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财政收支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财政收支,结构,财政,地方政府,支出,城镇化,税收。
财政收支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牛琴[1](2019)在《财政收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劳动者收入逐步提高,资源配置合理高效,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自1994年新《预算法》实施以后,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其有能力也有动力利用财政政策引导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利用我国2008-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方财政收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首先,本文从总量与结构两个方面对我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产业结构的情况进行细致的考察,以便对研究对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接着对财政收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调控机制进行分析,从理论上说明地方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确实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抑制效应,为后文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将财政收入划分为税收收入与非税收收入,基于我国2008-2017年省际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由于动态面板模型存在内生性问题,本文利用差分GMM法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同时在动态面板模型中引入核心解释变量的二次项以分析财政收入对产业结构升级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拐点为-0.07,实际上财政收入占GDP的提高对产业结构升级表现为抑制效应,这表明当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速快于经济增长时,会给企业发展带来负担,从而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再次,本文将财政支出划分为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与民生性支出,分别从总量与结构层面建立动态面板模型,运用差分GMM法进行处理并得出回归结果。同样引入核心解释变量的二次项分析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升级是否存在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出占GDP之比的提高表明政府“代替”市场主体进行了过多的决策,会抑制产业结构升级;而政府投资性支出占GDP之比的提高会先抑制产业结构升级,当跨越拐点后表现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最后,本文基于以上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认为政府应当因地制宜采取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收支政策,例如通过减税降费措施给予市场主体更多的自主空间,提高政府投资性支出占比,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性建设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4)
刘胡皓[2](2019)在《中国式分权下地方财政收支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化是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同频共振,是两者协调推进的综合产物。土地城镇化是指土地面积扩张,以及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城镇化发展状况,人口城镇化是指人群在转移过程中的社会身份的转变与公共服务的平等享受。当今中国的城镇化是不协调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通过对目前关于不协调的城镇化研究内容的分析,论文发现在城镇化研究的微观主体视角、综合分析框架以及概念内容填充等方面还存在进一步探析的可能性,鉴于此,论文将基于中国式分权条件下,对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异化的分析,从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对土地城镇化的影响,以及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进而建立不协调的城镇化发生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关于中国式分权条件下,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异化的分析。论文认为中国式分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的财政分权,其具有政治集权与财政分权等鲜明特征。在中国式分权条件下,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地方政府,受到内生增长型激励机制的内因驱动,以及制度软约束的外因影响,出现了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异化。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异化的内容包括模糊产权下的预算软约束和最小显示成本下的信息隐蔽。在上述“内因”和“外因”作用下,地方政府会发生自上而下的激励行为异化,在财政上具体表现为利用“模糊产权”,获取财政收入,对开放状态下的“公地”进行垄断控制和开发利用;同时,地方在代理行为上出现异化,在重视“标尺竞争”的情况下,非标尺内容的机会成本也相对上升,所以最小显示成本下的信息隐蔽成为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异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在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异化条件下,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促使土地城镇化激进扩张。在现阶段,土地要素存在产权上的“留置”,在“模糊产权”的背景下,理性的地方政府由于“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会竭力获取相关税收、土地出让金以及地方债务等自主性财源,造成财政上的收入软约束,由此会带来土地要素的大量被征用和开发,产生土地城镇化激进扩张现象。在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异化条件下,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影响人口城镇化滞后发展。在现有财力与支出责任安排下,为了在最小显示成本的条件下,有侧重地完成“以官治官”机制下的“政绩”显示,地方政府利用监督与问责机制的软约束,以户籍制度作为蔽障,有选择性地供给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造成权益伦理型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人口城镇化滞后。综上所述,现阶段由于中国式分权条件下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发生异化,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促使土地城镇化激进扩张,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影响人口城镇化发展滞后,中国现阶段的城镇化是二者非协调的。最后,论文认为现阶段应该通过“开源节流”缓土地城镇化激进扩张之困、“减脂增肌”解人口城镇化发展滞后之难和“标本兼治”强中国式财政分权制度之基的方式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完善,实现新发展理念下,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1)
郑旭东[3](2019)在《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从理论上建立了政府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联系,将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与经济发展叁者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在对既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从空间效应角度着手,使用我国31个省级地区1999-2016年的面板数据,在考虑地区产业结构、地区发展水平和要素流动等因素的情况下,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充分考察空间集聚因素与空间溢出效应,本文建立了静态的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以及动态的空间自回归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1999—2016年间,各省级地区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结构呈现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本地区经济发展也会受到邻近地区的政府财政收支活动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显着的。(2)从空间溢出效应看,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只是程度不同效应。(3)地区财政收入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对经济发展均存在促进作用,而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财政收入结构以及财政支出方向的优化均会促进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间应当加强合作沟通,优化财政收入及支出的政策方向,提高政府财政活动的效率。(4)区域经济发展尽管空间效应明显,但是由于“经济惯性”现象的存在,各省级地区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也会受到该地区前期状况的影响。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时滞因素时,每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变小。即从长期的动态视角来看,地区禀赋对经济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它会影响政府财政收支活动的行为效应。(5)从财政收入结构角度看,流转税在商品生产流通过程中避免了重复征税问题,对经济发展没有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所得税降低了企业的再投资能力和个人消费能力,对经济发展有明显抑制作用;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和非税收入均对经济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从财政支出结构角度看,经济建设支出在达到一定规模后的继续增长对经济发展有抑制作用;社会服务支出的持续增长对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行政管理支出,也即政府维持性支出的增长对经济发展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郑畋[4](2018)在《晚清江西财政收支结构变化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以后,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由于财权的下移,地方开始拥有了对财政一定程度的控制权和自主权,江西也不例外。田赋虽然还是财政收入的来源,但征收形式发生改变。厘金是典型的工商税,从开征之初到推广开来成为地方财政重要收入。光绪后期,厘金改为统捐征收。然而,财政支出由于晚清时期大量的军费开支和对外借款、赔款给地方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本文来源于《老区建设》期刊2018年20期)
[5](2018)在《财政收支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一场针对当前宏观经济更应依仗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的争论引发了各方关注,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认为当前财政政策并不是真的积极,财政政策未发挥好逆周期宏观调控的作用;署名“青尺”的财政系统人士则发文进行了反驳,提出各地方债务乱象很大程度是在金融机构共谋下形(本文来源于《中国经营报》期刊2018-07-23)
李茂玫[6](2018)在《中国公共财政收支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中国公共财政收支的结构以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指出了中国财政收支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恰当的改进措施。(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8年11期)
卜楷媛[7](2018)在《江苏财政收支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哪些财政收支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哪些财政收支挤占了城乡居民收入?是否存在某些财政收支既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又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政策层面,一系列的财税政策是否真正起到了精准扶贫,发挥收入再分配作用?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江苏为例开展如下研究。首先,本文从理论分析得出各类财政收支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某些福利性支出也因为政策的城镇化倾向并没有发挥突出效果。同时,本文也对江苏财政收支结构现状和城乡居民收入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然后,根据2007到2016年江苏各地级市的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医疗支出以及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占比提高,能够增加整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或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林水事务支出能够显着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科学技术支出因其滞后效应的存在,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存在显着提高作用。其他财政支出均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存在显着影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明显缩小作用的财政支出包括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以及农林水事务支出。说明近期的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科学技术支出以及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城镇化偏向正在调整。(2)财政收入中财产税收入占比和社会保障费收入占比提高,能够显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所得税收入降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流转税收入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具有显着影响。财政收入中仅个人所得税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显着缩小作用。财产税未发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可能是,我国目前的财产税体系不够完善,比如房产税、赠与税这些西方国家普遍征收的税种,在中国还未建立起完备的制度规范。最后,从实证结果出发,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以及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占比,同时注重将这些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大对农业的科研投入力度,提高科技支出效益。提高农林水事务支出比重。(2)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推进房产税立法,筹备个人所得税改革,向上级部门建议减少企业所得税。同时,财政部门与社会保障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反馈制度。(本文来源于《南京财经大学》期刊2018-04-01)
李耀华[8](2018)在《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偏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财政,即“以政控财、以财行政”。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一个地区的财政收支结构是地方政府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地方政府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在财政收支方面表现出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研究不同的一系列“异化”特征。从财政收入方面来看,税收收入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断下降,而地方政府预算内非税收入、转移支付收入、地方政府债务、土地出让金等非税收入呈现快速增速态势,地方政府一定程度患上了“非税收入依赖症”。从财政支出进行分析,大多地方政府具有明显的支出结构偏向——更加偏向于那些能够在短期内带来GDP增长的建设性支出,而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民生性支出则占比逐步下降。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的“异化”特征实质上是在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制度约束下,地方政府以辖区发展为利益取向的“经济人”属性在财政领域的集中体现。随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本质上是要求地方政府回归“公共人”属性,对现有地方政府“经济人”特征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偏向能否持续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对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偏向产生的理论机理、发展现状、实证检验、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等进行系统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财政分权理论,理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规范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偏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在对影响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偏向理论分析。从新政治经济学视角,构建了“制度安排——利益异质——行为博弈——结构偏向”的内在逻辑,即在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基本制度约束下,地方政府成为介于“经济人”和“公共人”之间的“比较利益人”,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与中央政府展开了演化博弈,地方政府在不同约束条件下有不同结构偏向。二是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偏向现状分析。对中国地方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的总量和结构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指出这种结构偏向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五个方面严重后果。叁是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偏向实证分析。从中国式财政分权这个制度约束视角对地方政府收入结构和支出结构偏向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偏向在党代会换届的当年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对地方政府非税收入偏向的显着正向影响体现在在党代会换届的前一年和当年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建设性支出偏向的影响在党代会换届的后一年为显着的正向影响,对地方政府民生性支出偏向的显着负向影响表现在党代会换届的当年。四是地方政府收支结构偏向原因分析。在简要回顾中国式财政分权制度演变的叁个历程,总结出中国式财政分权演进的四个基本特征基础上,从中国式财政分权视角分析了这种结构偏向的产生原因。五是新时代规范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路径选择。地方政府应以回归“公共人”的根本属性为目标,坚持公益性、回应性、契约性和协同性的原则,从八个方面对中国式财政分权制度进行完善,形成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激励相容机制,以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偏向。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构建了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偏向的理论框架。论文运用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将制度视角分析和地方政府的人性理论有机结合,构建了以“制度安排——利益异质——行为博弈——结构偏向”的理论逻辑,地方政府在不同的制度约束下,具有不同的结构偏向。二是拓展了中国式财政分权理论。论文系统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演变历程,总结出演变的四个基本特征,在实证上选取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分权和党代会换届时间的虚拟变量的交互项作为对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指标进行了精准度量,并基于中国式财政分权的视角对地方政府收入结构和支出结构偏向进行了原因和对策分析。叁是拓展了地方政府的“人性”理论。论文认为地方政府属于介于“公共人”和“经济人”之间的“比较利益人”,地方政府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同约束条件下有不同的结构偏向,但都是符合其目标函数最大化。(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3-01)
黄海波,卢其才[9](2018)在《进一步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政策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是在教育方面,应加大对各级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投入力度,普遍提高城乡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在保证各地区基本教育开支的前提下,应侧重支持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改善这些地区的教师工资水平和办学条件,以此吸引高层次、高素质师资,促进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的增值。(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参考》期刊2018年12期)
欧阳觅剑[10](2017)在《房地产税立法及改革是个系统性工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的“两会”期间,房地产税话题都是一大热点,今年也不例外。这几天,已经有不少人就房地产税是否应该“开征”或者说“出台”进行了辩论。大家口中所说的“房地产税”,主要是指向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征收的税种。对于这一设想中的税种,以前的称谓是物业税(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7-03-06)
财政收支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镇化是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同频共振,是两者协调推进的综合产物。土地城镇化是指土地面积扩张,以及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城镇化发展状况,人口城镇化是指人群在转移过程中的社会身份的转变与公共服务的平等享受。当今中国的城镇化是不协调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通过对目前关于不协调的城镇化研究内容的分析,论文发现在城镇化研究的微观主体视角、综合分析框架以及概念内容填充等方面还存在进一步探析的可能性,鉴于此,论文将基于中国式分权条件下,对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异化的分析,从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对土地城镇化的影响,以及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进而建立不协调的城镇化发生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关于中国式分权条件下,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异化的分析。论文认为中国式分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的财政分权,其具有政治集权与财政分权等鲜明特征。在中国式分权条件下,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地方政府,受到内生增长型激励机制的内因驱动,以及制度软约束的外因影响,出现了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异化。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异化的内容包括模糊产权下的预算软约束和最小显示成本下的信息隐蔽。在上述“内因”和“外因”作用下,地方政府会发生自上而下的激励行为异化,在财政上具体表现为利用“模糊产权”,获取财政收入,对开放状态下的“公地”进行垄断控制和开发利用;同时,地方在代理行为上出现异化,在重视“标尺竞争”的情况下,非标尺内容的机会成本也相对上升,所以最小显示成本下的信息隐蔽成为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异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在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异化条件下,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促使土地城镇化激进扩张。在现阶段,土地要素存在产权上的“留置”,在“模糊产权”的背景下,理性的地方政府由于“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会竭力获取相关税收、土地出让金以及地方债务等自主性财源,造成财政上的收入软约束,由此会带来土地要素的大量被征用和开发,产生土地城镇化激进扩张现象。在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异化条件下,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影响人口城镇化滞后发展。在现有财力与支出责任安排下,为了在最小显示成本的条件下,有侧重地完成“以官治官”机制下的“政绩”显示,地方政府利用监督与问责机制的软约束,以户籍制度作为蔽障,有选择性地供给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造成权益伦理型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人口城镇化滞后。综上所述,现阶段由于中国式分权条件下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发生异化,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促使土地城镇化激进扩张,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影响人口城镇化发展滞后,中国现阶段的城镇化是二者非协调的。最后,论文认为现阶段应该通过“开源节流”缓土地城镇化激进扩张之困、“减脂增肌”解人口城镇化发展滞后之难和“标本兼治”强中国式财政分权制度之基的方式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完善,实现新发展理念下,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财政收支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牛琴.财政收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19
[2].刘胡皓.中国式分权下地方财政收支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郑旭东.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9
[4].郑畋.晚清江西财政收支结构变化探微[J].老区建设.2018
[5]..财政收支结构调整迫在眉睫[N].中国经营报.2018
[6].李茂玫.中国公共财政收支结构分析[J].新西部.2018
[7].卜楷媛.江苏财政收支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8
[8].李耀华.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偏向研究[D].西北大学.2018
[9].黄海波,卢其才.进一步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8
[10].欧阳觅剑.房地产税立法及改革是个系统性工程[N].21世纪经济报道.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