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眶原发恶性淋巴瘤3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民,胡翠玉,高松,马贺,王志杰,吴文斌[1](2021)在《额窦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额窦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2017年收治的5例额窦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全麻下行鼻外额窦切开、鼻内镜下经鼻联合路径病变切除,1例行鼻内镜下DrafⅢ型额窦手术(辅助眉弓切口),1例局麻下行额部切开活检术。病理类型:转移性乳腺癌1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2例,鳞状细胞癌1例,乳头状瘤癌变1例。术后辅助放疗2例,化疗1例,放疗+化疗1例。术后随访3年,死亡3例,1例带瘤生存,1例完全缓解。结论额窦原发性恶性肿瘤少见,偶有由身体其他部位而来的转移性癌,初起常无症状,早期诊断困难,首发症状常为额部肿块、眼球突出,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确诊依靠病理检查。本病预后较差,治疗应根据病理类型行鼻内外联合径路彻底切除病变或(和)放化疗。
张洁[2](2018)在《18F-FDG PET/CT在眼部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眼部占位性病变PET/CT图像的分析,研究18F-FDG PET/CT显像在眼部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因眼部疾患为首发症状就诊于我院眼科进而行18F-FDG PET/CT显像、或于我中心行18F-FDG PET/CT显像中偶然发现眼部占位性病变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将18F-FDG PET/CT的结果与病理金标准进行比较,分析18F-FDG PET/CT在眼部占位性病变中诊断的正确率。通过进行患者随访,分析18F-FDG PET/CT在部分眼部占位性病变中对临床治疗决策的影响。[结果]本组研究共收集46例患者,其中淋巴瘤20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脉络膜黑色素瘤7例,转移瘤6例,视网膜母细胞瘤2例,鼻咽癌2例,鼻道恶性黑色素瘤1例,皮样囊肿恶性变1例,皮脂腺癌1例,平滑肌肉瘤1例,良性病变4例(结核、纤维组织瘤样增生、炎性假瘤及血管瘤)。本组病例中左眼受累19例(41.3%),右眼25例(54.3%),双眼受累2例(4.4%)。28例为全身多处受累(60.9%)。31例患者检查前未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与病理比较18FFDG PET/CT诊断的正确率为87.1%。15例行18F-FDG PET/CT检查前行手术或活检的患者中,11例患者发现有眼外其余部位恶性病变。在眼部淋巴瘤、黑色素瘤及转移瘤中,通过18F-FDG PET/CT检查改了变66.7%(22/33)患者的临床分期及治疗决策。[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可以为眼部占位病变的诊断提供一定信息,在临床分期和治疗决策中具有较大意义。
袁秀丽,孙晓非,甄子俊,王娟,李长钢,文飞球[3](2017)在《以突眼起病的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11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以突眼起病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影像学特点及其疗效和预后。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儿童肿瘤科2004年4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1例以突眼起病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11例患儿首发症状为单眼眼球突出或双眼眼球突出,有或无其他伴随症状。11例患儿病变部位病理活检均符合淋巴瘤改变。经化疗、手术及放疗等综合治疗,81.8%(9/11)的患儿完全缓解并生存至今。中位随访82个月,死亡2例,均死于肿瘤进展,1例左眼失明,2例右眼失明。1例原发颅内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的患儿出现颅脑迟发性反射性损伤。结论眼球突出是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特殊临床表现,疾病早期容易误诊,怀疑本病应尽早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如及早确诊并综合治疗,预后良好。
袁冬存,梁志莹,黄穗乔[4](2016)在《成人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的不同MRI表现及其鉴别》文中认为目的总结成人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的MRI表现,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6年10月行鼻腔鼻窦MR增强扫描并经病理确诊为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38例(包括鳞状细胞癌9例、恶性黑色素瘤8例、淋巴瘤5例、腺样囊性癌5例、未分化癌4例、腺癌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3例及恶性血管周细胞肿瘤1例)。结果肿瘤原发部位中心位于上颌窦17例,鼻腔及鼻腔-筛窦17例,筛窦3例,蝶窦1例。MRI表现:30例肿瘤(78.9%)于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5例肿瘤(13.2%)于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肿瘤(5.3%)于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1例(2.6%)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增强后所有肿瘤强化明显。其中腺样囊性癌、部分淋巴瘤及恶性黑色素瘤的信号较其他肿瘤有一定特征:腺样囊性癌T2WI信号高,囊变、坏死明显;部分淋巴瘤信号均匀,强化均匀;部分恶性黑色素瘤T1WI信号高。不同肿瘤的发病部位、周围结构改变则有较明显差异。结论 MR对成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王雅坤,解正高,陈放,赵明,王健,肖芹,段钰,李洪梅[5](2015)在《原发眼眶NK/T细胞淋巴瘤误诊为眼眶蜂窝织炎一例》文中指出
胡云龙,刘业海,姚长玉,杨清,储康宁,黄洋,陈文龙,吴静,李亦凡[6](2013)在《鼻腔及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诊断》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鼻腔及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CT特点,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及鼻窦NHL的CT表现。结果: 24例中16例位于单侧,8例累及双侧。原发于鼻前庭2例、鼻腔6例、鼻窦9例、鼻腔鼻窦7例。病灶肿块表现15例,浸润表现9例。24例中22例病灶密度相对均匀,2病灶密度相对不均,增强后部分强化。原发于鼻腔的淋巴瘤1例见骨质破坏,原发于鼻窦和鼻腔鼻窦的有6例见骨质破坏;常累及邻近结构。结论: 鼻腔鼻窦NHL的CT表现缺乏特征性征象,但有一些相对特异性征象有助于鼻腔鼻窦NHL的诊断。根据CT的相对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有助于及时诊断该类疾病。
阮歌[7](2011)在《甲基莲心碱增强吡柔比星抗肿瘤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选取与眼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生物学特性较为相似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细胞作为实验对象,研究甲基莲心碱在体外对于吡柔比星抗肿瘤作用的影响及讨论其化疗增敏作用,为化疗增敏剂对眼眶原发淋巴瘤化疗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 DLBCL细胞的复苏与培养,观察细胞形态,了解生长情况和特性。2.应用浓度分别为0,5,10μmol/ml的甲基莲心碱,分别作用于DLBCL细胞,在48小时观察DLBCL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MTT比色法观察甲基莲心碱对于DLBCL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3.应用浓度分别为0.0275,0.055,0.11,0.22,0.44μg/ml的吡柔比星,分别与0,5,10μmol/ml的甲基莲心碱作用于DLBCL细胞,在48小时观察DLBCL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MTT比色法观察甲基莲心碱对吡柔比星抑制DLBCL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4.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浓度的吡柔比星合用甲基莲心碱24小时对于DLBCL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果:1.复苏的DLBCL细胞生长良好,传代稳定,细胞呈圆形。2.5,10μmol/ml的甲基莲心碱对DLBCL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其抑制率均小于15%。3.不同浓度(0.0275~0.44μg/ml)的吡柔比星作用于DLBCL细胞48小时,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细胞的增殖。合用甲基莲心碱后,吡柔比星对DLBCL细胞的IC50下降。MTT法所测量的OD值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FCM检测结果显示,吡柔比星作用后的DLBCL细胞主要表现为G1期阻滞,S,G2期细胞减少,合用甲基莲心碱后DLBCL细胞凋亡率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1.5,10μmol/ml的甲基莲心碱对DLBCL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但可使吡柔比星对DLBCL细胞的IC50下降。2.吡柔比星干扰了DLBCL细胞的细胞周期,产生Gl期阻滞,从而抑制细胞增殖。甲基莲心碱可增强吡柔比星诱导细胞凋亡的功能。3.甲基莲心碱能增强吡柔比星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可能是一种化疗增敏剂。
何广辉[8](2008)在《白藜芦醇对淋巴瘤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选取与多数眼眶淋巴瘤同为B细胞来源的BJAB细胞作为实验对象,研究白藜芦醇对于BJAB细胞的抑制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为进行白藜芦醇对于眼眶B细胞淋巴瘤作用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BJAB细胞的复苏,观察细胞形态,了解生长情况和特性,并观察其与眼眶原发B细胞淋巴瘤在形态学上的异同。2、分别应用浓度为5,10,25,50,75,100μg/ml的白藜芦醇,作用于BJAB细胞,在24,48,72小时观察BJAB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的白藜芦醇对于BJAB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3、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浓度及作用时间的白藜芦醇对于BJAB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复苏的BJAB细胞生长良好,传代稳定,细胞呈圆形或类圆形,核圆形。与眼眶原发B细胞淋巴瘤相比,形态2、不同浓度(5~100μg/ml)的白藜芦醇作用于BJAB细胞24,48,72小时,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细胞的增殖。MTT法所测量的OD值低于正常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浓度的药物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逐渐加强。而同一作用时间点,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率也增大。3、FCM检测结果显示,白藜芦醇作用后的BJAB细胞主要表现为G1期阻滞,S,G2期细胞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1、白藜芦醇对于BJAB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作用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增强。2、白藜芦醇在一定作用浓度及作用时间内干扰BJAB细胞的细胞周期,产生G1期阻滞,从而抑制细胞增殖。3、根据本实验的结果,初步推断白藜芦醇对于同为B细胞来源的眼眶淋巴瘤细胞同样具有抑制增殖的作用,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王向明,黄文鑫[9](2006)在《眼眶原发淋巴瘤CT、MRI表现及文献复习(附7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眼眶原发淋巴瘤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7例经病理证实的眼眶原发淋巴瘤患者均经CT平扫增强和延迟扫描,其中3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CT及MR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双侧眼眶原发淋巴瘤2例,分别位于双侧结膜和泪腺。单侧眼眶淋巴瘤5例。1例位于泪道;另4例跨越眶隔前后部呈不规则铸型累及泪腺及泪道,其中3例浸润肌锥内外间隙。所有病例均未见眼外肌推压移位、眼环增厚与变形。2例可见眶骨明显骨质破坏。所有病变CT平扫呈软组织肿块,密度类似于眼外肌,边缘清晰,增强后,4例呈中度强化,3例呈轻度强化,延迟期中度强化4例密度下降,轻度强化3例无明显变化。MRI上3例肿块在T1WI和T2WI上与眼外肌信号相比,呈等信号,增强后2例病变信号强度高于眼外肌。所有病变在CT、MRI上均呈匀质性。结论:眼眶原发淋巴瘤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够高度提示该病的诊断。
孙保锦,陈力,房彤,韩鹏,李力军[10](2001)在《眼眶原发低度恶性粘膜相关淋巴瘤的放射治疗》文中提出目的 报告 6例眼眶原发低度恶性粘膜相关淋巴瘤 (MALToma)术后放射治疗的结果。复习有关文献 ,探讨眼眶原发低度恶性粘膜相关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及临床特点和放射治疗的作用。方法 对 6例患者行术后放射治疗 ,6MVX线或 12~ 16MeVβ线 ,单一前野 +侧野照射 ,DT45~ 5 5Gy ,常规分割。 结果 放疗后患者无眼损伤及并发症。局部控制良好。结论 眼眶低度恶性粘膜相关淋巴瘤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一个亚型 ,有自身的临床病理特征 ,应及时确诊 ,局部放射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眼眶原发恶性淋巴瘤3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眼眶原发恶性淋巴瘤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额窦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结果 |
讨论 |
(2)18F-FDG PET/CT在眼部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病人资料与研究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致谢 |
(3)以突眼起病的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1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方法 |
1.3 治疗方案 |
2 结果 |
2.1 临床结果 |
2.2 病理结果 |
2.3 影像学改变 |
2.4 疗效及随访 |
3 讨论 |
(4)成人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的不同MRI表现及其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仪器与方法 |
3.图像分析 |
结果 |
讨论 |
(7)甲基莲心碱增强吡柔比星抗肿瘤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研究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1. 材料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 |
2. 方法 |
2.1 实验试剂的配置 |
2.2 细胞培养 |
2.3 Thp,Nef单药及联合作用对DLBCL细胞的作用 |
2.4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DLBCL细胞的培养 |
1.1 生长情况 |
1.2 形态学观察 |
1.3 生长曲线 |
2. 吡柔比星和甲基莲心碱对DLBCL细胞增殖的影响 |
2.1 形态学改变 |
2.2 MTT法测定甲基莲心碱和吡柔比星对DLBCL细胞的抑制作用 |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Thp,Nef单药及联合作用对DLBCL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
讨论 |
1. 眼眶原发淋巴瘤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 临床特点 |
1.3 病理学分类 |
1.4 治疗 |
1.4.1 手术治疗 |
1.4.2 放射治疗 |
1.4.3 化学治疗 |
2. 化疗增敏剂的应用对治疗眼眶原发淋巴瘤的意义 |
3. DLBCL细胞的实验研究对于眼眶原发淋巴瘤的指导意义 |
4. 吡柔比星和甲基莲心碱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及其对DLBCL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
4.1 吡柔比星和甲基莲心碱的生物学特性及抗肿瘤作用机制 |
4.2 吡柔比星和甲基莲心碱对DLBCL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
4.2.1 吡柔比星和甲基莲心碱对DLBCL细胞增殖的影响 |
4.2.2 吡柔比星和甲基莲心碱对DLBCL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8)白藜芦醇对淋巴瘤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白藜芦醇对淋巴瘤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眼眶原发淋巴瘤的放疗及化疗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眼眶原发淋巴瘤CT、MRI表现及文献复习(附7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影像学检查 |
1.3 影像资料分析 |
2 结果 |
3讨论 |
(10)眼眶原发低度恶性粘膜相关淋巴瘤的放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一、定义及发病率: |
二、病理特征: |
三、临床特征: |
四、治疗方法: |
结 论 |
四、眼眶原发恶性淋巴瘤3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额窦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张国民,胡翠玉,高松,马贺,王志杰,吴文斌.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1(05)
- [2]18F-FDG PET/CT在眼部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D]. 张洁.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3]以突眼起病的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11例[J]. 袁秀丽,孙晓非,甄子俊,王娟,李长钢,文飞球. 海南医学, 2017(20)
- [4]成人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的不同MRI表现及其鉴别[J]. 袁冬存,梁志莹,黄穗乔.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6(06)
- [5]原发眼眶NK/T细胞淋巴瘤误诊为眼眶蜂窝织炎一例[J]. 王雅坤,解正高,陈放,赵明,王健,肖芹,段钰,李洪梅.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5(03)
- [6]鼻腔及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诊断[J]. 胡云龙,刘业海,姚长玉,杨清,储康宁,黄洋,陈文龙,吴静,李亦凡. 解剖与临床, 2013(01)
- [7]甲基莲心碱增强吡柔比星抗肿瘤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D]. 阮歌.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1)
- [8]白藜芦醇对淋巴瘤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D]. 何广辉. 天津医科大学, 2008(01)
- [9]眼眶原发淋巴瘤CT、MRI表现及文献复习(附7例报告)[J]. 王向明,黄文鑫.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6(09)
- [10]眼眶原发低度恶性粘膜相关淋巴瘤的放射治疗[J]. 孙保锦,陈力,房彤,韩鹏,李力军.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1(06)
标签:淋巴瘤论文; 肿瘤论文; 白藜芦醇论文;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论文; 病理报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