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街道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街道,空间,城市,以人为本,机制,体系,包容性。
城市街道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简艳[1](2019)在《城市街道空间控制方法及相关指标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化和机动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街道空间的步行体验越来越不尽如人意。为了营造具有连续性和围合性的人性化城市街道空间,重点研究在上海市规划部门近年来陆续出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街道设计导则、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等一系列技术指引文件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引起注意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具体从街道功能分类、街道宽度、街区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宽度、贴线率、近人空间功能复合和环境塑造等方面,对城市街道空间的控制方法及相关指标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来源于《上海城市规划》期刊2019年05期)
古嘉城,胡倩倩[2](2019)在《回归人本——城市街道空间的公平正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以车为本的交通发展理念片面注重机动交通的发展,使得城市街道尺度不断拉大、慢行环境持续恶化、街道生活逐渐丧失,街道中步行活动者、骑行者等群体的需求和利益被忽视,造成了街道空间中的社会排斥与不公。新时代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已经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原则。街道设计从片面关注机动交通到全面关注各类人群的使用诉求,体现了城市街道空间价值观的转变。本文从空间公平正义的视角,通过分析城市街道空间中不同使用群体的需求和利益关系,辨识街道空间中的利益冲突,结合街道营造及治理的实际案例,提出:街道空间设计应该重新平衡各类人群的基本空间需求,在此基础上适当向弱势群体(慢行交通者)倾斜,即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以人为本理念。具体营造策略包括:1.小街坊密路网的规划格局;2.合理、明确的路权空间分配;3.丰富的街道界面业态;4.建筑前区与街道空间的一体化设计;5.提高步行活动空间的空间品质;6.交通安宁化设计。(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期刊2019-10-19)
尹泺枫,李和平[3](2019)在《包容性理念下的山地城市街道形态更新策略——以重庆市渝中区街道空间更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城市因受地形地貌影响,在城市形态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街道空间作为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部分,不仅是展示山城特色的舞台,也是山城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现如今,随着包容性理念的不断发展,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人们更加关注更新理念、更新对象和更新路径的包容性。本文基于包容性城市更新的理念,通过山地城市街道空间认知和矛盾解析,结合时代背景,概括了山城街道空间的自然环境包容、使用群体包容和社会文化包容的更新价值理念。以此为出发点,从"城市与环境"、"人行与车行"和"街道与建筑"叁个包容性视角,分别以包容共生、包容有序、包容共赢为目标,构建了山地城市街道空间的包容性更新体系,并提出了叁个方面的具体更新路径和更新目标。(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期刊2019-10-19)
冯红霞,秦棚超,宋成豪[4](2019)在《城市成熟片区生活化街道空间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化街道是城市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城市成熟片区生活化的街道反映了传统的历史肌理和典型的窄路密网的格局。本文针对西安市老城区生活化街道空间使用调查情况,分析现有街道空间使用中存在的不足,总结不同类型街道空间的交通特点和空间功能需求,遵循以人为本理念,从精细划分街道空间类型出发,以安全、绿色、品质为导向,提出生活化街道空间更新措施及典型街道空间组织模式。(本文来源于《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6)
赵新[5](2019)在《城市街道空间协同规划体系与管控机制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内城市掀起了回归街道热潮,主要城市纷纷编制了街道设计导则,也有很多实施效果较好的案例,多数是基于设计层面的技术导则,对规划体系与管控机制层面的研究较少,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机制对街区空间进行协同管控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不拘泥于街道改善设计,而是从规划体系层面出发,梳理了街道空间协同共治面临的主要瓶颈,借鉴先进城市的街道协同规划制度与管理经验,介绍了厦门市在街道空间协同规划体系与管控机制方面探索,并以规划案例演示了开展街道协同规划管控的一些思路。(本文来源于《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6)
赵新[6](2019)在《城市街道空间协同规划体系与管控机制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主要城市纷纷编制了街道设计导则,但多数是基于设计层面的技术导则,对规划体系与管控机制层面的研究较少。从规划体系层面出发,梳理街道空间协同共治面临的主要瓶颈。借鉴先进城市的街道协同规划制度与管理经验,探索厦门市街道空间协同规划体系与管控机制,以规划案例演示开展街道协同规划管控的一些思路。提出街道计理念将由设计主导、一街一议的改造手段转变为规划引领、街区统筹的协同共治理念;通过完善的街道协同规划体系与配套保障机制在片区层面进行协同管控,能够有效避免街道定性不准、风格不一、控制不足等问题。(本文来源于《城市交通》期刊2019年05期)
吕小勇,李红芳[7](2019)在《城市街道空间微商业设施布局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城市中微商业设施的空间布局合理性为目标,基于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规划学原理,解析影响微商业设施布局的7个主要指标,通过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对指标进行量化,并采用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对街道空间进行适宜性空间划分,据此指导微商业设施的布局。同时,文章以哈尔滨市中山花园街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得出了研究区内合理的微商业设施空间布局结构,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微商业设施的空间布局建议,以实现空间结构的合理优化。(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9年17期)
万福昆,柳青,林凯旋[8](2019)在《人本化、地域性、可持续:城市街道空间更新路径探索——以鹰潭站江路示范街整体提升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街道空间是与市民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类空间,街道空间提升是促进居民生活品质改善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当前街道空间更新的新变化和新导向出发,对更新的价值取向、关注重点、街道风貌、更新模式进行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了构建全要素的内容体系、营造人本化的空间场所、延续地域性的文化脉络、注重可持续的协调共治四个方面的城市街道空间更新路径。希望通过本文的路径探讨与实践案例的引证,能对人本化、地域性、可持续的城市街道更新提供有益的思路。(本文来源于《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9-08-27)
谢玲,赵欣,张旭升[9](2019)在《城市修补视角下街道空间整治策略研究——以长春市人民大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日常生活的载体,是城市空间活力的集聚,是城市文化的直观体现,如何优化城市街道空间是当前城市存量发展背景下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关键问题。本文立足"城市修补"视角,以长春市人民大街街道空间整治项目为例,在解读街道空间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内在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探索当前我国城市街道空间的优化路径。城市街道空间优化对于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改善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质量,构建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9-08-27)
孙燕奇,牛帅[10](2019)在《城市街道空间更新与街道活力营造方法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在新的发展时期,城市规划与建设已由粗犷的增量建设发展为追求品质的存量建设,更加注重空间优化。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重要的组成环节,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形象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城市建设中街道空间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及活力营造方案。将城市中的街道空间划分为交通型街道空间、生活型街道空间、商业型街道空间及特色街道空间四类,并对这四类街道空间提出四点策略,分别为各行其道、保证安全、提升品质和活力营造,从使用者需求、街道断面形式、街道设施、街道活力空间打造等多个方面具体阐述街道空间的规划设计。(本文来源于《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9-08-27)
城市街道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期以来,以车为本的交通发展理念片面注重机动交通的发展,使得城市街道尺度不断拉大、慢行环境持续恶化、街道生活逐渐丧失,街道中步行活动者、骑行者等群体的需求和利益被忽视,造成了街道空间中的社会排斥与不公。新时代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已经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原则。街道设计从片面关注机动交通到全面关注各类人群的使用诉求,体现了城市街道空间价值观的转变。本文从空间公平正义的视角,通过分析城市街道空间中不同使用群体的需求和利益关系,辨识街道空间中的利益冲突,结合街道营造及治理的实际案例,提出:街道空间设计应该重新平衡各类人群的基本空间需求,在此基础上适当向弱势群体(慢行交通者)倾斜,即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以人为本理念。具体营造策略包括:1.小街坊密路网的规划格局;2.合理、明确的路权空间分配;3.丰富的街道界面业态;4.建筑前区与街道空间的一体化设计;5.提高步行活动空间的空间品质;6.交通安宁化设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街道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简艳.城市街道空间控制方法及相关指标探讨[J].上海城市规划.2019
[2].古嘉城,胡倩倩.回归人本——城市街道空间的公平正义[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2019
[3].尹泺枫,李和平.包容性理念下的山地城市街道形态更新策略——以重庆市渝中区街道空间更新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2019
[4].冯红霞,秦棚超,宋成豪.城市成熟片区生活化街道空间优化研究[C].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2019
[5].赵新.城市街道空间协同规划体系与管控机制探索[C].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2019
[6].赵新.城市街道空间协同规划体系与管控机制探索[J].城市交通.2019
[7].吕小勇,李红芳.城市街道空间微商业设施布局探讨[J].规划师.2019
[8].万福昆,柳青,林凯旋.人本化、地域性、可持续:城市街道空间更新路径探索——以鹰潭站江路示范街整体提升规划为例[C].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9
[9].谢玲,赵欣,张旭升.城市修补视角下街道空间整治策略研究——以长春市人民大街为例[C].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9
[10].孙燕奇,牛帅.城市街道空间更新与街道活力营造方法探究[C].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