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短语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及意义

动量短语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及意义

杨娟[1]2004年在《动量短语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及意义》文中指出动量词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等的数量单位的词。动量词与数量词组成动量短语来标记动作行为等的量。动量短语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不是单一的,在句法结构中可作主语、宾语、定语、谓语、状语、补语。对于每一词类来说,句法位置都有典型、非典型之分,从典型到非典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典型性受到很多因素制约:词类的语法功能、语义特点、句法位置的语法意义、人类的认知特点等。 本文在对106万字语料进行统计的基础上,结合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动量短语与不同句法位置相互选择、结合的情况,得出动量短语句法位置的典型性呈补语>状语>定语>主/宾语>谓语顺序排列。动量短语进入各不同句法位置的语法意义不同,表现为进入各不同句法位置的动量短语的语法意义与各句法位置的语法意义趋同。句法位置同时还赋予各位置上的动量短语以不同的形式。 本文还着重比较了动量短语分别位于状语及补语位置所形成的两个句法结构V_1XQ_动与XQ_动V_2,通过对两个句法结构中XQ_动及V_1与V_2的比较,得出这两个句法结构分别与人类的两种认知结构——功效范畴和对比范畴相对应。

蔡颖[2]2012年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V+X+Q_动”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V+X+Q_动”结构是现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量的一个重要表达形式,由动词、数词和动量词组成,其中数词与动量词组合,称之为“动量短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V+X+Q_动”结构里动词和动量词的选择搭配以及“V+X+Q_动”结构与名词性词语同现时的语序位置,是留学生学习和掌握“V+X+Q_动”结构的重点和难点。以往也有很多研究涉及或触及了此结构,但大多重视该结构形式的探讨而忽视形式、语义和语用相结合的研究,且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现实语料出发,运用语义特征分析、偏误分析等理论方法,对“V+X+Q_动”结构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同时对留学生使用该结构时产生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本文的研究共分四章,每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阐述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对以往关于“V+X+Q_动”结构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概述,介绍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说明了本文的语料来源。第二章:“V+X+Q_动”结构研究。文章主要从句法、语义和语用叁个层面对“V+X+Q_动”结构进行研究。句法层面上,主要对动量词的分类、动量词对数词的选择情况以及“V+X+Q动”结构的句法特点进行了说明。语义层面上,主要探讨动量词与动词的语义互选关系和“‘V+X+Q_动和X+Q_动+V’”结构的语义差异。语用层面上,主要讨论“V+X+Q_动”结构的语用功效及“V+X+Q_动”结构与NP共现时“V+NP+X+Q_动”和“V+X+Q_动+NP”两种形式的使用条件。第叁章:“V+X+Q_动”结构偏误研究。文章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语料库中的223个使用“V+X+Q_动”结构的句子进行了偏误分析,总结出“V+X+Q_动”结构的偏误类型。并在以往偏误研究的基础上,对产生偏误的原因作了进一步探究。第四章:“V+X+Q_动”结构的教学策略。文章首先阐述了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进行该结构教学时应遵循的教学原则。然后提出了在进行“V+X+Q_动”结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语义教学和语用教学等方法。

郭姝慧[3]2004年在《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借鉴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借助认知解释和构式语法的观点,结合结构主义的分布、变换等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中几种主要的致使句式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缘起,本选题的触发是为了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致使范畴是语言中一个重要的句法语义范畴。绪论对国内外致使范畴的研究概况作了一定的介绍,梳理了关于致使结构的一些基本概念(致使结构、致事、役事、致使事件、被使事件、命题性致事、个体性致事等等),明确了致使结构本质上是双事件的结构,致使事件和被使事件是构成致使结构的基础。绪论还分析了世界语言致使表达的主要形式(形态型致使结构、词汇型致使结构、分析型致使结构)以及与致使表达相关的语义参项,然后参照世界语言致使结构的叁大类型,对汉语相应的致使结构做了一个大致的划分和归类,确定了本文研究的主要致使句式:结果谓词致使句、“使”字致使句、“得”字致使句和倒置致使句四大类。对这四种句式的具体研究策略主要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既从动词出发,也从句式出发。 第二章是对结果谓词句的研究,结果谓词句的致使义主要来自句中动词。本章比较全面地考察了结果谓词句中出现的致使动词,并确定了致使动词的派生性特征。结果谓词句中的致使动词分两类,一类是可以记录在词典中的,一类是临时活用的,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动词正在不断增加中。并不是所有的结果谓词句都可以变换为“使”字句。结果谓词句的役事成分如果是领属性短语,当它变换为“使”字句的时候,有可能构成一种双层致使结构。 第叁章研究“使”字句。首先确定了“使”字句中“使”的动词性身份,“使”字单纯表示致使概念,我们认为“使”字句中的役事和结果一起构成被使事件作“使”字的宾语;本章详细分析了来华留学生的一些错误的“使”字句例句,结合本体研究作出了相应的解答;本章还讨论到“使”字句和“把”字句的细微差别。本质上讲,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分析型致使结构,有着不同的句法构造和语义构造,因此虽然有一些“把”字句和“使”字句可以互相置换其中的“把”字和“使”字,但并不能五条件地置换。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得”字致使句的问题。“得”字致使句中的“得”前V不一定是本文所说的致使动词,句子的致使义是整个句式带来的。我们通过能否变换为“把”字句确定了“得”字致使句的范围;按照“NP1+V+得+NP2+VP”致使句中VP的指向情况,我们这一格式分化为叁类:VP指向V,VP指向NP1,VP指向NP2。采用显着度和距离象似原则解释了VP指向V或者NP1这种类型的句子少见的原因;文章还讨论了“歧义‘得’字致使句”,尤其对朱德熙先生经典歧义句的叁种理解,再一次运用显着度原则和距离象似原则给予了解释。 第五章着力研究了倒置致使句。这种句子中的动词本身并不带有致使意义,致使意义是由句式带来的。因此,本文按照倒置致使句结果成分的不同,将其分为以下四类:结果成分为时量短语的、结果成分为动量短语的、结果成分为周遍义数量短语的、结果成分为金钱数量短语的。本章逐一分析了倒置致使句的句法制约条件、语义(语用)制约条件以及话语信息制约条件:倒置致使句的致事可以选择多种参与者角色,但其役事只能由施事充当,而且倾向于使用代词性的词语;倒置致使句的结果论元是必备的,必须由数量短语充当;此类句式单独来看,一般具有卜受损〕的特征;倒置致使句的结果成分不管由哪种数量短语充当,这种数量必须是说话人主观评价的大量;倒置致使句目前是一种低频句式,致使关系的具体解释要依赖于一定的话语信息,但致使关系是句法结构本身可以控制的。最后,本章简单探讨了“动+了”倒置致使句与其他致使句式如述结式带宾句、“动+得”倒置致使句的一些共性特征。

张建[4]2007年在《现代汉语双宾句的典型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的双宾句,学者们虽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大多集中在具有给予义双宾句的研究上,或者是先入为主的首先认定某类句式是双宾句,然后再对其进行研究,却忽略了究竟什么是双宾句,它在句法上和语义上有什么特点,双宾句划分的标准是什么这些根本的问题,对汉语中的各种类型的双宾句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本文拟解决这些问题,具体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章从共时,历时以及使用的理论方法,如配价,生成语法,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类型学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回顾了汉语双宾句式的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归纳出汉语双宾句的形式特点通常是一个动词后面带两个名词性论元,这个动词能分别和两个宾语构成单宾结构,整个双宾结构在结构层次上为谓语动词先和间接宾语构成动宾结构,这个结构再和直接宾语构成动词结构,语义特点为通过动作行为使其后面的两个宾语之间领属关系发生变化,对汉语双宾句以动词语义特征为视点进行重新分类,然后从语义功能的角度探讨了动词句后面数量短语的句法属性,认为它们从语义上是表示汉语谓词性成分数量特征的一种手段,所以本质上是陈述的,而不是指称的,因此从句法上看并不是宾语。第叁章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重点讨论了双宾句的“典型性”问题,具体分为句式之间的典型性问题,如狭义给予类和告使类、置放类双宾句之间的典型性差异。句式内部的典型性问题,如狭义给予类双宾句内部的典型性问题,同时严格遵循形式和意义一一对应的原则,即最典型的双宾句在句法和语义上有什么特点,不太典型的双宾句在句法和语义上有什么特点,最不典型的双宾句在句法和语义上有什么特点,最后从方言和近代汉语的角度证明结果类双宾句靠近“动—宾—补”这种语序。第四章把双宾句放在更大的语法单位——篇章中,发现在静态,抽象状态下以双宾形式存在的句式由于篇章语境的制约,在动态,具体的状态下更多的表现为单宾句式,并且这种转化的能力由于双宾句的典型性制约而存在差异,表现为典型的双宾句在篇章中不但分布的数量较多,而且更容易转换成单宾句,同时还考察了在句法上是双宾形式的“NV他O_直”格式中的“他”虚化后在句式语义上有时表现为单宾形式的机制。第五章在掌握了约五十种语言的有关双宾句语言材料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SVO型、SOV型、VSO型叁种语序类型中双宾句的优势语序类型,宾语的标记模式等,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距离—标记”对应规律对双宾句的优势语序类型进行了解释,并对刘丹青(2001)关于双宾句功能解释的优势序列进行了重新排列。

侯冬梅[5]2006年在《“洗一次”的句法属性及其相关的语法分析方法》文中指出学术界一直对“洗一次”句法属性的认定存在分歧,多数人认为是述补结构,而朱德熙先生却认为是述宾结构。朱德熙先生用平行分析法来确定句法结构的属性,这种分析方法和原型理论在背后是相通的。本文用朱德熙先生在理论与实践上一贯倡导的典型结构的平行分析法重新分析了该句法结构的属性。分析了朱德熙先生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并对朱德熙先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解释。最终得出了“洗一次”是述补结构的结论。 同时对存在争议较大的“洗一次”的变式“一次+NP”的结构类型进行了分析,根据NP的语义特征把“一次+NP”结构分为两种类型。并对动量短语作定语问题作出了解释,最终认定动量短语作定语是动量短语的特殊用法,既不能看作是动量短语转化为临时名量短语,也不能看作是动量词和名量词的兼类。

王素君[6]2009年在《“MvP+VP+NP”结构中MvP的语义、语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动量短语前置是个复杂的语法现象,本文选取该现象的一个具体结构“MvP+VP+NP”,深入探究该结构中MvP的语义、语用特点。在该问题的探究上我们以叁个平面理论作指导,立足语料,分析MvP的形式特点,根据MvP的分布特点,将该结构划分为Ⅰ类形式和Ⅱ类形式。然后在句法形式分析基础上深入探究MvP的语义特点,关注两类形式中MvP的数量意义体现及该结构中MvP的主观量问题,认为Ⅰ类形式中的MvP体现的主要是明确的数量意义,而Ⅱ类形式中的MvP各有特点:Ⅱ1a类形式中的MvP在数量意义上弱化而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短时和快捷的意义,Ⅱ1b类通过不确定的虚指形式弱化数量意义来强调计时的短暂,Ⅱ1c类MvP的重迭形式真实地复制了动作进行的方式和情状,恰与其状语位置的句法意义相契合,其数量意义体现不是很明显;Ⅱ2类否定句式中MvP多表示的是一种任指(遍指)的意义。此外我们还探究了MvP的主观量问题,尤其是Ⅱ1a类形式中MvP主观小量的评价。在“MvP+VP+NP”结构中MvP的语用特点分析上,我们重点关注MvP的焦点、MvP与主观-客观、MvP的语用功能等问题,分析MvP的焦点特性,MvP的主观有意和MvP的语用形象性。前人在动量短语前置问题探究上总是从宏观的视角进行研究,而本文立足微观视角,在语料分析基础上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融入自己的理解,探讨MvP的语义语用特点,意在使人们对动量短语前置的复杂现象有个深刻的认识,同时希望能为人们以后在该问题的研究上提供借鉴和帮助。

隋娜, 胡建华[7]2016年在《动词重迭的句法》文中提出汉语的动词重迭形式在分布上表现出诸多限制,比如,动词重迭式不能出现在关系小句内,加"的"不能转指,不能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等。本文认为动词重迭是一种句法操作。在句法推导中,动词重迭式基础生成于表体貌的句法节点Asp位置,在LF层需提升到Mood或Modal位置得到解读。动词重迭结构中所合并的空功能性成分Mood或Modal,其所携带的[+Mood]或[+Modal]特征需要得到确认,满足特征确认条件。如果特征确认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或者动词重迭式在局部区域内得不到情态或语气解读,相关结构就会不合法。与动词重迭不同,汉语的形容词重迭是在词库中完成的,因此形容词重迭与动词重迭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赵国军[8]2008年在《现代汉语变量表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量范畴有关的问题已成为近年来汉语语法界研究的热点,表现在研究文献中量的名称层出不穷、学者们对主观量的持续关注、涉及量的文献大批出现等。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量的定义含混不明,二是缺乏对量的系统性及其次范畴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量的系统,并据此从句法的角度,以具体个案考察的形式探究现代汉语表达中量的次范畴之间的转变,同时,也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一些汉语语法现象。全文正文部分共六章,前五章着眼于句法结构中的量,最后一章从变换(也可看作篇章)的角度看句法位置对量的表达的影响。其中,第一章到第四章研究量类之间的转化,第五章讨论量值的变化,第六章则看表量形式在不同句法位置变换时表量情况的变化。绪论部分首先概略地考察了语言中的范畴以及与量范畴有关的基本问题,接着对现有的量范畴研究情况作了较详尽的综述,指出了主要的不足和问题,然后交代了研究思路、方法和原则,说明了语料来源。第一章首先梳理了经常使用的“量”、“数”及“数量”等概念,然后尝试建立了量的系统,最后概括地说明量的次范畴之间的变化。在量的系统方面,大体上分为量类次系统和量值次系统。其中,量类次系统又基本量类和派生量类,量值包括量的大小、界限、序列和比例。对某一个特定的量定性,可以从量类或量值角度,也可以同时从这两方面进行,现有研究及未来发现的各种量都可以纳入其中。量的转化或称“变量、量变”,是指量的不同次范畴之间的变化。第二章探讨物量与动量的转化。表物量、动量和性状量的典型形式分别是:名词及数量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名量词(如“个”)和动量词分别是物量和动量的计量单位,也是名量和动量的标记,其通常的句法功能是与数词构成数量短语修饰或限定名词、动词。“动量词+名词”、“名量词‘个'+动词”多数情况下不能组合为语法结构,但前面有适当的动词时会形成合乎语法的格式,因而可以从叁个主要成分的来看待这些格式,这是本文采用的一个不同于直接成分分析法的思路和方法,与目前构式语法实际运用的分析思路相同。本文认为,“动词+动量词+名词”(V+Ld+N,如“进一趟城”)格式中存在着物量的动量化;而“动词+名量词‘个'+动词”(V+(一)个+VP,如“来一个不辞而别”)格式中存在着动量的物量化。第叁章讨论物量、动量与性状量的转化。通过采用与第二章相同的思路分析“V+(一)个+AP”(如“图一个方便”)格式、“程度副词+动词+动/名量短语+(名词)”(“Adv.+V+L_DP/L_NP+(NP),很喝了几口(水)”)形式,我们认为,这两个格式中存在性状量的物量化和动量的性状量化。第四章讨论的是时间量与物量之间的转化,分析的个案是含有表时段的词语T的“V+(了)+T+(的)+NP”(如“看了两小时的书”)。第五章量值的变化,主要是量的大小和量的比例变化。对前者,考察了倚变关系结构“越A越B”中量的大小变化的特点;对后者,考察了数量比例结构(如“一间屋子住叁个人”)中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第六章,物量、动量和性状量词语的基式和变式(重迭形式)在不同句法位置变换时,表量情况的变化,句法位置的变化影响或制约量的表达。结语部分对全文作了简要总结,并指出了本文尚存的问题与不足。

李教昌[9]2018年在《怒江傈僳语参考语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怒江傈僳语为研究对象,借鉴参考语法倡导的语言描写分析原则,综合运用现代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兼顾传统语法的研究范式,对怒江傈僳语的共时语法结构及其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描写与分析。全文共分十章。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怒江地理与人口分布,傈僳语使用状况,对国内外傈僳语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与评述,并交代本文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等。第二章怒江傈僳语语音系统。描写怒江傈僳语的声、韵、调系统以及音节结构类型;归纳傈僳语中的音变现象。重点分析辅音、韵母和声调的特点;对音节结构的类型和特点加以总结;对变调、合音、连读变调等音变现象进行分析与描写。第叁章怒江傈僳语构词法。重点分析复合式、重迭式和附加式合成词的结构关系、语序语义类型,并对主要的构词词缀作些合理的解释。第四章怒江傈僳语实词。对傈僳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象声词等七类实词,进行详细描写分析,全面挖掘这些词类的语法特征,为句法分析奠定基础。着重研究分析了名词的词缀、“性”范畴;动词时体、动态、重迭、名物化以及助动词的语法化问题;形容词的名物化、动词化和重迭式;代词的重迭和引申用法;数词的概数表示法;量词的计量兼表性状及色彩意义;象声词的构成及句法功能。第五章怒江傈僳语虚词。对傈僳语副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四类虚词,进行逐个地分析与描写。详细描写副词的类别及语法功能;各种助词在连接不同语法成分、语法结构时的语法功能及其隐现对语义表达的影响;连词在句法结构中的作用;虚词前置后置所表现出的类型学特征等。第六章怒江傈僳语短语。侧重描写并列、修饰、宾动、述补、主谓等五种傈僳语基本短语结构类型以及几种特殊短语,如量词短语、助词短语、方位短语、同位短语、连动短语等,并对这些特殊类型的结构关系归属作出鉴定。第七章怒江傈僳语句法成分。对主、谓、宾、定、状、补、中心语及独立语等8类句法成分进行细致梳理与描写分析,对句法成分的正常语序和移位变化,运用语法化、类型学等观点给予合理解释。第八章怒江傈僳语单句。以句型和句类划分法对傈僳语单句进行描写。研究分析了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名词性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等主谓句,以及无主句、省略句和独词等非主谓句。第九章怒江傈僳语句类。本章从形式、语义的角度对傈僳语的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句类进行描写分析。重点探讨语气助词在四类语气句中的作用。第十章怒江傈僳语几种句式专题研究。对傈僳语中几种特殊句式结构,如比较句、被动句、话题句、存现句、判断句和连动句等进行专题探讨,对这些句式的语义、句法、表达特征进行了微观的描写和分析。第十一章结语。作为全文的结尾,主要对研究的观点和研究发现进行总结,确立了未来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通过描写分析,我们对怒江傈僳语的语法特点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怒江傈僳语的句法结构基本成分的顺序为SOV,基本语序类型表现为方式副词前置于动词,程度副词前置于形容词,否定副词前置于动词、形容词,助动词后置于动词。名词性短语的语序类型表现为中心语名词后置于修饰语名词,领属定语前置于中心语,形容词前置于中心语,指示词后置于中心语,量词短语后置于中心语。此外,动词、形容词中无自动、使动的形态变化,但处置句式发达。差比句的语序类型为比较基准后置于中心语。限制性关系从句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描写性关系从句只能前置。在句法结构形式中,怒江傈僳语突显话题优先,话题的结构与功能复杂。从以上语法特点来看,怒江傈僳语不仅具有藏缅语类型学的特点,还有许多不同于藏缅语的个性特点,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邵丹[10]2009年在《现代汉语“一+借用动量词+VP”句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句式语法、功能语法、生成语法、语义特征、框架语义、隐喻转喻认知机制、意象图式理论、篇章语用理论、主观性、工具范畴等多种理论和方法,第一次全面、深入、系统地探讨现代汉语“一+借用动量词+VP”这一特殊句式,从而在句法、语义、语篇等各个方面,得出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认识。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的对象、意义、范围、理论背景和方法,并对语料的来源做了说明。第二章,“一+借用动量词+VP”的句式语义。以句式语法理论为依据,通过运用提问测试法、句式对比变换等方法,首次将该句式的语义界定为“瞬时事件句”,即,表示一个短时间内爆发的涉及结果或变化的动态事件过程,从而将现有研究中“对比”、“快速”、“表结果”等诸多分散的语义特征纳入到一个宏观的、整合的系统背景之中。第叁章,工具性和变化性。首先,运用句式比对、管辖约束等理论,证明“一+借用动量词”是一个表示工具义的外围论元。其次,运用空间理论和隐喻理论揭示句式中核心动词VP的语义引申途径,即:物理空间位移——心理空间位移(心理变化)、外部空间位移——内部性质位移(状态变化)。第四章,“一+借用动量词+VP”结构的主观性。首先,从句类、视角、模态、情态、标记等篇章角度,解析句式的主观性。其次,以主观性理论为基础,突破主观大量、小量之争,提出句式原型主观义是超预期,即事件的发生超出说话人的心理预期。第五章结语。归纳整理本文的研究价值,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动量短语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及意义[D]. 杨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V+X+Q_动”结构研究[D]. 蔡颖. 沈阳师范大学. 2012

[3]. 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D]. 郭姝慧. 北京语言大学. 2004

[4]. 现代汉语双宾句的典型性研究[D]. 张建.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5]. “洗一次”的句法属性及其相关的语法分析方法[D]. 侯冬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6]. “MvP+VP+NP”结构中MvP的语义、语用问题研究[D]. 王素君. 吉林大学. 2009

[7]. 动词重迭的句法[J]. 隋娜, 胡建华. 当代语言学. 2016

[8]. 现代汉语变量表达研究[D]. 赵国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9]. 怒江傈僳语参考语法[D]. 李教昌. 上海师范大学. 2018

[10]. 现代汉语“一+借用动量词+VP”句式研究[D]. 邵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标签:;  ;  ;  ;  ;  

动量短语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