城乡融合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城乡融合区诸多问题如城乡融合区的概念、理论框架、结构功能、空间演进机理及城乡融合区空间结构调控手段等尚在进一步探索之中。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从城市地域系统演化发展的角度,综合运用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动态过程研究和静态比较研究相结合、计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比较研究和综合集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乡融合区发展理论和城乡融合区空间发展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城乡融合区的理论构架,城乡融合区空间扩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结构功能。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长春市城乡融合区空间演进进行了过程耦合分析,探索了长春市城乡融合区空间演进的动力机制,提出了长春市城乡融合区空间结构优化调控目标以及调控重点。本文在研究中,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在理论研究上,重点构建城乡融合区的理论构架。本文认为对于城乡融合区的研究,应该从其概念内涵入手,研究其结构功能及地域类型。因此,本文首先提出城乡融合区是在城市化特定体制背景和内在机制作用下,与中心城区共同组成城市地域系统的特殊经济地域单元,它是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地域系统演化发展实体空间,其体制的形成及其变革是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时空的推进,并且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根本动力的要素递变、结构演替与功能转换的空间响应过程。它既不同于单纯的中心城区,又不同于纯粹的农村区域,而是既有城区风貌,又有乡村特点的一种经济地理空间,是城乡建设中复杂、最富变化的地区。其次,提出了城乡融合区的五大基本特征:一是在经济上,建立了比较现代的产业制度,产业划分不再带有人为的城市或乡村的地域特性。二是在城乡物质双向交流中,表现出更加广泛、深入的市场经济活动。叁是城乡融合区带有强烈的人文反差性。四是在城乡融合区的社会就业机制中,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五是城乡融合区的空间位置不稳定,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再次,深入研究了城乡(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6-12-01)
阮连法[9](2000)在《论在住宅业开发中对城乡融合区土地的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地价过高是目前我国房地产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而城乡融合区以其低廉的土地价格已成为房地产投资者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热点。但另一方面当前在城乡融合区土地的利用上又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现象。本文首先剖析了城乡融合区土地所具有的优势和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实际出发探讨了如何合理利用城乡融合区的土地,才能使有限的国土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0年03期)
城乡融合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云南省山高坡陡,坝区(盆地、河谷等平地)面积占比仅6.4%,坝区是云南省基本农田的集中分布区,也是传统城镇发展思路下的重点建设区。在贯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思路下,出于对基本农田、生态红线等自然本底的保护,针对山坝型城乡融合区——中心城区与外围典型农业区的过渡地带采用生态化、组团化、田园化、特色化的手法,妥善处理区域农村发展与城镇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实现乡村区域的发展与振兴、城镇功能的拓展与创新。本文以沙朗片区控规为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纲领,探寻适宜云南独特生态、地貌特征的山坝型城乡交融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乡融合区论文参考文献
[1].,潘少婷.打造产业集聚区城乡融合区[N].东莞日报.2020
[2].孔海浪.论山坝型城乡融合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以《昆明五华西翥沙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为例[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2018
[3].朱晓青,程嘉敬,俞超.基于城乡融合区的发达村镇住宅类型及空间使用模式探究——以浙江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
[4].李小觅,曾婷,邱翀.城乡融合区风貌规划的探索——以东莞水乡为例[C].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2015
[5].俞龙生,符以福,喻怀义,李志琴.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格局梯度动态及其城乡融合区特征——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1
[6].黄家生,李新一,李建龙,干晓宇,周殷.亚太发展中国家叁大城市景观格局梯度动态与城乡融合区特征[J].生态学杂志.2009
[7].邵怀友,朱宇.大城市周边城乡融合区人口的就地城镇化——以福州市为例[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
[8].刘波.城乡融合区空间演进机理与调控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9].阮连法.论在住宅业开发中对城乡融合区土地的利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