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60高性能混凝土在杭州铁路客站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莉[1](2021)在《HPC在路面结构中的耐久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车辆数量剧增,尤其是货运车辆的行车频率不断增加,对路面结构的耐久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对HPC在路面结构中的耐久性进行分析,为路面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杨红梅[2](2021)在《GFRP配筋高性能混凝土双向板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亚雯[3](2021)在《配筋空心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纯弯构件受力性能分析》文中指出
顾彦[4](2021)在《多因素作用下盾构管片混凝土的抗侵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嘉伟[5](2021)在《火灾高温后隧道围岩与混凝土交界面性能劣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朱博[6](2021)在《地铁疏散平台用活性粉末混凝土(RPC)轻量化研究》文中提出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是具有超高强度、高韧性和优异耐久性的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国内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军事、海洋工程、修补材料、核能等诸多领域,本文结合西安对地铁疏散平台力学性能要求,通过试验研究得到满足地铁疏散平台用RPC的力学性能要求的同时降低其容重、减少其成本。本课题结合当地原材料的实际情况,以RPC的基本配制原理为基础,基于最紧密堆积理论,对20~40目、40~70目、70~140目三种不同粒径的石英砂进行最紧密堆积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法、选取水胶比、硅灰掺量、粉煤灰掺量及矿粉掺量四个因素,每个因素选择3个水平,按照标准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以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及流动性为评价指标,对RPC进行配合比优化以及确定本试验RPC轻量化的基准配合比;基准配合比其余组分不变,采用3种不同体积分数的钢纤维(i=0.5%、1.0%、1.5%)及3种不同质量分数的玄武岩纤维(j=2.0 kg/m3、3.0 kg/m3、4.0 kg/m3),以单掺和混掺的方式掺入RPC,探究纤维对RPC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满足力学性能要求、容重较低的RPC配合比;基准配合比其余组分保持不变,仅进行骨料的替代,即用不同比例陶砂替代RPC的细骨料石英砂,采用体积替代法,比例分别为10%、20%、30%、40%、50%、60%,确定满足力学性能要求、容重较低的RPC配合比;对所得的符合条件的RPC试样进行抗冻性试验检验其耐久性能,并借助SEM等手段进行微观结构分析通过试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最紧密堆积理论得到的细骨料之间的最紧密堆积比例为粗:中:细=1:0.54:0.36,通过正交设计得出一组试件抗压强度156.0 MPa、抗折强度39.5 MPa的基准RPC配合比。(2)根据本试验力学性能指标以及容重,在混杂纤维RPC中,确定钢纤维掺量为0.5%、玄武岩纤维掺量为4kg/m3为最优配合比,该配合比抗压强度134.6 MPa、抗折强度23.6 MPa,干表观密度为2570 kg/m3,相比基准试样降低了3.4%。(3)陶砂与RPC基体有良好的界面粘结,且陶砂替代石英砂可显着改善RPC拌合物的流动性,根据容重及力学性能指标,当陶砂替代率为30%时确定为最优配合比,此时试样抗压强度为120.1 MPa、抗折强度为27.0 MPa,干表观密度为2338 kg/m3,相比基准试样降低了12.1%;(4)对制备出的RPC进行冻融试验和韧性研究,其挠度-荷载曲线基本为典型的延性混凝土曲线,纤维的增韧作用明显;经检测,四组满足性能要求的RPC均具有优异的抗冻性能。
贾福杰[7](2021)在《中等尺寸混凝土水化抑制与温度收缩补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温度收缩问题从混凝土诞生起就一直存在,20世纪初人们已经认识到大体积混凝土会由于水泥水化放热而导致温度收缩开裂。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开裂问题,大量设计、施工及材料措施已经被广泛研究与应用。近年来,受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水泥超细化与C3S含量增高等不利因素影响,像隧道衬砌、地铁管廊侧墙、工民建地下室外墙等采用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的中等尺寸结构由于温度收缩引起的开裂日益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功能,甚至危及结构耐久性和服役寿命。本文针对中等尺寸混凝土温度收缩开裂问题开展研究。发明了一种水化热抑制缓释微胶囊(Hydration Heat Inhibition Sustained-Release Microcapsule,简称HIM);揭示了HIM缓释作用机理,探明了HIM水化抑制效果,确立了HIM适用范围;建立了基于水化抑制与收缩补偿协同的混凝土温度收缩调控技术及开裂温度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工程实践。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发明了一种水化热抑制缓释微胶囊。针对中等尺寸混凝土水化放热规律,创新性提出采用微胶囊的结构形式,使具有水化抑制功能的核材在混凝土中产生梯度释放效果,实现减缓水泥水化放热速率,持续调控水泥水化的作用。通过微胶囊设计与制备,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制备出了具有缓释通道的多孔球状水化热抑制缓释微胶囊(HIM)。(2)揭示了HIM对水泥水化放热影响规律,阐明了HIM缓释作用机理。HIM能够延缓水泥的水化放热速率,但对累积放热总量几乎没有影响。本文试验条件下HIM主要调节水泥矿物C3S和C2S的水化进程,对C3A和C4AF水化影响甚微。XRD、TG-DSC及SEM验证了HIM的缓释作用机理,在壳材的包覆作用下,核材缓慢持续的溶出到水泥浆体中,不断的吸附到水泥颗粒表面形成水化屏障层,持续抑制水泥水化,使得水泥快速集中放热变成缓慢梯度放热,从而起到降低水化温升的效果。(3)确立了HIM的适用范围。HIM对于水泥类型的适应性良好,不同保温条件、环境温度和结构尺寸混凝土的模拟温升试验与有限元分析显示,HIM适用于具有良好散热条件的中等尺寸结构混凝土。(4)建立了基于水化抑制与收缩补偿的混凝土温度收缩协同调控技术及开裂温度预测模型。协同调控在混凝土中产生了“1+1>2”的叠加效果,显着降低了温度收缩开裂风险。进行了协同调控温度应力试验,试验结果与预测模型符合良好,模型可用于工程混凝土开裂温度预测。(5)进行了混凝土温度收缩协同调控工程实践,开发了基于“互联网+”传感测量技术的温度/变形监测系统,实现了监测数据移动端实时查看。采用协同调控技术,大兴国际机场剪力墙试验段混凝土裂缝从38条减少到4条,开裂风险显着降低,实践结果表明该技术对于中等尺寸混凝土温度收缩开裂控制具有指导价值。
王震[8](2021)在《钢—混组合梁桥大直径剪力钉与剪力钉群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混组合梁桥施工方便,造价便宜,性能优越,在当前的桥梁工程应用中被大量使用,剪力钉是连接钢梁与混凝土桥面板的关键部件,其受力性能直接影响整个桥梁的结构稳定。当剪力钉的布置过于密集时,产生的群钉效应会造成剪力钉抗剪刚度、抗剪承载力折减,对钢-混组合梁桥的整体性能造成影响。有学者提出在剪力钉群中使用大直径剪力钉来代替常规直径剪力钉,但现有的关于剪力钉的研究大多为常规直径剪力钉,大直径剪力钉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国内规范中对剪力钉群也并未制定相关规定,对于剪力钉群受力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还不成熟,大直径剪力钉能否有效缓解剪力钉群的折减现象仍然存在疑惑。因此,研究大直径剪力钉与剪力钉群的受力性能对钢-混组合梁桥的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ABAQUS软件模拟文献[20]与文献[44]中的推出试验,验证有限元软件建模方法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大直径剪力钉与剪力钉群的力学性能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剪力钉直径、长度、强度和混凝土强度对单个剪力钉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剪力钉长度与混凝土强度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剪力钉直径与强度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中剪力钉直径对于抗剪承载力的影响最大。同时对比分析直径22mm剪力钉与直径30mm剪力钉在各种影响因素下的力学性能,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直径剪力钉的性能随各种因素变化规律相似,直径30mm剪力钉在同等条件下性能更加优越,抗剪承载力更高。(2)建立剪力钉群推出试验模型,对比单个剪力钉与剪力钉群中剪力钉的破坏形态与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剪力钉群与单个剪力钉推出试验中均为剪力钉根部剪断,群钉抗剪承载力较单钉减小了22%,各种公式计算得出的抗剪刚度值较单钉减少了均超过20%。(3)分析剪力钉长度、直径、强度和混凝土强度对剪力钉群的影响,与单个剪力钉进行对比分析。随剪力钉长度的增加,剪力钉群中剪力钉的抗剪承载力与抗剪刚度折减程度先减小后增加,长度180mm时剪力钉群性能最佳;随剪力钉直径、剪力钉强度、混凝土强度的增加,群钉抗剪承载力与抗剪刚度的折减程度均逐渐减小,其中剪力钉直径影响最大,直径30mm的剪力钉群较直径30mm的单个剪力钉抗剪承载力折减仅为12.4%,采用大直径剪力钉能够较大程度的减弱群钉效应带来的抗剪承载力折减现象。(4)分析剪力钉群中剪力钉的列数、行数、横向间距和纵向间距对剪力钉群的影响,随剪力钉列数与行数的增加,折减程度逐渐增加;随剪力钉横向间距与纵向间距的减小,折减程度逐渐增加。可以发现,剪力钉布置越密集,剪力钉群的折减现象越明显,改变剪力钉的行数与纵向间距对剪力钉群的性能影响更大,即沿剪力钉群受力方向剪力钉的布置方式对剪力钉群的性能影响较大。图[51]表[25]参考文献[66]
金辉[9](2021)在《锚贴型钢-混凝土组合加固装配式空心板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装配式小铰缝空心板桥由于横向连接薄弱,极易出现铰缝损伤、铺装开裂或单板受力等问题,常用的加固方法实际应用效果不佳。本文基于钢混组合结构的概念,提出了跨铰缝锚贴型钢-混凝土组合加固技术(A-SCR),并开展了相应的试验与理论研究,包括A-SCR加固RC梁承载力试验、空心板横向连接性能试验以及整桥足尺试验研究;基于试验结果,开展了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与加固后承载力计算方法的理论研究;通过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了加固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通过实桥应用研究形成A-SCR加固技术设计、施工方法与检测评估成套技术。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针对A-SCR加固RC梁后承载力计算方法问题,开展了加固试验和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加载历史、锚栓间距、钢板面积以及加固范围对加固后承载力的影响,验证了加固后截面应变依然符合平截面假定。基于弹塑性理论,提出了A-SCR加固RC梁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可用于A-SCR加固RC梁抗弯承载力计算。2)针对A-SCR加固后空心板横向受力性能问题,分别制作了采用不同高度型钢混凝土加固的横向节段试件。通过单点和两点加载试验,对比分析了加固型钢混凝土高度对加固后空心板的横向荷载分布、抗弯刚度、竖向抗剪和剪切刚度等的影响。研究表明,A-SCR加固增强了铰缝刚度,可大幅提高板间抗剪能力并能够承受横向弯矩,但型钢混凝土高度对空心板抗弯能力和刚度影响较小。3)为了研究加固后荷载横向分布规律和受力性能等问题,开展了足尺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A-SCR加固铰缝破坏的空心板,在不修复铰缝的情况下能有效的恢复板间传力,并大幅提升梁板的整体刚度。4)针对A-SCR加固后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问题,基于考虑板间的竖向剪切刚度和弯曲刚度,提出了修正的刚接板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利用试验测得的接缝转动刚度系数和剪切刚度系数,采用本文所提的修正刚接板法计算了足尺试验桥的横向分布系数。对比足尺试验实测值、铰接法、刚接法以及本文所提修正刚接板法的横向分布系数计算结果,发现本文所提修正刚接板法更符合足尺试验实测值,表明本文所提修正刚接板法可以作为A-SCR加固装配式空心板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计算方法。5)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开展了采用A-SCR方法的不同加固长度、加固高度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增大加固长度可以提升桥梁整体刚度,但对空心板跨中的应力和各板的横向分布结果影响较小。A-SCR加固可以大幅降低桥面现浇层的主拉应力和铰缝主拉应力,有效改善桥面铺装和铰缝的工作性能,揭示了A-SCR方法对装配式空心板桥预防性加固的机理;通过改变加固构造高度参数分析,发现加固构造高度在10cm~15cm范围变化对梁板刚度、荷载横向分布系数以及纵向应力影响较小,当加固构造高度过小会出现加固构造破坏,加固高度过大容易造成应力集中破坏。6)针对A-SCR加固空心板桥的工程应用问题,开展了实桥加固工程应用研究,形成了相对简便易行的加固设计、施工方法。通过实桥加固前、后的荷载试验对比,发现加固后横向传递得到恢复,桥梁的整体刚度得到大幅提升,表明本文提出的加固方法效果显着。
杨艳蒙[10](2021)在《钢纤维增强高掺量粉煤灰SCC耐久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自密实混凝土(以下简称SCC)因水胶比低、高砂率、胶凝材料用量大等特性比普通混凝土更易遭受塑性破坏带来的危害,增加裂缝产生的概率,而裂缝一旦出现,水、CO2、盐类等侵蚀物质将通过裂缝入侵,进而引发渗漏、钢筋锈蚀等问题,加快混凝土的劣化,致使混凝土耐久性能不足和断裂事故的发生。采用粉煤灰和钢纤维对SCC进行改性,不仅能改善其耐久性能,还能提高SCC的断裂力学性能。本文通过氯离子渗透试验、碳化试验、硫酸盐侵蚀试验和带切口梁的三点弯曲断裂试验以及微观扫描电镜和压汞试验来研究粉煤灰取代率(0%、40%、50%、60%、70%)和钢纤维掺量(0%、0.25%、0.50%、0.75%、1.00%)对SCC抗渗性、抗碳化和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以及硫酸盐侵蚀作用下断裂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进行机理剖析,得到下述结论:(1)SCC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SCC电通量随粉煤灰取代率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掺量40%时,电通量最低,属于可以忽略的渗透水平,说明40%粉煤灰掺量可改善SCC的致密性,提高SCC的抗渗性能;压汞试验表明综合分析孔结构分形维数和孔隙连通性更能准确预测SCC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2)SCC抗碳化性能研究:SCC的碳化深度与碳化龄期的增长呈正相关,其增长速率随碳化龄期的增长而减缓,且随粉煤灰取代率的增加而增加;碳化后,抗压强度先降低后升高,抗压强度最低值出现时间随粉煤灰掺量增加而提前,说明粉煤灰的存在降低SCC的抗碳化性能,且粉煤灰掺量越高,碳化现象越显着。(3)SCC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SCC抗硫酸盐侵蚀性能评价指标随粉煤灰掺量和侵蚀次数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钢纤维的掺入优化了SCC抵抗侵蚀的能力,且优化效果随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升高,侵蚀15次,粉煤灰40%、钢纤维0.75%时,评价指标均达到峰值。因此适宜掺量粉煤灰(40%)和钢纤维(0.75%)能优化SCC的抗硫酸侵蚀性能。(4)硫酸盐侵蚀前后SCC断裂力学性能研究:硫酸盐侵蚀前,SCC断裂韧度和峰值荷载随粉煤灰和钢纤维掺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在粉煤灰50%、钢纤维0.75%时,达到最优值;临界开口位移和断裂能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随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粉煤灰70%、钢纤维0.75%时达到最优值。侵蚀30次后,断裂性能参数均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随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加。断裂韧度和峰值荷载经硫酸盐侵蚀后先增加后降低,变化速率随粉煤灰和钢纤维掺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断裂韧度在粉煤灰50%、钢纤维掺量0.75%时达到最大变化速率57%;断裂能和临界开口位移经硫酸盐侵蚀后均下降,下降速率随粉煤灰的升高先减缓后加快,随钢纤维的升高而持续加快,在粉煤灰40%时断裂能变化速率达到最低值3%,粉煤灰70%、钢纤维0.75%时达到最大值69%。
二、C60高性能混凝土在杭州铁路客站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60高性能混凝土在杭州铁路客站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HPC在路面结构中的耐久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HPC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国外研究现状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2 HPC在路面结构中的耐久性分析 |
2.1 干缩性 |
2.2 渗透性 |
2.3 耐磨性 |
2.4 抗冻性 |
3 结语 |
(6)地铁疏散平台用活性粉末混凝土(RPC)轻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RPC研究现状 |
1.2.2 地铁疏散平台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标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硅灰 |
2.1.3 矿粉 |
2.1.4 粉煤灰 |
2.1.5 石英砂 |
2.1.6 钢纤维 |
2.1.7 减水剂 |
2.1.8 玄武岩纤维 |
2.1.9 陶砂 |
2.1.10 拌合水 |
2.2 试验主要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试件样品的制备 |
2.3.2 试验性能测试及方法 |
第3章 RPC基准配合比设计与优化 |
3.1 引言 |
3.2 石英砂紧密堆积试验 |
3.3 基于正交试验的RPC配合比优化试验 |
3.3.1 正交试验设计 |
3.3.2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3.3.3 RPC基准配合比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RPC轻量化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玄武岩-钢纤维混杂RPC性能研究 |
4.2.1 试验方案 |
4.2.2 混杂纤维RPC干密度 |
4.2.3 混杂纤维RPC抗压、抗折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4 混杂纤维等效弯曲韧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5 最优配合比选取 |
4.3 陶砂替代石英砂RPC性能研究 |
4.3.1 试验方案 |
4.3.2 陶砂替代率对RPC流动性能影响分析 |
4.3.3 陶砂替代率对RPC干密度影响 |
4.3.4 陶砂替代率对RPC抗压抗折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5 陶砂替代率对RPC弯曲韧性影响与分析 |
4.3.6 陶砂RPC破坏形态与微观结构分析 |
4.3.7 最优配合比选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轻质RPC抗冻性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方案 |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1 冻融循环后质量损失率 |
5.3.2 冻融循环后超声波波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等尺寸混凝土水化抑制与温度收缩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混凝土温度收缩开裂研究 |
1.2.2 水化热抑制材料 |
1.2.3 微胶囊缓释技术 |
1.2.4 膨胀材料补偿温度收缩及评价方法 |
1.3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存在的问题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原材料、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2 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
2.2.1 微观性能测试 |
2.2.2 宏观性能测试 |
第3章 水化热抑制缓释微胶囊设计及制备 |
3.1 水化热抑制缓释微胶囊设计 |
3.1.1 微胶囊设计原理 |
3.1.2 微胶囊核材选择 |
3.1.3 微胶囊壳材选择 |
3.1.4 不同核材制备微胶囊抑制效果 |
3.2 水化热抑制缓释微胶囊制备 |
3.2.1 微胶囊抑制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
3.2.2 微胶囊制备 |
3.2.3 微胶囊结构与表面形貌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HIM作用机理、抑制效果及适用性研究 |
4.1 HIM水化抑制作用机理 |
4.1.1 HIM对水泥水化放热过程的影响 |
4.1.2 水化动力学分析 |
4.1.3 HIM对水泥单矿水化的影响 |
4.1.4 HIM缓释作用机理研究 |
4.2 HIM水化抑制效果 |
4.2.1 HIM对混凝土凝结时间及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2 HIM对降低混凝土温度收缩开裂风险的效果 |
4.2.3 HIM水化热抑制效果对比 |
4.3 HIM适用性研究 |
4.3.1 HIM对不同类型水泥有效性 |
4.3.2 HIM适用范围测定与有限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水化抑制与收缩补偿协同的混凝土温度收缩调控技术 |
5.1 不同矿物源膨胀材料对混凝土温度收缩应力的补偿研究 |
5.1.1 膨胀材料温度应力补偿机理 |
5.1.2 不同矿物源膨胀材料温度应力试验研究 |
5.1.3 HIM抑制水化对有效膨胀发挥区间的影响 |
5.2 混凝土温度收缩协同调控 |
5.2.1 混凝土温度收缩协同调控机理 |
5.2.2 基于协同调控的混凝土开裂温度预测模型 |
5.2.3 水化抑制与收缩补偿协同调控验证 |
5.3 混凝土温度收缩协同调控工程应用 |
5.3.1 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地下室剪力墙概况 |
5.3.2 “互联网+”混凝土温度/变形监测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钢—混组合梁桥大直径剪力钉与剪力钉群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发展 |
1.3 剪力连接件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
1.3.1 剪力连接件的分类 |
1.3.2 常规剪力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大直径剪力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剪力钉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剪力钉的相关基本理论 |
2.1 剪力钉的受力机理和破坏类型 |
2.2 剪力钉抗剪承载力 |
2.2.1 剪力钉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2.2.2 剪力钉抗剪承载力影响因素 |
2.3 剪力钉荷载-滑移曲线 |
2.4 剪力钉抗剪刚度 |
2.5 剪力钉构造要求 |
2.6 剪力钉推出试验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推出试验有限元软件验证 |
3.1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1 推出试验尺寸 |
3.2.2 创建部件 |
3.2.3 材料本构关系 |
3.2.4 设置分析步 |
3.2.5 装配与网格 |
3.2.6 相互作用 |
3.2.7 边界条件与荷载施加 |
3.2.8 作业与后处理 |
3.3 有限元结果验证 |
3.3.1 破坏形态对比 |
3.3.2 计算数值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个剪力钉力学性能分析 |
4.1 剪力钉直径的影响 |
4.2 剪力钉长度的影响 |
4.3 剪力钉强度的影响 |
4.4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剪力钉群力学性能分析 |
5.1 剪力钉群推出试验 |
5.1.1 剪力钉群推出试验尺寸 |
5.1.2 ABAQUS建模流程 |
5.2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5.2.1 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5.2.2 群钉与单钉结果对比分析 |
5.3 剪力钉群影响因素分析 |
5.3.1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5.3.2 剪力钉直径的影响 |
5.3.3 剪力钉长度的影响 |
5.3.4 剪力钉强度的影响 |
5.3.5 剪力钉列数的影响 |
5.3.6 剪力钉行数的影响 |
5.3.7 剪力钉横向间距的影响 |
5.3.8 剪力钉纵向间距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锚贴型钢-混凝土组合加固装配式空心板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A-SCR加固RC梁承载力研究 |
1.2.2 横向加固技术研究 |
1.2.3 铰缝性能的研究 |
1.2.4 横向分布计算及评估方法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装配式空心板桥加固基本理论 |
2.1 横向分布计算理论 |
2.1.1 铰接板法 |
2.1.2 刚接板法 |
2.1.3 G-M法 |
2.2 外加钢板加固抗弯计算理论 |
2.3 数值分析方法 |
2.3.1 有限元的基本思路 |
2.3.2 空心板有限元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SCR加固RC梁的承载力试验研究 |
3.1 试验目的及主要内容 |
3.2 试验概况 |
3.2.1 试验梁设计及制作 |
3.2.2 测点布置及加载方案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1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
3.3.2 混凝土、钢筋及钢板应变 |
3.3.3 混凝土与U钢板滑移测量结果 |
3.3.4 试验梁的挠度 |
3.3.5 承载力及延性分析 |
3.4 加固后单梁承载力计算公式 |
3.4.1 结构受力特点及破坏形态 |
3.4.2 抗弯承载力理论分析 |
3.4.3 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SCR横向连接性能试验研究 |
4.1 试验目的及主要内容 |
4.1.1 试验目的 |
4.1.2 试验主要内容 |
4.2 试验概况 |
4.2.1 试件的设计及制作 |
4.2.2 加载工况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1 横向抗弯性能试验 |
4.3.2 竖向抗剪性能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SCR加固装配式空心板的足尺试验研究 |
5.1 试验目的及主要内容 |
5.2 试验概况 |
5.2.1 足尺试验设计 |
5.2.2 加载工况、加载方式及测点布置 |
5.3 加固前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1 工况 1~工况 5 |
5.3.2 工况6 |
5.3.3 工况 7~工况 11 |
5.4 加固后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1 工况 12~工况 21 |
5.4.2 工况22 |
5.5 加固前、后效果对比分析 |
5.5.1 破坏荷载和模式 |
5.5.2 挠度和刚度 |
5.5.3 横向分布系数 |
5.5.4 应变 |
5.6 加固后数值分析方法验证 |
5.6.1 有限元建模 |
5.6.2 挠度和应变 |
5.6.3 横向分布系数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A-SCR加固空心板桥横向分布计算方法研究 |
6.1 正则方程 |
6.1.1 考虑接缝弹性刚度的横向分布 |
6.1.2 截面计算参数确定 |
6.2 接缝刚度系数测定 |
6.2.1 模型试验 |
6.2.2 试验结果 |
6.2.3 接缝刚度 |
6.3 理论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A-SCR加固装配式空心板桥有限元参数分析 |
7.1 结构参数及模型 |
7.1.1 结构参数 |
7.1.2 单元模拟 |
7.2 加载工况 |
7.3 影响参数分析 |
7.3.1 加固长度 |
7.3.2 加固高度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实桥应用及分析 |
8.1 工程概况 |
8.1.1 基本资料 |
8.1.2 主要病害 |
8.1.3 加固设计 |
8.2 加固前、后理论计算 |
8.2.1 计算基本参数 |
8.2.2 荷载效应计算 |
8.2.3 承载力验算 |
8.3 实桥荷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
8.3.1 基本情况 |
8.3.2 试验结果 |
8.4 实桥加固后计算值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8.4.1 横向分布系数 |
8.4.2 挠度 |
8.4.3 板底混凝土应变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下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钢纤维增强高掺量粉煤灰SCC耐久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SCC耐久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现状 |
1.2.2 抗碳化性能研究现状 |
1.2.3 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现状 |
1.3 SCC断裂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SCC耐久性和断裂力学性能研究存在问题 |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1.5.3 技术路线 |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2 配合比 |
2.3 试验方法 |
2.3.1 混凝土试块的成型与养护 |
2.3.2 SCC工作性能试验 |
2.3.3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 |
2.3.4 混凝土抗碳化性能试验 |
2.3.5 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试验方法 |
2.3.6 SCC断裂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
2.3.7 微观分析试验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高掺量粉煤灰SCC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 |
3.1 粉煤灰掺量对SCC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
3.2 粉煤灰掺量对SCC孔结构的影响 |
3.3 高掺量粉煤灰SCC孔结构对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
3.4 高掺量粉煤灰SCC微观结构对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高掺量粉煤灰SCC抗碳化性能研究 |
4.1 粉煤灰掺量对SCC碳化深度的影响 |
4.2 粉煤灰掺量对SCC抗压强度的影响 |
4.3 碳化过程对高掺量粉煤灰SCC微观结构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钢纤维增强高掺量粉煤灰SCC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 |
5.1 硫酸盐侵蚀前后SCC质量变化规律 |
5.1.1 粉煤灰掺量对质量的影响 |
5.1.2 钢纤维掺量对质量的影响 |
5.2 硫酸盐侵蚀前后SCC抗压强度和耐蚀系数变化规律 |
5.2.1 粉煤灰掺量对抗压强度和耐蚀系数的影响 |
5.2.2 钢纤维掺量对抗压强度和耐蚀系数的影响 |
5.3 硫酸盐侵蚀前后SCC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规律 |
5.3.1 粉煤灰掺量对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
5.3.2 钢纤维掺量对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
5.4 硫酸盐侵蚀前后SCC抗折强度变化规律 |
5.4.1 粉煤灰掺量对抗折强度的影响 |
5.4.2 钢纤维掺量对抗折强度的影响 |
5.5 硫酸盐侵蚀对高掺量粉煤灰SCC微观结构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硫酸盐侵蚀前后钢纤维增强高掺量粉煤灰SCC断裂力学性能研究 |
6.1 硫酸盐侵蚀前钢纤维增强高掺量粉煤灰SCC断裂力学性能 |
6.1.1 断裂韧度(K_(IC)) |
6.1.2 峰值荷载 |
6.1.3 临界开口位移 |
6.1.4 断裂能 |
6.2 硫酸盐侵蚀后钢纤维增强高掺量粉煤灰SCC断裂力学性能 |
6.2.1 硫酸盐侵蚀对断裂韧度(K_(IC))的影响 |
6.2.2 硫酸盐侵蚀对峰值荷载的影响 |
6.2.3 硫酸盐侵蚀对临界开口位移的影响 |
6.2.4 硫酸盐侵蚀对断裂能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C60高性能混凝土在杭州铁路客站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HPC在路面结构中的耐久性分析[J]. 李莉. 中国建材科技, 2021(06)
- [2]GFRP配筋高性能混凝土双向板力学性能研究[D]. 杨红梅. 绍兴文理学院, 2021
- [3]配筋空心方钢管高强混凝土纯弯构件受力性能分析[D]. 张亚雯.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4]多因素作用下盾构管片混凝土的抗侵蚀性能研究[D]. 顾彦.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火灾高温后隧道围岩与混凝土交界面性能劣化特征研究[D]. 刘嘉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地铁疏散平台用活性粉末混凝土(RPC)轻量化研究[D]. 朱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中等尺寸混凝土水化抑制与温度收缩补偿研究[D]. 贾福杰.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2021
- [8]钢—混组合梁桥大直径剪力钉与剪力钉群力学性能研究[D]. 王震.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9]锚贴型钢-混凝土组合加固装配式空心板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D]. 金辉. 长安大学, 2021
- [10]钢纤维增强高掺量粉煤灰SCC耐久性能研究[D]. 杨艳蒙. 中原工学院,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