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校本培训

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校本培训

廖华红[1]2003年在《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校本培训》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现正处于试点实验阶段。本文试图对此次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校本培训问题进行探讨。 每一次课程改革都会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此次课改也不例外。它包括新观念的确立、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等。教师的观念和能力现状能否适应这些新要求,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但目前教师对此并未做好足够的准备。 培训出合格的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推进来说,正如为一场战争训练出合格的士兵。然而,目前已有的针对新课改的教师培训多为应急型,存在着形式单一、忽视教师主体性、缺乏针对性和延续性等不足,未能完全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未能有效缩小教师的观念和能力现状与新课改要求之间的差距。 教师的校本培训,不仅能有效克服现有培训的弊端,而且与新课改在理念上有共通之处。新课改中教师工作方式的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校本课程的开发等,也提出了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要求。因此,为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学校必须在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校外培训的基础上,抓好对教师的校本培训。 进行教师的校本培训,首先需在学校内创建起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如领导的重视、制度的保障、专家的指导、教研组的组织和校际合作等。其次,要根据培训目标的不同,确定不同形式的培训流程。最后,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选择具体的教师校本培训的实施途径,如反思教学、师徒结对、行动研究等。

何航诗[2]2015年在《论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新要求》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各国人才竞争的愈加激烈,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事业,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的教育是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的基石。新课改倡导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及人文性的统一。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注重讲授知识,还要对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予以重视。新课改倡导课堂中教师要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学能力的研究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除此之外,在教学课堂之余,教师还应加强学科专业知识的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及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初中语文教师要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行为,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进落后的教学模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成为引领学生成长、唤醒学生潜能、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开发文本课程的实践者。语文学科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加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也是提高教师学科素养的途径之一。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定时进行教学反思。从教学反思中提高教学能力、解决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为了符合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必须通过职前教育来满足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发展的需要。职前培训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最基本的途径,分为高校师范生培训及岗前培训两大类,培养教师正确的教育观以及全面的语文学科教学技能,提高教师对于新课标的理解及课堂教学水平、教学评价能力等。同时校本培训在初中学校内广泛开展,其宗旨是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积极研究和教学反思的意识。新课标提出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这要求初中语文教师更应当重视自身的职后培训。本文是在提出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新要求之后,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改变,调查研究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是否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同时调查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宗旨以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应用中是否得到实施、体现及其存在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开展,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初步调查了解,新课程的推行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教材虽有变动,但教师教学方法未达到新课改所提出的要求,学生的主体性以及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还有待提高,本文就调查所得的现状,分析差距存在的原因,从而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教师提高必备的素质和能力达到新课改的要求的策略。本文是在大量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参考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新要求而进行研究的。本文不仅针对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的研究,更注重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

曹碧玉[3]2013年在《县级高中英语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推行,县级高中也相继进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然而,在改革实践中,却出现许多问题。笔者是身处教学一线的高中英语教师,深刻体会到县级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改推行过程中的困难和压力。英语是高中教育中的重点学科,对于县级高中而言也是薄弱学科。新的改革对县级高中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迅速调整来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而且要提高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来满足新课改的需求。英语教师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是制约新课改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宾川四中为例,调查了宾川四中高中英语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发现教师在心理和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产生了不适应。通过认真分析影响教师适应性的因素,提出加强县级高中英语教师适应性的一些对策和建议。希望有助于加强宾川四中的高中英语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性,同时也能为其他县级高中英语教师适应性的研究提供帮助和借鉴的依据。本文主要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交代研究的缘起、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解析了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理念,并探讨了适应理论与概念内涵以及高中英语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转变。第叁部分主要是对宾川四中英语教师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目前宾川四中高中英语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情况,发现英语教师在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认真分析调查结果,从教师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两个方面探讨影响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第五部分根据宾川四中高中英语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状况,提出增强教师适应性的内部强化机制和外部推动机制。

武冬梅[4]2009年在《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校本教研策略》文中指出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校本教研策略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校本教研的内涵和由来,然后重点论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校本教研策略:主张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提出通过专业学习与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强调教师躬行实践。

史丽晶[5]2016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程度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有关课程实施的研究更是中国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明确了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指明了基础教育的具体发展方向。本轮课程改革以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建构新的评价体系和课程管理体制为目标。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朝着这个改革的目标努力。课程改革目标是我们研究和考察课程实施程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点,课程改革最初确定的目标落实情况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重点聚焦《纲要》中提出的课程改革目标,以此为着眼点,考察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程度,分析实施过程中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引发有关课程改革进一步值得思考的方向。本研究设计的思路是一种基于课程改革目标的课程实施评价。首先采用文件分析法,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二个关键要素,将这些关键要素作为本研究的考察点。其次在文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和中小学教师咨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自编问卷并修订,共咨询了本领域40位专家和62名中小学教师,最终形成的正式版问卷对1554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最后在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群体访谈加个体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访谈了22位中小学教师。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师认为课程功能、教学方式、课程评价叁类改革目标实施程度良好,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叁类改革目标实施程度一般,总体上表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呈现中等偏上的实施程度。其中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实施的改革目标实施程度良好,具体为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与情感等改革关键点。涉及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开发等目标教师认为实施程度中等,具体为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内容适应性和选择性、校本课程开发等改革关键点。通过对不同群体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比较发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施程度存在显着差异,主要表现在:小学教师认为实施程度显着高于初中教师;城市教师认为实施程度显着高于农村教师;课程改革后参加教学的教师认为实施程度显着高于课程改革前参加教学的教师;省市级重点学校教师认为实施程度显着高于一般学校的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认为课程实施程度高,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实施程度不高。这样的调查数据充分显示,不同群体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同、需求不同以及能力不同所带来的实施程度也不同。在对中小学教师课程实施的调查进行分析和讨论之后,本研究又通过对教师的访谈来聚焦于教师认为的影响课程目标实施程度的因素:一是文本课程的特征。当遇到需要调整、修订的文本课程时教师会认为是不实用的,这影响他们对改革实施的认同。二是教师自身及所处的情境。教师们倾向于用自己的知识、信念和态度来诠释课程,但又对这种诠释并不满意。叁是学生的差异和家长的支持。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在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的前提下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并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程度是研究者和教师们应该思考的,同时家长的文化与支持也是影响教师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四是评价与高风险考试。当评价与高风险的考试相结合时,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决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他们又一起成为决定评价的因素。五是教学文化与资源。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是赞同的,但在实践中会受到多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制约,而教学资源的短缺也是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难题。从整体上看,要进行有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需要强调不同团体的共同努力,如管理者、课程工作者、教师与学生、家长等的积极参与。应该开发可供选择的文本课程资源,教师们更希望改革所带来的东西是一套可以操作的、实际的、已经经过论证了的材料。还应该强调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校长为领导核心的专业学习共同体,集体性地承担改善学生学习的责任,促使校长更好地完成塑造具有创新性和适应性文化的责任,并有效地引领学校朝改革的目标前行。同时,可以建立明确化、公开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避免教师被动培训、被动评价,主动去经历不断被确认进而改变行为方式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是课程改革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学校中的课程与教学活动试图要达到的结果,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需要长期努力的一个明确方向,目标的坚定性是课程改革需要在教育工作者之间达成的一个“契约”。这个“契约”约定我们不仅要理解和清晰改革的目标,还需要处理和实践“如何进行改革”的方式。

宁宇[6]2011年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化教育改革的趋势,以及目前我国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从技术取向向人文取向的变化,使得培养“信息素养”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关键,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主体实践者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的信息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为对象,从理论上界定了信息素养的内涵,阐述了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本质和特点,勾勒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和具体要求。同时,本文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从教师自身的反思实践、完善学校等机构的信息素养培训系统以及政府等教育管理机构的支持叁个方面提出了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和途径。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种集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心智能力、信息技术应用为一体的系统的能力素养,它具有专业性、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动态性的特点,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安全、伦理几个方面。

明庆华, 程斯辉[7]2003年在《简论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研究》文中认为如何有效地把“新课改”的目标、理念、要求转化为学校和教育者的自觉自为的行为,是“新课改”面临的重要难题。校本研究在促进学校教育者教育教学行为转化过程中有重要价值,结合新课改开展校本研究,要把握校本研究的特点,遵循校本研究过程中的一般要求,改进对校本研究的评价。

姚锦莲[8]2014年在《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01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担负培养基础教育语文师资任务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完善与否,直接影响新型语文教师的培养质量,而目前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新型语文教师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迫在眉睫。研究面向新课改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问题,对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该专业课程体系,满足新课改对新型语文教师的培养需求有着重要意义。论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为例,在界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介绍该专业课程改革所依据的理论,并根据新课改在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提出的新要求,对该专业的课程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揭示目前该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成因,进而针对问题成因提出该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以期为该专业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提供一些借鉴。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在明确问题提出的背景、缘由和意义的基础上,对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明晰研究思路,进而确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并科学界定研究的核心概念,建构起相应的内在逻辑体系。第二部分分析新课改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挑战。新课改的实施,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叁维”课程目标须质性提升、课程结构需匹配语文教师专业素养、课程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课程实施方式要凸现学生的主体性、课程评价应聚焦学生发展。第叁部分介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所依据的理论。主要有全人发展教育理论、回归生活的课程实践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第四部分分析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现状。从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五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类分析,揭示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目标的叁维失衡;课程结构不尽合理;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课程实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评价仍囿于甄别和选拔功能。第五部分分析问题的成因。主要有教育观念滞后、心理惰性的惯延、传统文化的牵制、择业环境的负影响、教育资源短缺、课改自身的复杂性等六个方面的原因。第六部分提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针对问题的成因,提出如下改革对策:强化教师培训,更新教育观念;实施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课改的积极性;扬弃传统文化,发挥文化正能量;提升教师入职标准,增强课程的专业性;加大教育投入,拓展教育资源;运用科学的课程理论,破解课改复杂性。

闫薇[9]2016年在《提高小学校本教研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文中指出自2003年开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经过十几年的探究,校本教研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上都取得了诸多的成绩。但由于一直没有统一的范式可循,相关的保障机制也不够完善,导致了校本教研进入了“高原期”。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深入推动课程改革,是当前校本教研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校本教研的内涵、内容、实践形式、开展过程及现实价值进行了理论梳理,提出了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基本标准,包括:校本教研的主体意识要明确、内容要有针对性、实施过程要严谨、开展形式要多样、保障机制要全面。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宁夏银川市X小学为研究对象,对校本教研的实践过程进行了剖析,发现校本教研在促进了学校及教师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受到时间与能力限制、学校对校本教研的内容规划不合理、校本教研的形式难以打破传统教研、校本教研的机制不健全等不足。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科研素养参差不齐、校本教研内容的“自上而下”的确定方式、活动的开展集中于学科内部、缺乏专业引领、缺乏有效激励及经费保障等。最后,本文以校本教研理论为指导基础,依据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标准,从校本教研主体、系统、形式及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对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议。首先,应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保证教师从事校本教研的时间,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能力;其次,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系统化校本教研计划,并为教师建立校本教研档案袋,促进校本教研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校本教研的形式需要创新,要能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做到真实有效。第四,要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校本教研的无学科化、无地域化;最后,应完善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引导校本教研的高效性常态化开展。

柳云云[10]2016年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合作文化形成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校本教研主要强调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在彼此对话与沟通的过程中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因此,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合作是校本教研得以顺利开展的纽带。校本教研的发挥必须依靠教师团体的合作,唯有教师的集体参与才可以真正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校本教研可以更好的促进教师人事管理,学校根据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情况和取得的成果,为教师的考核和晋升提供一定的依据。在校本教研中,需要教师对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思想进行理解,分析,汲取和分享,然而,合作的教师文化能够为教师营造一种内部自主学习的研究氛围。合作使彼此之间实现了良好的人际沟通,大家在一起交流学习,坦诚相待,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合作创新。不同的观点之间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们在反思自己的经验和认识的同时也可以汲取其他教师优秀的教学理念。由此可见,校本教研为教师的合作文化搭建了校内平台,并且校本教研对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具有最关键的影响力。教师通过参与校本教研,在合作中学习,在学生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合作文化更加提升了校本教研开展的意义和价值。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课题来源,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其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合作文化形成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合作文化形成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叙述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合作文化形成的个案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为研究对象,从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合作文化形成的实践着手,通过问卷和访谈获得其开展校本教研的情况以及促进教师合作文化形成的方法和途径的相关资料,归纳出学校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最后在第四部分总结出如何通过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团队合作文化的形成以及教师合作文化对学校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校本培训[D]. 廖华红. 华南师范大学. 2003

[2]. 论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新要求[D]. 何航诗.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5

[3]. 县级高中英语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性研究[D]. 曹碧玉. 云南师范大学. 2013

[4]. 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校本教研策略[J]. 武冬梅. 考试周刊. 2009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程度研究[D]. 史丽晶.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6].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研究[D]. 宁宇. 四川师范大学. 2011

[7]. 简论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研究[J]. 明庆华, 程斯辉. 课程.教材.教法. 2003

[8]. 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 姚锦莲.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9]. 提高小学校本教研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 闫薇. 宁夏大学. 2016

[10].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合作文化形成的个案研究[D]. 柳云云. 闽南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校本培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