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的循环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的循环治疗

一、周期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不孕症(论文文献综述)

赵芳芳[1](2021)在《《傅青主女科·种子篇》学术思想探析及现代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傅青主女科·种子篇》中傅山诊治不孕症的病因病机、治法、组方用药等学术思想。检索搜集近20年发表的傅山种子十方相关临床运用类文献,通过数据分析和质量评价,了解其现代临床应用情况,发现优势与不足,并探索《傅青主女科·种子篇》新的研究方向。方法通过阅读《傅青主女科》相关书籍及文献,探讨傅山治疗不孕症的学术思想。搜集近20年(2001年1月~2020年12月)发表的有关傅山种子十方临床运用类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B);读秀知识库。按照拟定的标准筛选文献并建立数据库、提取文献信息。使用Excel对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总结傅山种子十方临床应用情况;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要求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1.傅山治疗不孕症学术思想:病因病机方面首辨虚实,以虚为主,重视脏腑,尤重脾肾;在治法方面重视温肾健脾,调补奇经;在组方用药方面用药平和,以补为主,巧用收涩之品,药物剂量悬殊,注重炮制。2.文献计量学结果:纳入的116篇中,有临证经验类59篇、临床试验类57篇。其中111篇为期刊论文,4篇为学位论文,1篇源自报纸。期刊论文中有34篇发表于核心期刊,77篇文献发表于非核心期刊,共涉及63种期刊,其中核心期刊有23种。文献发表数量最多的是广东省、江苏省、湖北省。3.方剂使用情况:纳入的116篇文献共使用傅山种子方剂127次,47篇文献记录养精种玉汤48次,26篇文献记录温胞饮28次,20篇文献记录开郁种玉汤22次,7篇文献记录加味补中益气汤7次,7篇文献记录温土毓麟汤7次,4篇文献记录清骨滋肾汤4次,3篇文献记录升带汤3次,3篇文献记录宽带汤3次,2篇文献记录并提汤2次,1篇文献记录化水种子汤3次。文献发表总量呈上升趋势,尤以养精种玉汤明显,余方剂文献发表量增长缓慢。傅山种子十方所治疾病种类多样,证候要素与原方基本一致。方剂使用方法主要为口服汤剂。4.各方剂药物使用情况及加减规律:傅山种子十方在临床应用中,使用原方的文献不多,但所有文献均在较大程度上保留原方药物,删减较少,且新增药物与原方治法或组方思路一致,人参删减次数较多,多用党参替之,可能与药物购置条件或人参药性过于温燥有关。5.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对32篇随机对照试验类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发现整体研究水平较低、质量较差,存在一定问题:缺少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试验条件设计不足,缺乏预实验、样本量估计及伦理学设计;试验设计理论依据不足;随机化水平较低、盲法缺失;试验结局指标测量方法欠统一,安全性评价设置不足,随访较少。6.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仅筛选出5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得出结论:养精种玉汤联合西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妊娠率要高于单纯使用西药。结论《傅青主女科·种子篇》学术思想:傅山治疗不孕症在病因病机方面首辨虚实,以虚为主,重视脏腑,尤重脾肾;在治法方面重视温肾健脾,调补奇经;组方用药平和,以补为主,巧用收涩之品,药物剂量悬殊,注重炮制。傅山种子十方临床运用情况:文献发表集中在养精种玉汤,其次是温胞饮、开郁种玉汤,其它方剂相关研究均偏少;临床治疗疾病种类多且较大程度上保留原方药物,新增药物基本符合原方治法或组方用药思路。临床随机试验质量低,符合Meta分析的文献较少。通过研究分析,傅氏治疗不孕症辨证严谨,用药精到,临床疗效显着,为后世医家治疗不孕症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同时傅山种子十方临床试验类文献质量普遍较低,应不断扬长避短,采用国际化标准,提高临床研究水平。

王雅荣[2](2021)在《不同时间点行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在过去十年中,冻融胚胎移植的使用率已大大增加,目前多达二分之一的胚胎转移周期的胚胎是被冷冻保存。冷冻胚胎移植的适应症在不断扩大。胚胎移植的成功率实质上是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率。通过观察针刺对冻融胚胎移植(FET)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有助于评价针刺治疗在IVF-FET的辅助功能,使其能在IVF-FET中更好发挥作用。研究目的以冻融胚胎移植女性为研究对象,分为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进行针刺干预,观察此两组与对照组(无针刺组)的临床妊娠率(CPR)结果的差别,以探究不同时间点针刺干预对体外受精-冷冻胚胎移植妊娠率的效果差异。研究方法1.分组数据收集自2019年4月~2020年5月“CNY助孕中心”(Central New York Fertility Center)纳入IVF-FET的26至42岁的女性99例,采用按患者意愿的非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案,各组相对独立,没有交集。分为非治疗组、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各收满33例进行治疗观察。2.治疗对照组:在移植周期过程中不进行任何针刺治疗。移植日针刺组:在移植前1小时进行针刺治疗,取穴:子宫、关元、中极、太冲、合谷、百会、印堂,各穴直刺或斜刺0.5~1.0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并于移植后30分钟内再次进行针刺治疗,取穴: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内关、地机,各穴直刺0.5~1.0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移植周期针刺组:在FET前5周开始进行针刺治疗,每周治疗一次(每周治疗日尽量相同,错前错后不超过一天)共治疗5次。取穴:子宫、关元、中极、太冲、合谷、百会,印堂、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内关、地机,各穴直刺或斜刺0.5~1.0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在移植当日也进行与移植日针刺组相同的治疗。3.观察指标及检测试点3.1疗效指标(1)测定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在移植后两周检测,以确定是否生化妊娠(HCG>5mIU/ml为生化妊娠,也称妊娠试验阳性)。(2)胚胎移植后4-5周,在HCG逐渐升高的前提下,通过二维阴道超声在单胎妊娠中观察到孕囊(GS)和卵黄囊(YS),以确定是否为临床妊娠。3.2安全性指标包括针灸安全性评价、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的观察,治疗期间随时记录。研究结果共纳入99例IVF-FET患者。治疗过程中,非治疗组脱落、剔除3例;移植日针刺组脱落、剔除4例;移植周期针刺组脱落、剔除4例;最终88例完成治疗。即非治疗组30例,移植日针刺组29例,移植周期针刺组29例。1.一般资料:通过对患者年龄,身体密度指数,初潮年龄等人口学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三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基线期分析:对三组患者IVF-FET周期前的促卵泡生成素(FSH),抗苗勒氏管因子(AMH)雌二醇(E2),促甲状腺素(TSH)等激素生化指标值进行分析,三组之间FSH,AMH,E2,TSH等没有统计学差异。三组资料具有可比性。3.结果3.1临床妊娠例数: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生化妊娠14例,临床妊娠12例。移植日针刺组29例患者中,生化妊娠18例,临床妊娠16例。移植周期针刺组29例患者中,生化妊娠22例,临床妊娠20例。3.2妊娠率比较生化妊娠率比较:对照组、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的生化妊娠率分别为46.67%、62.07%,75.86%。对照组与移植日针刺组,移植日针刺组与移植周期针刺组两两比较,成功率分别提高了 15%、13%,均有上升趋势,但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与移植周期治疗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临床妊娠率比较:对照组、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0%、55.17%、68.97%。对照组与移植日针刺组、移植日针刺组与移植周期针刺组两两比较,成功率分别提高了 15%、13%,均有上升趋势,但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移植周期治疗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在冻融胚胎移植中结合针刺干预,具有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的趋势;2.在移植当日,移植前后行针刺干预,具有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的趋势;3.在移植周期行针刺干预,较仅在移植当日针刺干预具有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的趋势;4.在移植周期行针刺干预,可以明显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

熊婷[3](202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及管理工具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本文的目的是在文献研究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性病管理方案及管理工具,为内异症中医慢性病管理提供一种新的途径,以期提高内异症患者的健康水平。研究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收集、识别和整理国内外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管理相关的文献、书籍和着作以及网络资源,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为本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方案的构建提供更好的参考和指导。2采用小组讨论、专家访谈的方法,对查阅文献后拟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性病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形成最终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性病管理方案。3以构建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性病管理方案为核心,探讨内异症中医慢病管理工具的核心功能,结合软件开发技术构建内异症中医慢病管理工具。研究结果:1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方案:(1)子宫内膜异位症生物医学干预管理方案从未婚未育、合并盆腔包块、合并痛经、合并不孕、术后复发、青少年内异症、内异症随访7个角度制定19条具体建议。(2)子宫内膜异位症非医学干预管理方案包括疾病认知、饮食指导、运动管理、心理干预4个子方案。疾病认知方案从发病、诊断、治疗、监测及预防保健等方面制定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认知调查表,共24个问题条目。饮食指导方案包括饮食原则及内异症食材数据库。其中饮食原则从饮食规律性、多样性、伴随疾病等角度制定6条具体原则;内异症食材数据库包括常见食材分类表、常见食材偏性表、常见食材中医性味表、常见食材中医中医辩证推荐表、内异症避免食用食材类别表、内异症少食食材类别表共6个模块。运动管理方案围绕BMI、包块大小、体质类型、经期、运动方式等角度提出7条具体建议。心理干预方案根据SDS及SAS结果制定3个管理分级。2完成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工具构建,包括门诊问诊工具、医生工作平台、患者APP客户端3个子系统的互联网搭建。

郑娟[4](2020)在《定坤丹对肾阳虚证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的临床干预及其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定坤丹在诱导排卵周期治疗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中成药定坤丹在辅助助孕方面的功效,以期为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患者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2.通过动物实验建立肾阳虚薄型子宫内膜大鼠模型,观察定坤丹对雌性大鼠血清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厚度及Wnt/B-catenin信号通路上子宫内膜相关标记物的调控作用,探讨定坤丹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药效机制和作用靶点。方法:1.选择在江苏省中医院生殖医学科门诊就诊的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患者,将筛选合格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定坤丹组,补佳乐组,联合用药组(定坤丹+补佳乐),每组40例。在诱导排卵(LE+HMG+HCG)周期治疗的基础上各治疗组均在月经周期第9d开始用药,均连续口服15d。其中定坤丹组服用定坤丹10.8g/次,每日2次;补佳乐组补佳乐1mg/d;联合用药组同时服用补佳乐以及定坤丹。三组患者均在排卵后服用达芙通20mg/d×14d。观察3个月经周期。对比各组治疗前后患者月经量的变化、中医证候积分、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形态和血流分级、子宫内膜容积、子宫动脉血流参数(VI、FI、VFI)以及促排卵结果(HCG日E2水平、排卵率、妊娠率等)等。2.选取性周期规律的SD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定坤丹组、补佳乐组、联合用药组,每组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建立肾阳虚薄型子宫内膜模型,即采用手术方式使用95%乙醇对大鼠子宫内膜进行化学损伤,并于术后次日灌胃给予羟基脲悬浊液450mg·kg-1·d-1,连续8 d。术后次日,空白组自由饮水摄食,模型组予蒸馏水灌胃,其余各治疗组分别给予补佳乐、定坤丹、补佳乐+定坤丹灌胃。三个动情周期后,ELISA法检测血清E2、LH、P OPN、VEGF、MMP-9水平;HE染色观察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动情期大鼠子宫内膜组织CK19、Vimentin、VEGF的表达情况;RT-PCR技术定量分析实验大鼠子宫内膜β-catenin、VEGF以及MMP-9 mRNA表达特征;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内膜中β-catenin、VEGF以及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月经量的变化:本组治疗前、后比较,定坤丹组、补佳乐组以及联合用药组月经失血图评分增幅分别为14.05±4.80、10.15±3.50、15.25±5.30,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定坤丹组、联合用药组与补佳乐组比较增幅更大(P<0.01)。中医证候积分:本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定坤丹组、联合用药组治疗后与补佳乐组比较均具有明显差异(8.75±6.44 vs 12.35±5.6,P<0.05;6.64±6.16 vs 12.35±5.6,P<0.01)。子宫内膜厚度:本组治疗前、后比较,定坤丹组、补佳乐组以及联合用药组子宫内膜厚度增幅分别为1.97±0.36mm、2.03±0.47mm、2.43±0.64mm,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定坤丹组与联合用药组治疗后内膜厚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7);子宫内膜形态:定坤丹组、联合用药组A型子宫内膜所占比例与本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明显增多(22.5%vs45.0%,P<0.05;15.0%vs57.5%,P<0.01)。子宫内膜容积:治疗后各组子宫内膜容积≥2.0ml比例明显增多,定坤丹组由10%上升为57.5%,补佳乐组由15%上升为72.5%,其中,联合用药组所占比例最多,达到77.5%,但组间无差异(P>0.05)。子宫内膜血流分级:内膜血流Ⅲ级所占比例本组治疗前后比较,定坤丹组、补佳乐组均增多(分别为22.5%VS7.5%、12.5%VS 5.0%),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明显增多(35.0%vs 0.0%,P<0.01)。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子宫内膜下血流参数(VI、FI、VFI),治疗后各组均显着增多,差异均显着(P<<0.01);治疗后各治疗组血流参数VI均较治疗前增多;定坤丹组、联合用药组与补佳乐组比较,VI均增多(分别P=0.005;P=0.004)。促排卵结果:HCG日E2水平,定坤丹组低于补佳乐组、联合用药组(均为P<0.01);补佳乐组低于联合用药组(P=0.026)。定坤丹组与联合用药组临床妊娠率比较(22.5%VS 52.5%),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6),临床疗效比较:定坤丹组与联合用药组痊愈率分别为22.5%、50%,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1),定坤丹组显效率高于联合用药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研究:血清学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各治疗组大鼠血清E2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佳乐组与联合用药组大鼠血清E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5);实验各组大鼠血清LH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各治疗组大鼠血清P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OPN、VEGF、MMP-9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定坤丹组血清OPN、MMP-9水平降低(分别为P<0.05,P<0.01);联合用药组血清MMP-9水平降低(P<0.01)。与补佳乐组比较,定坤丹组血清OPN水平低于补佳乐组(P<0.05);与联合用药组比较,定坤丹组血清OPN水平更低,而MMP-9水平更高(均为P<0.05)。子宫内膜形态学及内膜厚度: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子宫内膜层基质细胞减少,腺体、血管稀疏,内膜明显变薄(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腺体、血管增多,基质细胞密集,内膜均明显增厚(P<0.01)。免疫组化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K19表达面积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定坤丹组CK19表达面积明显增多(P<0.05),补佳乐组与联合用药组CK19表达面积显着增多(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Vimentin的IOD值降低(P<<0.05),联合用药组Vimentin的IOD值显着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子宫内膜VEGF的AOD值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定坤丹组、联合用药组子宫内膜VEGF的AOD值呈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P<0.01)。RT-PCR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β-catenin、MMP-9 mRNA明显升高(P<0.05),而VEGF mRNA明显降低(P<0.05);补佳乐组及联合用药组MMP-9 mRNA明显降低(P<0.05);与补佳乐组比较,定坤丹组MMP-9 mRNA升高(P<0.05);与联合用药组比较,定坤丹组MMP-9 mRNA升高(P<0.05)。Western-blot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β-catenin、VEGF、MMP-9蛋白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β-catenin蛋白水平显着降低(P<0.01);定坤丹组与联合用药组MMP-9蛋白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补佳乐组比较,定坤丹组β-catenin蛋白水平更高,MMP-9蛋白水平更低(分别P<0.05,P<0.01);联合用药组β-catenin、MMP-9蛋白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与联合用药组比较,定坤丹组β-catenin蛋白水平更高(分别P<0.01,P<0.05)。结论:1.定坤丹可调节植物神经和性腺轴的功能,并能提高E2水平,产生与雌激素相似的效应。2.定坤丹联合补佳乐能够增加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患者的月经量,改善肾阳虚证的症状,增厚子宫内膜内膜,增加A型内膜及血流Ⅲ级内膜比例,改善子宫内膜血流灌注,提高周期排卵率,降低周期取消率,优化妊娠结局。3.定坤丹可能通过提高肾阳虚薄型子宫内膜大鼠血清E2水平,降低血清OPN、MMP-9水平,增加损伤性大鼠子宫内膜组织CK19、Vimentin及VEGF表达,促进术后损伤性大鼠子宫内膜的修复与再生。4.定坤丹联合补佳乐通过上调多重损伤性大鼠子宫内膜β-catenin mRNA、VEGF mRNA表达,下调MMP-9 mRNA的表达,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5.定坤丹联合补佳乐通过上调肾阳虚薄型子宫内膜大鼠子宫内膜VEGF表达,下调β-catenin,MMP-9蛋白水平,促进损伤性子宫内膜的修复与重塑。

刘红根[5](2020)在《基于《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的IVF-ET中医体系构建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理论部分:继承与发扬《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的学术思想,将其应用到中医妇科的临床工作中,用以阐释女性的生理、病理状况,为经方在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及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iques,ART)的系统性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2.临床部分:以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的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的中医治疗为例,验证将六经辨证与IVF-ET技术结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1.理论部分:阅读《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文献,以及《易经》、《道德经》等哲学书籍,深入探讨《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的哲学含义,突出“时间”在其中的重要意义,将六经辨证与女性生理、病理特点及IVF-ET技术相结合。2.临床部分:设计前瞻、随机、对照试验,分析99例因不孕行IVF-ET的痰湿型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成3组,均采用黄体期短效长方案对患者进行控制性超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试验组(A 组)采用“孙氏体系”指导下的经方序贯治疗进行干预,对照组(B组)采用苍附导痰丸、参芪寿胎丸进行干预,空白对照组(C组)不使用中药干预,随访1年后,统计、比较各组间临床结局指标(Gn用药天数、Gn用药量、获卵数、受精数、优胚数、平均每卵所需Gn量、平均每优胚所需Gn量、累积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治疗前后体质评分),并进行讨论与评价。结果:1.理论部分:形成了将六经辨证与中医妇科临床相结合的新的中医理论体系(简称“孙氏体系”)。2.临床部分:三组Gn用药天数:A组显着短于C组(P<0.01),B组短于C组(P<0.05);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Gn用药量:A组显着小于B组(P<0.01);A组小于C组(P<0.05);B、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获卵数: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均明显多于C组(P<0.01)。受精数: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均多于C组(P<0.05)。优胚数:A组显着多于B、C组(P<0.01);B组多于C组(P<0.05)。平均每卵所需Gn量: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均显着少于C组(P<0.01)。平均每优胚所需Gn量:A组显着少于B、C组(P<0.01);B组显着少于C组(P<0.01)。累积妊娠率、早期流产率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患者的痰湿体质,A、B两组都较其之前有了明显的改善(P<0.01),C组无改善(P>0.05);对于治疗后的组间比较,A组疗效显着优于B组(P<0.01),B组疗效显着优于C组(P<0.01)。结论:1.理论部分:“孙氏体系”可以利用中医的阴阳、五行等说理工具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对女性的生理、病理进行阐释,对不同时期的常见疾病提出诊治思路,并对促排卵治疗、IVF-ET过程的中医治疗提出思路与方法。2.临床部分:应用“孙氏体系”指导下的经方序贯治疗能减少行IVF-ET的痰湿型PCOS患者Gn用药天数、Gn用药量、平均每卵所需Gn量、平均每优胚所需Gn量,增加患者获卵数、受精数、优胚数,改善患者痰湿体质,而对于累积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无影响。以点带面,证明了“孙氏体系”的可行性、实用性、科学性。

郑凤娇[6](2020)在《中药口服联合熏蒸治疗Ⅰ、Ⅱ期内异症性不孕术后血瘀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化瘀消症汤联合内异方熏蒸治疗I、II期内异症性不孕术后(血瘀型)的中医证候疗效、血清CA125值、排卵率、妊娠率和流产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30例。A组于术后阴道血止及月经干净第3天开始化瘀消症汤口服联合内异方熏蒸7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B组口服中药如A组;C组为空白对照。三组术后予以卵泡监测并指导同房。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血清CA125值、术后6个月排卵率及妊娠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方法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三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AMH、内异症分期、治疗前血清CA125值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具有可比性。2.血清CA125值比较:三组治疗后血清CA125值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三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中医证候较C组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B组较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排卵率:经治疗三组术后6个月排卵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B组排卵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间排卵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妊娠率:经治疗三组术后6个月妊娠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妊娠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间比较妊娠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流产率:经治疗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流产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证候疗效判定:经治疗三组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与B组、B组与C组效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C组疗效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单用化瘀消症汤口服和空白对照,化瘀消症汤口服联合内异方熏蒸治疗I、II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术后血瘀型患者能有效改善中医证候,提高排卵率、妊娠率和综合疗效,在降低血清CA125值和流产率方面无明显影响,该方案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推广。

谢宝珍[7](2020)在《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传承研究方法,阐述导师刘雁峰教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简称内异症)的病机认识及立论依据,总结导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组方思路、配伍规律及用药特点。2通过临床研究,围绕疼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卵巢异位囊肿的大小、女性激素水平以及CA-125水平这5个主要方面,评价温肾暖肝散结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调取2010年01月至2019年09月就诊于刘雁峰教授门诊的内异症患者的病历资料,共480例患者,1172诊次。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后筛选出104例患者,共207诊次。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软件进行中药物频数及药物组合频数统计、中药属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复杂网络分析,挖掘导师治疗内异症的核心用药、药物组合及药物属性,并将挖掘结果整理成文稿形式交由导师审阅。结合半结构化专家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邀请导师围绕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认识、立法依据、组方思路、用药配伍及加减规律进行探讨。根据访谈的内容,补充完善挖掘的结果。2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刘雁峰教授门诊的内异症患者共42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患者进行筛选,共纳入24例。给予温肾暖肝散结方中药口服治疗12周,方药组成包括:乌药、吴茱萸、肉桂、小茴香、元胡、郁金、没药、片姜黄等。采用自身对照的观察方法,以0、4、8、12周为观察时间点,动态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痛经视觉模拟评分、痛经症状量表及中医证候积分,并在治疗前后检测卵泡期女性激素6项、CA-125及月经干净后3-5天测量并计算异位囊肿最大横截面积,共6个项目。从缓解疼痛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缩小病灶、调节激素水平以及降低CA-125共5个方面评价温肾暖肝散结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于“人机结合”方法的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1)数据挖掘本研究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207张处方进行药物统计,共得162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3394次。通过中药频数统计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得出导师治疗内异症的核心药物包括:乌药、肉桂、葫芦巴、小茴香、红藤、元胡、没药、姜黄、郁金、丹参、巴戟天、忍冬藤、吴茱萸等。通过药物组合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包括:“乌药-吴茱萸”、“小茴香-肉桂”、“元胡-郁金”、“没药-姜黄”、“丹参-鳖甲”、“红藤-忍冬藤”等。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温补肾阳、暖肝行气及活血散结三个治疗方向的药物类群。其中,温补肾阳类群中的药物组成包括:葫芦巴、元胡、肉桂、小茴香、乌药、没药、姜黄等;暖肝行气类群中的药物组成包括:巴戟天、郁金、吴茱萸等;活血散结类群中的药物组成包括丹参、鳖甲、茯苓。通过药物属性分析得出导师所用药物的药性以温、平为主,味多辛、甘,主入肾、肝、脾经;药物功效以活血止痛、行气止痛及温通经脉为主。(2)专家采访通过半结构化的专家访谈,刘雁峰教授阐述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为“肾阳虚损,寒滞肝脉,瘀结成症”,该病的关键病位在肾、肝。基于对病机的认识,导师提出温肾暖肝散结法作为内异症的治疗法则,以温肾暖肝为主,兼以活血散结,强调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导师的组方思路亦以该法为指导,方从法出,自拟“温肾暖肝散结方”,方药组成包括:乌药、吴茱萸、肉桂、小茴香、元胡、郁金、没药、姜黄、红藤、忍冬藤等。导师用药平和,一药多用,注重药物间同类相须、异类相使及相反相成的配伍特点。2温肾暖肝散结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1)痛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根据VAS疗效判定,治疗12周后,治愈4人,显效6人,有效5人,无效9人,总有效率为62.50%,治愈率为16.67%。VAS评分随服药周期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视觉模拟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P<0.001)。(2)痛经症状量表(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痛经及其伴随症状的CMSS总体评分、症状发生频率及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根据该量表的结构条目,将该量表分为消化道症状、情绪症状、躯体症状及头面部症状进行分析。①消化道相关症状随服药周期的延长,消化道相关症状的发作频率及程度均逐渐下降。其中,治疗8周及治疗12周的消化道相关症状的总体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治疗8周、治疗12周消化道相关症状的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消化道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01,P<0.001)。②情绪相关症状随服药周期的延长,情绪相关症状的发作频率及程度均逐渐下降。其中,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情绪症状总体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1);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情绪症状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04);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情绪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03,P<0.001)。③躯体相关症状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躯体相关症状总体评分、频率评分及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头面部相关症状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头面部症状总体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17,P=0.004);治疗8周、治疗12周的头面部症状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17);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头面部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5,P=0.001)。(3)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判定标准,治疗12周后,显效3人,显效率为12.50%,有效12人,有效率为50%,总有效率为62.50%。中医证候积分随服药周期的延长而逐渐下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患者的阳虚寒凝血瘀型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1)。(4)卵巢异位囊肿最大横截面积治疗前后异位囊肿最大横截面积不具有统计学差异(t=0.180,P=0.859)。(5)女性激素6项治疗前后E2、P、PRL、FSH、LH及T水平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CA-125治疗前后血清CA-12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Z=-0.052,P=0.959)。结论1刘雁峰教授对内异症的病机、病位有独到的认识,运用温阳散寒法以治病之本,活血消症法以治病之标。导师谨守病机,辨证施治,制方严谨,方证相应,随证加减。临证时,导师讲究用药平和,顾护阴血,并注重一药多用,配伍巧妙。2“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法在总结导师学术经验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定性的专家访谈方法能较好地补充并完善定量的挖掘的数据资料,使研究结果更全面、确切地反映导师的学术观点。3温肾暖肝散结方能有效缓解内异症相关性痛经及其伴随症状,缩短症状的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改善阳虚寒凝血瘀证候,疗效持久且稳定。另外,温肾暖肝散结方在控制病灶大小的同时,并未抑制患者的卵巢内分泌功能。

李寒宇[8](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妊娠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妊娠的影响及赵瑞华教授的用药规律。研究方法:收集整理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妇科赵瑞华教授门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且有生育要求患者的资料,通过就诊记录及电话随访患者妊娠情况,对其病历资料及妊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临床科研共享数据采集系统的数据资料与数据挖掘技术,依据治疗周期,分为排卵前、排卵后两个时段;依据辨证分为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湿瘀阻证四种证型;依据妊娠后治疗情况,分为妊娠保胎、妊娠大便难、妊娠感冒、妊娠恶阻四种常见治疗,研究赵瑞华教授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助孕及安胎的用药规律,探索核心方药及其配伍规律。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纳入患者102例。2.妊娠情况:截至停药6个月,妊娠57例,总妊娠率55.88%,合并不孕症者妊娠20例,妊娠率为45.45%,中位妊娠时间3个月。3.四型辨证的核心脉象及舌象:(1)寒凝血瘀证核心脉象及舌象为:脉弦细、脉沉滑、舌淡红、舌暗红、苔薄白、苔白厚;(2)气虚血瘀证核心脉象及舌象为:脉弦细、舌淡红、苔薄白;(3)气滞血瘀证核心脉象及舌象为:脉弦滑、舌暗红、苔薄白;(4)痰湿瘀阻证核心脉象及舌象为:脉沉滑、舌淡暗、苔白厚、苔白略厚。4.排卵前处方核心方药:(1)寒凝血瘀证排卵前核心处方为:盐胡芦巴、桂枝、白芍、党参、茯苓、麸炒白术、砂仁、广藿香、醋鸡内金、炙甘草、生姜、大枣等;(2)气虚血瘀证排卵前核心处方为:党参、茯苓、麸炒白术、桂枝、砂仁、广藿香、炒神曲、生薏苡仁、醋鸡内金、月季花、炙甘草、生姜、大枣等;(3)气滞血瘀证排卵前核心处方为:醋柴胡、白芍、丹参、醋鸡内金、生薏苡仁、党参、茯苓、麸炒白术、甘草、砂仁、广藿香、桂枝、生姜、大枣等;(4)痰湿瘀阻证排卵前核心处方为:醋柴胡、姜半夏、黄苓、茯苓、当归、川芎、白芍、月季花、桂枝、砂仁、广藿香、党参、麸炒白术、醋鸡内金、生薏苡仁、甘草、生姜、大枣等。5.排卵后处方的方药分析:排卵后治疗多兼顾肾虚,处方以排卵前方为基础,加以补肾温胞之品。6.妊娠后四种常见治疗的核心方药:(1)妊娠保胎的核心处方为:党参、茯苓、麸炒白术、甘草、砂仁、生姜、大枣、枸杞子、菟丝子、续断、酒女贞子等;(2)妊娠大便难的核心处方为:百合、北沙参、茯苓、生白术、甘草、枸杞子、菟丝子、酒女贞子等;(3)妊娠感冒的核心处方为:醋柴胡、桂枝、白芍、黄芩、砂仁、党参、茯苓、麸炒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等;(4)妊娠恶阻的核心处方为:党参、茯苓、麸炒白术、甘草、砂仁、枸杞子、菟丝子、酒女贞子、续断、生姜、大枣、百合等。研究结论: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妊娠,中医药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服药期间妊娠率相对高,抓住最初3月治疗非常重要。赵瑞华教授以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分期论治为纲领,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用思路及方法包括“排卵前后分期序贯治疗”“四型辨证”以及“妊娠后四种常见治疗”。排卵前以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湿瘀阻证四型辨证为主要辨证思路处方用药,在固护脾胃基础上重视对血瘀的治疗,以固护脾胃为本,气血同调为纲。排卵后治疗多兼顾肾虚,处方以排卵前方为基础,加以补肾温胞之品。妊娠病补在脾肾,治在气血,治病与安胎并举。

赵慧君[9](2020)在《应用司徒仪教授学术思想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应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分析司徒仪教授和其学术思想经验继承人梁雪芳教授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相关不孕的医案资料,通过中医药知识显性化与智能处理平台对医案中证、症、药等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并结合个体访谈,整理、筛选、归纳出司徒仪教授及其学术思想经验继承人梁雪芳教授对于辨治内异症相关性不孕症的诊疗思路及用药规律,以期为本病治疗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应用中医药知识显性化与智能处理系统,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医院司徒仪教授以及其学术思想经验继承人梁雪芳教授于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治疗内异症相关不孕、非内异症相关不孕症的门诊病历。将病历信息导入此系统,通过关联规则、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共现分析等算法进行数据挖掘,对内异症相关性不孕症与非内异症相关性不孕症在就诊年龄、不孕年限、证型、临床用药等内容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个体访谈定性研究方法对挖掘结果进行验证、筛选、归纳,总结司徒仪教授及其学术思想经验继承人梁雪芳教授对于内异症相关不孕症的辨治经验。结果:1.内异症相关不孕症患者的就诊年龄在2932岁区段频数最高,不孕年限主要为1~4年,其中以12年者最多;内异症相关不孕患者最常见的合并中医疾病诊断为症瘕、痛经、月经不调,常见伴随症状为下腹痛、乳胀、腰酸;内异症相关不孕患者证型以肾虚血瘀证为主;共计192味中药被用于临床组方,治疗内异症不孕的临床用药性“平温”、味“甘苦”,归经主要为“肝、肾、脾”,统计分析分别得到治疗内异症不孕的常用药对及核心方均以补肾补气为主(药对如桑寄生、菟丝子,白术、茯苓等,核心方如“女贞子、桑寄生、菟丝子、白芍、生地、山药、丹参”,“山药、白术、桑寄生、菟丝子、甘草、丹参”)。2.在就诊年龄、不孕年限、证型类别、中药四个方面,对内异症相关不孕与非内异症相关不孕进行比较。采用x2检验比较内异症与非内异症相关不孕在年龄上是否存在差异,司徒仪教授组求得x2=2.400,P=0.121,梁雪芳教授组求得x2=1.462,P=0.227,P>0.05,提示内异症、非内异症相关不孕二者间发病与就诊年龄无统计差异;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内异症与非内异症相关不孕在患者不孕年限上是否存在差异,司徒仪教授组求得P=0.008,梁雪芳教授组求得P=0.000,P<0.05,提示二者间发生不孕年限存在统计差异,内异症不孕年限较非内异症不孕长;证型方面,将证型分成虚实夹杂证、虚证和实证三类,采用X2检验内异症相关不孕在不孕症中的占比与患者证型的关系,司徒仪教授组x2=5.038,P=0.081,P>0.05,提示两者间证型不存在差别,梁雪芳教授组X2==110.017,P=0.000,P<0.05提示梁教授内异症与非内异症相关不孕两组间证型有差别;采用x2检验,内异症相关不孕与非内异症相关不孕治疗所采用的中药使用构成比进行比较,司徒仪教授组x2=4.788,P=0.989,P>0.05,提示两者间用药无差别,梁雪芳教授组求得x2=50.997,P=0.000,P<0.05,提示梁教授在内异症与非内异症相关不孕两者间用药有差别。3.访谈结果显示,内异症不孕的主要病机为“肾虚血瘀”,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基本,循周辨治用药。对于手术时机、辅助生殖时机等的选择上应遵照临床指南规范施予,并准确把握中医药介入的时机,中西并举、攻补兼施、内外同治、身心同护,增加受孕机会。两位教授认为数据挖掘是总结专家或临床专科经验很好的方式,但应在足够大的病案样本量以及跟师学习的条件下才能更精准地总结出临证经验。结论:本研究提示,以广东省名中医司徒仪教授及其学术继承人梁雪芳教授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医案为研究对象,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中医药应用规律如下:1、内异症相关不孕症的根本病机是肾虚为本、血瘀为标。治疗上,均以补肾活血为主;顺应女性月经周期阴阳消长,精确辨证,随证施疗;同时注重内外治法并举,身心同护。2、用药特征方面,药性“平温”、味“甘苦”,归经主要为“肝、肾、脾”,治疗内异症不孕的常用药对及核心方以活血化瘀为基本,偏重补肾补气。

严莉[10](2020)在《基于Ang/Tie-2信号通路研究补肾活血方导法孕前给药调控大鼠种植窗期子宫组织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补肾活血方导法(保留灌肠)治疗肾虚血瘀型不孕症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失败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本实验研究基于Ang/Tie-2信号通路,观察补肾活血方导法孕前给药治疗对肾虚血瘀-胚胎着床障碍病证结合模型大鼠种植窗期子宫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以揭示补肾活血方导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助孕机制。研究方法:选取SPF级动情周期规律的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5组,动情前期时入组。模型组和给药组上午9:00左右给予羟基脲450mg/(kg·d),灌胃10天,于第4天开始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3mg/(kg·d)7天造成肾虚血瘀模型;空白组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和皮下注射。造模的同时,每日下午2:00左右各给药予相应药物治疗,空白组、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或灌肠。造模第11天起,阴道涂片筛选出各组动情期大鼠,每晚18:00按雌雄2:1合笼,第二天早上7:00观察阴栓或行阴道涂片观察精子,发现阴栓或精虫者为妊娠第1天。除空白组外,各组于妊娠第4日皮下注射米非司酮5.5mg/kg 1次,造成肾虚血瘀-胚胎着床障碍病证结合模型;空白组予等量芝麻油溶剂皮下注射。于妊娠第5天称重后,注射1%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固定,剖腹行腹主动脉采血,然后迅速剖取子宫,电子天平称重并分类保存。测定种植窗期大鼠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血浆D-二聚体(D-dimer,D2)、血清孕激素(progesterone,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胎肝激酶-1(fetal liver kinase 1,FLK-1),子宫湿重、子宫脏器指数、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和螺旋动脉数量,子宫组织促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 1,Ang-1)、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 2,Ang-2)、酪氨酸激酶-2(tyrosine kinase-2,Tie-2)蛋白表达水平以及Ang-1、Ang-2、Tie-2、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m RNA表达水平。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各指标的组间变化。研究结果:1. 复制出符合肾虚血瘀-胚胎着床障碍特征的病证结合大鼠模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精神萎靡,拱背,倦卧少动,反应迟钝,皮毛稀疏甚至脱毛,耳朵、舌头、爪甲、尾部呈暗紫色等中医肾虚血瘀表现。模型组大鼠种植窗期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均增高(P<0.05),D2水平明显增高(P<0.01),血清P含量明显降低(P<0.01),血清VEGF、FLK-1表达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发育较差,被覆上皮薄,上皮细胞数量少,内膜腺体小而直,腺腔隙缩窄,部分间质致密,部分间质疏松,紧凑不一,间质发育不同步,螺旋动脉数量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Tie-2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Ang-1、Tie-2 m RNA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Ang-2 m RNA表达水平增高(p<0.05),PR m RNA表达显着降低,体现胚胎着床障碍特征。从整体到组织到分子,这些生理和生化指标均符合肾虚血瘀-胚胎着床障碍特征。2. 补肾活血方导法孕前给药对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子宫血管生成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补肾活血方低剂量组与阿司匹林组全血粘度5.s-1降低(P<0.05),补肾活血方高剂量组全血粘度显着降低(P<0.01),血浆粘度有降低趋势;补肾活血方低剂量组螺旋动脉数量显着升高(P<0.01),高剂量组和阿司匹林组血清VEGF、FLK-1及螺旋动脉数量显着升高(P<0.01);补肾活血方低剂量组子宫组织Tie-2蛋白及m RNA表达增高(P<0.05),Ang-1 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高剂量组和阿司匹林组Ang-1、Tie-2蛋白表达量及Ang-1、Tie-2 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且高剂量组血清VEGF、血清FLK-1、螺旋动脉数量、Ang-1、Tie-2蛋白表达量及m RNA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补肾活血方导法治疗能改善上述指标,改善模型大鼠组织血瘀状态,促进子宫组织血管生成。3. 补肾活血方导法治疗对模型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补肾活血方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阿司匹林组大鼠子宫湿重及子宫脏器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5),且补肾活血方高剂量组与空白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补肾活血方低剂量组、高剂量组、阿司匹林组大鼠子宫内膜发育较好,子宫内膜被覆上皮有增长趋势,血管丰富,腺体数量多,分布均匀,腺上皮多呈单层高柱状上皮细胞,间质疏松水肿,且高剂量组更为明显,表明补肾活血方可改善模型大鼠子宫内膜组织形态。补肾活血方低剂量组、阿司匹林组子宫组织PR m RNA增高(P<0.05);补肾活血方高剂量组血清P增高(P<0.05),子宫组织PR m RNA明显增高(P<0.01)。以上均表明补肾活血方导法治疗可改善模型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结论:1.肾虚血瘀-胚胎着床障碍病证结合模型大鼠具有精神萎靡,拱背,倦卧少动,反应迟钝,皮毛稀疏甚至脱毛,耳朵、舌头、爪甲、尾部呈暗紫色等中医肾虚血瘀表现,同时具备子宫湿重及子宫脏器指数降低,子宫内膜发育较差,孕激素水平降低等子宫内膜容受性不良表现,表明大鼠肾虚血瘀-胚胎着床障碍病证结合模型造模成功。2.补肾活血方导法治疗改善子宫内膜血流状态,提高子宫组织VEGF、FLK-1、Ang-1、Tie-2表达水平,维持Ang-2正常表达水平,促进子宫组织血管新生,增加子宫组织血液灌注及能量供给,可能是其助孕机制之一。3. 补肾活血方导法治疗可增加子宫湿重及子宫脏器指数,增加子宫组织血液灌注,改善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并提高P、PR表达,从而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促进胚胎着床。

二、周期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不孕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期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不孕症(论文提纲范文)

(1)《傅青主女科·种子篇》学术思想探析及现代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傅青主女科·种子篇》学术思想
    1 种子篇十证十方
    2 傅山对不孕症病因病机认识的特点
    3 傅山对不孕症治法认识的特点
    4 种子十方组方用药特点
第二部分 《傅青主女科·种子篇》现代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不同时间点行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不孕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1 不孕症的概述
        2 不孕症的病因
        3 不孕症与孕龄的关系
        4 不孕症的诊断
        5 不孕症的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冻融胚胎移植的现代研究
        1 冻融胚胎移植
        2 新鲜胚胎移植VS冻融胚胎移植
        3 卵子或受精卵的质量
        4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灸辅助治疗不孕症的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研究
        1 不孕症的中医理论基础
        2 针刺治疗不孕症的现代研究
        3 中医中药对不孕症治疗的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结果影响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案
    3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5 质量控制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7 关键技术
    8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分组设计思路
    2 选穴处方分析
    3 疗效机制分析
    4 临床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及管理工具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慢病管理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子宫内膜异位症慢病概念的提出
        2 国内外慢性病管理模式研究进展
        3 国内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慢病管理理念研究进展
        4 国内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慢病管理临床研究现状
    综述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慢病管理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2 中医学中的慢病管理
        3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的临床研究进展
        4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工具构建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EM中医慢病管理方案的构建研究
    一、EM生物医学干预管理方案的构建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二、EM非医学干预管理方案的构建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研究二 EM中医慢病管理工具的构建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小组讨论法
        1.2 软件开发及数据库技术
    2 研究结果
        2.1 门诊问诊工具
        2.2 医生工作平台
        2.3 患者APP客户端
    3 讨论
        3.1 EM中医慢病管理工具构建方法探讨
        3.2 EM中医慢病管理工具临床可行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南生物医学干预管理相关内容整理表1-12
    附录2 24条EM医学干预建议
    附录3 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认知调查表
    附录4 常见食材中医性味表
    附录5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食材中医辩证推荐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定坤丹对肾阳虚证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的临床干预及其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薄型子宫内膜中西医研究进展
    1 薄型子宫内膜的西医学认识
    2 薄型子宫内膜的中医认识
第二部分 定坤丹对肾阳虚证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技术路线图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节 肾阳虚薄型子宫内膜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定坤丹治疗肾阳虚薄型子宫内膜大鼠的相关机制
        前言
        实验一 定坤丹对肾阳虚薄型子宫内膜大鼠血清激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实验二 定坤丹对肾阳虚薄型子宫内膜大鼠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学及CK19、Vimentin、VEGF表达的影响
        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实验三 定坤丹对肾阳虚薄型子宫内膜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上β-catenin、VEGF、MMP-9 mRNA及蛋白的影响
        1 主要试剂与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讨论
第四章 讨论
    1 诱导排卵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机理探析
    2 定坤丹治疗肾阳虚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的辨证思路
    3 肾阳虚薄型子宫内膜大鼠模型的构建与注意事项
    4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薄型子宫内膜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分析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的IVF-ET中医体系构建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体系构建
    1 “孙氏体系”的哲学源流
        1.1 六经欲解时
        1.2 阴阳模型
        1.3 三阴三阳模型
        1.4 太极图模型
        1.5 象思维
        1.6 八卦模型
        1.7 五行模型
    2 “孙氏体系”的具体内容
        2.1 以阳为主导的卵泡期
        2.2 以阴为主导的黄体期
        2.3 阴阳转化、交接的枢纽
    3 “孙氏体系”的外延
        3.1 不同阴阳循环之观览
        3.2 与促排卵治疗的关系
        3.3 与IVF-ET的关系(以长方案为例)
    4 讨论
        4.1 六经辨证在中医妇科临床的应用现状
        4.2 分期序贯疗法在中医妇科临床的应用现状
        4.3 “孙氏体系”以“时间”连接六经辨证与分期序贯疗法
        4.4 “孙氏体系”的中西医结合理念
        4.5 “孙氏体系”的标准化
        4.6 “孙氏体系”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 临床应用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临床使用药物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临床治疗方案
        2.3 观察记录与数据统计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应用六经辨证论治PCOS的研究现状
        4.2 应用分期序贯法治疗PCOS的研究现状
        4.3 “孙氏体系”论治PCOS的创新性
        4.4 “孙氏体系”对于痰湿型PCOS患者的遣方思路
        4.5 “孙氏体系”治疗痰湿型PCOS的疗效分析
        4.6 “孙氏体系”治疗痰湿型PCOS的治疗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分期治疗妇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中药口服联合熏蒸治疗Ⅰ、Ⅱ期内异症性不孕术后血瘀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及剥脱标准
    6 终止临床实验标准
    7 治疗方案及方法
        7.1 分组治疗方法
        7.2 卵泡监测方法
    8 观察指标及方法
        8.1 安全性观测指标
        8.2 疗效观测指标及方法
    9 疗效判定
        9.1 排卵判定标准
        9.2 宫内妊娠判定标准
        9.3 流产率判定标准
        9.4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10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3组患者年龄对比
        1.2 3组不孕年限比较
        1.3 3组患者不孕类型例数比较
        1.4 3组AMH检验比较
        1.5 3组患者EMT的 ASRM分期情况比较
    2 研究结果
        2.1 血清CA125 比较
        2.2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2.3 3组患者术后6 个月的排卵率
        2.4 3组患者术后6 个月的宫内妊娠情况
        2.5 3组患者治疗后流产率比较
        2.6 术后6个月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 安全性检测
分析与讨论
    1 中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EMT性不孕的认识
    3 立题依据
    4 方药分析
        4.1 方义分析
        4.2 常用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5 疗效分析
        5.1 三组患者治疗后对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5.2 不同治疗方法对血清CA125 值的影响
        5.3 三组术后6个月的排卵率比较分析
        5.4 对三组术后 6 个月妊娠率比较分析
        5.5 三组术后 6 个月流产率比较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6.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6.2 今后研究的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2 诊断
        3 临床病理分型
        4 临床分期
        5 治疗策略与方法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概况
        3 小结
        参考文献
引言
第二部分 基于“人机结合”的刘雁峰教授治疗阳虚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资料
        3.1 数据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数据清洗与筛选
        4.2 数据导入与核对
        4.3 中药处方数据规范化处理
        4.4 数据挖掘与分析
        4.5 专家访谈
        4.6 研究流程图
    5 研究结果
        5.1 数据录入情况
        5.2 药物频次分析
        5.3 药物组合频次分析
        5.4 药物四气统计
        5.5 药物五味统计
        5.6 药物归经统计
        5.7 药物功效统计
        5.8 关联规则分析
        5.9 聚类分析
        5.10 复杂网络分析
        5.11 专家访谈
    6 讨论
        6.1 导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立论依据
        6.2 温肾暖肝散结方的组方思路及配伍规律
        6.3 用药特点
        6.4 “人机结合”在学术经验传承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7 小结
第三部分 刘雁峰教授治疗阳虚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资料
        3.1 研究对象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标准
        3.6 脱落标准及脱落病例处理
        3.7 中止试验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治疗药物
        4.2 疗程及观察时间
        4.3 合并用药记录
        4.4 观察指标
        4.5 疗效判定与评价标准
        4.6 统计分析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纳入病例情况
        5.2 一般情况
        5.3 治疗结果
        5.4 不良反应记录情况
    6 讨论
        6.1 立法依据及方药分析
        6.2 疗效分析
    7 小结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8)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妊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妊娠的认识
        1 影响妊娠的机制
        2 西医治疗与妊娠的关系
    综述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药助孕及安胎治疗的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中医药助孕及安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疾病特征
        2.3 妊娠情况
        2.4 舌脉辨证
        2.5 排卵前后分期序贯用药
        2.6 妊娠后用药
    3 讨论
        3.1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疗效分析
        3.2 舌脉辨证规律分析
        3.3 排卵前后分期序贯用药规律分析
        3.4 妊娠后四种常见治疗用药规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应用司徒仪教授学术思想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不孕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1 概述
        1.1.2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不孕症的发病机制
        1.1.3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不孕症的治疗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不孕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2.1 概述
        1.2.2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1.2.3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症的中医治疗
第2章 司徒仪及其学术传承人对中医药治疗内异症相关不孕症的方药规律研究
    2.1 研究内容
        2.1.1 资料来源
        2.1.2 病案选择
    2.2 研究方法
        2.2.1 建立数据库
    2.3 研究结果
        2.3.1 纳入验案的基本信息
        2.3.2 疾病诊断频数统计
        2.3.3 症状频数统计
        2.3.4 证型分布统计
        2.3.5 中药统计分析
        2.3.6 基于频繁项集及关联规则的常用药物配伍挖掘
    2.4 定性访谈
        2.4.1 研究目的
        2.4.2 研究方法
        2.4.3 访谈结果
第3章 分析与讨论
    3.1 年龄与不孕年限统计情况分析
    3.2 病、症、证统计分析
        3.2.1 疾病诊断情况统计分析
        3.2.2 症状情况统计分析
        3.2.3 证型情况统计分析
    3.3 用药遣方特点分析
        3.3.1 中药统计分析
        3.3.2 归经、药性与药味统计分析
        3.3.3 药物配伍及核心方分析
    3.4 司徒仪教授及其学术继承人梁雪芳教授辨治内异症相关不孕症的经验总结
        3.4.1 病证同辨,中西相协
        3.4.2 攻补兼施,调周助孕
        3.4.3 内外同治,相辅相成
        3.4.4 调畅情志,身心同护
    3.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基于Ang/Tie-2信号通路研究补肾活血方导法孕前给药调控大鼠种植窗期子宫组织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1.引言
2.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物
    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3.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动物模型建立
    3.3 阴道涂片及动情周期判断
    3.4 干预用药及方法
    3.5 检测指标及方法
    3.6 统计学方法
4.实验结果
    4.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4.2 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4.3 各组大鼠血浆D2水平
    4.4 各组大鼠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
    4.5 各组大鼠子宫湿重及子宫脏器指数
    4.6 各组大鼠血清孕激素水平、子宫组织PR m RNA水平
    4.7 补肾活血方导法对模型大鼠种植窗期子宫组织VEGF、螺旋动脉数量及血清VEGF、FLK-1 的影响
    4.8 补肾活血导法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Ang-1、Ang-2、Tie-2 的蛋白表达影响
    4.9 补肾活血导法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Ang-1、Ang-2、Tie-2m RNA的表达影响
    4.10 Ang/Tie-2 通路与VEGF、螺旋动脉数量、P相关性分析
5.讨论
    5.1 肾虚血瘀-胚胎着床障碍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
    5.2 关于阳性对照药物阿司匹林
    5.3 导法的机理及有效性、安全性分析
    5.4 补肾活血方组方机理及方解
    5.5 补肾活血方导法给药可调控Ang/Tie-2 信号通路相关因子,促进模型大鼠种植窗期子宫组织血管生成
    5.6 补肾活血方导法给药可改善种植窗期肾虚血瘀-胚胎着床障碍模型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
结论
创新性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女性不孕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周期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不孕症(论文参考文献)

  • [1]《傅青主女科·种子篇》学术思想探析及现代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D]. 赵芳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不同时间点行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D]. 王雅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及管理工具的构建研究[D]. 熊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定坤丹对肾阳虚证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的临床干预及其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D]. 郑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基于《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的IVF-ET中医体系构建与临床应用研究[D]. 刘红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中药口服联合熏蒸治疗Ⅰ、Ⅱ期内异症性不孕术后血瘀型的临床观察[D]. 郑凤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及临床疗效观察[D]. 谢宝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妊娠的影响[D]. 李寒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应用司徒仪教授学术思想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用药规律研究[D]. 赵慧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基于Ang/Tie-2信号通路研究补肾活血方导法孕前给药调控大鼠种植窗期子宫组织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D]. 严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的循环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