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溶质运移论文_吴军虎,任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溶质运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溶质,土壤,水分,不确定性,方程,入渗,红壤。

土壤溶质运移论文文献综述

吴军虎,任敏[1](2019)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作土壤改良剂对土壤溶质运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 cellulose,HPMC)是一种潜在的土壤改良剂,加入土壤中后具有明显的减渗效果,对缓解黄土高原水土养分的流失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在土壤中施加不同含量的HPMC,研究HPMC对土壤溶质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HPMC质量分数在0~0.5 g/kg范围内,饱和导水率随HPMC添加量增大而逐渐减小,0.5g/kg组相比未添加HPMC的空白组降低37.3%;土壤中保守性溶质的运移速度显着降低;随HPMC添加量增加,溶质的初始和完全穿透时间明显推迟,穿透总历时延长;2)CDE方程和两区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在土壤中添加不同含量HPMC时溶质的运移状况,2种模型的拟合曲线也均能与实测曲线较好吻合,但两区模型的模拟精度更高。3)基于两区模型的参数拟合结果,随HPMC添加量的增加,平均孔隙水流速越小,水动力弥散系数、弥散度和质量交换系数均增加,而土壤可动水体的含水量比率逐渐减少。(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任长江,王建华,赵勇,白丹,龚家国[2](2018)在《改进的水动力参数模型在非饱和土壤溶质运移问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水分和溶质运移参数模型(导水率、扩散率和水动力弥散系数)只是含水率的函数,难以反映土壤初始含盐量以及溶液浓度对含水率和溶质入渗透性的影响。该文对传统以含水率为变量的水动力参数模型进行改进(引入反映浓度的参数α、β和γ),并通过室内不同初始含盐量(2、4、6、8和10g.kg-1)清水淋洗试验和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0、15、25、50和100g.L-1)入渗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试验表明土壤初始含盐量和入渗溶液浓度越大,相同入渗时间湿润锋和累积入渗量越小。数值模拟表明:(1)含水率和溶质浓度的实测值与计算值吻合较好,改进后的模型较传统模型精度提高了6.31%;(2)参数α、β和γ越大,相同位置含水率和溶质浓度越大,相同时间湿润锋运移距离越大。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参数α、β和γ对扩散率、导水率及水动力弥散系数的敏感度不受含水率的影响,但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期刊2018年04期)

曾季才,查元源,杨金忠[3](2018)在《基于Richards方程切换的土壤水流及溶质运移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每个节点的土壤水分状态来选择合适的Richards方程形式,并用隐式迭代算法求解,得到一种用于模拟土壤水盐运移过程的通用方程切换方法。该方法能自由切换任意节点的控制方程,从而充分利用水头型和含水量型Richards方程的优势,适用于所有主流的迭代求解算法。成功将该方法应用于非均质土壤饱和-非饱和的溶质运移过程模拟。通过室内及数值试验,证明其在干燥砂土淋盐及干湿交替上边界的土壤积盐等普遍难题中,相比传统数值算法能大幅度提高计算效率和精度。本文方法对大区域饱和-非饱和水流运动及溶质运移数值模拟具有显着优势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裴青宝[4](2018)在《红壤土壤水分溶质运移特性及滴灌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大力实施脐橙、柑橘等经济作物的高效节水改造工程;滴灌技术多被用到丘陵地区脐橙和柑橘灌溉中。研究确定适合于该区域的滴灌技术参数,对该区域脐橙和柑橘滴灌设计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容重红壤一维垂直和水平状态下的水分和溶质运移规律及建模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溶质运移相关参数进行了测定和确定。通过室内与田间试验研究了多因素影响下多点源滴灌水分溶质交汇入渗湿润体范围内含水率和NO3--N运移分布特征,采用Hydrus-3D对滴灌湿润锋推移及水分溶质分布状况进行模拟。根据研究成果在大田脐橙工程中进行了设计和实施,经过两年的运行监测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田实施效果进行了后评价。主要结论如下:(1)容重对红壤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有较强的影响,相同含水率条件下红壤容重越大土壤吸力越大,呈现幂函数关系。容重对红壤入渗能力有较大的影响,容重越大入渗能力越小,水分和溶质不易运移到深层土体内。非吸附性离子Cl-在红壤中随水迁移,且在入渗结束后有一个明显的再分布过程;入渗溶液浓度变化对红壤入渗过程有较大的影响。HYDRUS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不同因素影响下的红壤一维入渗水分运动和溶质分布规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在10%以内。相比于其它入渗模型,Green-Ampt模型更适合于对红壤入渗特性的模拟。(2)单点源入渗试验后湿润体呈现半椭球状,容重越大湿润锋水平方向距离越大于垂直方向,流量相同条件下容重越大地表积水现象越明显。多因素影响下的多点源交汇入渗滴头间距对交汇时间有较大影响,间距越大湿润锋交汇时间约长。滴头间距越小,流量越大越容易造成地积水和表径流的发生和发展,间距相同流为8.4mL/min(2L/h)时,湿润锋水平运移的速度和距离大于垂直方向,且在地表以下10cm的范围内受到水分浸泡致使土壤结构发生变化,此范围内NO3--N富集达到最大值。Hydrus-3D模型对不同因素影响下的交汇入渗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平均误差为11.5%,其中对湿润锋的推移模拟精度最高,对NO3--N光迁移分布模拟精度最差。综合分析认为在室内试验条件下容重为1.4 g/cm3时,最适合于红壤地区多点源滴灌的滴头间距为40cm,滴头流量为4.2mL/min(1L/h)。(3)红壤丘陵地区的田间试验表明,交汇入渗后,流量相同时,间距越大湿润范围越广;间距相同时,流量为2 L/h湿润体最大,间距为20cm,流量为2 L/h的交汇区域最大。滴头流量和间距对水分和溶质运移分布有较大影响,在流量为2 L/h时4个不同间距试验地表以下20cm的范围内的含水率和NO3--N较高。田间试验Hydrus-3D模型的模拟误差达到13.5%;模型效率系数均在0.85以上,表明模型具有很好的可信度。(4)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脐橙滴灌节水改造工程后评价体系,根据试验间距设计实施的4个灌区综合评价得分为:竹背3.6548、岭背3.335、黄坑3.0007、大仙背2.9744。竹背村脐橙灌区滴灌节水工程后评价为优,其它3个灌区为良;表明试验得出的滴灌技术参数为最佳参数适合于生产实际。综合分析红壤丘陵区域田间多点源滴灌最适宜的流量为1 L/h,滴头间距为40cm。(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闫一凡,李晓鹏,张佳宝,刘建立[5](2018)在《基于GLUE的土壤溶质运移参数反演及不确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质运移模型参数的识别结果常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制约了模型的实际应用。以土壤中Cu2+运移过程为例,采用广义似然不确定性估计(Generalized likelihood uncertainty estimation,GLUE)并引入最大似然值(MaximumNash-Sutcliffe,MNS)等叁种定量指标,探讨了数值反演估计弥散系数等参数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非线性最小二乘法(Nonlinear least squares,NLLS)得到的唯一"最优"参数组合对Cu2+出流曲线拟合效果很好(R2>0.937),但因"异参同效",无法刻画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GLUE则可明确溶质运移参数及其响应界面的不确定性,MNS对应的参数组合对Cu2+出流曲线拟合R2>0.937,效果与NLLS的拟合结果高度一致。GLUE计算的95%置信区间覆盖了80%以上的观测点(NLLS为46.3%),其反演参数的取值范围也远大于NLLS的结果。在模型参数及响应界面不确定性分析两方面GLUE方法均优于NLLS方法。(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涂安国[6](2017)在《层状土壤水分入渗与溶质运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层状土壤质地和孔隙状况的不均匀性使得水力特性在土层界面处发生突变,因而其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明显不同于均质土壤。论文对层状土壤水分入渗和溶质运移过程和模型模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层状土水分和溶质运移研究今后研究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主要包括土壤层状结构的定量化及其对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的影响机理、建立考虑土层界面边界条件影响的水分和溶质运移定量模型。此外,层状土指流形成机制及其环境效应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层状土壤结构对坡地土壤水文过程影响及其调控对策研究,将是土壤水文领域长期面临的科学问题之一。(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刘志凯[7](2017)在《生物炭不同用量与施用年限对土壤水分运动及溶质运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占全国粮食总产五分之一。黑土中富含有机质,养分含量高,有深厚的腐殖质层和良好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是中国重要的土壤资源。然而当前黑土区水土流失严重,富含有机质、养分的黑土层持续流失,土壤容重不断增大,导致土壤持水、保肥能力持续下降,农作物产量下降,严重威胁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叁五规划纲要》将加强黑土区保护和加快实施东北节水增粮列入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生物炭技术利用农业秸秆等废弃物对土壤进行改良修复,在低碳环保的同时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使农作物增产保收,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特别是对东北黑土区丰富的秸秆资源的绿色循环高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试验地点选在北安市红星农场,采用径流小区结合室内试验,在自然生长条件下,分析连续两年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和溶质运移参数的影响,建立并验证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模型,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两年试验的各处理容重逐渐降低,总孔隙度逐渐增加。生物炭的连续两年施用都明显提高了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以及总有机碳含量,且提高幅度较大。水稳性团聚体增幅为:17.29%~126.20%;总有机碳含量增幅为:36.19%~196.63%。不同处理的p 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均随着生物炭添加量和施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有机质增加最为显着。土壤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率均随着生物炭累积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生物炭有效改善了土壤持水、保水的能力,提高了土壤储水性能,有利于作物抗旱,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2.不同施用量、连续两年的生物炭均增加了耕层的土壤持水能力。生物炭对进气值倒数的影响最为显着。两年试验结果相比较,继续施用生物炭仍能改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显着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当体积含水率小于0.40 cm3·cm-3时,生物炭抑制了土壤水分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当体积含水率大于0.40 cm3·cm-3时,生物炭的存在提高了土壤水分的水平扩散能力。第二年连续施加生物炭对水分扩散率仍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当生物炭的累计施用量持续增加,其作用效果开始减弱。随着生物炭添加量和施用年限的增加,非饱和导水率逐渐增加,其波动范围也逐渐增加。生物炭能提高土壤的导水能力,改善土壤水力学性质,从而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保证作物产量。各生物炭处理的弥散系数均较0 t/hm2的处理有所增加,且随着生物炭施用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加。3.根据土壤水动力学理论,结合试验地区的具体情况,建立了土壤水分运动与溶质运移模型。通过对降雨后20分钟、1小时和12小时的土壤水分、溶质含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发现模型误差在可允许范围内,表明了模型在试验区生物炭施用条件下可以适用,模型准确、可靠。4.由模拟结果得:各处理土壤剖面含水率从小到大为0 t/hm2<25 t/hm2<50 t/hm2<75t/hm2<100 t/hm2,随着生物炭施用年限的逐渐增加,土壤剖面含水率随之增加,生物炭的施用增加了土壤含水率,提高了土壤的持水能力,有利于作物更好的利用水分,达到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各处理土壤剖面溶质含量从小到大依次为0 t/hm2<25 t/hm2<50 t/hm2<75t/hm2<100 t/hm2,生物炭的施用减少了土壤养分的流失,且生物炭施用量越高,土壤溶质含量越大。生物炭使土壤中赋存更多的养分,有利于养分的滞留和赋存,从而更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艳阳[8](2016)在《黑土区施用生物炭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与溶质运移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黑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同时黑土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和出口区域,粮食产能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该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年降雨量的80%分布在7~9月份,降雨强度较大,再加上长期以来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黑土区坡耕地水土壤资源流失现象日趋严重,黑土层逐年变薄、土地生产力降低,严重威胁着黑土区农业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黑土区坡耕地水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迫在眉睫。本文基于以上背景,选择位于东北典型黑土带上的黑龙江省北安市红星农场为试验区,以土壤改良剂秸秆生物炭为试验材料,生物炭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作物产量,还能固定碳素减缓气候变化。黑龙江省不仅粮食产量大而且秸秆资源丰富,但秸秆利用率低,故秸秆生物炭应用于黑土区的改良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从秸秆生物炭对黑土结构及理化性质、土壤水分运动和养分吸附与滞留等方面,研究生物炭施加于黑土区农田土壤中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参数的影响,进而建立适合研究区域的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模型,对特定场次的降雨进行土壤水分分布和溶质运移模拟。得到初步结论如下:(1)生物炭添加到土壤中使耕层土壤的孔隙度增加,容重降低,改善了土壤结构。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和土壤有效水均随着施炭量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处理饱和含水量提高范围为16.50%~32.27%;田间持水量提高范围为0.32%~10.48%;凋萎系数提高范围为:0.28%~10.69%;土壤有效水提高范围为0.34%~10.36%。生物炭添加量对水分参数影响的显着程度依次为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有效水含量和凋萎系数。(2)土壤中的有机质、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p H值均随施炭量的增加而变大,有机质和铵态氮含量与施炭量相关性显着;有效磷、速效钾以及p H值与施炭量并无显着相关性。100t/hm2处理的土壤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的空间分布较对照组相比,在含量和均匀程度上都优于后者。土壤铵态氮和有效磷都与有机质表现出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铵态氮和有效磷也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速效钾与有机质几乎表现为负相关关系。(3)在土壤入渗过程中,对照处理的试验用时最长,其次为25t/hm2、50t/hm2和75t/hm2处理,100t/hm2处理用时最短。同等时间内,添加生物炭处理的累积下渗量都高于对照处理。添加生物炭的土壤比对照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增大幅度为14.05%~194.59%。生物炭施加量越大的处理,饱和导水率的增大程度越显着,不同生物炭处理对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影响不尽相同,土壤扩散率的大小关系为25t/hm2<50t/hm2<0t/hm2<75t/hm2<100t/hm2。(4)添加生物炭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有促进作用,当吸力在2~1100 k Pa变化时,各处理在最低吸力和最高吸力下的含水率差值分别为:0t/hm2(0.196 g·g~(-1))、25t/hm2(0.261g·g~(-1))、50t/hm2(0.259 g·g~(-1))、75t/hm2(0.258 g·g~(-1))和100t/hm2(0.298 g·g~(-1));有效含水量与生物炭的施加量之间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孔隙度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均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土壤水动力弥撒参数的模拟值基本表现为随施炭量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5)通过对2015年7月和8月两个典型月份的两场降雨进行径流小区的土壤全剖面水分和溶质分布情况的模拟表明,各处理土壤水分表现为由地表往下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随着施炭量的增加,土壤垂直剖面范围内含水量逐渐增加;降雨12 h后土壤表层含水量的变化情况不大,基本在一定范围内呈上下波动状态,但生物炭施加量大的处理土壤水分在表层的波动相对较小,且含水量总体水平较高。各生物炭处理土壤表层溶质含量高于底层溶质含量,且溶质浓度随施炭量的增加而增大。(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甄庆[9](2016)在《新构土体土壤质量及水分与溶质运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晋陕蒙能源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开采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当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加之该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的生态脆弱区,矿区土地复垦更是成为一种需要。为更好地认识煤矿开采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及新构土体的水分与溶质运移规律,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的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植被恢复对土壤全氮及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不同溶质运移特征及运移参数的影响因素;研究不同砒砂岩添加含量对风沙土溶质运移的影响以及砒砂岩添加厚度作为隔层对排土场土体溶质运移的影响,模拟了不同构型土体的混合、分层结构以及复垦土壤土石混合结构的入渗过程,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与当地撂荒草地相比,由于煤矿开采,复垦排土场土壤质量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壤质地变粗,大多数属于砂质壤土;土壤容重变大,20-60 cm土层容重最大,60 cm以下土层容重降低;土壤p H升高,接近8.5;土壤CEC、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低于撂荒草地;排土场与非排土场土壤的硝态氮、铵态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布无明显规律。与撂荒草地的比较,农地土壤质量有所提高。农地、东排土场刺槐林地、东排土场草地、北排土场草地、北排土场杨树林地的土壤退化指数分别为14.18%、-13.56%、-8.75%、-25.63%、-24.91%。(2)在排土场植被恢复选择中,与灌乔木植物相比,草本植物对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作用更强,尤其是沙打旺、苜蓿等豆科植物对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提高效果较好。杨树样地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均最低,说明杨树对土壤全氮含量的提高效果不好。表层0-10 cm土壤的全氮和有机质含量高于10-20 cm土层含量,说明植被恢复对0-10 cm土层改良效果更明显。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含量也随之增加。(3)获得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及不同深度土柱NO3--N和NH4+-N两种离子的运移特征,并使用模型对运移参数进行了模拟,得出了影响溶质运移的主要因素。表层(0-20 cm)土柱较深层土柱平均穿透时间较短,其他深度土柱穿透时间分布规律不明显。NH4+-N的穿透时间较NO3--N穿透时间延长,并且存在拖尾现象。平衡CDE模型对NO3--N运移过程较两区模型(T-R)拟合效果更好,不同土柱的NO3--N运移过程不存在非物理平衡现象。在溶质运移中,对流是为主要的运移方式。NH4+-N的穿透过程中存在化学非平衡现象,两点模型(T-S)可以较好地拟合NH4+-N的运移过程。土壤质地是影响NO3--N运移最主要的因素。平均孔隙流速随着容重的增加呈负指数函数关系递减,初始穿透时间和完全穿透时间与容重之间可以用多项式函数进行描述。弥散度随着砂粒含量的增加呈负指数函数关系递减,平均孔隙流速随着砂粒含量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关系增加,Pe数随着砂粒含量的增加呈线性函数的关系增加,说明质地越粗的土壤,溶质运移运移的主要方式更倾向于对流。土壤理化性质中阳离子交换量(CEC)和土壤质地是影响NH4+-N运移最主要的因素。阻滞因子(R)与砂粒含量和平均孔隙流速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阳离子交换量、容重、粉粒和粘粒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阻滞因子与阳离子交换量和平均孔隙流速间可分别使用指数函数和幂函数关系进行描述。(4)添加砒砂岩可以阻滞溴离子和钠离子在风沙土中的运移,阻滞效应随着砒砂岩含量的增加愈明显。两种离子的穿透时间均随着砒砂岩含量的增加而延长;钠离子穿透过程中为达到相同相对浓度,所需的孔隙体积数也随着砒砂岩含量的增加而增大。CDE模型和两区模型(T-R)可以较好地拟合Br-穿透曲线,两区模型拟合的精度略好于CDE模型;拟合参数显示对流是土柱中主要的运移方式;两点模型(T-S)可以较好地模拟Na+穿透曲线。分析砒砂岩对风沙土阻滞溶质运移的原因主要是:添加砒砂岩可以降低土壤的平均孔隙流速;砒砂岩中含有较高含量蒙脱石,同时CEC含量高于风沙土,导致砒砂岩对钠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5)添加砒砂岩作为隔层可以阻滞溶质在土柱中的运移,随着砒砂岩厚度的增加阻滞效果越好。CDE模型和两区模型(T-R)可以较好地拟合Br-穿透曲线,两区模型拟合的精度略好于CDE模型;拟合参数显示对流是土柱中主要的运移方式。层状土的水动力弥散系数不是简单的均质土体的水动力弥散系数的平均值,层状土的弥散度与均质土体弥散度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两点模型(T-S)可以较好地模拟Na+穿透曲线,拟合得出的砒砂岩阻滞因子远大于黄土及土石混合结构,随着砒砂岩隔层厚度的增加阻滞因子也增大,因此可以选择合理厚度的砒砂岩隔层阻滞溶质的运移。(6)添加砒砂岩可以降低新构土体的入渗性能。砒砂岩的入渗能力低于黄土和风沙土,黄土和风沙土中分层填装或均匀混合添加砒砂岩的方式均可降低其入渗能力;黄土与料姜石以及黄土与煤矸石的土石混合结构在土石质量比为70:30、容重分别为1.61 g/cm3和 1.54 g/cm3时拥有较低的入渗能力。入渗过程中湿润锋推进距离与累积入渗量间的关系可采用线性函数进行表达;利用Philip方程和Kostiakov入渗模型均可以较好地拟合均质土体的入渗过程,Kostiakov入渗模型对层状结构土体也有较好地拟合结果。表层为50cm黄土、中间20cm砒砂岩,下层设置容重较高的土石混合结构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排土场重构结构,为土石混合结构水分运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6-05-01)

李志新,许迪,李益农[10](2015)在《地表与非饱和土壤水流溶质运移集成模型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畦灌施肥地表与非饱和土壤水流溶质运移集成模型对改进畦灌施肥技术,提高田间氮肥利用率及促进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评述了畦灌施肥地表与非饱和土壤水流溶质运移集成模型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结论认为,有必要引入二维非饱和土壤水流溶质运移模型,以构建一维地表与二维非饱和土壤水流溶质运移集成模型并扩展其功能;求解地表溶质运移对流弥散方程ADE时,应研究更为高效便捷的方法,以更有效解决数值误差问题。(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5年03期)

土壤溶质运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水分和溶质运移参数模型(导水率、扩散率和水动力弥散系数)只是含水率的函数,难以反映土壤初始含盐量以及溶液浓度对含水率和溶质入渗透性的影响。该文对传统以含水率为变量的水动力参数模型进行改进(引入反映浓度的参数α、β和γ),并通过室内不同初始含盐量(2、4、6、8和10g.kg-1)清水淋洗试验和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0、15、25、50和100g.L-1)入渗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试验表明土壤初始含盐量和入渗溶液浓度越大,相同入渗时间湿润锋和累积入渗量越小。数值模拟表明:(1)含水率和溶质浓度的实测值与计算值吻合较好,改进后的模型较传统模型精度提高了6.31%;(2)参数α、β和γ越大,相同位置含水率和溶质浓度越大,相同时间湿润锋运移距离越大。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参数α、β和γ对扩散率、导水率及水动力弥散系数的敏感度不受含水率的影响,但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溶质运移论文参考文献

[1].吴军虎,任敏.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作土壤改良剂对土壤溶质运移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

[2].任长江,王建华,赵勇,白丹,龚家国.改进的水动力参数模型在非饱和土壤溶质运移问题中的应用[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8

[3].曾季才,查元源,杨金忠.基于Richards方程切换的土壤水流及溶质运移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2018

[4].裴青宝.红壤土壤水分溶质运移特性及滴灌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5].闫一凡,李晓鹏,张佳宝,刘建立.基于GLUE的土壤溶质运移参数反演及不确定性[J].土壤学报.2018

[6].涂安国.层状土壤水分入渗与溶质运移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7

[7].刘志凯.生物炭不同用量与施用年限对土壤水分运动及溶质运移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7

[8].王艳阳.黑土区施用生物炭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与溶质运移模拟[D].东北农业大学.2016

[9].甄庆.新构土体土壤质量及水分与溶质运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6

[10].李志新,许迪,李益农.地表与非饱和土壤水流溶质运移集成模型研究综述[J].陕西水利.2015

论文知识图

产生弥散的因素Fig.2.7Factorsthatca...γ-PGA施入量对土壤溶质运移的...3-5水力扩散度计算框图3.4非饱...ξ与时间t的关系截距法估计参数拟合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土壤固-液相之间溶质运移的过程及步...

标签:;  ;  ;  ;  ;  ;  ;  

土壤溶质运移论文_吴军虎,任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