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统建筑意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空间意象,茶馆
传统建筑意象论文文献综述
王开蕊[1](2018)在《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对现代茶馆空间意象的营造——以洛阳“瓦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注重享受生活,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来成为了人们的向往。茶,作为一种传统的饮品,成为人们在消遣时的最佳伴侣,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供人们饮茶的专门的场所,茶馆,应时而生。茶馆,是茶文化的载体,人们通过在茶馆饮茶,品味中国的味道,感受中国的韵味。茶馆的建筑材料大都以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为主,如何体现我们的茶文化是茶馆的重点,而茶馆的建筑材料正是能体现中国茶韵味的一种媒介,通过传统的建筑文化营造品茶的氛围,营造茶馆的空间意象,让人们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场所品味中国的味道。(本文来源于《居业》期刊2018年02期)
董睿[2](2012)在《论易学意象思维与中国传统建筑象征手法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周易》以象喻理,以卦、爻及其文辞建构了广大悉备、备包万有的思想体系,其意象思维及象征主义的特质,逐渐沉积下来,进入到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中,从而形成了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底蕴、蔚为大观的中华象征文化。中国传统建筑藉由象征的手法,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巧妙、精练地融入传统建筑的营建之中,自城市总体规划、建筑造型,至门窗砖瓦之纹样花饰、园中之山石草木,其象征意义无不深远,无不透射出古人对宇宙对世界的认知、对社会对人生的体悟,体现着古人的价值取向与生命观照。对象征手法及其观念系统的研究是了解古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与原则、把握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脉络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2年08期)
毛白滔[3](2011)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意象进行简要阐述与分析,从意象的角度对建筑中的独特节点和空间进行分析归纳。论述了意象形态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表现形式,以及建筑意象化的构成。借用辩证的思维方法,看待传统建筑发展中的变化,最后追根溯源分析内在的建筑伦理秩序控制着建筑的外在形态发展,并指出中国传统建筑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种连续性的发展模式就是中国传统建筑不同于其他建筑的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创意与设计》期刊2011年04期)
黄凌江,刘超群[4](2010)在《西藏传统建筑空间与宗教文化的意象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传统建筑与聚落是西藏宗教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物质空间与宗教文化结合的范例。通过对西藏传统建筑与聚落的实证与西藏宗教文化的分析,运用"意"与"象"的概念,详述了西藏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中心性,转及内部空间的宗教象征意义与内涵,并探讨了风格与非宗教含义在建筑上的融合。指出西藏传统建筑与聚落空间形态与西藏宗教文化具有同构性质,并归纳了宗教含义在建筑空间中的体现方式,揭示了西藏传统建筑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宗教文化底蕴,以期对地域建筑创作起到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0年05期)
李仙[5](2009)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特点说起,既概括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般普遍性,又重点说明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节点与空间特性。再从意识形态出发,阐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类型,种类分支,引出意象概念。再通过意象在建筑形态中的作用与分类,进行节点与空间分析,用意识形态的哲学与文化的东西,解释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存在性特质。运用辩证思维的哲学思想看问题,分析传统建筑的变相性发展,最后追根溯源,是建筑伦理功能在维持着建筑的秩序感。中国传统建筑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种连续性的发展模式就是中国传统建筑不同于其他建筑的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09-06-01)
李大伟[6](2009)在《传统建筑意象在现代商业建筑中的延伸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为适应新的消费形态与新的社会需求,原有建筑大量拆除、替代、损毁和湮没。作为原有文化外在符号和内在承载实体的传统建筑及建筑群落的消失,意味着文化延续所需实体空间的消失,从而导致文化传承的中断。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纯粹的传统形态势必让位于新兴社会形态,如消费文化、生活方式。但是,发展并不意味着遗忘,遗弃原有传统形态下的文化血缘也就意味着文化多样性的消失,从而失去了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在这种大趋势和大环境下,如何将传统和发展,过去与现在结合起来,在建筑设计中不但实现文化延续,更能够赋予其崭新的时代需求,从而实现文化的创新与繁衍,这成为每一个建筑师都必须深入思考的命题。本论文以江南传统水乡绍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水乡结构进行历史溯源,深入研究和分析当地地理特点与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地域文化之间肌理关系,探讨如何在当地构建适应地区文化传统和居民意识形态的新商业业态的建筑载体。本论文从江南传统水乡整体空间元素、居住空间建筑元素、商业空间建筑元素、交通空间建筑元素和公共空间建筑元素五个方面,对江南传统水乡建筑元素进行了系统提炼和总结。并通过具体建筑设计案例—咸亨新天地项目,具体分析将现代建筑与传统水乡民居群落融合是所遭遇到的困境与难题,通过引入江南传统水乡建筑元素,在地貌肌理、建筑尺度和材质特性上保证了现代商业建筑与传统水乡民居的协调与共鸣,从而使该商业建筑不仅提供了一定的商业功能,更要有助于在新业态的繁荣发展中延伸传统文脉、形成历史新印象、凸显地方文化价值,使设计成为地方文化的新标志。(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09-05-31)
姚慧,杨萍惠[7](2006)在《传统建筑的门文化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沿着中国特有的历史长河发展,并逐步形成一套成熟的、独特的体系,与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在建筑文化艺术中亦表现出民族的特征和思想。特殊的建筑“门”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与之相互融合,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文博》期刊2006年03期)
刘冠[8](2004)在《中西传统建筑装饰的空间意象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装饰是建筑领域中比较活跃的表现因素,它附着于建筑结构之上,并以绚烂多彩的手法丰富着空间的形象,通过对建筑装饰空间意象的研究,能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不同建筑文化的艺术内涵和艺术性格。 对比中西建筑体系及其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诸多不同,但最根本的是在空间观念上的差异,这也决定了二者在建筑装饰意象上的区别:中国建筑装饰重视写意,造型的夸张省略皆以传神为目的,而西方重在塑造形体,体积(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04年02期)
李晓峰[9](2003)在《建筑设计与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尝试——传统建筑意象设计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在国内一向过于界限分明的现象提出质疑,指出其对建筑教育的不利影响;通过对传统建筑意象设计教学的过程分析,介绍了近年来作者对于建筑设计与建筑史课程教学整合的的新尝试。(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03年12期)
张岳望[10](2003)在《风水·环境意象·生态──论古村张谷英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掘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古村张谷英大屋被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文化价值也将逐渐提升。那么对这一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传统古建文化怎样进行合理的发掘与保护?并能使其文化精髓为当代建筑规划与设计所吸取,当成为大家所真正关注的焦点。我怀着对故乡的独钟,根据对大屋风水(本文来源于《小城镇建设》期刊2003年12期)
传统建筑意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周易》以象喻理,以卦、爻及其文辞建构了广大悉备、备包万有的思想体系,其意象思维及象征主义的特质,逐渐沉积下来,进入到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中,从而形成了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底蕴、蔚为大观的中华象征文化。中国传统建筑藉由象征的手法,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巧妙、精练地融入传统建筑的营建之中,自城市总体规划、建筑造型,至门窗砖瓦之纹样花饰、园中之山石草木,其象征意义无不深远,无不透射出古人对宇宙对世界的认知、对社会对人生的体悟,体现着古人的价值取向与生命观照。对象征手法及其观念系统的研究是了解古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与原则、把握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脉络的重要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统建筑意象论文参考文献
[1].王开蕊.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对现代茶馆空间意象的营造——以洛阳“瓦库”为例[J].居业.2018
[2].董睿.论易学意象思维与中国传统建筑象征手法的关系[J].东岳论丛.2012
[3].毛白滔.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意象[J].创意与设计.2011
[4].黄凌江,刘超群.西藏传统建筑空间与宗教文化的意象关系[J].华中建筑.2010
[5].李仙.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意象[D].江南大学.2009
[6].李大伟.传统建筑意象在现代商业建筑中的延伸与应用[D].中国美术学院.2009
[7].姚慧,杨萍惠.传统建筑的门文化意象[J].文博.2006
[8].刘冠.中西传统建筑装饰的空间意象对比[J].装饰.2004
[9].李晓峰.建筑设计与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尝试——传统建筑意象设计教学[J].建筑学报.2003
[10].张岳望.风水·环境意象·生态──论古村张谷英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掘与开发[J].小城镇建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