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84—安12块S3~4段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沈84—安12块S3~4段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毕殿辉[1]2009年在《沈84-安12块沙叁段沉积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储层沉积学、测井地质学、开发地质学和开发地震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为指导,以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地震、录井、岩心等资料,利用深度开发阶段老油田密井网提供的丰富的动态、静态资料,将层次界面分析、沉积过程分析、测井曲线分析等研究手段应用于辽河断陷大民屯凹陷静安堡构造带沈84-安12块断背斜含油气构造圈闭沙河街组叁段的沉积单元细分与对比、储层沉积特征描述、储层非均质性描述。在S3段地层识别划分出4个叁级层序,建立了研究区统一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146个时间地层单元;在时间地层单元内通过相标志的识别和测井相的研究,确立了研究区扇叁角洲沉积模式,并对扇叁角洲沉积体系内部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总结出7种测井微相模式,利用层序分析法详细剖析了研究区层序地层受构造因素的控制,基准面的升降运动进而影响沉积作用;通过对储层物性、宏观特征进行研究,得出储层具有较强的层间、平面、层内非均质性特征;通过对沉积相、砂体发育影响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进行有利区带预测从而指导加密调整井的部署,为下一步开发决策提供了优选依据。

许国民[2]2002年在《沈84—安12块S_3~4段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针对辽河盆地沈84—安12块储层结构复杂的特点,应用沉积体系分析和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研究本区块储层非均质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高精度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是进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关键性工作,油藏层组划分和对比的精细程度直接决定了对本区储层认识的深度和精度。本次研究应用高精度层序地层方法,建立了沈84—安12块沙河街组S_3~4段的高精度地层格架,识别了2个标志层。 沉积微相研究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基础,研究区有丰富的岩芯资料和测井资料,通过岩石组合、沉积韵律,砂岩粒度分析、沉积构造、古生物遗迹和测井相等沉积学标志,结合古环境背景,确定沈84—安12块S_3~4段为辫状河叁角洲体系,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扇叁角洲(陡坡型)体系,在岩芯和测井组合上可进一步划分为辫状河叁角洲平原沉积组合、叁角洲前缘沉积组合和前叁角洲沉积组合,其中叁角洲平原沉积组合又可识别出辫状分流河道、决口扇、分流河道边部和分流间湾四种微相类型;叁角洲前缘沉积组合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边部和分流河口坝叁种微相。 储层非均质性根据储层描述尺度大小,可区分为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非均质性,宏观非均质性研究是以沉积学为基础,研究砂体纵横向分布模式,砂体内部的结构特征。储层微观非均质性主要研究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本论文主要研究宏观非均质性。研究区宏观非均质性特点为:研究区辫状分流河道砂体以正韵律为主,高孔、渗带在砂体中上部,底部常存在低渗透率钙质夹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较均质的正韵律,下部孔渗高,上部孔渗变小,分流河口坝砂体为复合韵律,砂体内部夹层多。 流动单元的划分主要依据沉积微相类型、岩石粒度中值,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征,孔喉半径大小,研究区可区分为E、G、Pc、Pm4个流动单元,其中E、G单元是本区块主要开采的储油单元,这两种单元在开采过程中剩余油分布有显着差异,E单元下部水淹程度高,上部是剩余油相对富集区,而G单元剩余油呈多段式富集。

张景昆[3]2011年在《大民屯凹陷67-59断块沙叁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及主力油层优选》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储层沉积学、测井地质学、开发地质学和开发地震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为指导,以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地震、录井、岩心等资料,利用深度开发阶段老油田密井网提供的丰富的动态、静态资料,将层次界面分析、沉积过程分析、测井曲线分析等研究手段应用于辽河断陷大民屯凹陷静安堡构造带沈84-安12块断背斜含油气构造圈闭沙河街组叁段的沉积单元细分与对比、储层沉积特征描述、储层非均质性描述。其中具体研究67-59块的微构造特征、沉积微相特征、储层特征、油气分布特征、油水运动的主要特点和规律、剩余油分布特征,复算地质储量、预测剩余油分布、计算剩余油储量,评价小层的产能和注水能力,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规律,预测开发趋势,挖掘油藏潜力,提出综合治理建议或适宜该块的合理措施

张君龙[4]2007年在《沈84-安12块精细储层描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储层沉积学、测井地质学、开发地质学和开发地震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为指导,以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地震、录井、岩心等资料,利用深度开发阶段老油田密井网提供的丰富的动态、静态资料,将层次界面分析、沉积过程分析、测井曲线分析等研究手段应用于辽河断陷大民屯凹陷静安堡构造带沈84-安12块断背斜含油气构造圈闭沙河街组叁段的沉积单元细分与对比、储层沉积特征描述、储层非均质性描述。在S3段地层识别划分出4个叁级层序,建立了研究区统一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146个时间地层单元;在时间地层单元内通过相标志的识别和测井相的研究,确立了研究区扇叁角洲沉积模式,并对扇叁角洲沉积体系内部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总结出7种测井微相模式,利用层序分析法详细剖析了研究区层序地层受构造因素的控制,基准面的升降运动进而影响沉积作用;在“四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适用于研究区储层地质学研究的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及水淹层解释方法,制作了油水识别图版及层内夹层扣除图版,制定了有效厚度划分下限标准;通过对储层宏观、微观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得出储层具有较强的层间、平面、层内非均质性特征;通过储层的全面、系统的研究描述,对其总体特点得出认识后,进行了储层综合评价,并相对分类为Ⅰ、Ⅱ、Ⅲ、Ⅳ四类储层,研究区主要含油层段砂岩组以Ⅲ类储层为主,根据井点综合评价分值,编制了20个砂岩组平面综合评价预测等值图,为下一步开发决策提供了优选依据。

田寅[5]2016年在《沈84边部断块沙叁段单砂体精细解剖及剩余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沈84块已进入高含水期开采阶段。但由于新勘探区块发现的日益困难及石油能源的迫切需求,还要依靠老油田的稳产和提高采收率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储层地质研究向更精细化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老油田的深度开发与挖潜工作,全面、充分地认识储层的宏观、微观特征、注水开发后的变化、油气水动态分布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等油气藏特征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使精细地质研究与油田开发相结合,能够为油田后期开发提供指导作用并达到最终提高采收率的目的。本文综合应用钻井、测井、地震资料及油田动态资料,通过测井解释以及叁维地质建模等核心技术方法,深入开展沈84块边部大井距挖潜区微幅构造分析、沉积微相分析、层位优选、单砂体追踪对比及精细描述等精细地质研究工作,进而明确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及挖潜开发潜力层位,为薄层砂体水平井部署开发提供了良好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单砂体精细解剖是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本文从沉积微相、砂体分布、微幅构造特征、油层分布等多方面,对优选的有利单砂体的油藏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描述,进而明确了研究区的剩余油分布类型及成因特征。结合区块油层动用情况,可对剩余油潜力区进行预测,也为油田进一开展剩余油挖潜工作提供可能性。

赵卓[6]2016年在《沈161块S_3~2亚段油藏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沈161块是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近年来老区开发调整的重要区块,含油目的层位是S_3~2亚段。本文重点分析了区块内发育的油藏特征,以更好研究油藏的开发潜力。本论文以精细叁维地震资料与测井曲线资料为基础,充分收集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起沈161块S_3~2亚段的地层格架,完成了地层划分对比的工作,将S_3~2亚段地层划分为4个油层组,26个砂岩组和58个小层。结合现有资料,采取井震结合、静态与动态开发资料相结合等方式,开展了构造叁维精细解释。全面分析了沈161块S_3~2亚段的构造特征,共解释了全区8条断层,分为呈近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类,其性质均为沙叁期正断层。采用沉积微相研究技术,结合测井相模式分析,开展了沈161块扇叁角洲前缘的沉积微相的完善,完成了相对应的沉积微相,精细刻画其砂体分布特征。在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及非均质性研究叁个方面综合研究了沈161块的储层特征,发现储层质量与沉积微相关系紧密,整体属于低孔低渗,并具有较强的储层非均质性特点。最后,对沈161块内的油藏特征展开研究,包括油藏的温度压力系统、油层分布特征、油水分布规律及油藏类型。本文深化了沈161块的油水分布规律及油层分布特征,为促进老油田开发中后期的调整稳产和储量研究提供详实的地质依据。

安益辰[7]2011年在《鄯善油田储层特征》文中提出本文研究采用储层地质学、现代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储层评价及储层反演等理论和方法,以岩心、测井、钻井、测试分析资料为基础,对鄯善油田七克台组和叁间房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储集空间特征、沉积体系及储层分类及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镜下鉴定资料、录井资料以及岩心资料表明:叁间房组上部以中细砂岩为主,下部以中粗粒砂岩及砂砾岩为主。成分、结构成熟度总体较低,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低。七克台组以粉-细砂岩为主,成分结构成熟度低。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是目的层成岩过程中致密化的主要作用,并伴随有不稳定组份溶解作用、压实压裂作用及构造破裂作用等能够提高孔隙结构组合特征的成岩作用。储集空间类型有原生孔隙,也有次生孔隙及裂缝,目的层的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和裂缝为主。原生孔隙以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次生孔隙主要为粒间和粒内溶孔,以及粒间孔和粒内溶孔的组合。此外还有晶间孔、铸模孔,以及构造缝、微裂缝等。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从沉积构造、沉积韵律及测井相研究入手,对目的层沉积相和沉积微相进行了划分,分析了目的层各单砂层的空间展布规律。通过建立储层属性模型,得到了孔-渗关系模型,继而对其粗化后为油藏数据模拟打下基础。通过对鄯善油田低渗透储层地质单因素分类,将目的层油层以好、中、差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对研究区452口井进行了油层分类评价。

参考文献:

[1]. 沈84-安12块沙叁段沉积特征研究[D]. 毕殿辉. 大庆石油学院. 2009

[2]. 沈84—安12块S_3~4段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 许国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2

[3]. 大民屯凹陷67-59断块沙叁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及主力油层优选[D]. 张景昆. 东北石油大学. 2011

[4]. 沈84-安12块精细储层描述[D]. 张君龙. 大庆石油学院. 2007

[5]. 沈84边部断块沙叁段单砂体精细解剖及剩余油研究[D]. 田寅. 东北石油大学. 2016

[6]. 沈161块S_3~2亚段油藏特征研究[D]. 赵卓. 东北石油大学. 2016

[7]. 鄯善油田储层特征[D]. 安益辰. 东北石油大学. 2011

标签:;  ;  ;  ;  

沈84—安12块S3~4段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