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品种论文_刘海红,徐学欣,吴姗姗,于思益,石岩

导读:本文包含了冬小麦品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冬小麦,品种,淮南,水地,库容,旱地,田间。

冬小麦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红,徐学欣,吴姗姗,于思益,石岩[1](2019)在《雨养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适宜胶东雨养地区高产高效冬小麦品种,本研究于2016-2018年度冬小麦生长季,在雨养条件下选用黄淮海地区32个中强筋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32个冬小麦品种的产量进行分类,共分为5种类型,两年度Ⅰ类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分别为9247.1 kg/hm~2和9219.7 kg/hm~2,并显着高于其余各类冬小麦品种,Ⅰ类冬小麦品种协同提高了库容量(单位面积粒数)和千粒重;Ⅰ类冬小麦品种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收获指数、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显着高于其余各类冬小麦品种;两年度产量与库容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开花后干物质积累、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呈显着正相关关系,2017-2018年度产量与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综合两年度结果,烟农999和泰麦1918均属于Ⅰ类冬小麦品种,两品种协同提高了库容量和千粒重、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开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以及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和氮素收获指数,表现出产量较高且稳定。综上所述,在胶东地区半湿润偏旱的气候环境雨养条件下,烟农999和泰麦1918是适宜此地区种植的高产高效冬小麦品种。(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9)

田斌,倪胜利,李兴茂[2](2019)在《陇东地区13个旱地冬小麦品种的籽粒性状遗传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陇东干旱环境下冬小麦品种籽粒性状的遗传变异特点,应用近红外仪和种子图像分析系统,对参加2018—2019年度甘肃省陇东冬小麦区域试验的陇东地区育成的13个冬小麦品种的籽粒性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各冬小麦品种的籽粒形态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依次为长度、面积、长宽比、圆度、宽度和厚度。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为0.96,明显大于产量遗传力(0.75)。品质相关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容重、蛋白质含量、黑胚度、色变度,各性状存在显着地点间和品种间差异。长粒型的大粒冬小麦品种明显具有低容重、高千粒重和高产优势,宽厚粒的大粒冬小麦品种产量、千粒重和容重都高,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旱地冬小麦优质丰产育种。(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胡洵瑀,王靖[3](2019)在《气候要素、品种及管理措施变化对河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气候要素和品种及管理措施变化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的影响,利用1980—2014年河南省30个冬小麦站点和18个夏玉米站点的物候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通过一阶差分结合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生长季温度、降水和辐射3个气候要素变化以及品种及管理措施变化对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南省冬小麦返青期推迟,拔节、抽穗和成熟期提前;返青-拔节期、拔节-抽穗期分别缩短了4.8±1.9和3.3±0.9 d/10年,抽穗-成熟期延长了2.3±0.8 d/10年,全生育期长度无显着变化趋势。夏玉米大部分站点物候期变化趋势不显着;44%的站点全生育期延长,主要表现在抽雄-成熟期延长2.5±1.4 d/10年。2)冬小麦生长季温度升高,33%的站点降水减少,总辐射无显着变化趋势;气候要素变化主要发生在返青-拔节期。夏玉米生长季温度升高的站点占39%,降水量无显着变化趋势,39%的站点日均总辐射减少;温度升高主要发生在出苗-拔节期,日均总辐射减少主要发生在出苗-拔节期和抽雄-成熟期。3)冬小麦全生育期长度对温度、降水和辐射变化均较敏感,夏玉米全生育期长度对温度和辐射变化敏感。温度、降水和日均总辐射变化使河南省冬小麦全生育期平均缩短了6.3±4.2 d/10年,使夏玉米全生育期平均缩短了0.8±0.9 d/10年;而品种等其他因素使冬小麦和夏玉米全生育期分别延长了5.2±5.4和2.6±2.6 d/10年。气候要素变化缩短了河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育期,品种及管理措施等因素改变减缓了气候的负作用。但是各要素变化对河南省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各生育阶段长度的影响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宋明宝[4](2019)在《冬小麦品种(系)区域试验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本试验,观察记载了参试品种在当地的生育时期、生物特性、适应性、抗病性及产量性状,为品种审定、品种推广提供了依据,为当地小麦生产选择出了适宜推广的优良品种(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19年11期)

刘博,张磊,闫华,穆桂才,岳照祥[5](2019)在《沧州市2018—2019年度冬小麦品种对比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着重对10种冬小麦品种进行试验,分析了其抗旱性及其管理措施,达到提升产量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种子科技》期刊2019年14期)

朱延博[6](2019)在《宁县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察外引冬小麦品种在宁县的适应性、抗病性、抗逆性及产量表现,从中筛选出适宜于宁县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种子科技》期刊2019年14期)

王伟,张耀辉,汪石俊,宋建荣,李金昌[7](2019)在《冬小麦新品种天选63号选育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冬小麦新品种天选63号是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周麦11为母本,9595-3-1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连续9 a的定向选择而成。在2014—2016年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冬小麦区域试验中,2 a平均折合产量6 704.2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25号增产14.95%。该品种株高80.30 cm,平均穗长9.58 cm,千粒重44.30 g,容重789.00 g/L。籽粒蛋白质含量123.0 g/kg(干基),湿面筋含量211.0 g/kg(14%水分基),沉淀值36.00 mL(14%水分基),赖氨酸3.9 g/kg(干基),总灰分18.0 g/kg(干基)。经接种鉴定,该品种苗期对混合菌表现中感,成株期对条中33号、G22-14、条中32号、条中34号和贵农其它菌系表现免疫,对混合菌表现中抗。适宜在天水市和陇南市川区种植。(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王丽娜,韩玉林,邹少奎,吕永军,李楠楠[8](2019)在《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新品种周麦32号产量构成和品质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寻冬小麦新品种周麦32号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本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分析播期和密度对周麦32号产量构成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播期延迟主要造成周麦32号前期营养生长时期缩短,而中后期生殖生长时期则相对稳定;播期对有效穗数影响不显着,对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及品质指标白度、沉降值、面筋指数影响显着。种植密度对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及白度和SDS影响均显着。综合分析表明,播期10月20日,密度285万株/hm~2为周麦32号的最佳栽培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种业》期刊2019年11期)

王敬昌,杜运科,陈叁乐,孙军仓,燕鹏[9](2019)在《黄淮南片6个水地冬小麦品种在关中西部地区的田间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适宜在关中西部地区种植的冬小麦品种,对2018~2019年在岐山县试点参加的国家冬小麦黄淮南片水地小麦品种生产试验A组的6个品种进行综合性状比较。结果表明:除丰德存麦24外,黎丰6号、郑麦16、保丰14511、冠麦2号的产量分别是679.9公斤/亩、676.6公斤/亩、659.3公斤/亩和653.2公斤/亩,分别比周麦18增产7.84%、7.31%、4.57%和3.60%,5个参试品种基本适应关中西部地区的气候生态条件,其中,郑麦16在关中西部地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5个参试品种均可在当地进行小范围引种示范。(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9年10期)

李晓航,马华平[10](2019)在《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品种‘新麦29’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筛选出冬小麦较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适应冬前积温不断增加的环境变化。以‘新麦29’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度在河南省北部辉县市开展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主区为播期(10月12日、18日和24日),副区为播量(基本苗210万、300万、390万/hm~2),探索不同播期和播量对‘新麦29’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10月12日播期的籽粒容重显着低于其他2个播期的籽粒容重,而随着播量不断增加其平均容重亦随之增加;播期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着,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着。播量对产量及穗数、穗粒数2个构成因素的影响均呈现出差异水平显着。不同播期和播量互作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两者均呈现出差异性显着。最佳播期是10月12日,基本苗300万/hm~2为较适宜的播量;‘新麦29’产量潜力的播期是10月12日—18日,与其对应的适宜播量为基本苗300万~390万/hm~2。(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9期)

冬小麦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确陇东干旱环境下冬小麦品种籽粒性状的遗传变异特点,应用近红外仪和种子图像分析系统,对参加2018—2019年度甘肃省陇东冬小麦区域试验的陇东地区育成的13个冬小麦品种的籽粒性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各冬小麦品种的籽粒形态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依次为长度、面积、长宽比、圆度、宽度和厚度。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为0.96,明显大于产量遗传力(0.75)。品质相关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容重、蛋白质含量、黑胚度、色变度,各性状存在显着地点间和品种间差异。长粒型的大粒冬小麦品种明显具有低容重、高千粒重和高产优势,宽厚粒的大粒冬小麦品种产量、千粒重和容重都高,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旱地冬小麦优质丰产育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冬小麦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1].刘海红,徐学欣,吴姗姗,于思益,石岩.雨养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特征的研究[C].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田斌,倪胜利,李兴茂.陇东地区13个旱地冬小麦品种的籽粒性状遗传变异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2019

[3].胡洵瑀,王靖.气候要素、品种及管理措施变化对河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4].宋明宝.冬小麦品种(系)区域试验报告[J].现代农业.2019

[5].刘博,张磊,闫华,穆桂才,岳照祥.沧州市2018—2019年度冬小麦品种对比试验研究[J].种子科技.2019

[6].朱延博.宁县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研究[J].种子科技.2019

[7].王伟,张耀辉,汪石俊,宋建荣,李金昌.冬小麦新品种天选63号选育报告[J].甘肃农业科技.2019

[8].王丽娜,韩玉林,邹少奎,吕永军,李楠楠.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新品种周麦32号产量构成和品质性状的影响[J].中国种业.2019

[9].王敬昌,杜运科,陈叁乐,孙军仓,燕鹏.黄淮南片6个水地冬小麦品种在关中西部地区的田间表现[J].农技服务.2019

[10].李晓航,马华平.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品种‘新麦29’产量形成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论文知识图

2水分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旗叶光...叁种土壤质地上不同冬小麦品种旗...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在当前水肥...水分胁迫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干...4水分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旗叶胞...基于LWP的21个冬小麦品种聚类图

标签:;  ;  ;  ;  ;  ;  ;  

冬小麦品种论文_刘海红,徐学欣,吴姗姗,于思益,石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