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维波[1]2003年在《唐宋私家园林环境模式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整个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它是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发生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对该阶段私家园林的发展变迁过程进行研究,并揭示其内在的发展脉络正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所在。 园林的构成元素较多,但是,山水作为园林的重要构成元素,其对园林风格和环境模式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本文通过提出园林的基本模式这一概念,即山水在园林空间中的配置方式,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唐宋时期私家园林的环境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变迁轨迹进行初步的梳理。 笔者将中唐至南宋这一时期划分为叁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在这叁个阶段中,私家园林的基本模式逐步发生着改变,并且由于基本模式的改变,影响着这一时期整个园林的空间环境意象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在前期,园林环境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叁类:依山(丘)开池、广水无山和以某种单体建筑为主。其中第一类模式的园林数量较多,第二类模式对中期的大部分园林有直接影响,并在中晚期得到发展和完善,第叁类模式到中晚期时又有了某些发展变化。 在中期,园林环境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广水无山、高台(亭)临水、两山间水和以某种植物为主。第一类模式继承了前期中第二类模式的基本特征,并有相应的发展和完善。后叁类模式是当时园林环境模式的主流。 在后期,园林环境模式在继承中期四类模式的同时,又有新的模式产生,即峰间萦涧模式。这一模式对宋以后(明清园林)的环境模式及园林风格产生了极大影响。同时,中期中的第四类模式,即以某种植物为主的园林环境模式,在后期,其中适应娱游活动的设施比中期大大增加。 最后,本文通过对中唐至南宋这一时期内叁个阶段的园林环境模式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因素相结合,从园林发展史的角度对这一时期园林环境模式的变迁轨迹进行了初步的梳理,指出:1、这一时期园林发展史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着重体现在典型园林的环境模式变迁上,存在着由广水无山→高台(亭)临水→两山间水→峰间萦涧这样的流变过程;2、这一时期园林在概念上发生了泛化,主要体现在非典型园林的出现及其数量的增多上。
徐维波, 韦峰[2]2009年在《唐宋私家园林环境模式变迁研究》文中提出唐宋时期在整个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本文通过对"山"、"水"这两个重要的园林构成要素的分析,提出园林的基本模式这一概念,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唐宋时期私家园林的环境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变迁轨迹进行初步的梳理,揭示其内在的发展脉络。
梁昊飞[3]2016年在《岭南古典园林花木经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营一词,最初由《诗经》而来,与现代汉语的设计之意接近。本文对岭南古典园林花木经营的研究,即是对岭南古典园林植物的布局规划、设计操作的研究,在空间上包括了花木之间的配置以及花木与其它造园要素(建筑、山石、水池)之间的关系,在时间上包括了花木枯荣变迁及文人园居过程与花木之间的互动关系。本论文是对岭南古典园林花木经营的一次较系统的梳理与探讨,有助于补充岭南园林花木经营理论中对传统的传承部分及花木与其他要素之间的互成原理,其原理和手法经验总结,对岭南园林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论文将探讨岭南古典园林花木经营发展过程与特点作为研究的主要脉络,结合实地调研与案例研究,进而分析归纳出岭南古典园林花木经营的原理及具体操作手法。本文在阅读与分析大量古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岭南古典园林花木经营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将发展历程分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及明清四个阶段分别进行论述,总结出岭南古典园林花木经营在发展过程中,以传统文人造园手法为花木经营依据,并将岭南果木及特色花木融入于花木经营中的特点。接着,根据历史脉络的梳理、文献记载和园林实例的分析,结合岭南文人与传统文人的文化渊源,归纳出岭南古典园林花木经营对传统文人园林的传承性特点:诗情画意的审美共识、位置经营手法以及与花木相关的园林活动的传承;结合岭南地域气候、文化及城市景观因素,归纳出岭南古典园林花木经营与传统文人园林的差异性特点:岭南地域花木的应用,及花池、花基、盆栽等种植方式带来的花木景致特点。基于上述的特点归纳,并与岭南古典园林实例相对比,本文最后总结出花木在岭南古典园林中的总体布局特点,并且分别列举了花木与建筑、水池、山石配合的具体操作手法。
陈薇[4]2008年在《中国私家园林对日本、欧洲造园的影响及比较》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史实为证,论述了中国私家园林对日本造园产生影响的叁个方面:①飞鸟时代以后,唐文化大规模输入日本,也带来取法中国文化及私家园林意匠的贵族宅邸园;②镰仓和室町时代,宋代禅宗和宋元绘画的传入对寺院枯山水庭园的影响;③朱舜水于江户建后乐园。同时论文也论述了中国私家园林对欧洲一些国家如法国、英国、德国造园的影响。最后通过中国私家园林对日本、欧洲造园影响的史实和历史进程的比较,得出区别于以往通常的认识,强调唐宋私家园林的空灵、自然要素的取重、"少就是多"的布局结构等,在今天我们取法中国古典园林时,更值得提倡、学习和借鉴。
范金民[5]2003年在《明清江南城市文化研究举要(1976~2000年)》文中研究表明明清时期的年南城市,在同时期全国城市中居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其时的江南城市,从层级来说,从都城、省城到府城、县城以至市镇,可谓级级皆具;从城市功能或性质来分,既有作为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型城市的南京,最为典型的工商城市苏州和杭州,交通中转型城市镇江,又有新兴的通商都市上海,还有一大批因商品经济而兴起和发展的市镇,可谓种类齐全。江南城市以其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全、联系密而构成明清时期全国特有的庞大城市群体,因而长期以来备受学界注目。尤其是20世纪最后25年以来,论着更源源推出,探讨涉及到了江南城市问题的诸多方面。现仅将中国大陆学者有关明清江南城市文化的研究择要综述如次,希望能
参考文献:
[1]. 唐宋私家园林环境模式变迁研究[D]. 徐维波. 郑州大学. 2003
[2]. 唐宋私家园林环境模式变迁研究[J]. 徐维波, 韦峰. 建筑师. 2009
[3]. 岭南古典园林花木经营研究[D]. 梁昊飞.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4]. 中国私家园林对日本、欧洲造园的影响及比较[J]. 陈薇.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08
[5]. 明清江南城市文化研究举要(1976~2000年)[J]. 范金民. 人文论丛.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