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类抑制物质论文_郭瑞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酚类抑制物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物质,抑制,活性,麸皮,脂蛋白,沙棘,杀菌剂。

酚类抑制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郭瑞雪[1](2019)在《沙棘酚类物质生物活性、生物利用度及其体内外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腺癌是世界各地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日常饮食中多摄入蔬菜和水果可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高血糖及癌症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饮食调控以其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等特点,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沙棘(Hippopha?rhamnoides L.)是胡颓子科沙棘属的灌木或小乔木,其果实作为药食同源资源收载于历版《药典》中,为我国蒙医、藏医习用药材。本文系统分析了沙棘浆果中酚类植物化学物的抗氧化、抗增殖活性,应用模拟消化和Caco-2吸收模型评价酚类物质的体外吸收特性和生物利用度,借助癌细胞模型和肿瘤移植模型,探究酚类活性成分体内外协同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以期为乳腺癌的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本研究对功能性食品开发和抗癌活性药物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结果如下:(1)不同亚种沙棘酚类物质的测定:Sinensis、Yunnanensis、Mongolica和Turkestanica等4个亚种中的游离酚含量范围为:27.23±1.89~38.44±1.35 mg GAE/g DW,游离态是沙棘多酚的主要存在形式,Sinensis中的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叁个亚种,其次为Yunnanensis、Mongolica,Turkestanica中含量最低。游离态黄酮含量的高低顺序与游离多酚一致。游离态多酚对总酚贡献率在98.5%以上,总黄酮对总酚的贡献率在74.1~85.0%之间。游离酚中的化合物以异鼠李素(IS)、槲皮素(QE)、山奈酚(KA)叁种黄酮醇的糖苷衍生物含量最为丰富,其次是没食子酸、原儿茶酸等酚酸类组分,黄酮(烷)醇类含量最低。(2)不同亚种沙棘游离酚生物活性的评价:采用ORAC、PSC、CAA(细胞抗氧化活力)以及肝癌细胞HepG2、乳腺癌细胞MCF-7及MDA-MB-231、结肠癌Caco-2细胞等模型评价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抗增殖活性。Sinensis沙棘多酚的ORAC、PSC值及No Wash CAA值显着高于其他亚种。而Yunnanensis的Wash CAA值最高。沙棘酚类物质能显着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其中Yunnanensis对各株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最好。抗增殖活性与黄酮(烷)醇及酚酸含量显着相关,单体化合物抑制HepG2增殖的结果表明IS的EC_(50)值最小,其次是KA、QE及其单糖苷类衍生物。(3)体外吸收率及生物利用度评价:体外模拟消化的过程中,果实中总酚含量显着降低至化学提取法的40%左右,但更多的黄酮醇类物质经由肠道消化被释放出来,消化作用提高了酚类物质的细胞抗氧化活力及对(2)中四株癌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Caco-2吸收模型的评价结果显示,消化作用将IS的细胞摄取率提高至IS单体的3.63倍,且高于叁种黄酮醇IS、KA、QE的联合组。IS单体、IS联合组及IS消化液的生物可接受率分别为0.40%、0.49%、1.15%。通过伪叁元相图法和极值优化法制备的粒径在65 nm左右的自乳化微乳液(SMEDDS,Cremophor EL:Transcutol HP:MCT=60.3:26.36:13.26),可将沙棘黄酮醇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至原来的3.09倍。(4)沙棘黄酮醇单体间协同抗增殖作用及机理:IS与QE联用对HepG2的抑制率为50%时,其CI值为0.73±0.08,两者对癌细胞的增殖具有协同抑制效应,稍高于叁者联用的效果。IS和KA联合抑制MCF-7及MDA-MB-231细胞增殖时均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效应(CI值均<1),而KA和QE联用则出现拮抗效应。IS+KA+QE联用能在抑制率为20~50%的范围内对每株细胞起到协同抑制效果。流式细胞术考察IS和QE交互作用对HepG2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半数剂量的两者联用时,癌细胞的凋亡率显着上升,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2期。Western blot法分析IS和KA对MDA-MB-231细胞中肿瘤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两者均可呈剂量依赖性地下调Cyclin D1、PCNA、Bcl-2及NF-κB的表达水平,且同时上调Bax表达,提高p38MAPK的磷酸化水平,而在对p-Akt表达水平的调控上出现差异性。15、25、35μM的IS分别作用12 h后,癌细胞中p-Akt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地显着减少,而40、60、80μM的KA处理细胞后,p-Akt的表达量先减少而后被上调,说明抑制Akt的活化可能不是KA抗肿瘤的主要作用方式。(5)体内联合抗乳腺癌作用及其机制:构建人MDA-MB-231细胞在Balb/c裸鼠皮下的移植瘤模型,考察用IS、KA、相应半数剂量的IS+KA(S)及IS纳米递药(IS-SMEDDS)等药物处理方式给予荷瘤鼠口服4周后,动物体内肿瘤的生长情况。不同剂量的IS、KA、S组均能将肿瘤生长体积抑制在21.68~52.33%的范围内,使瘤体重量减轻至对照组的22.88~59.42%。载荷给药剂量为12.5 mg/kg的IS的SMEDDS对肿瘤体积和重量的抑制率分别为46.51%、74.56%,纳米递药及中、高剂量的药物协同均能更显着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四种给药方式处理的肿瘤组织中PCNA、Bcl-2、Akt、p-Akt的阳性积分光密度(IOD)值显着减少,而Bax、p38和p53的表达量被显着上调。RT-PCR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Caspase-9在肿瘤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水平被显着上调,且PI3K、MMP-2、MMP-9的表达量显着减少。结合细胞水平的结果,说明IS和KA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周期、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等方式抑制癌细胞增殖并启动内源性线粒体凋亡程序,且通过对MMPs的抑制阻断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联合作用及纳米载药能提高两种化合物对相关路径的调控效果。(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1-21)

庄永亮,张燕新,唐远龙[2](2016)在《玫瑰蜂花粉中不同存在形态酚类物质的组成及其抑制B16黑色素瘤细胞的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玫瑰蜂花粉中游离态和结合态酚酸类物质含量和组成;采用铁离子还原能力、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叁种模型评价其抗氧化能力;同时测定了其对蘑菇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了对B16细胞的增殖形态、黑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蜂花粉中游离态和结合态的总酚含量分别为23.36和1.47 mg GAE/g干重(DW),总黄酮含量为19.12和2.42 mg RE/g DW。酚酸类物质大多以游离态形式存在,富含槲皮素和芦丁,而结合态中鞣花酸和3,4-二甲氧基苯甲酸含量较高;游离态和结合态多酚在叁种模型中均显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抑制蘑菇酪氨酸酶活性IC50分别为22.26和26.34μg/m L,显着高于Vc;一定程度上影响了B16细胞的增殖和形态,同时显着降低细胞内相对黑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性。玫瑰蜂花粉中不同形态多酚的活性与其酚酸的含量和组成有直接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6年08期)

王春丽,黄士淇,孙丹,蔡圣宝[3](2016)在《丝状真菌发酵小麦麸皮中酚类物质抑制胰脂肪酶活性和HepG2细胞内甘油叁酯沉积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2种食品加工中常用的丝状真菌(米根霉和米曲霉)固态发酵小麦麸皮后,其总酚含量的变化,研究了发酵前后小麦麸皮中酚类物质对脂肪酶活性和Hep G2细胞内甘油叁酯沉积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发酵能显着提高小麦麸皮的总酚以及其抗氧化性(P<0.05)。发酵后的小麦麸皮酚类物质抑制胰脂肪酶以及Hep G2细胞内甘油叁酯沉积的活性均显着增强(P<0.05)。未发酵、米根霉和米曲霉发酵的小麦麸皮乙酸乙酯萃取物抑制胰脂肪酶活性的IC50值分别是1.35、0.78和0.85 mg/m L。在90μg/m L质量浓度条件下,未发酵、米根霉发酵和米曲霉发酵小麦麸皮的乙酸乙酯组分对Hep G2细胞内甘油叁酯沉积的抑制率分别为14.4%,26.2%和20.5%。(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6年03期)

古文,周林军,刘济宁,石利利,陈国松[4](2015)在《7种酚类化学物质对活性污泥的呼吸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苯酚类化学物质是废水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其对活性污泥的毒性数据对于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和化学品危害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活性污泥呼吸抑制试验(209)测定7种酚类化学物质对活性污泥的呼吸抑制作用。结果显示,2,6-二叔丁基苯酚和对特辛基苯酚对活性污泥未产生明显的毒性效应;2,4-二氯酚、2-苯基苯酚、4-硝基酚、4-氯酚和对甲酚等5种化学物质都对活性污泥呼吸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3 h-EC50值分别为49.7、77.6、102、150.1和462 mg·L-1,构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Cl、-NO2等官能团是导致活性污泥呼吸抑制效应增强的关键因素。在化学品生物降解性测试研究中,要确保有毒化学物质的测试浓度低于EC50值的1/10。(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王冰[5](2014)在《不同地理源蜂胶酚类物质分析及其对变形链球菌抑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蜂胶在医药学中的广泛应用而受到很高的关注,它具有抗氧化、抑菌、消炎、抗肿瘤等生物活性,而这些生物活性与其复杂的化学成分有密切关系,因此对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中国地域广大,跨越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各地蜂胶性状不同,而环境地理条件与蜂胶品质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成为蜂胶研究的重点,因此本论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 spray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mass spectrometry, HPLC-ESI-MS/MS)分析中国蜂胶乙酸乙酯提取物(Ethyl acetate extraction of propolis, EaEP)中的酚类化合物,对蜂胶中含有的7种典型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中国不同地理源EaEP对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i mutans, S. mutans)生长、产酸、粘附的影响,建立环境地理条件对蜂胶酚类化合物的影响及其与蜂胶抗龋齿活性的联系,通过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对加入EaEP前后的S.mutans进行形态学观察,探索蜂胶酚类化合物对S.mutans的抑菌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如下:1.蜂胶酚类化合物的提取与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通过比较蜂胶乙酸乙酯、95%乙醇、70%乙醇提取物对S.mutans在玻璃管壁的粘附抑制率,发现EaEP对S.mutans在玻璃管壁上的粘附抑制率最高,高于95%和70%乙醇提取物,也高于对照物NaF,说明EaEP的抗龋齿活性优于其他两种溶剂提取物,因此采用乙酸乙酯作为本研究蜂胶活性成分的提取溶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离EaEP中酚类化合物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Reversed 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or,RP-HPLC-DAD)条件:流动相A为0.3%甲酸水溶液,流动相B为乙腈,检测波长为280nm,使用Thermo Hypersil GOLD C18(250mmx4.6mm,5.0μm)色谱柱在柱温30℃,流速1mL/min条件下,以梯度洗脱的方式分离蜂胶酚类化合物,所分离物质基本上可以达到基线分离。方法学考察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都控制在5%内,10种黄酮对照品的检出限在0.7813-4.6875×104mg/mL之间,加标回收率范围在93.40%-103.69%,且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说明该RP-HPLC-DAD分析方法科学可靠。2.蜂胶酚类化合物的鉴定:采用RP-HPLC-ESI-MS/MS法对EaEP进行分离鉴定,通过分析EaEP经过HPLC分离的色谱峰的紫外(Ultraviolet, UV)光谱信息、对应母离子和二级质谱的碎片离子,并结合已知黄酮对照品共鉴定出26种酚类物质,包括7种酚酸,19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槲皮素、芹菜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白杨黄酮、松属素和高良姜素是经过与对照品比较相对保留时间,UV光谱,MS的碎片离子等鉴定出的;而木犀草素、短叶松素、7-甲氧基白杨素、5-甲氧基高良姜素、5-甲氧基短叶松素-3-乙酸酯、5-甲氧基短叶松素、7-甲氧基槲皮素、樱花素、短叶松素-3-乙酸酯、短叶松素-3-丙酸酯、短叶松素-3-异丁酸酯、短叶松素-3-O-戊酸酯、3,4-二甲氧基肉桂酸、咖啡酸异戊二烯酯、咖啡酸、咖啡酸苄酯、咖啡酸苯乙酯、对香豆酸苄酯、咖啡酸肉桂酯是分析质谱的裂解途径,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从而鉴定出的酚类物质。本研究建立的HPLC-ESI-MS/MS分析方法准确可靠,可以达到对蜂胶酚类物质定性、定量分离鉴定的目的;比较了中国12个地理源(选自暖温带、中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高原温带)EaEP液相色谱图总峰面积和7种典型黄酮总含量,发现湖北宜昌(北亚热带)、山西太原(暖温带)、浙江杭州(北亚热带)3个地理源EaEP中7种典型黄酮总含量和总峰面积比其他地理源的要高。3. EaEP对S.mutans生长、产酸和粘附的影响:测定EaEP对S.mutans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发现EaEP中7种黄酮总含量与MIC值成负相关,存在极显着(P=0.004<0.01)量效关系,EaEP液相色谱图中总峰面积与MIC值也成负相关,量效关系极显着(P=0.004<0.01),说明EaEP中7种典型黄酮含量越高,酚类物质含量越高,对S.mutans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该地理源蜂胶的抗龋齿活性越强。测定EaEP对S.mutans产酸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EaEP中7种黄酮总含量与ΔpH值成极显着(P=0.005<0.01)的正相关,EaEP液相色谱图总峰面积与ΔpH值具有极显着(P=0.006<0.01)的正相关效应,说明蜂胶7种典型黄酮含量越高,酚类物质含量越高,对S.mutans产酸的抑制作用越强,即该地理源蜂胶的抗龋齿活性越强。测定EaEP对S. mutans在玻璃管壁粘附抑制效果和半抑制浓度(IC50),结果显示EaEP对S.mutans粘附的抑制效果成非线性浓度效应关系,EaEP中7种黄酮总含量、总峰面积与IC50值均无相关性,说明EaEP中酚类物质含量以及7种黄酮总含量对S.mutans在玻璃管壁的粘附作用没有相关性。4. EaEP对S.mutans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加入EaEP后的S. mutans与加入EaEP之前对比,细菌细胞表面变得粗糙,有黏状物产生,形状变得不规则,细胞壁被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细胞质出现泄漏,同时部分细胞细胞壁附近出现亮白色圆弧状物质;加入EaEP后对S.mutans的分裂也产生巨大影响,分裂中的细胞横膜不清晰,两个子细胞大小不一,且在分裂过程中两个子细胞就出现细胞壁被破坏,细胞质泄漏现象,说明EaEP对S.mutans的菌体结构及细胞分裂产生破坏,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蜂胶的抗龋齿活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金显春,苏同福,宋安东,张百良[6](2013)在《有机酸、酚类、呋喃等木质纤维素汽爆抑制物对纤维素酶酶解不添加化学物质的汽爆玉米秸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研究了有机酸、酚类化合物以及单因素法研究了呋喃衍生物对汽爆玉米秸秆酶解的影响,以期了解无催化汽爆木质纤维素产生的主要抑制物对酶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酸中,甲酸浓度的变化对抑制作用影响最显着,乙酰丙酸次之,乙酸最弱;呋喃衍生物中糠醛的抑制作用略大于5-羟甲基糠醛;酚类化合物中香草醛浓度的变化对抑制作用影响最显着,丁香醛次之,4-羟基苯甲醛抑制作用最弱。(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陶金华,陈发河,石秀花[7](2011)在《不同酚类物质和杀菌剂对枇杷炭疽病菌抑制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5种酚类物质和7种化学杀菌剂对枇杷炭疽病菌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5种酚类物质中,苯酚对枇杷炭疽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率为70.17%,对苯二酚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抑制作用显着,抑制率为80.8%;7种化学药剂以汤普森甲托、施保功对枇杷炭疽菌的抑制效果较好,平均抑菌率分别为80.23%和78.23%;汤普森甲托对枇杷炭疽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61.92%。(本文来源于《保鲜与加工》期刊2011年01期)

朱红惠,姚青,李浩华,羊宋贞[8](2004)在《AM真菌对青枯菌的抑制和对酚类物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青枯菌Ralstoniasolanacearum为供试病原菌 ,研究接种AM真菌Glomusversiforme后根系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及其对病原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接种R solonacearum前4周接种G versiforme可以抑制病原菌 ,降低根际、根面和木质部中病原菌的数量 ,降幅分别达到 2 6 7%、 79 3%和 81 7%。G versiforme降低R solonacearum数量与根系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有关 ,单独接种G versiforme或R solonacearum可以提高可溶性酚和壁结合态酚的含量 ,但是前者的可溶性酚增加幅度大于后者 ,而壁结合态酚增加幅度小于后者。(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04年01期)

陈伟,吕柳新[9](2002)在《荔枝胚胎败育与酚类抑制物质的关系(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荔枝 (LitchichinensisSonn .)胚胎败育发生期 ,以系统溶剂法从正常或败育胚珠中初步提取酚类抑制物质 ,通过TLC分离与纯化 ,用GC MS联用仪进一步分离鉴定 ,并以标准品核对。试验首次从荔枝胚珠中分离鉴定出酚类抑制物质对羟基苯甲酸 (p_HBA)。生物活性测定表明 ,p_HBA是一种很强的生长抑制物质。在败育胚珠中其含量及IAA氧化酶活性均显着高于正常胚珠 ,IAA水平则明显低于正常胚珠 (P <0 .0 1)。因此认为 ,p_HBA参与了荔枝胚胎发育的调节 ,高含量的p_HBA是通过促进IAA侧链的氧化并影响促进和抑制生长的物质之间的平衡而导致荔枝胚胎的败育(本文来源于《Acta Botanica Sinica》期刊2002年02期)

双雅丽[10](1993)在《红酒中酚类物质对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反应的抑制——法国人反常现象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数国家中,从食物中大量摄取脂肪和胆固醇与冠心病(CHD)的死亡率呈正相关。然而,在法国的某些地区。这种相关关系并不明显。法国人CHD的死亡率很接近日本和中国,远低于美国和英国。这种现象与法国人摄入脂肪占总能量供给14%(本文来源于《老年学杂志》期刊1993年06期)

酚类抑制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研究了玫瑰蜂花粉中游离态和结合态酚酸类物质含量和组成;采用铁离子还原能力、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叁种模型评价其抗氧化能力;同时测定了其对蘑菇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了对B16细胞的增殖形态、黑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蜂花粉中游离态和结合态的总酚含量分别为23.36和1.47 mg GAE/g干重(DW),总黄酮含量为19.12和2.42 mg RE/g DW。酚酸类物质大多以游离态形式存在,富含槲皮素和芦丁,而结合态中鞣花酸和3,4-二甲氧基苯甲酸含量较高;游离态和结合态多酚在叁种模型中均显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抑制蘑菇酪氨酸酶活性IC50分别为22.26和26.34μg/m L,显着高于Vc;一定程度上影响了B16细胞的增殖和形态,同时显着降低细胞内相对黑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性。玫瑰蜂花粉中不同形态多酚的活性与其酚酸的含量和组成有直接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酚类抑制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1].郭瑞雪.沙棘酚类物质生物活性、生物利用度及其体内外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庄永亮,张燕新,唐远龙.玫瑰蜂花粉中不同存在形态酚类物质的组成及其抑制B16黑色素瘤细胞的活性[J].现代食品科技.2016

[3].王春丽,黄士淇,孙丹,蔡圣宝.丝状真菌发酵小麦麸皮中酚类物质抑制胰脂肪酶活性和HepG2细胞内甘油叁酯沉积的作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

[4].古文,周林军,刘济宁,石利利,陈国松.7种酚类化学物质对活性污泥的呼吸抑制作用[J].生态毒理学报.2015

[5].王冰.不同地理源蜂胶酚类物质分析及其对变形链球菌抑制作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6].金显春,苏同福,宋安东,张百良.有机酸、酚类、呋喃等木质纤维素汽爆抑制物对纤维素酶酶解不添加化学物质的汽爆玉米秸秆的影响[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3

[7].陶金华,陈发河,石秀花.不同酚类物质和杀菌剂对枇杷炭疽病菌抑制效果的研究[J].保鲜与加工.2011

[8].朱红惠,姚青,李浩华,羊宋贞.AM真菌对青枯菌的抑制和对酚类物质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2004

[9].陈伟,吕柳新.荔枝胚胎败育与酚类抑制物质的关系(英文)[J].ActaBotanicaSinica.2002

[10].双雅丽.红酒中酚类物质对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反应的抑制——法国人反常现象的启示[J].老年学杂志.1993

论文知识图

丁香酸对羟基苯甲酸对野燕麦发芽率的...丁香酸对野燕麦发芽率的影响混合酸对野燕麦发芽率的影响混合酸对大巢菜发芽率的影响3 2-Me 对 LQE 抑制作用的影响连作人工林衰退机理概念模型

标签:;  ;  ;  ;  ;  ;  ;  

酚类抑制物质论文_郭瑞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