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互联网,中小学,体育,多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李德才,蔡婉玉[1](2019)在《论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不足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各国的课程改革政策和文件具有指导作用,往往反映了该国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发展及水平,也体现出社会各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要求与贡献及该国课程理论发展现状。文章通过分析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给出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47期)
陈晓菲[2](2019)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发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核心"与"灵活"的特征,以期望培养"受良好教育公民"。首次提出的KDU课程模式贯穿于K-12年级所有课程领域的教与学,K(Know)是以内容主题为核心的学习标准;D(Do)是以课程能力为核心的学习标准;U(Understand)是"理念",强调学生知识的抽象归纳。改革后的课程内容涉及九大领域,分别是应用科技课程、艺术教育、职业教育、核心法语、英语语言艺术、数学、身体健康教育、科学、社会学习。本次课程改革特征在于,课程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叁大核心竞争力;课程内容包含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各个基本领域;课程模式促进学生始于知、重在行、落于思的内化路径;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拥有灵活的创新空间。(本文来源于《外国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张新海,崔雨[3](2019)在《论基于后现代知识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观是指人们对知识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教学活动。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等特征,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导致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节,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知识霸权。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文化性、境域性、价值性等特征,必将对我国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重大影响:推动课程目标从一维走向多维;课程内容从教材走向经验;课程实施从灌输走向引导;课程评价从一元走向多元。(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杜文彬[4](2019)在《澳大利亚基础教育综合课程改革的动向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回应21世纪社会变革对于中小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时代要求,澳大利亚开展了以"共通能力"为主线的综合课程改革运动。通过科内整合、相关课程、主题课程等整合策略的采用,澳大利亚构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课程体系。在澳大利亚整个综合课程改革过程中,表现出基于课程整合理念的课程一体化设计、多方力量协同参与以及国家主导的课程资源库建设等特点,这对当前我国综合课程改革深化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外国中小学教育》期刊2019年11期)
向芳[5](2019)在《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院校音乐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教学体制改革进程也在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直接影响着大的教育环境。师范院校作为未来教育工作者培养的摇篮,理应跟进新的教育改革形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和教学也呈现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但是现阶段我国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面对新环境的挑战,师范院校要采取有力的改革措施,以进一步推进师范院校的音乐基础教学发展。(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21期)
李德才,蔡婉玉[6](2019)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对英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探究英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主要措施和特点,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以期对我国当前及未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事业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下旬)》期刊2019年10期)
于海,齐颖,王涛,张勇,徐井华[7](2019)在《“互联网+”维度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互联网技术强势变革基础教育之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也呈现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特殊走向.本课题组应用互联网思维和逻辑,针对"互联网+"维度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涉及责权明晰、政策迭代、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术素养与规范度、课改实施效度、大数据评价功能等,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类生态运行体系.为研究与互联网更多维视域深度融合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韩惠丞[8](2019)在《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研究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面深刻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得到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面临着较以往更加复杂多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基础教育课程必须跟随时代趋势,合理完善自身改革,积极响应社会要求,按照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内在联系的文化整体,增进深化课程改革的研究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9年10期)
潘绍伟[9](2019)在《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70年历程,随着社会的改革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与长足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认真梳理与总结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成绩、经验与不足,既是理性总结经验教训的必然要求,更是为了创造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更好明天的理想选择。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体育》期刊2019年10期)
项贤明[10](2019)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基于我国70年中小学课程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促使改革理念有效地转化成教师在课堂上的教育教学行动?此可谓教育改革领域的一道世界性难题。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史证明,强有力的政府主导、简单明晰的改革理念和行动纲领、卓有成效的教师进修制度和基层教研制度,是我们推动课程改革从理念转化为行动的成功经验。面向未来,我们应当总结历史经验,继往开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本文来源于《课程.教材.教法》期刊2019年10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发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核心"与"灵活"的特征,以期望培养"受良好教育公民"。首次提出的KDU课程模式贯穿于K-12年级所有课程领域的教与学,K(Know)是以内容主题为核心的学习标准;D(Do)是以课程能力为核心的学习标准;U(Understand)是"理念",强调学生知识的抽象归纳。改革后的课程内容涉及九大领域,分别是应用科技课程、艺术教育、职业教育、核心法语、英语语言艺术、数学、身体健康教育、科学、社会学习。本次课程改革特征在于,课程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叁大核心竞争力;课程内容包含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各个基本领域;课程模式促进学生始于知、重在行、落于思的内化路径;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拥有灵活的创新空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1].李德才,蔡婉玉.论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9
[2].陈晓菲.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外国教育研究.2019
[3].张新海,崔雨.论基于后现代知识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
[4].杜文彬.澳大利亚基础教育综合课程改革的动向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9
[5].向芳.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院校音乐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明日风尚.2019
[6].李德才,蔡婉玉.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9
[7].于海,齐颖,王涛,张勇,徐井华.“互联网+”维度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
[8].韩惠丞.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研究的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
[9].潘绍伟.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学校体育.2019
[10].项贤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基于我国70年中小学课程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