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逼尿肌不稳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不稳定,罗定,前列腺增生,膀胱,动力学,前列腺,老年。
逼尿肌不稳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卫涛,向静宇,蒋凤艳,曾传,常克[1](2017)在《越婢汤对逼尿肌不稳定大鼠膀胱Cajal间质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越婢汤对逼尿肌不稳定大鼠膀胱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膀胱出口梗阻模型,6周后行尿动力检查筛选出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大鼠,然后随机分组,分为越婢汤古方、高、中、低剂量组、缩泉丸对照组、灭菌水对照组,每组10只大鼠。给药14 d后制备含药血清。含药血清干预膀胱ICCs细胞,观察Ed U染色法中细胞增殖的变化,用TUNEL法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和CFSE/PI双染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越婢汤高中低组及缩泉丸组药物血清均可抑制Cajal细胞的增殖,且无诱导凋亡作用;越婢汤组随着药物浓度从低到高,抑制能力逐渐减弱,呈负相关。结论:越婢汤可以通过调节膀胱兴奋性表达来改善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李伟亮,吴振启,陈瑛,郭剑明[2](2016)在《开展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对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逼尿肌不稳定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常规尿动力学(CUD)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对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逼尿肌不稳定患者膀胱尿道功能异常检出率及尿动力学参数,探讨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在评估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逼尿肌不稳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门诊前列腺增生患者40例。年龄64—78岁,平均(70.4±9.4)岁。病程3-9年,平均(4—7±2.8)年。行IPSS评分问卷调查,将患者分为轻、中、重3组。行CUD检查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分别记录并进行比较。结果 40例患者逼尿肌不稳定检出率明显高于CUD。对IPSS评分为中、重度且同时检出DO的21例患者尿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发现,逼尿肌压力显着高于CUD组(P<0.05)。结论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较CUD能更容易检测到患者DO的发生。对于有临床症状而CUD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可以进一步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降低DO的漏诊率。(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暨2016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9-09)
李伟亮,吴振启,陈瑛,郭剑明[3](2016)在《开展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对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逼尿肌不稳定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常规尿动力学(CUD)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对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逼尿肌不稳定患者膀胱尿道功能异常检出率及尿动力学参数,探讨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在评估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逼尿肌不稳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门诊前列腺增生患者40例。年龄64—78岁,平均(70.4±9.4)岁。病程3-9年,平均(4—7±2.8)年。行IPSS评分问卷调查,将患者分为轻、中、重3组。行CUD检查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分别记录并进行比较。结果 40例患者逼尿肌不稳定检出率明显高于CUD。对IPSS评分为中、重度且同时检出D0的21例患者尿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发现,逼尿肌压力显着高于CUD组(P<0.05)。结论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较CUD能更容易检测到患者DO的发生。对于有临床症状而CUD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可以进一步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降低D0的漏诊率。(本文来源于《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大会暨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2016年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6-09-02)
邓志辉[4](2016)在《逼尿肌不稳定对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疗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在前列腺增生治疗中逼尿肌不稳定对电切术后的临床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5年4月在该院治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122例,根据患者的伴逼尿肌不稳定情况分为逼尿肌不稳定组和非逼尿肌不稳定组,对患者进行电切手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手术前后尿流率、残余尿以及尿动力学参数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电切手术前后其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均有显着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列腺增生电切手术中逼尿肌不稳定患者进行电切手术其效果优于非逼尿肌不稳定患者,患者术后恢复较好,部分患者在术后膀胱活动度恢复较为缓慢。(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6年02期)
冯铭,陆华,吴明文[5](2015)在《电切术治疗逼尿肌不稳定前列腺增生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切术对逼尿肌不稳定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电切术治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前的尿流动力学的专门检查将有逼尿肌不稳定的41例患者为对照组,另外41例为对照组,并给予两组前列腺电切术治疗。术后按国际对前列腺症状的评分结果以及相关的尿动力血检查参数同术前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对照组术后最大尿流率(Qmax)与残余尿量(RV)参数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切术对逼尿肌不稳定的前列腺增生患者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5年17期)
王昕,霍日查,邵鸿江[6](2015)在《前列腺增生致膀胱出口梗阻伴逼尿肌不稳定27例联合治疗临床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致膀胱出口梗阻伴逼尿肌不稳定患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分析。方法前列腺增生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提示有膀胱出口梗阻并伴逼尿肌不稳定的27例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围手术期予以口服托特罗定,术后行生物反馈治疗,观察术后排尿情况。结果术后3~6个月随访,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为(11±5)分,最大尿流率为(15.01±6.1)ml/s,残余尿量<50 ml。结论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联合托特罗定、生物反馈治疗前列腺增生伴逼尿肌不稳定临床疗效确切。(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5年10期)
蒋孟洁,陈佳,孙香娟,陈炜[7](2015)在《越婢汤对逼尿肌不稳定大鼠膀胱ICCs细胞中HCN通道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越婢汤对逼尿肌不稳定大鼠膀胱ICCs细胞及HCN通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膀胱出口梗阻手术组和假手术组,6周后行尿动力检查筛选出手术组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大鼠和假手术组膀胱逼尿肌稳定大鼠进行研究。将手术组随机分为越婢汤高、中、低剂量组、缩泉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加上假手术组共6组,每组10~13只大鼠。给药14天后观察各组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测试膀胱ICCS细胞含量及HCN蛋白含量,并做出数据处理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膀胱ICCS细胞含量与HCN蛋白含量明显增多,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越婢汤干预后大鼠膀胱ICCS细胞含量及HCN蛋白含量减少,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越婢汤可以通过调节膀胱兴奋性表达来改善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5年03期)
杨东[8](2014)在《坦索罗辛联合托特罗定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逼尿肌不稳定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探究临床有效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逼尿肌不稳定的可靠方法,从而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入选对象均为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患者,共计132例,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对照组患者服用坦索罗辛治疗,观察组患者服用坦索罗辛和托特罗定联合治疗。观察并且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措施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结果、最大尿流率以及膀胱残余尿量。结果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结果[(10.34±5.38)VS(18.32±5.49)分]、最大尿流率[(17.99±3.28)VS(14.02±4.33)mL/s]以及膀胱残余尿量[(22.34±4.32)VS(29.30±4.87)mL]等叁项指标上,组间比较,实施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均显着的优于对照组,并且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采用坦索罗辛治疗的方法相比较,采用坦索罗辛联合托特罗定的治疗方法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是临床上的可靠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产业》期刊2014年22期)
李东章[9](2014)在《坦洛新联合托特罗定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逼尿肌不稳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坦洛新(tamsulosion)与托特罗定(tolterodine)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逼尿肌不稳定(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坦洛新与托特罗定单独用药对比两种药物联合用药在前列腺增生合并逼尿肌不稳定的治疗与预后的效果分析。方法:收集前列腺增生合并逼尿肌不稳定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坦洛新和托特罗定联合用药与单独用药)将其分为3组,在3组中进行比较。每组研究对象就诊前分别测定前列腺症状国际评分(I-PSS)、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膀胱残尿量(RUV)、最大尿流率(QMAX)。实验组每日口服坦洛新胶囊,0.2mg/次,每日1次,每日口服托特罗定片,2mg/次,每日2次。治疗12周后再次复查上述四项指标。对照组A每日口服坦洛新胶囊,0.2mg/次,每日1次,治疗12周后再次复查上述四项指标。对照组B每日口服托特罗定片,2mg/次,每日2次,治疗12周后复查上述四项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12周后I-PSS评分、OABSS评分、RUV、QMAX分别为(11.3±2.0),(1.7±0.4),(19.6±4.1),(16.3±3.9)。对照组A患者治疗12周后I-PSS评分、OABSS评分、RUV、QMAX分别为(16.2±2.1),(3.6±0.6),(19.1±3.7),(15.1±2.1)。对照组B患者治疗12周后I-PSS评分、OABSS评分、RUV、QMAX分别为(17.2±2.1),(3.6±0.7),(35.7±3.9),(11.1±3.1)。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上述前列腺相关指标明显改善,其数据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坦洛新联合托特罗定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逼尿肌不稳定效果显着,可明显改善患者储尿期下尿路症状及患者生活质量。托特罗定适当剂量用药不会影响逼尿肌排尿功能。(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期刊2014-06-01)
陈佳[10](2014)在《越婢汤治疗遗尿症逼尿肌不稳定的机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遗尿症是儿童临床常见疾病之一。遗尿患儿长期得不到诊治,将会降低其生活质量,影响儿童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其心理问题甚至会遗留终身。由此,探寻遗尿症早期而有效的干预,是一项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工作,也是一个重大而艰巨的课题。近年来,现代医学对本病展开了多方位的研究,其具体发病机制虽不十分明确,但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无疑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本病的主要方向之一,逼尿肌不稳定是临床最常见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之一,而膀胱中ICCs样细胞数量的增多可能是引起逼尿肌不稳定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氧化氮(NO)作为抑制性非肾上腺能神经非胆碱能神经(NANC)神经递质,也参与了膀胱功能的调节。同时,作为目前为止研究得最清楚的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变化可直接影响病理性膀胱神经的分布。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因此从中医药研究本病有可能成为在本病治疗方法上的有益补充。我们在前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越婢汤治疗小儿遗尿症疗效肯定,故本研究以越婢汤为干预方剂,探讨越婢汤对遗尿症不稳定膀胱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探讨越婢汤对遗尿症不稳定膀胱模型的作用机制,从而对中医“提壶揭盖”“下病上取”,以及“肺为水之上源”等理论作出现代实验科学的严谨论证。研究方法:将10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膀胱出口梗阻手术组和假手术组,6周后行尿动力检查筛选出手术组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大鼠和假手术组膀胱逼尿肌稳定大鼠进行研究。将手术组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大鼠随机分为越婢汤古方组、越婢汤高剂量组、越婢汤中剂量组、越婢汤低剂量组、缩泉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加上假手术组共7组,每组10-13只大鼠。给药14天后观察越婢汤各剂量组对模型的影响。从膀胱湿重、膀胱脓肿和结石情况宏观观察药物对模型的疗效,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测试膀胱ICCS细胞含量;用酶联免疫法(ELISA).免疫组化测试血清和膀胱NOS蛋白含量;用ELISA、免疫组化测试血清、下丘脑和膀胱NGF蛋白含量;并做出数据处理分析,从多角度探讨越婢汤对不稳定膀胱的可能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造模结果:手术6周后,经尿动力学检测仪进行充盈性膀胱测压检测,假手术组大鼠膀胱逼尿肌不稳定(DI)发生率为16.7%(2/12);手术组96只,尿路感染、漏尿死亡15只,其中63只出现DI,发生率为77.8%(63/81)。2.宏观疗效:模型对照组大鼠膀胱发生膀胱脓肿1只,膀胱结石2只;越婢汤低剂量组大鼠发生膀胱脓肿1只,膀胱结石1只;其余各组未发现明显膀胱脓肿和膀胱结石。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膀胱湿重明显增高,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越婢汤组大鼠膀胱湿重明显减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药物对膀胱ICCs细胞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膀胱逼尿肌ICCs细胞显着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越婢汤干预后膀胱逼尿肌ICCs细胞有显着减少(P<0.05)或表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4.药物对NOS的影响:(1)膀胱组织免疫组化检查: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膀胱NOS含量明显增多,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越婢汤干预后大鼠膀胱NOS含量明显减少,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越婢汤可以明显下调大鼠膀胱NOS含量。(2)血清ELISA检测: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NOS含量明显增多,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越婢汤干预后大鼠血清NOS有下调趋势。5.药物对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1)膀胱组织免疫组化检查: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膀胱中NGF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具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越婢汤干预后大鼠膀胱中NGF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的差异(P<0.05),说明越婢汤具有上调DI大鼠膀胱组织NGF的作用。(2)下丘脑免疫组化检查: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下丘脑中NGF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具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越婢汤干预后大鼠下丘脑中NGF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具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5);说明越婢汤具有上调DI大鼠下丘脑NGF的作用。(3)血清ELISA检测: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中NGF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具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越婢汤干预后大鼠血清中NGF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说明越婢汤具有上调DI大鼠血清NGF的作用。研究结论:1.越婢汤可以显着改善逼尿肌不稳定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2.逼尿肌不稳定膀胱中ICCs细胞数量升高;膀胱组织和血清NOS含量升高;血清、下丘脑和膀胱组织中NGF含量均降低。3.越婢汤古方组和高剂量组可以明显下调膀胱ICCs细胞数量,下调膀胱组织NOS含量,上调血清、下丘脑和膀胱组织中NGF含量,其对遗尿症的治疗机理可能与此有关。(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4-05-01)
逼尿肌不稳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常规尿动力学(CUD)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对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逼尿肌不稳定患者膀胱尿道功能异常检出率及尿动力学参数,探讨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在评估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逼尿肌不稳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门诊前列腺增生患者40例。年龄64—78岁,平均(70.4±9.4)岁。病程3-9年,平均(4—7±2.8)年。行IPSS评分问卷调查,将患者分为轻、中、重3组。行CUD检查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分别记录并进行比较。结果 40例患者逼尿肌不稳定检出率明显高于CUD。对IPSS评分为中、重度且同时检出DO的21例患者尿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发现,逼尿肌压力显着高于CUD组(P<0.05)。结论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较CUD能更容易检测到患者DO的发生。对于有临床症状而CUD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可以进一步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降低DO的漏诊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逼尿肌不稳定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卫涛,向静宇,蒋凤艳,曾传,常克.越婢汤对逼尿肌不稳定大鼠膀胱Cajal间质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7
[2].李伟亮,吴振启,陈瑛,郭剑明.开展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对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逼尿肌不稳定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暨2016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3].李伟亮,吴振启,陈瑛,郭剑明.开展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对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逼尿肌不稳定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C].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大会暨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2016年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2016
[4].邓志辉.逼尿肌不稳定对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6
[5].冯铭,陆华,吴明文.电切术治疗逼尿肌不稳定前列腺增生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
[6].王昕,霍日查,邵鸿江.前列腺增生致膀胱出口梗阻伴逼尿肌不稳定27例联合治疗临床报告[J].中国实用医药.2015
[7].蒋孟洁,陈佳,孙香娟,陈炜.越婢汤对逼尿肌不稳定大鼠膀胱ICCs细胞中HCN通道表达的研究[J].四川中医.2015
[8].杨东.坦索罗辛联合托特罗定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逼尿肌不稳定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4
[9].李东章.坦洛新联合托特罗定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逼尿肌不稳定[D].青海大学.2014
[10].陈佳.越婢汤治疗遗尿症逼尿肌不稳定的机理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