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布局问题的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布局问题的研究

张慧青[1]2017年在《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对接,被视为区域职业教育形成和特色发展的标志,而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常常转化为区域产业结构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之间的匹配与调适。本文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出发,教育领域聚焦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经济领域聚焦中观产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视角研究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因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产业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就业结构又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因为各个领域所需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又是通过不同的"专业"培养来实现的。而实际情况是我国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已严重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严重影响到高职的生存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也必然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其呈现了怎样的规律和特征?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如何跟随产业结构发展实现科学动态调整的?由这些追问引发出问题意识,研究者试图从纵向的历史视角和横向的国别(地区)视角,通过策略的解读,来认识、发现、反思产业结构演进和专业结构调整的互动规律及国外专业结构调整路径,以便为后续专业结构调整策略的提出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由此,论文沿着专业结构调整什么?(调整的内容)和怎么调整?(调整机制)的主线,回溯了建国后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和专业结构调整的历史逻辑,国外研究则从内容和机制两大方面归纳了专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并以山东省为例对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结构间的现状、问题及高职专业招生预测作了系统的数理统计分析和深入研究,提出了山东省专业结构调整的策略。理论和实践从来都是双向建构的过程,实证研究范式的运用旨在通过数据分析透析事物的本质,并归纳发展的一般规律。论文选取山东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利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山东省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结构的适应性做出了综合评价,并利用产业-高职偏离程度和高职-就业偏离程度两个指标对山东省产业结构、高职专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吻合度做了分析,进而归纳了山东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厘清问题,旨在预测。论文采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山东省叁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求得2016-2020年高职专业大类的招生比率预计值,从而为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基于以上研究基础,论文尽可能的避免经验主义,总结归纳出了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五大原则,从经验借鉴、科学规划、行动框架和具体措施四个层面提出了山东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机制,并依据统计分析数据指出了山东省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上便是论文的几个主要章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与专业结构调整的历史逻辑""国(境)外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经验借鉴" "山东省产业结构与高职教育结构适应性分析与评价""基于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专业大类招生比率预测""基于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原则和策略"的主要内容和行文逻辑。总体上,论文的研究过程是基于问题的不断追问,研究者的思维贯穿其中。因此,相对于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本研究也呈现了一种研究的方法论,以期在相关实证研究中向大家提供可相互交流和启发的研究范式。

黄春麟[2]2004年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布局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力求重点解决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数量、布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实力协调发展的规划、设计问题,其目的在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健康、持续的发展。本文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与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国(境)外同类教育的比较研究、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因素的分析,力求将定性分析与准定量的分析设想相结合,提出了分析学校规模的六个公式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专业设置立度的概念和分析方法;提出了高职院校布局的四项原则和专业规划的五项思路,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者、管理者、研究者和广大教师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邵维维[3]2008年在《辽宁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其在结构上具有多层次、多学科类型、多形式的特点。社会需求、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发展等因素决定了不同层次、科类的高等教育在区域分布上具有不同特征。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如何根据不同因素的影响和区域发展特征综合考虑本地区高等教育的区域分布,对于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空间分布格局,有效地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十六届叁中全会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振兴东北,关键看辽宁。辽宁省政府深入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特点和要求,结合辽宁经济发展现有基础与优势,决定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而该战略的实施必须建立在经济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基础上。因此,探讨辽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也就成了当务之急。本文从辽宁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讨入手,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方法,阐述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重点分析了当前辽宁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若干策略。第一部分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两者关系的分析,本文认为适应性发展是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二部分则实证分析辽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本部分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区域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区域高等教育层析结构与区域劳动技术结构的适应性和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布局结构的适应性等四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第叁部分提出辽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发展的对策思考。

廖晓衡[4]2013年在《互动与联动:中职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都有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首选战略。在我国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新阶段里,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国家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在政府重要文件和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多次提出“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重庆作为国家批准的首个省级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其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更为凸显,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推动城乡统筹改革的重要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因此,通过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来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己成为重庆城乡统筹改革的重要任务和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然而,就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尤其是重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然状态而言,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地位却未真正落实,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模式和质量都存在与城乡统筹发展不相适应的诸多内生问题,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和城乡统筹之间的互动不足、联动不够,这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经济社会功能作用的发挥,不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认真研究中职教育的城乡统筹战略发展问题,实现职业教育城乡联动发展和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协调,这不仅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战略发展,也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本研究站在中国职业教育战略发展与城乡统筹改革的契合点上,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运用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统计分析、模型构建等多种研究方法,遵循由理论研究到实践研究再到战略对策研究的逻辑思路,在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等理论指导下和有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职业教育城乡统筹互动协调关系理论假设;然后根据这一理论假设,结合反映职业教育的有关文献,对重庆中职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重庆中职教育城乡统筹发展中互动不足联动不够的实然状态和成因:最后是根据互动联动关系理论,针对互动不足联动不够的现实问题,探索了具有重庆特色的中职教育城乡统筹内涵互动发展战略和外部联动保障体系,为重庆乃至全国中职教育城乡统筹的互动协调发展探明了道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有:一是阐明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地位。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同答了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点、职业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明确职业教育本体价值,从经济社会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和人的自身全面发展叁个角度阐明了城乡统筹下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地位,深化了人们对教育城乡统筹战略发展、互动协调发展的认识,在认识层面促进了观念更新。二是梳理了中职教育与城乡统筹互动协调的战略发展关系。本研究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教育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中职教育与城乡统筹互动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出了中职教育内涵发展“四要素”的互动协调和外部保障机制“四统筹”的联动发展,为探究中职教育城乡统筹战略发展对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理论层面上的探索创新。叁是剖析了影响中职教育城乡统筹发展互动不足联动不够的问题归因。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的方法,从思想与观念、体制与机制、资源与配置、结构与布局、定位与模式、质量与导向六个方面,详尽分析了重庆中职教育城乡统筹发展互动不足联动不够的实然状态和问题归因,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提出重庆中职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对策奠定了实践基础,促进了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四是探究了重庆中职教育城乡统筹的内涵互动发展战略对策及其战略保障体系。本研究采用理论模型建构、分析推理、实证调查、数据分析和统计研究等方法,在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提出了实施中职教育城乡统筹内涵互动发展战略和外部联动保障体系的战略设计及其具体对策。主要阐释了“适度规模化发展战略”、“均衡化结构调整战略”、“集团化统筹发展战略”、“标准化质量管理战略”四大战略对策的互动协调和“统筹发展规划”、“统筹发展政策”、“统筹管理体制”、“统筹资源配置”等四个统筹的联动发展。这其中既有整体战略思维的创新,在具体内容上也包含大量的富有创造性和实效性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研究结果与应用层面上的创新。比如,在“适度规模化发展战略”研究中,我们用SPSS统计软件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构了中职教育规模预测模型;在“均衡化结构调整战略”研究中,提出了“一圈两翼叁联动”结构调整思路;在“集团化统筹发展战略”研究中,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进行了理论拓展和制度创新;在“标准化质量管理战略”研究中,完善了中职教育标准化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在“四个统筹”的外部联动保障体系中,突破了原来把职业教育保障仅仅理解为人、财、物保证的局限性认识,从思想体系、制度体系、服务体系、资源体系等四个层面构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动态联动保障体系,并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各保障体系进行内涵分析和功能定义,等等。中职教育与城乡统筹的互动协调发展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众多,且许多问题尚无定论,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地研究才能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把握其本质。本论文主要对中职教育与城乡统筹的互动协调发展基本理论、相互作用机理、内涵互动式发展战略与外部联动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许多方面只是浅尝辄止,许多理论问题有待深入探讨与挖掘,也有相当多的现实难题等待破解,本研究仅是—点粗浅的研究,权当抛砖引玉。

谭强[5]2016年在《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文中指出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关键环节。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如何解决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问题,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我国创新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适应经济社会行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中的脱节、断层或重复等现实问题在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建设、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教学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价等方面仍然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步伐,它们是制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和水平,关系着中职学校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平台搭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结构进一步完善、满足人民大众对教育的多样性选择、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系统,而中高职课程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系统内部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子系统。研究中高职课程衔接子系统,必须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系统作为逻辑起点,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系统的全域视觉出发,才能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系统要求和整体目标。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德阳市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调查研究发现,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是我国职业教育历史政策与实践探索的诉求;影响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因数是多方面的系统的问题;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应该从职业教育系统出发,在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系统的特征、结构、功能、理论框架和现状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各方主体的积极作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探讨和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开发模式,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者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角出发,以终身教育思想、目标课程模式、系统理论为理论支撑,遵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软系统方法论为主要研究工具,综合应用文献计量法、调查法、比较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采用了“提出问题---相关文献研究---明确目标---理论分析---实证调查---案例研究---归因分析---思路变革---对策研究---总结反思”的研究路线。主要研究内容:一是研究基础,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历史文献梳理以及相关理论的探讨;二是理论分析,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系统的特征与结构进行分析;叁是问题表征,对四川省德阳市中高职课程衔接基本现状进行调查,对问题表征进行分析;四是个案调查研究,以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为例进行个案调查研究;五是问题归因,对四川省德阳市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现状进行归因分析;六是理念变革,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理念变革的梳理;七是对策研究,从现代课程理论出发,根据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与概念模型进行对比的结果,提出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原则、技术线路、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等对策研究;并重点强调了政府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的重要作用及政策设计。主要的研究工作包含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历史文献综述、概念模型建构、理论研究、现状调查、问题表征、归因分析、理念变革探讨、对策研究以及研究反思。通过以上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本质应该是中高职课程结构要素之间的有机衔接,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应然状态应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必然状态,即应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和多元立交的状态。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显示,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存在很大差距。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缺乏有效的适应性、层次性和连续性,两者独立发展,各自为政。这些问题或者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的提升,制约了整个职业教育质量提高,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构建层次显着连贯一体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应然之路。只有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衔接、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系统衔接,才能有效搭建促进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素养与能力不断提升的成长通道,才能进一步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培养质量。我们必须要真正转变观念,从思想到行动上真正重视职业教育;强化基本定位,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坚持贴近市场、贴近社会、贴近需求,才能建立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二、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是历史政策与实践探索的诉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可以说,中高职课程衔接正是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历史诉求,它贯穿了我国从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再到构建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体系全过程,体现了从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到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实践必然选择。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衔接是实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宏伟目标的具体要求,它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诉求。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中高职衔接在课程与教学上的脱节、断层和疏离是制约实现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因素。我国很多地区都积极开展以中高职课程衔接为基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特别是在对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和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课程及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实践探索成果进一步夯实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种技能人才的需求。研究热点逐渐集中,研究队伍扩大,研究方法丰富多样,为推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基础。第叁、影响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表征及问题归因。通过对四川省德阳市职业院校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在中高职课程衔接起点、衔接基础、衔接核心、衔接主体、衔接保障和升学路径等方面存在着层次断层、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等诸多问题。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具体表征体现在:一是课程目标:目标取向稳定性差,目标确定学科化趋向;二是课程内容:内容取向层次性差,课程管理自由化趋向;叁是课程实施:实施取向开放性差,课程教学课堂化趋向;四是课程评价:评价取向形成性差,评价模式单调化趋向。在软系统方法论指导下,通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政策制度保障支持力度、职业教育课程管理机制内外动力等维度进行归因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归因主要在于:一是理念变革滞后,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二是顶层设计滞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叁是教育制度滞后,职业教育保障支持力度薄弱;四是办学定位不准,职业教育课程管理内外动力不足。第四、解决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对策思路。首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出发点,所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衔接应该遵循和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坚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其次,根据目标课程模式理论,本研究认为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课程开发模式是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基本路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就是首先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改革,打破学科课程,建立工作课程体系。课程改革不是对学科本位或者知识本位的简单否定,而是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应该明确工作实践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逻辑主线,而不是知识的延伸和应用,这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再次,应该构建层次显着连贯一体的中高职课程体系。通过制定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课程目标、建立多方联动的课程内容设置机制、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实施方案和建立多元参与的核心能力课程评价机制,构建层次显着连贯一体的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体系。四是保障措施方面,应该建立政府主导与多元参与相结合的合作机制。政府主导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业教育国家招生考试制度与课程标准、配置合理的高层次职业教育院校、建立统一的专业目录编制机制、建立多元的课程开发参与机制。

雷培梁[6]2016年在《人的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以质量提升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叁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追求。人的城镇化关键在教育,教育作为城镇化的“绿色引擎”,在人的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集聚、支撑、塑造、引领及示范等方面作用。人的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发展问题,既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与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遵循“从问题到对策、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到具体,国内与国外相结合、历史与当前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经济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对人的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发展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论证,提出了人的城镇化与教育发展的逻辑关系和理论分析框架。以福建省为个案,综合分析了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特点,深入探讨了城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特征与变化趋势。基于福建省8个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县市的具体实践,对不同主题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不同主题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差异性特点、共性特征及对教育的影响和启示。从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社区教育、高等教育四个方面剖析了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积极借鉴英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从教育制度内、外部两个层面,提出了促进福建省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发展的路径取向和体制机制改革建议。

吴霜[7]2017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北京市高等教育布局调整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高等教育布局优化一直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城市功能的实现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助力,而高等教育的布局状况同时又间接体现了社会经济、产业、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资源配置安排,所以,从都市出发对高等教育布局进行探讨越来越受学界、社会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高校与城市的互动是相辅相成伴随始终的,然而,鉴于大都市在发展初期的刚性需求,人为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现实。而高等教育作为实现都市功能中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核心功能与非核心功能的区分开始,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切入,以促进产业结构提升为考量,以巩固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为初衷,以带动其它地区教育事业提升为目标,重新审视都市高等教育布局的调整工作。有鉴于此,本论文试图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出发,聚焦北京市高等教育,以布局调整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与比较研究方法,探讨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主线的北京市高等教育布局调整方向,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探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研究意义,解读新时期北京市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使命,并从人口结构与就业情况、经济辐射与产业结构、新城发展与城际互动、政策环境出发,分析影响北京市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决策的外部因素。其次,分析并把握北京市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从高校总体数量分布、质量结构、与人口规模及区域GDP匹配程度、高校发展新增专业视角,对存在的高等教育布局问题进行剖析,同时解读新时期北京市高等教育布局被赋予的新使命,具体包括促进首都功能之优化、明确疏解方向与重点、提高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和继续强化创新能力等。再次,在明确了存在问题与调整之必然性之后,尝试从对域外实践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对都市高等教育布局的一般演进模式进行共性上的探寻,既把握后工业化时期国际大都市的共通困境,又从成功的问题解决经验中汲取养分,为我国首都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问题提供参考。最后,综合前文的分析,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规划的大背景,提出北京市高等教育布局调整问题的指向与具体建议,以期为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绵薄助力。

傅家旺[8]2010年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省域高职教育专业布局研究》文中认为高职教育专业布局是指在行业或者区域内形成有一定影响的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优势和特色专业(专业群)。专业取向、需求程度、发展重点、分布原则及发展步骤,是专业布局的基本内容。省域高职教育专业布局需遵循“调研、分析、规划、政策、实施、评估”等步骤。新型工业化建设为省域(地方)高职教育专业布局提供了最佳契合时机。以湖南省高职教育专业布局的现状作为典型案例,重点分析了湖南省高职教育专业布局现状,其优势主要有:专业门类比较齐全,设点覆盖面相对广;专业分布结构合理,人才培养根基扎实;新兴专业发展迅速,特色专业优势明显;区域分布较为合理,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整体布局不够合理,供需错位现象明显;专业设置观念陈旧,“四重四轻”现象突出;专业建设相对滞后,专业布局缺少规划;建设资源相对分散,资源整合任重道远。辨析了专业布局存在问题的叁大成因,同时又进一步与发达地区省份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进行针对性的比较研究,最后从政府、市场、高等学校叁个层面提出了省域高职教育专业布局的策略选择。从省域政府层面看,主要策略有界定政府权力,扮演好叁种角色,即专业调整与建设的战略布局者、战略投资者与质量监控者;行使好五种权力,即布局调控、制度构建、契约管理、设置审查与目录颁行职能。市场层面的主要策略有:培育市场主体;发挥中介组织对专业布局的作用;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增加专业布局的科学性。高职院校的主要策略有:组建教育集团,确保专业合理设置与布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完善学校内部调节机制,优化专业设置与调控;适应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积极建设专业群。

谭铮挣[9]2017年在《珠海市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部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叁螺旋理论和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和跨学科研究法对珠海市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提出珠海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珠海毗邻港澳,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有利于与国外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横琴自贸片区、珠叁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栏港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和珠港澳国际都会区的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战略的实施,是珠海市新常态下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珠海市共有3所高等职业院校,其中公办院校2所,民办院校1所,形成多元主体办学,高职院校间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健康发展形势。同时也存在缺乏核心竞争力、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适应性不足等问题。在分析珠海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中,主要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及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结果发现,珠海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区域经济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业人员规模与劳动力市场岗位要求适应性不足;二是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不足。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数量不足、第叁产业相关专业数量过剩。在相关调研与分析基础上,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和行业企业层面提出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六个策略:联合各高职院校共同参与专业布局的制定;立法明确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责任;结合区域经济,开设特色专业;明确办学定位,发挥办学优势;搭建珠海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

王强强[10]2012年在《我国高等教育布局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发展已过百年,不同历史时期的高等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从一开始就承担着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也承继着学术振兴的百年梦想。现实之中,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适应社会需要,我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这些措施有进步的因素,也有消极的一面,最终形成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总体上来说,我国旨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高教改革是积极的,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走过了不少弯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集权化色彩依然在高等教育领域比较浓重,高校办学自主权难以真正落实、办学资源不均衡、学科层次性不强、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伴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发展。这个时期,市场化似乎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解决思路,它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同时也可以丰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水平,保证大学的多样性。除此之外,民办职业教育也可以作为我国学术型大学的有益补充,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我国在大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施行了系列布局调整的举措,但是市场化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是一把“双刃剑”,加上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提高和大学盲目扩展,我国的高等教育需求也不断扩大,这样使高教的布局过程显得仓促而缺乏条理。“十二五”已经步入开局之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又一个历史机遇。面对钱学森之问,如何破解困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的谜局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高等教育布局在高教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尤为关键。分析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诸如办学无特色、自主权难以落实、市场化对学术独立的影响、学科层次不清、办学定位不明等问题,我们可以归结为传统观念、财政投入、政策支持、评估督导四个方面。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政府行为密不可分。只有明晰了政府行为的原则,才有可能去对大学和政府的关系作出合理解释,否则空谈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不现实的。发展总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明确政府责任和行为原则,首先要从高等教育布局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方面的分析入手,本文就是基于高等教育布局SWOT分析的基础,按照新公共管理学相关的理论,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角度分析得出政府在高等教育布局过程中如何搭建大学发展的平台,合理利用市场化的作用,积极扮演财政和评估者等角色,构建合理高效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参考文献:

[1]. 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 张慧青.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2].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布局问题的研究[D]. 黄春麟. 天津大学. 2004

[3]. 辽宁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D]. 邵维维.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4]. 互动与联动:中职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研究[D]. 廖晓衡. 西南大学. 2013

[5].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D]. 谭强. 西南大学. 2016

[6]. 人的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 雷培梁.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7].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北京市高等教育布局调整问题研究[D]. 吴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

[8].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省域高职教育专业布局研究[D]. 傅家旺. 中南大学. 2010

[9]. 珠海市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D]. 谭铮挣.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7

[10]. 我国高等教育布局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王强强. 山东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布局问题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