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投喂论文_丁浪,杨严鸥,姚峰,童驿雯,谢云轶

导读:本文包含了再投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饥饿,投喂,幼鱼,消化酶,生长,乌贼,周期性。

再投喂论文文献综述

丁浪,杨严鸥,姚峰,童驿雯,谢云轶[1](2019)在《瓦氏黄颡鱼饥饿后再投喂的生长及转氨酶活性的个体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平均体重15.42g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18尾,分别置于室内18个玻璃水缸中,在水温23.4~28.2℃下饥饿2周后称重,测定终末重量,计算失重率。然后再饲喂2周,计算鱼体生长及饲料利用指标,并测定肝脏转氨酶活性。结果显示,再摄食后个体的湿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及饲料转化效率与失重率无显着相关性(P>0.05),但生长率、摄食率与失重前的初始体重显着负相关(P<0.05),饲料转化效率与初始体重显着正相关(P<0.05);湿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及饲料转化率与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显着相关性(P>0.05),但湿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与谷草转氨酶活性显着正相关(P<0.05)。该结果表明恢复摄食后黄颡鱼的饲料转化效率与生长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与饥饿时的失重率无显着相关性,而是与初始体重密切相关。初始体重越低,摄食率越高,湿重特定生长率越高,谷草转氨酶活性越强。(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张怡波,吕慧明,袁子,徐善良,王丹丽[2](2019)在《饥饿再投喂对黑鱾幼鱼消化酶活性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饥饿再投喂对黑鱾幼鱼消化酶活性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设置3个饥饿实验组(S5、S10、S15)及对照组(C组),各实验组饥饿后均恢复投喂5 d.结果显示:(1)饥饿胁迫下,消化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饥饿对淀粉酶活性影响不显着.(2)复投喂5 d后,各饥饿组胃中蛋白酶、脂肪酶活性相对稳定或继续下降;肝脏和肠中蛋白酶S10和S15组迅速回升,脂肪酶活性也呈恢复趋势.(3)各饥饿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等含量显着下降;复投喂后,白细胞及S5、S10组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回升至对照组水平.(4)血糖在饥饿5 d时显着下降,之后基本稳定;总胆固醇和甘油叁酯随饥饿时间延长而升高;总蛋白含量先降后升,白蛋白球蛋白比下降;复投喂后血糖、白蛋白球蛋白比回升.分析认为,黑鱾幼鱼在短期饥饿中,前期主要消耗脂肪,后期动用蛋白质作为维持基础代谢的能量.(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19年05期)

周凡,线婷,贝亦江,阮贇杰,柯庆青[3](2019)在《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大口黑鲈幼鱼补偿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温(26.5±1.2)℃下,将体质量(45.70±0.56)g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分为4组,饲养在采光大棚内的30m~2水泥池中,每池40尾,D0组每天饱食投喂2次,D1、D2、D3组分别投喂6d、5d、4d,饥饿1d、2d、3d,持续8周,每组3个重复池塘,研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大口黑鲈幼鱼补偿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每周饥饿天数的增加,大口黑鲈的末体质量和增重率均不同程度下降,但D1组与D0组无显着差异(P>0.05)。大口黑鲈的日摄食量随饥饿时间的增加而显着提高(P<0.05),但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D1组的饲料利用效率和蛋白质效率与D0组无显着差异(P<0.05);而D2和D3组显着低于D0组(P<0.05)。试验结束时,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随饥饿时间增加而下降。D3组鱼的胃和肠道蛋白酶活性显着低于D0组(P<0.05);D1组的胃和肠道脂肪酶活性较高;D1和D2组胃淀粉酶活性较高,肠道淀粉酶活性则随着饥饿时间增加显着上升(P<0.05)。饥饿使大口黑鲈血清甘油叁酯和总胆固醇含量降低,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增加。血清生长激素水平随着饥饿时间增加而上升,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水平则下降(P<0.05)。结果表明:每周投喂6d饥饿1d的大口黑鲈饲料转化效率较高,实现了完全补偿生长,可供集约化养殖的科学投喂参考。(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李晨晨,朱婷婷,陆游,罗嘉翔,金敏[4](2018)在《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虎斑乌贼幼体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消化酶活性、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虎斑乌贼幼体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消化酶活性、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6.83±0.01) g虎斑乌贼幼体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尾。采取周期性饥饿1 d再投喂6 d(S1F6组)、周期性饥饿2 d再投喂5 d(S2F5组)、周期性饥饿3 d再投喂4 d(S3F4组)和持续投喂(对照组) 4种投喂模式,进行为期14 d的投喂试验。结果显示:1)不同饥饿时间对增重率、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有显着影响(P<0.05),上述3个指标S3F4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S1F6组、S2F5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2)肌肉水分、粗脂肪以及粗蛋白质的含量在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3)不同饥饿时间对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显着影响(P<0.05),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S2F5组达到最大值;不同饥饿时间对肝脏丙二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无显着影响(P>0.05)。4)不同饥饿时间对肝脏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肝脏淀粉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在S1F6组有最小值,肝脏脂肪酶活性则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在S2F5组有最小值。5)在虎斑乌贼幼体的肌肉组织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10种必需氨基酸、7种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以及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TEAA)、TEAA/TAA各组间均差异不显着(P>0.05)。6)肝脏和肌肉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各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肌肉C20∶5n-3(EPA)、C22∶5n-3(DPA)、C22∶6n-3(DHA)以及肝脏DPA、DHA含量在各组间亦无显着差异(P>0.05),但S3F4组肝脏EPA、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S1F6组与S2F5组的虎斑乌贼幼体均出现了补偿生长,且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没有发生显着变化。从节约成本、减少污染以及补充生长等方面综合来看,建议在虎斑乌贼幼体的养殖过程中采用周期性饥饿2 d再投喂5 d的投喂模式。(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宋旻鹏,汪金海,郑小东[5](2018)在《不同饥饿时间和再投喂对长蛸(Octopus minor)生长及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7.2—20.8oC条件下,对长蛸[初始鲜重(127.27±12.19)g,初始胴背长(67.23±6.12)mm]进行不同时间(0,3,6,9,12,15d)饥饿处理后再恢复投喂(15d)的实验,研究不同饥饿时间和再投喂对长蛸生长及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饥饿时间的延长,长蛸的成活率、肝体比呈下降趋势,其中饥饿12d后成活率显着降低,饥饿0—3d期间肝体比下降最为显着。恢复投喂后,饥饿时间较长组(9,12,15d)长蛸的肝体比仍显着低于对照组。长蛸的体质量降低率呈现上升趋势,饥饿15d时达到最高值18.15%±4.46%。特定生长率值中,饥饿3d组显着高于对照组,饥饿6d、9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饥饿12d、15d组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再投喂结束后3d、6d、9d组的鲜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12d、15d组显着低于对照组。长蛸肌肉脂肪酸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自饥饿6d起随饥饿时间延长表现出显着上升趋势;再投喂后,饥饿12d、15d组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值显着高于对照组。综上说明,饥饿3d、6d、9d组长蛸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的能力,饥饿12d、15d组个体仅具有部分补偿生长的能力,主要通过增加摄食量来完成其补偿生长。因此,为保证长蛸人工养殖效果,应避免个体饥饿超过9d。(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8年04期)

谢雨欣,张木子,黎明,袁莉霞,李冰[6](2018)在《氨氮胁迫下饥饿和再投喂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液健康、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应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氨氮胁迫下饥饿和再投喂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液健康、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应答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14.36±0.21)g的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对照组人工饱食投喂42 d,试验组饥饿14 d后恢复饱食投喂28 d,2组试验鱼都暴露于5.7 mg/L总氨氮中。结果显示:氨氮胁迫下饥饿14 d后,试验组黄颡鱼幼鱼体质量、头肾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血清溶菌酶活性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和尿酸含量,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氨氮胁迫下饥饿14 d再恢复投喂28 d后,试验组黄颡鱼幼鱼终末体质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但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尿酸和甘油叁酯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头肾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血清总免疫球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头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血清总补体含量和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氨氮胁迫下,饥饿会对黄颡鱼幼鱼的生长及健康造成抑制;饥饿后再投喂,黄颡鱼幼鱼表现出部分生长补偿,血液恶化、抗氧化酶活性和免疫抑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刘龙龙,唐贤明,付成冲,宋志民,王永波[7](2018)在《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处理对豹纹鳃棘鲈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处理对豹纹鳃棘鲈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方法]试验均设置对照组(持续投喂)、处理组S_1F_1(饥饿1 d、再投喂1 d)、S_1F_2(饥饿1 d、再投喂2 d)、S_2F_2(饥饿2 d、再投喂2 d),开展了2种规格豹纹鳃棘鲈幼鱼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生长试验。[结果]试验一S_1F_2、S_2F_2组和试验二S_1F_1、S_1F_2组试验结束时体质量与对照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一各处理组摄食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S_2F_2组摄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饲料转化率显着低于对照组;S_1F_2组摄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而饲料转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试验二各处理组摄食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S_1F_2组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而S_1F_1组饲料转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粗脂肪含量均略低于对照组,水分含量略高于对照组,但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试验一S_1F_2、S_2F_2组与试验二S_1F_1组、S_1F_2组均能够达到完全补偿生长,其补偿生长主要是通过提高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来实现的,在饥饿过程中豹纹鳃棘鲈幼鱼可能首先消耗脂肪作为能量来源。(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杜静雅,穆方申,苗亮,李明云,侯红红[8](2017)在《香鱼Ghrelin基因克隆、表达及饥饿-再投喂后的表达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Ghrelin是一种在动物摄食调控中有重要作用的多肽。为了解香鱼Ghrelin基因序列特征、系统发育、以及其在香鱼摄食调节中的功能,通过RACE-PCR的方式获得香鱼Ghrelin cDNA序列的全长,使用原核表达获得重组表达质粒,并检测了饥饿-再投喂下Ghrelin的表达变化。获得的香鱼Ghrelin cDNA序列全长约646bp,含327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09个氨基酸,预测编码蛋白有长度为20 aa的信号肽。进化树分析显示香鱼Ghrelin和其他鱼类聚成一大支,与鲑形目鱼类进化关系较近。半定量PCR结果显示Ghrelin在香鱼肠和脑中高表达、肝中低表达,其它组织中未检测到表达。将香鱼Ghrelin cDNA转入pET-28a载体进行原核表达,37℃下经IPTG诱导在1h-6h内都有明显的表达,4h时表达量最高,重组蛋白大小约为27kD,SDS电泳检测显示上清和包涵体均有重组蛋白。饥饿-再投喂实验显示在饥饿1d时Ghrelin相对表达量比对照组有轻微的下降,但在之后Ghrelin相对表达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出现了上升,在饥饿4d-7d期间表达上调最为明显,在饥饿7d-1ld期间Ghrelin表达量仍有缓慢升高。先饥饿ld-4d然后恢复投喂后Ghrelin表达量升高,而饥饿7d和饥饿lld然后恢复投喂7天后Ghrelin表达量降低。提示Ghrelin参与香鱼的摄食调节。(本文来源于《浙江省第四届动物学博士与教授论坛、动物学与经济强省-浙江省动物学研究及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17)

李锐鑫,刘泓宇,谭北平,董晓慧,迟淑艳[9](2018)在《饥饿及再投喂处理对草鱼生长、葡萄糖代谢和转运蛋白1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设置持续投喂组(C,持续投喂8周)、饥饿再投喂组(R,饥饿4周+再投喂4周)和持续饥饿组(S,饥饿8周)3个处理组,研究3种不同饥饿处理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血清生化指标、糖原和糖代谢相关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影响,同时在此实验基础上研究草鱼在急性高糖负荷胁迫下的糖耐受能力、糖代谢相关酶和GLUT1的变化规律,旨在阐明草鱼在饥饿及再投喂处理条件下的糖代谢特征。选取初重为(125.35±0.54)g的草鱼,饲养8周后以30 mg/100 g体重的剂量腹腔注射葡萄糖研究其糖耐受能力。结果显示,S组肝糖原和血清的血糖、甘油叁酯含量均最低。饥饿处理对草鱼糖耐受能力影响显着,S组血糖含量在各时间点上显着低于其余两组(P<0.05),肝糖原在6 h达到峰值;饥饿处理对草鱼肝脏糖代谢关键酶影响显着,饥饿处理(S组)诱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PEPCK)活性上升但抑制丙酮酸激酶(PK)和果糖-6-磷酸激酶(PFK)的活性(P<0.05),而饥饿再投喂(R组)后PEPCK、PK和PFK酶活性恢复到持续投喂(C组)处理水平。注射葡萄糖后S组肝脏GK酶活性增幅最大,PK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而R组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饥饿处理对草鱼肝脏和肌肉GLUT1表达影响显着,注射葡萄糖后,除R组肝脏组织外,其余各组草鱼肝脏和肌肉组织GLUT1表达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S组肌肉GLUT1表达量在各个时间点上均高于其余两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饥饿处理下,草鱼可通过消耗肝糖原和甘油叁酯及降低肝脏糖酵解相关酶(PK和PFK)活性和促进糖异生PEPCK酶活性来应对饥饿胁迫,而饥饿处理可诱使GK和PK酶活性上升、促进糖原合成和激活GLUT1基因的表达和转运来缓解草鱼急性高糖负荷,从而提高其糖耐受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乐可鑫,汪元,彭瑞冰,梁晶晶,蒋霞敏[10](2016)在《饥饿和再投喂对虎斑乌贼幼体存活、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究了饥饿胁迫与饥饿后再投喂对虎斑乌贼幼体存活率、生长、行为、肝体比、摄食率以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在室内控制条件下开展了幼体(初始体质量为4.95±0.48 g)的饥饿(0、1、2、3、4、5、6 d)和再投喂(15 d)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饥饿时间对虎斑乌贼的幼体存活率、体质量降低率、肝体比和消化酶活力影响显着.随着饥饿胁迫时间的增加,其存活率、肝体比呈下降趋势,其中饥饿3 d后,存活率开始明显下降,体质量降低率明显增大,幼体出现喷墨、互相残杀等异常行为;4种消化酶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淀粉酶活力以饥饿4 d组最低(0.07±0.02 U·mg~(-1)·prot~(-1));脂肪酶活力以饥饿2 d组最低(18.47±2.07 U·g~(-1)·prot~(-1)),饥饿6 d组最高(57.60±3.98 U·g~(-1)·prot~(-1)),胃蛋白酶活力和胰蛋白酶活力以饥饿5d组(1.98±0.59 U·mg~(-1)·prot~(-1))和饥饿4 d(186.68±20.72 U·mg~(-1)·prot~(-1))最低.饥饿处理结束后,经15 d再投喂,各试验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和摄食率差异显着,幼体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和摄食率均与饥饿处理时间呈负相关;饥饿1和2 d组与对照组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和肝肝体比无显着差异,而饥饿3~6 d组显着低于对照组;饥饿1~2 d组的摄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饥饿6 d组的摄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各组淀粉酶与脂肪酶活力无显着差异,胃蛋白酶与胰蛋白酶活力差异显着,均以对照组最高(胃蛋白酶活力7.06±0.64U·mg~(-1)·prot~(-1),胰蛋白酶活力914.67±26.54 U·mg~(-1)·prot~(-1)),饥饿6 d组最低(胃蛋白酶活力3.21±0.57 U·mg~(-1)·prot~(-1),胰蛋白酶活力660.04±37.92 U·mg~(-1)·prot~(-1)).说明虎斑乌贼的幼体饥饿不可逆点(PNR)为第6天,且不能补偿生长.(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再投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饥饿再投喂对黑鱾幼鱼消化酶活性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设置3个饥饿实验组(S5、S10、S15)及对照组(C组),各实验组饥饿后均恢复投喂5 d.结果显示:(1)饥饿胁迫下,消化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饥饿对淀粉酶活性影响不显着.(2)复投喂5 d后,各饥饿组胃中蛋白酶、脂肪酶活性相对稳定或继续下降;肝脏和肠中蛋白酶S10和S15组迅速回升,脂肪酶活性也呈恢复趋势.(3)各饥饿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等含量显着下降;复投喂后,白细胞及S5、S10组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回升至对照组水平.(4)血糖在饥饿5 d时显着下降,之后基本稳定;总胆固醇和甘油叁酯随饥饿时间延长而升高;总蛋白含量先降后升,白蛋白球蛋白比下降;复投喂后血糖、白蛋白球蛋白比回升.分析认为,黑鱾幼鱼在短期饥饿中,前期主要消耗脂肪,后期动用蛋白质作为维持基础代谢的能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再投喂论文参考文献

[1].丁浪,杨严鸥,姚峰,童驿雯,谢云轶.瓦氏黄颡鱼饥饿后再投喂的生长及转氨酶活性的个体差异[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张怡波,吕慧明,袁子,徐善良,王丹丽.饥饿再投喂对黑鱾幼鱼消化酶活性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9

[3].周凡,线婷,贝亦江,阮贇杰,柯庆青.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大口黑鲈幼鱼补偿生长的影响[J].水产学杂志.2019

[4].李晨晨,朱婷婷,陆游,罗嘉翔,金敏.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虎斑乌贼幼体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消化酶活性、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8

[5].宋旻鹏,汪金海,郑小东.不同饥饿时间和再投喂对长蛸(Octopusminor)生长及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18

[6].谢雨欣,张木子,黎明,袁莉霞,李冰.氨氮胁迫下饥饿和再投喂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液健康、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应答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8

[7].刘龙龙,唐贤明,付成冲,宋志民,王永波.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处理对豹纹鳃棘鲈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8

[8].杜静雅,穆方申,苗亮,李明云,侯红红.香鱼Ghrelin基因克隆、表达及饥饿-再投喂后的表达变化[C].浙江省第四届动物学博士与教授论坛、动物学与经济强省-浙江省动物学研究及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9].李锐鑫,刘泓宇,谭北平,董晓慧,迟淑艳.饥饿及再投喂处理对草鱼生长、葡萄糖代谢和转运蛋白1表达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18

[10].乐可鑫,汪元,彭瑞冰,梁晶晶,蒋霞敏.饥饿和再投喂对虎斑乌贼幼体存活、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再投喂过程中缢蛏MDA含量的变化再投喂过程中缢蛏T-AOC的变化再投喂过程中缢蛏纤维素酶活力...草鱼饥饿48 h及再投喂过程中再投喂期间牙鲆日均氨氮、活性...:饥饿和再投喂后各组肝组织变...

标签:;  ;  ;  ;  ;  ;  ;  

再投喂论文_丁浪,杨严鸥,姚峰,童驿雯,谢云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