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上海200333)
【关键词】手机消毒;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R78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8-0366-01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口腔医疗知识的普及和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于手机的消毒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而牙科手机是牙科治疗使用最频繁的器械之一,由于手机及附件机头内的涡旋腔、水气道等存在着复杂的腔隙接入的管道,[2]使用后极易被细菌和病毒污染,所以牙科手机是目前医院消毒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牙科消毒的问题及对策进行阐述。[3]
1.问题
1.1医务人员的防范意识差,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消毒的重要性,对于消毒工作重视不足,有的工作人员未经消毒灭菌知识的培训[4],操作时不带帽子、口罩、甚至不带防护镜面罩,对自身也没有防护[5]。
1.2硬件投入不足
手机消毒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目前大部分医院手机消毒均用高压蒸汽灭菌消毒,由于手机数量少,频率高,而当前医院没有办法做到一人一机和一人一用来灭菌,以上均会为医院的交叉感染埋下隐患。
1.2.1牙科手机交叉感染的三个途径牙科手机在口腔操作当中接触病人的唾液、血液、碎屑,造成手机表面细菌的聚集,尤其在水道口和手机的头部[3],由于污染水长时间的接触,有利于形成一个生物膜的环境,随着在生物膜上,不易被冲洗出来,而在手术过程中,这些微生物可成周期性的脱落和流出而造成传染,在手机的表面或者暴露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被药物杀毒致死,而越靠近手机的深部,其污染的微生物就越不易被杀灭[6]。
1.2.2手机高速旋转切割时,产生带有病原的微生物气雾和飞沫,进入了空气,造成了空气污染[3]。
1.2.3手机停止高速旋转时,瞬间形成负压,使口腔病人口腔中的致病病原微生物,回吸到手机的内部,并通过手机的水道、气道管道系统造成污染[7]。
2.对策
2.1应对多层次不同岗位的医护人员进行消毒培训工作,使全体医护人员树立防范意识,医护人员除了要穿工作服外,还要做到四戴:戴帽子、手套、口罩、防护目镜和眼罩,树立双向保护意识,既要保护自己也要保护患者的健康。
2.2不同患者使用手机时要彻底消毒灭菌(一人一机),并定期对治疗椅的水道、气道管道系统进行冲洗消毒[8],对手机消毒必须实行一人一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消毒。
2.3对使用口腔科手机治疗的患者,都应彻底地口腔粘膜消毒,使用手机前让患者用含抗菌素漱口液漱口,在漱口一定时间后,再进行口腔治疗,手机的污染程度可明显减少,这是最有效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也要配备足够的手机。
2.3.1每次治疗前后,应对踩脚冲洗管腔冲洗30秒,卸下手机后,用含杀灭细菌作用的湿巾纸及时擦除手机表面肉眼可见的微生物[9]。
2.3.2手机表面用流动水冲洗或者刷洗,管腔用高压水枪冲洗再用蒸馏水冲洗,然后用高压水枪吹干管道、风轮表面的水分,使用手工注油后及时擦干外表。管腔用压力器械吹干,不得自然晾干,使用纸质袋包装,用医用热风机封口。
2.4诊室和治疗室保持清洁,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并定期进行通风,对全院的各临床科室、诊室等展开空气、物体表面检测,定期进行,并将监测结果上报,留档。同时供应室进行消毒和灭菌效果检测。
3.小结
鉴于手机经常接触唾液和血液,为了保持医务人员和就诊患者的健康,手机又是
口腔科使用最频繁的器械之一,同时由于手机结构复杂,作为广大的医务人员需采用切实可行的办法防止医院的交叉感染,重视消毒隔离的原则和方法,针对各大医院门诊患者多,手机周转快,必须配备足够的手机数量来满足大量牙病患者的需要,真正做大一人一机,将交叉感染降低到最低限度,消毒工作是一项永无止尽的工作,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加以完善,为就诊患者的健康尽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于立君,扈国栋,安书杰.牙科手机消毒和灭菌进展[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3,(5):372-373.
[2]汪保国,周卫平,王德全,蔡旭玲.口腔科器械消毒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污染情况调查[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3,(3):274-275.
[3]邬百巧,刘启云,张文菊.牙科手机消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1):79-80.
[4]刘平,周以军,夏玉珍,吴剑萍,王江,马小明,钟木兰.安康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检测结果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05,(3):206-208.
[5]曾嫣琳,秦彪.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和自我防护现状调查与分析[J].医学信息,2015,(39):88.
[6]李洁,倪龙兴.牙科高速手机可能成为交叉感染的中介物[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5,22(5):290-293.
[7]云斯琴.口腔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2):191-192.
[8]金爱琼,常香远,宁克勤,孙墅,吴清平.牙科手机空转冲洗防回吸污染的时效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2):224-226.
[9]刘国华,李滨,陈颖萍,景东丽,张桂香.口腔科感染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J].健康之路,2014,(2):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