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衡电极面电磁流量计的安装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刚强[1](2020)在《(TiB+TiC)/TC4复合材料电解钻孔加工技术基础研究》文中提出钛基复合材料(Titanium Matrix Composites)具有高比强度、比模量、耐高温、耐腐蚀和耐疲劳等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钛基复合材料属于典型的难加工材料,采用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存在加工效率低、加工精度和加工表面质量难以保证、刀具磨损严重等问题。电解钻孔加工采用棒状的工具作为阴极,以类似钻削加工的方式,通过电化学阳极溶解作用实现材料的去除,具有不受材料硬度限制、加工精度高、加工表面质量好、工具损耗小以及无切削力等优点。因此,对于钛基复合材料等难加工材料的孔类结构的加工,电解钻孔加工是一种非常具有潜力的加工方法。本文以体分比为8%的TiB与TiC颗粒增强的钛基复合材料(TiB+TiC)/TC4为研究对象,进行电解钻孔加工试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进行了(TiB+TiC)/TC4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特性研究,测量了(TiB+TiC)/TC4复合材料在10%Na NO3溶液中的极化曲线和电流效率。(2)设计了三种喷液孔数量不同的工具阴极,对电解钻孔加工过程进行了电场仿真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工具阴极侧壁绝缘的方法可以有效抑制阴极侧壁对孔壁的腐蚀,提高加工精度。对加工区域的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比较了不同工具阴极和电解液压力对于加工区域电解液流场的影响。(3)提出了工具侧壁绝缘方案,并进行了不同工具阴极和不同加工参数下的电解钻孔加工试验,对加工稳定性和加工质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面:当工具阴极的喷液孔数量为8个、加工电压为30V、电解液压力为0.6MPa时,加工的稳定性好,且孔的加工质量好。采用优选的工具阴极和加工参数进行电解钻孔加工试验,获得了直径为10.62mm,锥度为0.4°且深径比大于3的盲孔结构。(4)完成了电解加工机床设备的设计方案。根据电解加工工艺的特点,制定了立式C型电解加工机床的总体布局方案与主要的技术指标,设计了机床床身、数控移动平台、旋转主轴等机床关键部件,并解决了旋转主轴的引电和供液等技术问题。
平树江,王磊,许士丽,常成利[2](2017)在《基于后张预应力孔道压浆质量双控的压浆机功能改进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孔道压浆是后张法预应力结构施工的一项重要工序,是防止预应力钢束锈蚀的最后一道防线,压浆质量不仅起着保护预应力钢筋不受CL-1离子等有害物质侵蚀的重要作用,而且承担着使预应力钢筋和孔道周围混凝土结合为整体的重任,因此,孔道压浆质量直接关系到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近年来,由于压浆不良引发的结构破损事件时有发生,预应力孔道压浆材料的性能及压浆工艺技术日益引起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关注。目前预应力孔道压浆是通过采用真空压浆、孔道充满后持续施加0.50.7MPa的正压力等措施来实现灌浆的饱满、密实。本研究在现有压浆设备功能基础上加设压浆浆体计量设备,可以准确计量压入预应力孔道内浆体材料的数量,通过理论灌入量和实际灌入量的比较,判断分析压浆是否饱满、密实,实现预应力孔道压浆质量的双控,确保后张法预应力孔道压浆质量。
孙丽丽[3](2015)在《水力压裂工况下典型材质损伤行为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水力压裂是目前改善低渗透油藏和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压裂时,高压大排量和多相介质对压裂工具及油套管产生严重的损伤破坏,极大限制了压裂施工的安全运行,是制约油田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针对水力压裂工况,对压裂工具损伤形貌进行分析,结合固液和气液两相流模型,对喷砂器及油套环空内冲刷和空化磨损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喷砂器外壁和对应套管的冲刷磨损和空化磨损特征,模拟结果与损伤形貌分析吻合,得出腐蚀、冲蚀和空蚀是压裂过程需考虑的损伤类型。结合压裂工具用套管钢、喷砂器衬套用硬质合金及AC-HVAF防护涂层等典型材质,采用电化学测试方法,得出了典型材质在压裂液中的腐蚀规律,确定了材料的钝化稳定特征。钝化膜成分和结构影响材料腐蚀行为。套管P110钢点蚀和局部腐蚀阻力高于N80和J55钢,衬套用硬质合金YG8抵抗均匀腐蚀阻力强于YW2。膜层中高的Mo、Cr、Mn含量及低的缺陷浓度使得非晶涂层具有比WC涂层更为稳定的钝化特征。采用超声空蚀与电化学测试相结合方法,得出了典型材质在压裂工况下的空蚀规律。确定了耐蚀性和硬度在空蚀时的主导作用,耐蚀性是低硬度套管钢抗空蚀性第一判据,套管P110钢耐蚀性好抗空蚀性能最优;硬度相对较高的YW2合金和WC防护涂层抗空蚀性能优异。提出了不同材质的空蚀机理,套管钢气泡溃灭产生于铁素体相及晶界,硬质合金和涂层则是气泡溃灭垂直冲击孔隙或缺陷区域,导致硬相直接被剥离表面。采用喷射冲蚀与电化学测试相结合方法,得出了典型材质在压裂工况下的冲蚀规律。冲蚀时,纯机械冲刷引起的失重为主,硬度高的N80钢,YW2硬质合金和WC涂层抗冲蚀性能优异。低于临界流速时,稳定钝化膜对于冲刷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确定了腐蚀和冲蚀的交互作用,套管钢由力学因素引起的腐蚀增量明显,硬质合金和涂层则由腐蚀引起的增量占较高比例。提出了不同材质的冲蚀机理,套管钢表面呈现以犁削为主的韧性冲蚀痕迹,以层状减薄方式进行。硬质合金和涂层表现出脆性冲蚀特征,侧重于陶粒对表面的碰撞和切削剥蚀作用。降低孔隙率和提高粘结相结合强度是提高涂层在压裂液中损伤的关键。针对水力压裂工况,提出了喷砂器及油套管材料的选用方法。本文的研究为水力压裂典型材质的筛选及防护涂层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压裂工具的安全服役及压裂施工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曹金亮[4](2007)在《多参数电磁流量计及其实现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磁流量计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测量的仪表。作为一种常用的测量导电介质体积流量的计量仪表,从1832年英国科学家法拉地最早提出到现在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二十世纪70、80年代电磁流量计在信号处理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新的适应不同测量条件的种类被不断的开发出来。由于它本身具有测量精度高、量程比宽、管道压力损失小等特点,使它成为应用广泛的一类流量计,在流量仪表中的占有率不断上升,在工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磁流量计原理上的优点是:当导电性流体在磁场B下流动时,测量电极间的流体感应电势E通过仪表系数K与流体平均流速V具有对应关系。在与磁场强度、管道直径和信号放大器输入阻抗参数相关的仪表系数K不变的假设条件下,具有可由感应电势值直接度量流量值的特点。近几十年来在满足上述假设条件的应用领域中,电磁流量计已成为最典型的流量仪表。尽管电磁流量计在水计量方面一直是一种首选仪表,但随着环保和给排水等领域流量计量方式的日益增加,不满足上述假设条件的应用需求不断出现。如在给排水、水利、污水排放监测等领域对非满管状态的流量检测需求日益增加。而流体的非满管流动使电磁流量计的仪表系数K成为一个变化值,非满管状态的流量检测需要对流速和液位等多参数进行准确测量。近年来,研究具有多参数测量能力的电磁流量计成为了流量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研究电磁流量计传感器技术中,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重要特点:在仪表的流速信号变送环节中,两个接触流体的测量电极与信号放大处理器组成了一个特有的流体内电势测量回路。论文希望利用这个特点,研究建立附加的测量关系和原理,从而解决对仪表系数K变化状态的检测方法与技术。实现具有多参数测量能力的电磁流量计。本论文的整个工作直接利用了电磁流量计的测量电极与导电流体直接接触的特点,提出了基于附加激励的参数测量原理,通过在流体内电势测量回路中引入新的激励来建立新的测量方程,展开对多参数电磁流量计的实现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为了全面研究应用附加激励原理来实现多参数测量,论文分别对被动附加激励和主动附加激励两种附加激励模式进行了多参数测量方法的研究。在理论方面,论文研究了电磁流量计电极测量回路的基本信号传输模型,推导了附加激励条件下利用电极测量回路对流体电导进行测量的基本测量方程。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两种类型的激励源的来源、特点及作用于电极回路进行测量的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1)建立并推导了两种不同被动附加激励条件下进行电导测量的基本方程,并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证明,利用这两种被动附加激励信号可以用来实现电磁流量计的空管检测,据此,论文分别研究了利用这两种被动附加激励信号进行空管检测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空管检测的判据。(2)根据电极测量回路的特点,研究利用主动附加激励作用于电极进行电导测量的方法和实现技术,建立了主动附加激励条件下的电导测量模型,并推导了测量方程。设计了并给出了利用主动附加激励实现电导测量的工作时序及数据处理方法。利用电导与其它状态参数的关系,实现了电导率测量、空管检测、非满管流量测量,为实现多参数功能的电磁流量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现手段。为实现电磁流量计的多参数测量提供了必要的测量条件。作为多参数测量的一种重要应用,非满管流量测量需要同时测量流量信号的大小和管道内流体的液位,并进行多参数测量的综合处理。论文在分析总结非满管流动的相关水力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利用长弧形大电极的结构的传感器实现非满管电磁流量计的研究。利用附加激励测量电导的研究成果,研究了非满管流动状态时用电极测量的流体电导与液位之间的模型和测量关系,据此设计了一种非满管电磁流量计,给出了相应的测量时序关系和数据处理方法。在本文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主动附加激励的模块并完成了多参数非满管电磁流量计样机和能够进行非满管流量测量的试验平台,进行了以下验证试验:(1)用传统的双点电极传感器,利用主动附加激励测量方法,进行测量流体电导率的试验和空管检测的试验;(2)利用设计的大电极传感器,与标准的电磁流量计进行了满管流量测量的对比试验;(3)利用设计的大电极传感器进行了非满管流量测量的试验。相关试验证明了本文研究的实用性及方法的可行性。从而在理论和技术上实现了用电磁流量计进行多参数测量。论文最后提出了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论文制作的多参数电磁流量计样机参加了2006年11月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创新成果区的演示和展出。样机的参数测量指标达到了当前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
胡俭波[5](2002)在《微流量智能型电磁流量计及LS旋转流量计超低功耗设计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流量计在工业上开始应用到现在,工业生产对流量计提出了两种发展途径:一是向高精准度、高性能仪表发展;另一个是向小型轻量、安装使用简便、性能适中、价格便宜的普及型方向发展。 本文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微流量智能型电磁流量计的研究 本部分就流量计发展的第一个方向设计出高性能、高精确度的智能型微流量电磁流量计。 文中首先分析了用电磁法测量微流量时比较难测量的原因。根据分析结果,在流量计传感部分采用矩形测量导管来代替传统的圆形测量导管产生磁感应电动势。接着对矩形测量导管进行建模,并在流体流经矩形测量导管时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流体在测量导管中的压力损失和传感器内阻的大小对输出信号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与圆形测量导管进行比较后得出采用矩形测量导管完全能够有效地完成微流量的测量。这就为在微流量条件下采用电磁法进行测量建立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电流励磁部分分析了传统的采用50Hz交流电励磁法和方波励磁法的优、缺点,提出了利用微控制器实现频率可调的低频正弦波电流励磁方法。相对于50Hz交流励磁,这种励磁方法可以采用更低的频率来对微流量的磁路进行励磁,一方面可以完全消除工频干扰,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减小正交干扰;相对于方波励磁,这种励磁方法相当于多值方波励磁,有利于消除或减少方波法励磁所带来的微分干扰。 紧接着,在微流量电磁流量计转换器部分,通过有效地设计电路消除或极大地减小了同相干扰、正交干扰和50Hz工频干扰等干扰信号,将流量信号恢复并放大到0~2.5V之间。 最后,流量电压信号经过A/D采样后输入到微处理器中。经过微处理器处理后完成各种显示、控制及通信等功能,实现流量计的高度智能化。 第二部分:LS旋转流量计超低功耗设计的研究 此部分就流量计发展的第二个方向来设计出功耗超低、体积小巧、性能较高 的LS旋转式流量计。 功耗问题一直困扰着流量计的单表设计。以前的单表型流量计都无法降低功 耗到足以用干电池供电,最多只是采用蓄电池供电。本课题设计出的LS旋转流 量计真正实现了超低功耗,可以采用干电池长期供电。 文中紧紧抓住功耗问题,分别从传感器等输入通道、单片机的选择及运行方 式、液晶显示等传感器输出通道及电池电源的选择等方面对LS旋转流量计进行 超低功耗分析、设计。最终设计出的整套系统达到了真正的超低功耗。本部分研 究的流量计对流体介质没有特别的要求,因此应用范围广。更为重要的是流量计 系统功耗极低,特别适合于在市用电无法供电的情况下对流量进行测量。 课题研究中所提及的各种超低功耗设计原则和思想可以应用到其他的电路 设计中去。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矩形测量导管大大增加微流量条件下的感应电动 势;采用输出频率可调的正弦波电流作为励磁电流达到消除50HZ频干扰和减 少正交干扰的目的;利用单片机等高端现代电子产品实现了电磁流量计的高度智 能化及设计出真正的超低功耗的、可用干电池长期供电的LS旋转流量计。
方国敏,张禹[6](2000)在《平衡电极面电磁流量计的安装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实际应用中正确地安装是影响电磁流量计测量的关键。通过对全新设计的平衡电极面电磁流量计的测量原理及实际使用情况的介绍 ,说明了此流量计在非金属管道或无直管段的条件下 ,也可以准确可靠地测量 ,从而完全解决了困扰传统电磁流量计的接地干扰问题 ,使安装简单 ,使用范围扩大 ,精度大大提高
方国敏[7](2000)在《平衡电极面电磁流量计在离子膜烧碱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平衡电极面全新设计的电磁流量计的测量原理及实际使用情况的介绍 ,说明了在非金属管道条件下 ,此流量计也可准确测量 ,完全解决了困扰传统电磁流量计的电磁干扰问题。
二、平衡电极面电磁流量计的安装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衡电极面电磁流量计的安装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TiB+TiC)/TC4复合材料电解钻孔加工技术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钛基复合材料简介 |
1.2 孔加工技术发展现状 |
1.2.1 机械加工 |
1.2.2 激光加工 |
1.2.3 电火花加工 |
1.3 孔电解加工技术 |
1.3.1 管电极电解加工 |
1.3.2 电液束加工 |
1.3.3 掩模电解加工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1.4.2 课题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解钻孔加工原理与试验装置 |
2.1 电解钻孔加工原理 |
2.2 钛基复合材料电化学溶解特性研究 |
2.2.1 电化学极化规律 |
2.2.2 电化学溶解规律 |
2.2.3 阳极极化曲线的测量 |
2.2.4 电流效率的测量 |
2.3 电解钻孔加工试验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工电场与流场仿真分析 |
3.1 工具阴极喷液孔设计 |
3.2 加工电场分析 |
3.2.1 电场模型的建立 |
3.2.2 电场理论模型 |
3.2.3 电场仿真计算与结果分析 |
3.3 加工流场分析 |
3.3.1 流场模型的建立 |
3.3.2 流场理论模型 |
3.3.3 流场仿真计算与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解钻孔加工试验研究 |
4.1 工具阴极的侧壁绝缘设计及实验验证 |
4.2 工具阴极喷液孔数量对加工质量的影响 |
4.3 加工参数对加工质量的影响 |
4.3.1 加工电压的影响 |
4.3.2 电解液压力的影响 |
4.4 优化参数电解钻孔加工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解加工系统研制 |
5.1 电解加工系统总体结构 |
5.1.1 电解加工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
5.1.2 电解加工机床的总体设计 |
5.1.3 电解加工机床主要技术参数 |
5.2 电解加工机床主要部件 |
5.2.1 床身 |
5.2.2 数控移动平台 |
5.2.3 旋转主轴 |
5.2.4 密封与防护 |
5.3 运动控制系统 |
5.4 加工状态监测与短路保护系统 |
5.5 电解液循环过滤系统 |
5.6 电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基于后张预应力孔道压浆质量双控的压浆机功能改进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预应力孔道压浆的作用 |
2 现有灌浆设备及质控方法介绍 |
2.1 现有灌浆设备介绍 |
2.2 质控方法 |
3 压浆机功能改进 |
3.1 改进构思 |
3.2 改进后的作用 |
4 计量设备安装 |
5 工作过程 |
6 结语 |
(3)水力压裂工况下典型材质损伤行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水力压裂工况下的损伤 |
1.1.1 水力压裂技术及应用 |
1.1.2 水力压裂管柱损伤 |
1.2 基于CFD的多相流数值模拟研究 |
1.2.1 冲刷磨损数值模拟研究 |
1.2.2 空化磨损数值模拟研究 |
1.3 空泡腐蚀实验研究概况 |
1.3.1 空泡腐蚀 |
1.3.2 空蚀影响因素 |
1.3.3 空蚀实验方法 |
1.3.4 空蚀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 冲刷腐蚀实验研究概况 |
1.4.1 冲刷腐蚀 |
1.4.2 冲蚀影响因素 |
1.4.3 冲蚀实验研究方法 |
1.4.4 冲蚀国内外研究概况 |
1.5 多相流中抗损伤防护涂层研究 |
1.5.1 金属或金属陶瓷涂层 |
1.5.2 非晶金属涂层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水力压裂过程损伤类型及特征 |
2.1 水力压裂过程 |
2.2 水力压裂涉及的损伤类型 |
2.2.1 喷砂器损伤 |
2.2.2 油套管损伤 |
2.3 喷砂器及套管冲刷磨损特征 |
2.3.1 冲刷磨损数值模拟 |
2.3.2 冲刷磨损特征分析 |
2.4 喷砂器及套管空化磨损特征 |
2.4.1 空化模拟基本假设 |
2.4.2 空化模型的控制方程 |
2.4.3 特性参数及边界条件 |
2.4.4 空化磨损特征分析 |
2.5 本章小节 |
第3章 典型材质在压裂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研究 |
3.1 实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介质 |
3.1.3 实验过程 |
3.2 套管钢在压裂液中电化学腐蚀行为 |
3.2.1 压裂液交联比影响 |
3.2.2 压裂液浓度影响 |
3.2.3 压裂液温度影响 |
3.2.4 压裂液中KCl含量影响 |
3.2.5 套管钢在压裂液中腐蚀机理研究 |
3.3 硬质合金在压裂液中电化学腐蚀行为 |
3.3.1 压裂液温度影响 |
3.3.2 压裂液中KCl含量影响 |
3.3.3 硬质合金在压裂液中腐蚀机理研究 |
3.4 AC-HVAF涂层在压裂液中电化学腐蚀行为 |
3.4.1 压裂液温度影响 |
3.4.2 压裂液中KCl含量影响 |
3.4.3 AC-HVAF涂层在压裂液中腐蚀机理研究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典型材质在压裂液中的空蚀规律及机理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及介质 |
4.1.2 实验设备 |
4.1.3 实验过程 |
4.2 空蚀失重实验结果 |
4.2.1 空蚀时间影响 |
4.2.2 压裂液浓度影响 |
4.2.3 温度影响 |
4.2.4 压裂液中KCl含量影响 |
4.3 空蚀条件下电化学腐蚀行为 |
4.3.1 空蚀对极化电阻影响 |
4.3.2 空蚀对腐蚀电位影响 |
4.3.3 空蚀对极化曲线影响 |
4.4 空蚀和腐蚀交互作用 |
4.4.1 空蚀对腐蚀影响 |
4.4.2 腐蚀对空蚀影响 |
4.4.3 硬度和耐蚀性对空蚀性能影响 |
4.5 空蚀形貌及机理 |
4.5.1 套管钢空蚀形貌及机理 |
4.5.2 硬质合金及涂层空蚀形貌及机理 |
4.6 本章小节 |
第5章 典型材质在压裂液中的冲蚀规律及机理研究 |
5.1 实验方法 |
5.1.1 实验材料及介质 |
5.1.2 实验设备 |
5.1.3 实验过程 |
5.2 冲蚀失重实验结果 |
5.2.1 冲蚀时间影响 |
5.2.2 陶粒粒径的影响 |
5.2.3 含砂量影响 |
5.2.4 冲击角度影响 |
5.2.5 流速影响 |
5.2.6 压裂液中KCl含量影响 |
5.2.7 外加电位影响 |
5.2.8 不同材料冲蚀性能对比 |
5.3 冲蚀条件下电化学腐蚀行为 |
5.3.1 极化电阻 |
5.3.2 动电位极化曲线 |
5.4 冲蚀与腐蚀交互作用 |
5.5 压裂液中材料冲蚀临界流速研究 |
5.5.1 临界流速恒电位i-t确定 |
5.5.2 AC-HVAF涂层的临界流速与钝化膜关系 |
5.6 冲蚀形貌及机理 |
5.6.1 套管钢冲蚀形貌及机理 |
5.6.2 硬质合金冲蚀形貌及机理 |
5.6.3 涂层冲蚀形貌及机理 |
5.6.4 空蚀与冲蚀性能对比 |
5.7 本章小节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4)多参数电磁流量计及其实现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磁流量计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
1.2.1 电磁流量计工作的基本原理 |
1.2.2 电磁流量计的特点 |
1.2.3 电磁流量计的发展简史 |
1.3 电磁流量计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进展 |
1.3.1 采用交流励磁解决电极的极化问题 |
1.3.2 权重函数理论的提出和完善 |
1.3.3 低频双向恒流(矩形波)励磁提高测量的精度和零点稳定性 |
1.4 当前国内外电磁流量计研究的状况 |
1.4.1 困难流体的测量问题:对低电导率流体的测量问题 |
1.4.2 传感器的标定及再标定 |
1.4.3 非对称流动条件下的流量测量 |
1.4.4 非满管条件下的测量技术 |
1.4.5 信号处理方法的研究 |
1.5 当前电磁流量计研究的局限 |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方案 |
1.6.1 研究背景 |
1.6.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6.4 本文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案 |
第二章 多参数电磁流量计研究的相关理论问题 |
2.1 引言 |
2.2 电磁流量计测量的基础理论 |
2.2.1 电磁流量计的基本测量方程及权重函数 |
2.2.2 关于权重函数的物理意义 |
2.2.3 电磁流量计传感器的输出阻抗 |
2.2.4 低频双向恒流励磁模式电磁流量计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 |
2.3 满管条件下管道中流体流动速度的分布规律 |
2.4 电极反应对电导测量的影响及抑制原理 |
2.4.1 电极的双电层模型 |
2.4.2 电极的极化电位 |
2.4.3 电极的双电层模型与电导测量的关系 |
2.5 基于附加激励的参数测量原理研究与模型建立 |
2.5.1 基于附加激励的参数测量方法及原理研究 |
2.5.2 电极测量回路的等效模型研究 |
2.5.3 等效模型下的测量关系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附加激励的多参数测量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被动附加激励的多参数测量方法研究 |
3.2.1 基于工频激励的测量方法研究 |
3.2.2 基于微分激励的测量方法研究 |
3.2.3 电导率测量及空管检测的试验研究 |
3.3 基于主动附加激励的多参数测量方法研究 |
3.3.1 基于主动附加激励的多参数测量模型研究 |
3.3.2 主动附加激励的实现模型 |
3.3.3 主动附加激励的模型分析及测量方程推导 |
3.3.4 串联方式的主动附加激励方案 |
3.3.5 主动附加激励的工作时序设计及数据处理方案 |
3.3.6 主动附加激励方案的特点 |
3.4 两种多参数测量方法的特点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参数测量的非满管电磁流量计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非满管(明渠)时流体的流动规律 |
4.2.1 圆管均匀流的断面流速分布 |
4.2.2 无压圆管均匀流的水力学计算 |
4.3 非满管电磁流量计传感器结构设计及建模 |
4.3.1 长弧电极非满管传感器结构设计 |
4.3.2 长弧电极非满管传感器液位的测量模型分析 |
4.3.3 长弧电极非满管传感器液位与电导间的测量关系小结 |
4.4 过水面积与液位高度的几何关系 |
4.5 非满管电磁流量计的实现方案 |
4.5.1 非满管流量计测量的原理 |
4.5.2 大电极电磁流量计的测量方程 |
4.5.3 非满管流量的测量步骤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参数电磁流量计试验系统设计 |
5.1 引言 |
5.2 信号转换器系统硬件方案 |
5.2.1 总体设计方案 |
5.2.2 主要关键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及要点 |
5.3 信号控制及数据处理软件方案设计 |
5.4 传感器及管道系统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多参数电磁流量计试验及数据分析 |
6.1 引言 |
6.2 利用主动附加激励的电导率测量的试验 |
6.2.1 用主动附加激励测量电导 |
6.2.2 液位变化时两电极间电导变化的试验 |
6.2.3 利用电激励测量电导的试验小结 |
6.3 长弧形电极传感器进行非满管流量测量的试验及分析 |
6.3.1 主动附加激励测量液位的试验分析 |
6.3.2 流动稳定性对长弧电极测量的影响 |
6.3.3 非满管时流量测量的标定试验及数据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完成工作的总结 |
7.2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7.3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电激励模块实现原理及传感器结构图 |
附录二 相关试验数据 |
附录三 多参数测量电磁流量计转换器样机 |
附录四 非满管电磁流量计传感器及测试系统照片 |
附录五 本文研究用的两种长弧形大电极传感器的电极结构 |
附录六 实际流量标定、试验管道系统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微流量智能型电磁流量计及LS旋转流量计超低功耗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微流量智能型电磁流量计的研究 |
第一章 概述 |
§1.1 流量的概念 |
§1.2 流量计的分类及现状 |
§1.3 技术创新及技术路线 |
§1.4 流量测量预备知识 |
第二章 矩形测量导管的数学模型及微流量电磁流量计的变送器设计 |
§2.1 微流量电磁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
§2.2 矩形测量导管的数学模型 |
§2.3 微流量电磁流量计的变送器设计 |
第三章 微流量电磁流量计转换器的设计 |
§3.1 前置放大器 |
§3.2 主放大器 |
§3.3 陷波电路 |
§3.4 相敏整流电路 |
§3.5 直流功率放大器 |
§3.6 霍尔乘法器 |
§3.7 正交干扰补偿机构 |
§3.8 微流量电磁流量计的流量表达式 |
第四章 微流量电磁流量计智能化设计 |
§4.1 微流量电磁流量计的数值计算 |
§4.2 微流量电磁流量计的显示设计 |
§4.3 微流量电磁流量计的按键设计 |
§4.4 微流量电磁流量计的电流环输出 |
§4.5 微流量电磁流量计的频率输出设计 |
§4.6 微流量电磁流量计的串口通信 |
§4.7 微流量电磁流量计的其它设计 |
第五章 微流量电磁流量计的试验及仿真 |
结论 |
第二部分 LS旋转流量计的超低功耗设计 |
第一章 概述 |
§1.1 研究课题的来源 |
§1.2 本课题的创新及其意义 |
第二章 LS旋转流量计超低功耗设计 |
§2.1 单片机及其低功耗设计 |
§2.2 LS旋转流量计的输入通道超低功耗设计 |
§2.3 LS流量计的电源供给设计 |
§2.4 LS旋转流量计显示输出的超低功耗设计 |
§2.5 LS旋转流量计的按键超低功耗设计 |
第三章 LS旋转流量计的功耗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平衡电极面电磁流量计的安装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电磁流量计的原理和应用 |
2 电磁流量计的安装和接地 |
3 平衡电极面电磁流量计的应用 |
4结束语 |
四、平衡电极面电磁流量计的安装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TiB+TiC)/TC4复合材料电解钻孔加工技术基础研究[D]. 刘刚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
- [2]基于后张预应力孔道压浆质量双控的压浆机功能改进应用研究[J]. 平树江,王磊,许士丽,常成利.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7(01)
- [3]水力压裂工况下典型材质损伤行为及机理研究[D]. 孙丽丽.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4)
- [4]多参数电磁流量计及其实现技术的研究[D]. 曹金亮. 上海大学, 2007(04)
- [5]微流量智能型电磁流量计及LS旋转流量计超低功耗设计的研究[D]. 胡俭波. 浙江大学, 2002(02)
- [6]平衡电极面电磁流量计的安装与应用[J]. 方国敏,张禹. 石油化工自动化, 2000(06)
- [7]平衡电极面电磁流量计在离子膜烧碱工程中的应用[J]. 方国敏. 氯碱工业, 2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