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地区一次强雷暴过程的电荷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模拟研究

兰州地区一次强雷暴过程的电荷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模拟研究

论文摘要

内陆高原的兰州地区受特殊的地形和热力等因素影响,该地区的夏季雷暴活动通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提高对该地区雷暴电活动特征的整体认识,本文利用耦合了非感应起电、感应起电以及放电参数化方案的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了一次发生于内陆高原兰州地区伴有降雹的强雷暴过程。通过研究雷暴电荷结构的演变特征,发现成熟阶段雷暴云底部存在范围深厚的正电荷区,并基于动力和微物理等方面分析了该底部特殊正电荷区的形成机制。得到以下结论:(1)模拟结果与观测事实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此次雷暴过程水平尺度较小,整个生命史较短,移动速度较快,是内陆高原地区较为典型的一次夏季强雷暴过程。整个雷暴过程中发生的地闪频次都较低,并且降雹前的地闪频次都存在跃增现象。跃增主要与雷暴云内霰/雹粒子以及冰晶粒子含量在降雹前短时间内的迅速增多有关。(2)对流单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应的电荷结构特征不尽相同。雷暴初始阶段为偶极性电荷结构,各电荷区强度以及高度均相对较低。雷暴成熟阶段演变为略微倾斜的三极性电荷结构,上部和中部电荷区发展深厚,电荷密度增大。底部出现范围深厚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正电荷区,电荷密度与中部负电荷区强度相当。此外,底部正电荷区周围还存在强度及范围均较小的水平延展负电荷区。雷暴云消散阶段电荷结构逐渐转变为偶极性,底部正电荷区的特征不明显,范围弥散。(3)特殊的层结特征对云内的微物理过程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电荷结构特征。虽然此次雷暴过程地面温度及环境湿度相对较低,但云底高度较高,暖云层厚度较薄,雷暴的不稳定能量相对较大。特殊的层结特征导致云内反而具有较强的上升气流,云内的额液态水含量较大,霰/雹等大粒子在云内停留时间更长,导致云底积聚范围深厚的霰粒子,有效促进了云内起电过程,对雷暴的电荷结构产生影响。(4)云底分布含量较大的霰粒子是形成范围深厚底部正电荷区的前提。在雷暴云内液水含量和温度适中的条件下,云底范围深厚的霰粒子与冰/雪晶发生非感应碰撞携带的正电荷,对底部正电荷区的形成起主要作用。雹粒子与冰/雪晶之间非感应碰撞携带的正电荷以及雨滴粒子转化的正电荷对底部正电荷区形成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此外,云内霰粒子与云滴之间的感应碰撞起电也对底部正电荷区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贡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1.2.1 雷暴云内电荷结构的研究方法
  •     1.2.2 我国内陆高原地区雷暴特征的研究回顾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模式介绍
  •   2.1 微物理参数化方案
  •   2.2 起电参数化方案
  •     2.2.1 非感应碰撞起电
  •     2.2.2 感应碰撞起电
  •   2.3 电场和电势的求解
  •     2.3.1 电荷的沉降
  •   2.4 放电参数化方案
  • 第三章 个例分析及模式设置
  •   3.1 个例天气背景分析
  •   3.2 资料介绍
  •   3.3 模式设置
  • 第四章 模式模拟结果
  •   4.1 雷达回波演变特征
  •   4.2 闪电活动演变特征
  •   4.3 水成物粒子及对流强度演变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陆高原雷暴云电荷结构的形成机制
  •   5.1 电荷结构演变特征
  •     5.1.1 整体电荷结构演变特征
  •     5.1.2 成熟阶段电荷结构特征
  •   5.2 底部正电荷区的形成原因
  •     5.2.1 水成物粒子分布与底部正电荷区的关系
  •     5.2.2 水成物粒子电荷密度及起电率与底部正电荷区的关系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曾凡辉

    导师: 郭凤霞

    关键词: 内陆高原,雷暴云,起电机制,电荷结构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气象学

    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分类号: P446

    DOI: 10.27248/d.cnki.gnjqc.2019.000242

    总页数: 60

    文件大小: 5069K

    下载量: 18

    相关论文文献

    • [1].利用对称性分析一种复杂电场[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7(12)
    • [2].同轴结构中压力波法测量空间电荷分布的物理模型研究[J]. 物理学报 2017(12)
    • [3].飞机沉积静电表面电荷分布的数值分析[J]. 制导与引信 2013(03)
    • [4].泥沙颗粒表面电荷分布的初步研究[J].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2(04)
    • [5].交流电压下聚合物材料表面的电荷分布特性[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0(31)
    • [6].~8He的电荷分布半径[J]. 物理 2008(07)
    • [7].温度和水分对变压器内绝缘电荷分布的影响研究[J]. 电子器件 2018(03)
    • [8].飞机表面电荷分布仿真[J].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17(07)
    • [9].两类电荷分布系统的电场线方程[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10].带电双导体球之间的表面电荷分布[J]. 闽江学院学报 2009(05)
    • [11].几何形状对孤立导体面电荷分布的影响[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8)
    • [12].处于静态中带电平面导体电荷分布概率的计算[J]. 电子世界 2017(17)
    • [13].处于静态中带电导体电荷分布概率的计算[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16)
    • [14].单分子内电荷分布成像首次实现[J]. 前沿科学 2012(02)
    • [15].IBM首次为单分子内的电荷分布成像[J]. 企业技术开发 2012(05)
    • [16].核电荷分布对类氢原子基态能量计算的影响(英文)[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15(03)
    • [17].磷脂分子DPPC的浮动电荷分子力场[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18].相对论效应对巯基金团簇电荷分布的影响[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19].特高压换流变压器空间电荷分布的计算分析[J]. 变压器 2011(05)
    • [20].雷暴云内电荷水平分布形式对闪电放电的影响[J]. 应用气象学报 2018(03)
    • [21].直流电压下绝缘子表面电荷分布中“电荷斑”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 电工技术学报 2018(22)
    • [22].IBM首次为单分子内的电荷分布成像[J]. 机电工程技术 2012(03)
    • [23].玻璃化温度对环氧树脂空间电荷分布的影响[J]. 电工技术学报 2011(08)
    • [24].用不锈钢口杯演示静电平衡时的电荷分布[J]. 物理教师 2012(03)
    • [25].利用同轴电子全息对纳米线中电荷分布的原位定量表征[J]. 电子显微学报 2018(05)
    • [26].在纳米量级上电荷分布的镶嵌模型[J]. 物理 2011(12)
    • [27].基于恒流条件下导线上的电荷分布研究[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9(02)
    • [28].对“也谈均匀磁场中旋转的中性轴对称导体上的电荷分布”一文的商榷——附答“均匀磁场中转动的导体上电荷的分布”[J]. 昆明学院学报 2009(03)
    • [29].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对位卤代二苯醚的结构、电荷分布及光谱[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3(11)
    • [30].均匀带电半球体轴线上电势计算的微元选取探讨[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5)

    标签:;  ;  ;  ;  

    兰州地区一次强雷暴过程的电荷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模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