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县发生萝卜根肿病

芦山县发生萝卜根肿病

一、鲁山县发生萝卜根肿病(论文文献综述)

赵娜娜[1](2019)在《“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公共食堂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伴生物和重要构成内容,是一种曾经轰轰烈烈地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新生事物”。它从1958年夏的迅速兴起到1961年初的悄然解散,走过了近四载的曲折历程。本文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典型区域之一——河南省新乡专区武陟县作为特定的考察区域,梳理出河南省武陟县“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的建立、巩固、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考察19581961年间武陟县公共食堂兴起的背景、政策调整、强行恢复、艰难维持以及最终解散的过程,力求对三年困难时期武陟县公共食堂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河南省是开展公共食堂最早的省份,武陟县又是河南省兴办公共食堂最早的县之一。本文根据武陟县档案馆保存的大量原始资料,包括当时保存下来的会议记录、调查报告、工作汇报、运动总结等资料,概述了该县县委主导的农村公共食堂兴衰的大致过程。通过这些档案中的大量细节,可以揭示县委、公社干部和大、小队干部、普通社员对公共食堂各自不同的立场以及彼此的互动,探讨各阶层的态度对农村公共食堂兴起、调整、解散所起的作用。这些档案资料,证明了中央、省委、地委宏观政策在地方贯彻的权威性和延续性,以及公共食堂在基层实践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农村公共食堂是一件新生事物,要改变全县群众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饮食习惯,取消私有小灶,集中到大食堂集体就餐,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触及社员生活的方方面面。1958年7月,中共武陟县委在新乡地委的要求下开始筹备公共食堂,县委要求各乡镇上报创办大食堂(农忙食堂)的经验。接着,中共武陟县委树立詹店公社、城关公社两个典型,推广经验。8月23日,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公共食堂在全县普及。11月初,县委采取一些措施对全县公共食堂进行了巩固提高。随着公共食堂的成立,全县也普及了供给制和集体福利事业。1959年初,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的弊病不断暴露出来。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了初步整顿,如实行“计划用粮、以人定量”;“允许社员在家吃饭”、自愿参加食堂;缩小食堂规模等。因为家庭副业是公共食堂的逻辑延伸,在初步整顿食堂的同时,县委还要求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等措施来增加社员口粮。这些措施,使食堂初期的混乱局面有所改善。但是,公共食堂的整顿工作,因为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而被迫停止下来。庐山会议后,武陟县再次出现大办公共食堂的高潮。公共食堂的强行恢复,“五风”盛行,加上反瞒产运动,给农村造成了很大破坏。1960年初,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再整顿。但这些措施不足以改善公共食堂的困难局面,全县普遍出现了浮肿病、人口外流、中毒事件、非正常死亡等严重的困难。县委不得不推行粮食增量法、代食品运动等措施维持公共食堂的运行。1961年初,中共武陟县委根据上级精神,在农村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了公共食堂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摸清了基层民众对公共食堂的真实态度,明白了停办食堂的好处,找到了食堂停伙的善后办法,在此基础上解散了全县的公共食堂。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是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领导、有步骤地分批分期散伙的,并且在食堂解散前和解散过程中甚至解散后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并非“一哄而散”。武陟县大办农村公共食堂浪费了大量粮食,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剥夺了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恶化了干群关系,而且把社员置于非常恶劣的饮食环境中。公共食堂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产物,它给武陟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认真总结这一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冯佳[2](2019)在《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发生在敌后抗战进入极端困难的时期。此次灾荒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灾荒,持续时间之久、波及范围之广、灾害种类之繁令人震惊。为何这场灾荒前后历时两年并造成如此巨灾,其中不仅包含着自然因素,而且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因素。这场灾荒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数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如何救灾以及能否救灾,直接关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生存发展以及政权的稳固,更关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兴衰成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救助灾荒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极大重视。在领导根据地政府和军民救助中原大灾荒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救助灾荒视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与历史使命,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救灾思想中的精髓,沿袭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的救灾机制与程序,而且将救灾上升到政治高度,将其视为凝聚民心、改造农村、促进社会变革、激发抗战决心的重要抓手。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以生产自救为根本原则,舍弃了“政府包办”的依赖型救灾体制,将治标措施与治本措施结合起来,采取了以积极生产为主、政府帮助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救灾模式,从而帮助军民成功抗击了灾荒,使党政军民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并促进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救灾的成功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同时为当前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全文分为绪论与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中原大灾荒的学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界定以及创新点与难点。正文总共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章:灾情概述。介绍了中原大灾荒的受灾区域以及自然灾害种类。此次灾荒涉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北平、陕西、安徽北部、湖北北部等黄河中下游的广泛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受到极大影响。灾荒具有时代背景复杂、受灾区域广泛、灾种循环相生等特点。形成灾荒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日军侵略、国民政府迟缓救灾等自然原因与社会原因。此次灾荒对人口、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第二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应急救灾举措。灾荒发生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立即采取宣传动员、发放粮款、减免税负、社会互济、节约募捐等应急救灾举措,这些“治标”措施对于遏制灾荒蔓延、缓解灾情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发展救灾举措。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在采取“治标”措施的同时,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激发群众战胜灾荒的内生动力,必须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自发进行生产自救。因此,中国共产党带领政府和军民采取了兴修水利、抢种补种、发展纺织、建立合作社等“治本”措施,从而逐渐形成了标本兼治的救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救灾效果。第四章:党政、社会体制与救灾。根据地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陆续开展了整风、精兵简政、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等运动,这些运动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救助灾荒而开展的,但是促进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间接起到了利于救灾工作的效果。第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救助中原大灾荒的成效、特点与现实启示。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战胜了灾荒,保证了军民的基本生活,稳定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并推动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这次救荒的主要特点是从应急救灾转向生产救荒、从单一政府救灾转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从单纯救济转向服务抗战大局。这次救荒也为当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宝贵的财富。

孔宪迪[3](2018)在《大白菜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抗性鉴定方法》文中指出大白菜细菌性叶斑病主要发生在生育后期叶片上,严重的会导致大白菜叶片开裂、枯败等,进而危害大白菜的品质和产量。该病害近些年来发生的频率日趋频繁,也日渐严重,而之前对该种病害专家和学者重视度较低,同时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少数文献被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常规鉴定和分子鉴定,鉴定出哈尔滨地区大白菜细菌性叶斑病的致病菌是哪种病原菌,并进行寄主范围鉴定、回接鉴定、生理生化鉴定以及抗性鉴定方法研究。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经过对哈尔滨地区大白菜叶斑病上分离的五株病原细菌的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和鞭毛染色进行常规鉴定,确定大白菜叶斑病病原菌属于假单胞菌Pseudomonadaceae。2.对五株菌株进行回接鉴定,回接鉴定显示2号菌株接种的植株发病病症与田间大白菜叶斑病病症具有高度一致性,其他菌株发病病症则相差甚远,因此2号菌株很可能是大白菜细菌性叶斑病的致病菌。接下来对五株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经过对五株病原细菌的16s rDNA序列分别在NCBI数据库中搜索比对。确定1号菌株属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2号、4号、5号菌株属于绿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iridiflava);3号菌株属于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且2号菌株的GenBank登录号MG686550。3.对绿黄假单胞菌的寄主范围进行鉴定,发现其寄主范围较广,能够侵染豆科、瓜类、茄科、禾本科、百合科。4.对绿黄假单胞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确定:(1)该菌株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致死温度为53℃。(2)该菌株的耐盐性较差,在3%时受到一些抑制作用,而在5%就受到明显抑制,严重影响病菌的生长,在7%时完全抑制。(2)该菌株为好氧菌,厌氧条件下生长弱;(3)可以利用丙二酸盐和柠檬酸盐做为碳源,不能利用硝酸盐作为氮源;(4)该菌株过氧化氢实验反应呈阳性;产酸,不产气;能让明胶液化;能够生成硫化氢;甲基红实验是黄颜色,是阴性反应;V-P实验则是红颜色,是阳性反应。5.试验初步建立大白菜对绿黄假单胞菌的抗性鉴定方法。以喷接的方法更容易发病,病症也更明显;最佳接种苗龄是5-6片叶;最佳接种温度是白昼15℃/黑夜10℃;最佳接种湿度是90-100%。

张植敏,赵毓潮[4](2012)在《白萝卜根肿病为害新症状鉴别》文中研究指明据在湖北省长阳县火烧坪高海拔蔬菜地区多年观察发现,白萝卜生长到30 d左右时患根肿病,经鉴定为十字花科根肿病菌感染所致,但在主根上表现的裂口、孔洞、塌陷和畸形等症状与现有的文献资料描述不同。分析其成因可能与白萝卜根部水分含量高、组织柔嫩有关。

张惠芳[5](2007)在《河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地方病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地方病与当地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矿床分布乃至开采活动具有直接的关系,目前地方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为地质环境中有害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河南省是矿产资源大省,也是地方病流行严重省份之一。本论文对矿产资源开发与地方病发生概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地方病在河南省部分地区的流行与当地的原生地球化学环境(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地层岩性、土壤等因素)有关,并且与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引发的次生地球化学环境的污染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还对河南省各地方病逐年患病人数建立GM(1,1)灰色数列预测模型,对河南省地方病发病情况做出了预测,得出河南省年新增地方病的发病人数呈逐年降低的趋势。最后对地方病防治工作提出科学的防治方法,并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提出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王小静[6](2006)在《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文中认为1942-1943年河南灾荒,在河南灾荒史乃至整个中国近现代灾荒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大灾荒。这次灾荒以旱蝗为主,附以水、风、雹、霜、震、疫等灾害,具有时间与区域的不平衡性。从时间上看,1942年以旱灾为主,1943年以蝗灾为主。从区域上看,豫西、豫北以旱蝗之灾最为严重,而豫东、豫南则以水灾最重。从总体上看,其具有范围广、并发性、关联性、积累性等特点。造成此次灾荒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社会原因。自然原因包括降水、地形、气候、农作物等几个方面。社会原因是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包括日寇的侵略和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两个方面。这次灾荒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饿死者300万人,逃荒者300万人,几乎全省人口3000万人皆成灾民。灾荒发生后,位于河南境内的三种政权都采取了救济措施,但却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在国统区,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以政府救济为主的救灾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省政府依赖中央政府,县政府依赖省政府,灾民依赖县政府,形成这种政府包办的、“依赖型”的救灾机制。这种机制既不能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又不能充分发挥灾民的自救能力。在救灾实践中,也没有起到彻底救灾的效果。在根据地,边区政府采取了以生产自救为主、政府扶助为辅、全社会参与的救灾模式。这种模式以生产自救为原则,政府起到扶植、帮助、引导、组织的作用,充分调动起社会各个阶层自救的积极性。根据地民众在一种乐观、向上、积极的救灾精神支撑下,成功恢复了正常的生产与生活。在沦陷区,日伪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救灾措施,但因没有长远的规划与根本上的救治措施,所起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此次灾荒中,民间救灾力量也积极参与到救灾中来。在三个不同政权控制的区域中,民间救灾有不同的表现。在国统区,由于政府救济的迟缓与弊端百出,使民间救济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党、政、军、学、商等部门及个人以捐款捐粮为主,慈善组织则以收留灾民实行院内救济为主,附以院外救济,报界及有识之士则通过报纸、电报等大力宣传灾情、呼吁救济,有的也参与了募款、散馍票等活动。在根据地,主要是以政府组织党、政、军、学各部门进行捐款、捐粮、帮助生产,以及民众互帮互助等形式为主。沦陷区的民间救济也很活跃,但是从救灾力度与成效看,还是无法和国统区、根据地的民间救济相比的。此次灾荒中,民间救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对政府救灾的重要补充。但是,民间救灾和政府救灾的互补机制还不很健全。此次灾荒对河南乡村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主要表现在乡村人口、经济和社会秩序三方面。在乡村人口上,它引起了人口数量的锐减、流民的高潮、结构的变迁和素质的下降。在经济上,它引发了“物贱粮贵”、高利贷盛行、土地买卖成风、佃户增多、地租抬高等现象。在社会秩序上,引发了灾民聚众请愿、

陈松莲,李玉立,王苗欣,王澎生,任高潮,尹振华[7](2001)在《鲁山县发生萝卜根肿病》文中指出

二、鲁山县发生萝卜根肿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鲁山县发生萝卜根肿病(论文提纲范文)

(1)“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公共食堂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武陟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状况
    第一节 武陟县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社会状况
        一、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经济状况
        二、公共食堂兴办前的政治形势
第二章 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原因
        一、“大跃进”运动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条件
        一、“合伙吃饭”
        二、部分农民的积极拥护
        三、粮食大丰产
第三章 一哄而起
    第一节 公共食堂的建立与普及
        一、公共食堂的筹备
        二、推广经验
        三、人民公社的成立和公共食堂的普及
        四、公共食堂的大致面貌
        五、食堂化的实质
    第二节 供给制与其他各项福利事业
        一、供给制
        二、各项福利事业的建立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一、出现问题
        二、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第四章 初次整顿
    第一节 食堂出现了问题
    第二节 有限的政策调整
        一、整顿人民公社
        二、整顿公共食堂
    第三节 生产救灾
        一、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
        二、救助灾荒队
        三、安排穷队发展生产
    第四节 东石寺样板食堂
        一、基本概况
        二、初步整顿
第五章 强行恢复
    第一节 庐山会议后公共食堂的再恢复
        一、庐山会议的召开与公共食堂的转向
        二、反右倾,办食堂
        三、继续“大跃进”
        四、“五风”的再度泛滥
        五、反瞒产私分
    第二节 、再次整顿
        一、学习林县
        二、整顿措施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被迫坚持
        一、保粮运动
        二、安排社员生活
    第四节 生存危机
        一、口粮标准一再压低
        二、中毒事件
        三、人口外逃、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
    第五节 “渡荒”难度
        一、艰难的维持
        二、保人保畜
第六章 决策解散
    第一节 中共中央政策的转向
        一、宣传贯彻“十二条”
        二、宣传贯彻“六十条(草案)”
    第二节 调查研究
        一、群众疾病调查
        二、供给制不得人心
        三、公共食堂存在的问题
        四、解散食堂的经验
        五、调查研究与公共食堂的解散
    第三节 决策解散
第七章 公共食堂的教训与启示
    第一节 从口粮标准看武陟县公共食堂与“大饥荒”的关系
        一、供给不足
        二、分配不均
    第二节 公共食堂的弊端
        一、浪费了大量粮食
        二、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
        三、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剥夺
        四、恶化了干群关系
        五、公共食堂饮食环境恶劣
    第三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原因
    第四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教训与启示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共产主义
        三、应重视调查研究
        四、必须健全党内民主
        五、必须尊重个人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1942-1943 年中原大灾荒概述
    第一节 中原大灾荒灾情概述
        一、受灾区域概况
        二、根据地灾情严重
    第二节 中原大灾荒的特点
        一、灾荒背景复杂
        二、涉灾地域异常辽阔
        三、灾害循环相生
    第三节 中原大灾荒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二、日本的侵略战争
        三、国民政府迟缓救灾
    第四节 中原大灾荒造成的影响
        一、对人口的影响
        二、对经济的影响
        三、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救灾思想与“治标”救灾举措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救灾思想回顾
        一、救灾思想的起源
        二、救灾体制
    第二节 宣传动员
        一、救灾前的宣传动员
        二、救灾中的宣传动员
    第三节 筹粮赈灾
        一、赈济粮款
        二、组织借粮
        三、开展对敌粮食斗争
    第四节 减轻税负
        一、减免公粮
        二、减租减息
    第五节 节约募捐与准备代食
        一、节约募捐
        二、准备代食
    第六节 处理灾荒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救助移民难民
        二、开展卫生防疫
        三、处理偷窃问题
        四、惩治贪污腐败
第三章 “治本”救灾举措
    第一节 创造农业生产条件
        一、兴修水利
        二、发展合作社
        三、开展捕蝗运动
    第二节 发展农业生产
        一、抢种补种农作物
        二、开展大生产运动
    第三节 发展副业
        一、发展纺织业
        二、发展家庭副业
    第四节 开展赎地救人运动
        一、开展赎地运动
        二、开展救人运动
第四章 党政、社会体制、民生运动与救灾
    第一节 加强政权建设以赢得阶级认同
    第二节 强化党的一元化领导以提高统领能力
    第三节 精兵简政以减轻人民负担
    第四节 开展民生运动以推动社会革新
第五章 救灾之成效、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主要成效
        一、成功度过灾荒
        二、推动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增进党群、干群、军民的关系
        四、战胜困难的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节 主要特点
        一、从应急救灾转向生产救荒
        二、从单一政府救灾转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
        三、从单纯救济灾民转向服务抗战大局
    第三节 现实启示
        一、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三、倡导以“自立更生、生产救灾”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根本策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大白菜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抗性鉴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大白菜细菌性叶斑病
        1.2.2 假单胞菌
        1.2.3 丁香假单胞菌
        1.2.4 绿黄假单胞菌
        1.2.5 恶臭假单胞菌
        1.2.6 假单胞菌分离、扩繁、菌种保存
        1.2.7 细菌的鉴定
        1.2.8 大白菜抗病育种
        1.2.9 大白菜主要细菌性病害的抗病育种进展
    1.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的大白菜品种
        2.1.3 寄主范围鉴定的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症状调查
        2.2.2 大白菜叶斑病病原菌分离
        2.2.3 病原菌鉴定
        2.2.4 病原菌回接鉴定
        2.2.5 系统进化树构建与寄主范围鉴定
        2.2.6 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2.2.7 大白菜对叶斑病抗性鉴定方法研究
        2.2.8 病情调查
        2.2.9 主要培养基的配方和制作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白菜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3.1.1 大白菜叶斑病病症
        3.1.2 大白菜叶斑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3.2 病原菌系统发育分析与寄主范围鉴定
        3.2.1 病原菌系统发育分析
        3.2.2 病原菌寄主范围鉴定
    3.3 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
        3.3.1 温度
        3.3.2 耐盐性
        3.3.3 其他生理生化特征
    3.4 大白菜叶斑病菌抗性鉴定方法研究
        3.4.1 不同接种组合发病情况
        3.4.2 三种试验因素的极差分析
        3.4.3 大白菜细菌性叶斑病病情指数方差分析
        3.4.4 不同组合间多重比较
4 讨论
    4.1 大白菜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4.2 大白菜叶斑病病原菌寄主范围鉴定
    4.3 大白菜叶斑病生理生化特性
    4.4 大白菜叶斑病病原菌抗性鉴定
        4.4.1 抗性鉴定分析
        4.4.2 病原菌抗性鉴定的结果与田间统计发病结论的对比结果
        4.4.3 接种方法是活体接种鉴定方法一个重要方法
        4.4.4 接种温度、苗龄和湿度对叶斑病发病的影响
        4.4.5 病情分级标准的确定
    4.5 论文的创新点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白萝卜根肿病为害新症状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菌鉴定
2 症状
3 症状成因分析

(5)河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地方病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河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地方病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主要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主要目标
        1.3.2 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
    1.4 研究区范围
    1.5 主要研究依据
    1.6 主要参照标准与规范
    1.7 相应学科基础
        1.7.1 地方病学
        1.7.2 地质学
        1.7.3 环境毒理学
        1.7.4 预防医学
第二章 河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地方病概况
    2.1 项目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交通状况
        2.1.3 水文
        2.1.4 气象
        2.1.5 水资源概况
        2.1.6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环境状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区域地质
        2.2.3 水文地质
    2.3 地方病概况
        2.3.1 主要地方病类型
        2.3.2 各地方病流行性医学特征
第三章 矿产资源开发与地方病相关性分析
    3.1 矿产资源开发与地方病调查情况
        3.1.1 调查方法与范围
        3.1.2 调查与取样分析
    3.2 地方病分布情况及特征
        3.2.1 地方性氟中毒
        3.2.2 碘缺乏病
        3.2.3 克山病
        3.2.4 大骨节病
    3.3 研究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污染概况
        3.3.1 矿产资源概况
        3.3.2 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3.3.3 原生环境概况
        3.3.4 次生环境概况
        3.3.5 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区环境地质污染状况
    3.4 原生地质环境与地方病的关系
        3.4.1 地形地貌与地方病的关系
        3.4.2 地质构造与地方病
        3.4.3 地层岩性与地方病
        3.4.4 土壤与地方病
        3.4.5 水文地质条件与地方病
    3.5 次生环境的污染与地方病的关系
        3.5.1 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危害
        3.5.2 地质环境的变化对矿区地方病分布的影响
第四章 地方病发病情况预测
    4.1 建立灰色数列预测模型
    4.2 GM(1,1)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
    4.3 河南省地方病患病预测计算
第五章 矿产资源开发与地方病防治的方法与对策
    5.1 地方病的防治方法
        5.1.1 地方性氟中毒
        5.1.2 克山病
        5.1.3 碘缺乏病
        5.1.4 大骨节病
    5.2 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5.2.1 煤矿开发的环境保护措施
        5.2.2 金矿开采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认知
        (一) 理论意义
        (二) 学术价值
        (三) 现实作用
    二、学术史综述
        (一) 史料
        (二) 论着
        (三) 论文
    三、重点、难点、创新点及不足点
        (一) 重点
        (二) 难点
        (三) 创新点
        (四) 不足点
    四、相关界定
        (一) 时间界定
        (二) 空间界定
        (三) 概念界定
第一章 灾情槪述
    第一节 自然环境和区划
        一、自然环境
        二、区划状况
        (一) 自然区划
        (二) 行政区划
    第二节 政权分布
        一、沦陷区
        (一) 进逼河南
        (二) 豫北、豫东沦陷
        (三) 日伪政权的建立
        (四) 河南战役
        二、根据地
        三、国统区
    第三节 灾情及特点
        一、历年灾情
        (一) 1941 年灾情
        (二) 1942 年大旱
        (三) 1943 年特大蝗灾
        1. 饥荒
        2. 水灾
        3. 蝗灾
        4. 疫疠
        5. 死亡与逃荒
        6. 本年受灾县份统计
        (四) 1944 年灾情
        1. 旱蝗
        2. 疫疠
        二、灾荒的特点
        (一) 范围广
        (二) 并发性
        (三) 连续性
        (四) 积累性
        (五) 兵荒交乘
第二章 灾荒成因
    第一节 自然原因
        一、降水不均衡
        二、季风性气候
        三、高落差地形
        四、怕旱又怕涝的农作物
        五、连年自然灾害
        (一) 先期连年遭灾
        (二) 花园口决口的后患
    第二节 社会原因
        一、日本的侵略
        (一) 军事进攻及“扫荡”
        1. 疯狂的军事进攻
        2. 频繁的轰炸与“扫荡”
        (二) 不见血腥的杀人行径
        1. 以“毒、赌、娼”荼毒生灵
        2. 以毒气、病菌杀害民众
        3. 扒河决堤,以水代兵
        (三) 残酷的经济掠夺与榨取
        1. 榨取华北经济的机构及方式
        2. 为掠夺服务的交通运输
        3. 对农工商业和劳动力的掠夺
        二、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 河南省当局的腐朽
        1. 贪功好名,不察民情
        2. 隐瞒灾情,避不上报
        3. 不恤民艰,拼命征粮
        4. 贪污肥己,大发横财
        5. 敲诈勒索,鱼肉百姓
        6. 生活糜烂,泯灭人性
        (二) 河南省驻军的劫掠
        1. 腐败透顶的军官
        2. 纪律败坏的军队
        (三) 重庆国民政府的漠视
        1. 对灾情充耳不闻,封杀报刊
        2. 二张勘灾内幕
        3. 虚伪的慈善,侵吞海外救济款
第三章 国统区的赈灾救荒
    第一节 官方的赈灾救荒
        一、救灾前的准备工作
        (一) 设立救灾机构
        (二) 拟定救灾方针与办法
        1. 确定救灾方针
        2. 制定具体救灾办法
        二、救灾举措
        (一) 减轻灾民负担
        1. 核减征实征购数额
        2. 缓办与借用
        (二) 筹款
        1. 急振款
        2. 工振款
        3. 中外捐款
        (三) 筹粮
        1. 开仓贷谷
        2. 散放斗余
        3. 查放余粮
        4. 贷放借麦
        5. 办理平粜
        (四) 救济灾民
        1. 设立粥场
        2. 收容灾民
        3. 收养童婴
        4. 移民就食
        5. 移民垦荒
        6. 严防灾民逃入敌区
        (五) 扶植生产
        1. 举办农贷
        2. 筹贷秋种
        3. 保护牲畜
        4. 开放土布统制
        5. 保护灾贫农民
        (六) 厉行节约
        1. 节食救灾
        2. 裁员减政
        3. 禁止酿酒
        (七) 地方自救
        1. 人民自救
        2. 合作自救
        3. 散放馍票
        4. 配制救荒食品
        (八) 防疫
        1. 强行防疫注射
        2. 购发防疫药品
        (九) 防泛
        1. 尉氏黄堤溃决
        2. 办理紧急救济
        (十) 捕蝗
        1. 事前防范
        2. 临时处置
        3. 统筹救济
        三、救灾善后
        (一) 拟定计划
        (二) 实施概况
        1. 赓续收养童婴
        2. 请减军事征用
        3. 统筹各部队麸料柴草
        4. 请减征兵数额
        四、救灾总结及评价
        (一) 救灾总结
        (二) 救灾评价
    第二节 民间的赈灾救荒
        一、中外慈善团体的赈灾救荒
        (一) 郑州国际救济会
        (二) 河南第九区育幼院
        (三) 南阳灾童教养所
        (四) 报刊的救灾
        1. 对灾荒的报道
        2. 李蕤与救灾
        二、慈善家个人义举
        (一) 张钫的救灾活动
        (二) 个人呼吁
        三、特点及评价
        (一) 民间救济的特点
        (二) 民间救济的评价
第四章 根据地的赈灾救荒
    第一节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赈灾救荒
        一、第一阶段:1942 年10 月—1943 年6 月
        (一) 调查灾情,减免灾区负担
        (二) 掌握粮食,实行粮食调剂
        (三) 安置逃荒灾民,组织移垦
        (四) 发展生产,贷放粮款
        (五) 厉行节约,开展社会互济运动
        二、第二阶段:1943 年7 月—1944 年6 月
        (一) 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
        (二) 组织群众,浇水捕蝗
        (三) 抢种庄稼,补种蔬菜
        (四) 订立度荒计划,开展生产度荒运动
        (五) 大量种麦,缩短灾期
        (六) 其他救济工作的开展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对豫灾的救济
        一、安置难民的政策与办法
        二、具体安置情况
    第三节 救灾成效及评价
第五章 沦陷区的赈灾救荒
    第一节 伪政权的赈灾救荒
        一、治旱
        (一) 设坛祈雨,安定民心
        (二) 减轻民负,实施急赈
        (三) 通过合作社实施配给
        (四) 实行限价,调剂金融
        (五) 提倡节约,发起社会募捐
        (六) 严禁重利盘剥,发动增产救灾运动
        二、救蝗
        (一) 视察灾情,宣传教育
        (二) 制定扑蝗办法,组织民众扑蝗
        三、防泛
        四、防疫
    第二节 民间的赈灾救荒
        一、慈善团体的救灾
        (一) 以上海为中心的慈善团体的救灾
        (二) 以开封为中心的慈善团体的救灾
        二、个人义举
    第三节 救灾评价
        一、沦陷区的救灾评价
        二、三种救灾模式的比较
第六章 灾荒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灾荒与乡村人口
        一、灾荒与人口数量
        (一) 灾荒与人口增减
        (二) 灾荒与人口迁移
        二、灾荒与人口结构
        (一) 灾荒与年龄结构
        (二) 灾荒与性别结构
        (三) 灾荒与家庭结构
        三、灾荒与人口素质
        (一) 灾荒与人口身体素质
        (二) 灾荒与人口思想素质
        (三) 灾荒与人口文化素质
    第二节 灾荒与乡村经济
        一、灾荒与粮价、物价
        二、灾荒与土地兼并、地租
        三、灾荒与高利贷
    第三节 灾荒与社会冲突
        一、巩县的农民请愿
        二、各地抢劫富户
        三、阌乡的抗粮斗争
        四、1944 年民变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图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注释

四、鲁山县发生萝卜根肿病(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D]. 赵娜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2]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D]. 冯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大白菜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抗性鉴定方法[D]. 孔宪迪.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4]白萝卜根肿病为害新症状鉴别[J]. 张植敏,赵毓潮. 中国植保导刊, 2012(12)
  • [5]河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地方病关系研究[D]. 张惠芳. 天津大学, 2007(05)
  • [6]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D]. 王小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06(09)
  • [7]鲁山县发生萝卜根肿病[J]. 陈松莲,李玉立,王苗欣,王澎生,任高潮,尹振华. 植保技术与推广, 2001(01)

标签:;  

芦山县发生萝卜根肿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