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壮语和泰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壮语,泰语,泰国,德保,暹罗,核心,曼谷。
壮语和泰语论文文献综述
周艳鲜[1](2018)在《壮语与泰语谚语中的“雨”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古老农业民族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当"雨"被赋予人类情感内涵,它成为一种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文学意象,当"雨"意象饱含原始先民的精神寄托,它变成一个被崇拜的神灵之物,反映着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壮泰民族有大量与雨相关的谚语,在描述性气象谚语中,"雨"是一种自然物象;在隐喻性谚语中,"雨"是一种隐喻意象;而在反映民间信仰与宗教仪式的谚语中,"雨"变成了一种自然崇拜。壮语与泰语谚语中的"雨"意象研究拓展了文学作品中"雨"意象研究的视角,为壮泰民族民间口述文学的比较研究提供可借鉴的个案。(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秦春草[2](2018)在《泰语和壮语分类词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泰国中部曼谷方言、北部清迈方言和中国广西北部东兰壮语、南部崇左壮语的分类词作为研究对象。以Aikhenvald(2000)对分类词的研究理论为基础框架,结合田野调查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语料,通过翻阅部分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泰语和壮语的分类词作了系统的分析和对比研究,主要探讨了泰语和壮语分类词的语义系统和句法功能。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二和第叁章是本文的主体。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分类词的理论研究,壮语和泰语分类词的研究现状,语料来源以及课题的创新点和课题的研究意义;第二章,泰语和壮语分类词的语义系统对比,该章节中总共有叁个小节,分别是泰语分类词的语义系统、壮语分类词的语义系统和泰语、壮语语义系统的对比。大体将泰语和壮语的分类词按照“人类分类词”、“动物分类词”、“植物分类词”和“无生事物分类词”来加以分类,并对这几大类别的分类词进行系统地举例和说明并在第叁小节中做了对比;第叁章,泰语和壮语分类词句法功能的对比,该章节中总共有叁个小节,分别探讨了东兰壮语和崇左壮语的分类词的句法功能、泰国曼谷方言和清迈方言分类词的句法功能并在第叁小节中对壮语和泰语分类词的句法功能做了对比分析。第四章,结语,总结了壮语和泰语分类词在语义系统和句法功能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本文得到的初步结论:语义系统上,泰语和壮语的分类词基本都能按照人类、动物、植物和无生事物来加以分类。对于人的分类词,壮语和泰语中都有厌恶情感的分类词。在泰语中,由于国家制度有别于中国,泰语在人的分类上有君王和僧人专用的分类词,动物的类词上也分民间饲养和皇家饲养。对于无生事物,泰语中还有鬼神的分类词。在句法功能方面,壮语不论实指还是非实指都习惯性地使用名-分类词来引导名词,而且壮语的分类词有蕴含共性和多层分类现象,这几点在泰语中是不存在的。而泰语和壮语分类词的共同点是分类词可单独使用,也有前缀化功能,还能作为定语标记。(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余茵,朱懋璟[3](2017)在《上林县塘红乡壮语与泰国南部泰语核心词对比研究(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斯瓦迪士200核心词作为研究基础,结合田野调查材料及文献材料,将塘红乡壮语的核心词与泰国南部泰语核心词从动植物类、动作和直觉类及其他类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语言在语音发音形式和词义上的异同,并揭示造成异同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7年23期)
余茵,朱懋璟[4](2017)在《上林县塘红乡壮语与泰国南部泰语核心词对比研究(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塘红壮语属于壮语北部方言中的红水河土语,其与泰国南部方言在语音的发音形式和词义上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以斯瓦迪士200核心词作为研究基础,结合田野调查材料及文献材料,将塘红乡壮语的核心词与泰国南部泰语核心词从自然事物类、身体部位类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语言在语音发音形式和词义上的异同,并揭示造成异同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7年22期)
赵民威[5](2013)在《壮语和泰语名量词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壮语和泰语同属汉藏语系,是亲属语言。这两种语言中拥有发达的名量词,同时其亲属关系决定了它们的量词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壮泰语名量词的异同可以从名量词的来源、类型、语法、感情色彩这四个方面来比较探讨:由名词转变而来、由动词演变而来、壮语名量词大部分借用汉语、泰语名量词大部分引用英语等方面论述壮泰语名量词的来源;其次对壮语和泰语的类型进行比较,探讨壮语和泰语名量词次范畴的分类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壮语和泰语名量词的发展状况,同时比较壮泰两个民族吸收外来词的方式;再次,分别从重迭形式、结构形式、词组的词序这些方面展开比较壮泰语名量词语法方面的异同;最后从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这叁类来比较壮泰语名量词的感情色彩。(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3-04-01)
薄文泽[6](2012)在《泰语壮语名量词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泰语和壮语名量词在各类体词性向心结构中的分布和语法作用,考察其异同。研究表明:泰语名量词表类别和表单位的两种功能在分布上是分开的,而壮语则不分开,其原因在于两种语言历史发展层次的不同。(本文来源于《民族语文》期刊2012年04期)
冯俏[7](2012)在《天等进结壮语与泰语核心词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词是语言中最基本、也是最底层的词。论文以斯瓦迪士(M.Swadesh)《一百词修订表》(下文称《核心百词表》)所收录的一百个核心词作为研究基础,运用对比语言学、词义学、文化语言学等相关语言学的理论,结合实地调查所得材料和相关文献材料,对天等进结壮语和泰语的核心词进行共时比较研究,详细描写每一核心词词条的语音形式和词义,分析它们在语音形式和词义上的异同,并揭示造成差异的原因。全文由八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缘起、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价值、语料来源以及进结壮语和泰语的语音系统等。第二章至第七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按义类对一百个核心词中的身体部位类、动植物类、自然事物类、动作知觉类、性质状态类、其他类进行讨论,列出它们的语音形式,分析它们是否对应,并重点详细描写它们的词义,考察它们之间词义的异同。第八章为结语,总结全文。(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2-04-01)
黄庭广[8](2011)在《德保壮语与清迈泰语稻作词汇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和泰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学术界有观点认为,古代百越民族活动的地带是中国栽培稻的发源地,百越先民是中国栽培稻的最早驯化者,已有不少学者从语言学、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等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现今的壮族和泰族虽分隔两地,并已经分化成两个不同的民族,但是他们仍是传统的稻作民族,在语言和文化上仍表现出高度的相似,语言方面尤为明显。本文主要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相关理论对德保壮语和清迈泰语的稻作词汇进行探讨。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对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并对研究状况、意义、研究方法和步骤做简要介绍;第二章,分析与稻作文化相关的地理词汇,并对其内涵进行探讨;第叁章,结合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其他侗台语词汇对农业生产工具、水利设施词汇进行分析探讨;第四章,从对农务词汇的分析中看壮泰民族稻作农业的发展;第五章,分析相关动植物词汇,探讨这些动植物词汇对壮泰民族的影响;第六章,总结这些稻作词汇相似、相同、相异的原因,从中看出壮泰民族同源异流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1-05-01)
周国平[9](2008)在《新灵壮语和曼谷泰语同源词(名词)的词义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新灵壮语和曼谷泰语之间的同源词(名词)为比较对象,运用词义学、词汇学、对比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理论,考察和归纳它们之间的词义差异情况,分析导致这些同源词(名词)词义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从总体上看,新灵壮语和曼谷泰语同源词(名词)词义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1)上位词(统称)与下位词(专称)的差异;(2)指称对象的范围差异;(3)指称对象的内涵差异;(4)词义发展演变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壮泰语言分化之后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章绪论本章简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缘起;国内外本课题研究的现状;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研究所使用的语料;本文使用的几个重要名词术语;新灵壮语和曼谷泰语的语音系统。第二章新灵壮语和曼谷泰语同源词(名词)之间的词义差异本章论述新灵壮语和曼谷泰语同源词(名词)词义之间的差异情况。第叁章新灵壮语和曼谷泰语同源词(名词)词义差异的原因分析本章论述导致新灵壮语和曼谷泰语同源词(名词)词义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第四章结语(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08-04-01)
韦景云[10](2007)在《壮语■jou~5与泰语ju■~5的语法化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壮语和泰语同属汉藏语系侗台语族语言。壮语■jou5和泰语ju■5虽是同源,都能用做动词或介词,与汉语"在"意义相当,但是二者的语法化趋势却截然不同,即泰语ju■5具有"进行体"、"持续体"的语法化特征,壮语■jou5则没有。而泰语ju■5的语法化特征又能从中古汉语"在"的助词用法中得以反映。泰语ju■5的语法化特征应是包括壮语■jou5在内的早期侗台语的语法特征之一。只因壮语■jou5深受汉语影响,被迫与汉语"在"的语法趋同,远离汉语影响的泰语ju■5则仍保留着古侗台语的语法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6期)
壮语和泰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泰国中部曼谷方言、北部清迈方言和中国广西北部东兰壮语、南部崇左壮语的分类词作为研究对象。以Aikhenvald(2000)对分类词的研究理论为基础框架,结合田野调查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语料,通过翻阅部分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泰语和壮语的分类词作了系统的分析和对比研究,主要探讨了泰语和壮语分类词的语义系统和句法功能。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二和第叁章是本文的主体。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分类词的理论研究,壮语和泰语分类词的研究现状,语料来源以及课题的创新点和课题的研究意义;第二章,泰语和壮语分类词的语义系统对比,该章节中总共有叁个小节,分别是泰语分类词的语义系统、壮语分类词的语义系统和泰语、壮语语义系统的对比。大体将泰语和壮语的分类词按照“人类分类词”、“动物分类词”、“植物分类词”和“无生事物分类词”来加以分类,并对这几大类别的分类词进行系统地举例和说明并在第叁小节中做了对比;第叁章,泰语和壮语分类词句法功能的对比,该章节中总共有叁个小节,分别探讨了东兰壮语和崇左壮语的分类词的句法功能、泰国曼谷方言和清迈方言分类词的句法功能并在第叁小节中对壮语和泰语分类词的句法功能做了对比分析。第四章,结语,总结了壮语和泰语分类词在语义系统和句法功能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本文得到的初步结论:语义系统上,泰语和壮语的分类词基本都能按照人类、动物、植物和无生事物来加以分类。对于人的分类词,壮语和泰语中都有厌恶情感的分类词。在泰语中,由于国家制度有别于中国,泰语在人的分类上有君王和僧人专用的分类词,动物的类词上也分民间饲养和皇家饲养。对于无生事物,泰语中还有鬼神的分类词。在句法功能方面,壮语不论实指还是非实指都习惯性地使用名-分类词来引导名词,而且壮语的分类词有蕴含共性和多层分类现象,这几点在泰语中是不存在的。而泰语和壮语分类词的共同点是分类词可单独使用,也有前缀化功能,还能作为定语标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壮语和泰语论文参考文献
[1].周艳鲜.壮语与泰语谚语中的“雨”意象[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
[2].秦春草.泰语和壮语分类词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18
[3].余茵,朱懋璟.上林县塘红乡壮语与泰国南部泰语核心词对比研究(二)[J].文教资料.2017
[4].余茵,朱懋璟.上林县塘红乡壮语与泰国南部泰语核心词对比研究(一)[J].文教资料.2017
[5].赵民威.壮语和泰语名量词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
[6].薄文泽.泰语壮语名量词比较研究[J].民族语文.2012
[7].冯俏.天等进结壮语与泰语核心词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
[8].黄庭广.德保壮语与清迈泰语稻作词汇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
[9].周国平.新灵壮语和曼谷泰语同源词(名词)的词义差异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
[10].韦景云.壮语■jou~5与泰语ju■~5的语法化差异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