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茅山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茅山,道教,教长,方术,玄学,北宋,流派。
茅山宗论文文献综述
裴甲军[1](2013)在《明清茅山宗生命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教是沐浴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宗教,崇尚现实的人生,对生命现象有自身的解读。道教重视生命的养生与送死,其本质上是一种重视人体生死的宗教。道教的理想境界是“长生不死”。茅山宗作为道教的一部分,其对生命的关注与探求是非常全面的。到明清时,茅山宗生命修炼的具体操作过程得到丰富与完善,修炼功法逐渐成型,修炼理论也达到一个成熟期,遂形成蔚为大观的生命思潮。人生天地之间,总是面临着生死的问题。人类从出生起就走在死亡的路上,随时与死亡相遇。人生来就有叁种无法调合的困境:一是孤独感;二是痛苦感;叁是恐惧感。然这叁样东西往往又具有二律背反性。如果没有孤独感,爱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欲望的痛苦,就没有实现欲望的欢愉;如果人永远不死,那么人生也因死不了而乏味透顶。如果人生只是一场梦,那么苦难与意义对我们来说也就不再是问题。但是,人类却不甘于白来世间走一遭,而努力探寻生命的意义,因而就需要承受起各种突如其来的苦难。苦难真实存在,使人痛不欲生。人类无法也无资格追问神,即便可以追问也犹如井底之蛙论海般知之甚少,因此生命的难题始终环绕在人类的心头。本文从渊源、内容、特质与价值四个方面对明清茅山宗生命观进行阐释,企图对明清茅山宗生命观有一个清晰地认识。文章从诵经存思的生命修持观、保元化幽的生命实践观、积善成仙的生命伦理观对明清茅山宗生命观的内容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得出明清茅山宗生命观的意义与超越在于:自由的追寻、生命的境界、超越自由与境界,实现不朽,乃至长生成仙。(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3-04-20)
张振谦[2](2010)在《北宋文人与茅山宗》一文中研究指出茅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道教文化内涵吸引了许多北宋文人士大夫前来学道、隐居、观光。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茅山道士与北宋文人频繁交往,促进了当时茅山道教的繁荣。茅山宗主修内丹、养生治心的教理恰好符合文人的生活需求,茅山宗成为对北宋文人最有影响力的道教派别。茅山宗经典《真诰》与《黄庭经》对北宋文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张崇富[3](2008)在《茅山宗与重玄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是重玄学的奠基期,唐代是重玄学的鼎盛期,也是道教教理教义和道教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茅山宗的教理中,就有重玄学的传统。这个传统可上溯到宗道先生臧矜。臧矜乃梁武帝时国师,学识渊博,智深幽微,深受礼重。臧矜撰有《道学传》一卷、《道德经疏》四卷。据《旧唐书》记载王远知初入茅山,师事陶弘景,后又师事宗道先生臧矜。王远知传潘师正,后潘师正又传司马承祯、吴筠。(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鲁华峰[4](2006)在《茅山宗道教方术与李白的幻觉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白作为道教茅山宗的信徒,曾修习过多种茅山宗方术,常常对神仙世界产生幻觉,思维往往具有自我仙化的幻觉特征。这种幻觉思维使其诗歌想象的空间获得了极大的扩张与突破,达到了高度自由的境界,从而形成了超迈飘逸的艺术风格。(本文来源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汤其领[5](2005)在《杜道坚与茅山宗之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嘉熙叁年(1239年)宋理宗命龙虎宗正一第叁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叁山符,领主江南诸道派。唐宋盛极一时的茅山宗由此失去了符叁山主导地位。元兵南渡,皇室对龙虎宗更加尊宠礼遇,茅山宗重心日渐南移,“辅教大师”杜道坚别起炉鼎,力倡“皇道帝德”、“形神兼养”之(本文来源于《中国道教》期刊2005年05期)
刘晓[6](2004)在《被遗漏的元代茅山宗末任掌教》一文中研究指出茅山宗为中国传统道教"叁山符箓"之一,国内不少道教研究论着在论及茅山宗的发展历史时,多据《茅山志》的记载,以第45代宗师刘大彬为最后一位掌教,认为茅山宗自刘大彬以后,即不见有传承。这种说法其实是值得商榷的。《道家金石略》收有一通石刻拓片,题为《茅山元符万宁宫碑》,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04年04期)
王光照[7](2000)在《隋炀帝与茅山宗》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中说:“自来史实所昭示,宗教与政治不能无所干涉。山中国古代政教关系有其特殊性,然而无论其特殊,就政治方面而言,则“统治者必须是争取政治支持的人,这是他与被统治者在社会意义上的根本区别”②;而宗教界的领袖及其相应的文化精(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00年04期)
曾召南[8](1997)在《明清茅山宗寻踪》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以往很少人涉笔的明清茅山道教作了探讨。一是探讨了它的领导体制。指出明以该前宗实行宗师制,明清时期实行灵官制。着重是探讨了宗师制末期的领导人。经过资料发掘,对第四十五代宗师刘大彬的生平作了补充,特别是还发现了在刘大彬之后尚有第四十六代宗师王天符。二是对明清时期茅山各宫观的传派作了探讨。经过资料分析,指出该时期除五观传全真外,叁宫仍传正一。具体说,则是元符和九霄宫所传为静一派(尊祖刘混康),是该山的祖传嫡派;崇禧宫所传为清微派。(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1997年04期)
茅山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茅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道教文化内涵吸引了许多北宋文人士大夫前来学道、隐居、观光。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茅山道士与北宋文人频繁交往,促进了当时茅山道教的繁荣。茅山宗主修内丹、养生治心的教理恰好符合文人的生活需求,茅山宗成为对北宋文人最有影响力的道教派别。茅山宗经典《真诰》与《黄庭经》对北宋文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茅山宗论文参考文献
[1].裴甲军.明清茅山宗生命观研究[D].南京大学.2013
[2].张振谦.北宋文人与茅山宗[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3].张崇富.茅山宗与重玄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4].鲁华峰.茅山宗道教方术与李白的幻觉思维[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
[5].汤其领.杜道坚与茅山宗之传承[J].中国道教.2005
[6].刘晓.被遗漏的元代茅山宗末任掌教[J].世界宗教文化.2004
[7].王光照.隋炀帝与茅山宗[J].学术月刊.2000
[8].曾召南.明清茅山宗寻踪[J].宗教学研究.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