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相组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组合,鄂尔多斯,河口,前缘,盆地,河道,水下。
微相组合论文文献综述
王果,仲向云,张成弓,方继瑶,李婧娟[1](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马家沟组上组合沉积微相特征及展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上组合沉积微相类型、特征以及展布规律。通过对典型钻井岩心和野外剖面进行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的研究,对研究区的沉积微相进行识别,研究其发育特征,再现其时空分布规律。结合各单井相分析,系统编制各层系的岩相古地理图件;在相分析和古地理研究基础上,开展岩相古地理演化过程分析,揭示沉积古地理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马家沟组上组合主要发育泥云坪微相、灰云坪微相、膏云坪微相和含膏云坪微相。从马五_4沉积期到马五_1沉积期相对海平面逐渐降低,而海平面的降低控制了沉积微相的发育和空间展布。(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政杰,赵永刚,李磊,杨路颜[2](2018)在《Z51井区长8油层组叁角洲前缘微相组合及含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Z51井区长8油层组为例,主要分析其叁角洲前缘的微相组合类型及含油性。在叁角洲前缘识别出:间互式水下分流河道、间互式河口坝及坝下河上叁种微相组合类型。测井显示,间互式水下分流河道的含油性略好于间互式河口坝,间互式河口坝含油性好于坝下河上微相组合,坝下河上微相组合含油性较差。说明微相组合在一定程度上了控制该区长8储层的含油性,微相组合研究需要足够重视。(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8年09期)
张锐,任来义,贺永红,马芳侠,孟旺才[3](2015)在《鄂尔多斯盆地樊学地区叁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特征及油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沉积学基本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樊学地区晚叁迭世长4+5油层组沉积微相组合样式与油气意义进行了系统研究。依据密集井网、露头剖面等资料,将研究区沉积微相组合类型划分为:切迭式水下分流河道组合、分离式水下分流河道组合、迭加式河口坝组合、以河为主的坝上河组合、以坝为主的坝上河组合以及对称式坝上河组合等6种类型。通过密集井网区解剖揭示了河口区不同类型沉积微相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认为,工区内主要发育分流砂坝型叁角洲前缘,其中水下分流河道通常为过水通道,砂体聚集少;晚期水下分流河道迭加在早期河口坝沉积之上,形成叁种类型的"坝上河"组合;河口坝及其周边的坝上河复合砂体是河口区主要的优势储层。(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付斯一,陈洪德,苏中堂,周俊烈[4](2015)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中组合沉积微相特征及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中组合发育了一套较典型的白云岩储层,在钻井岩芯分析、薄片鉴定和室内微相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中组合的沉积微相类型、展布规律及其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在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中组合主要有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2种沉积相,潮坪、泻湖、点滩、礁(滩)间4种亚相,其中潮坪包含潮上泥云坪、潮间灰云坪,潮下灰坪等9个微相类型,泻湖主要为膏盐微相,点滩主要为生屑灰岩微相,礁(滩)间主要为灰岩微相。在马五沉积时期在大的海退背景之下存在着马五5-马五6,马五7-马五8,马五9-马五10叁个次一级的海进-海退过程,在此研究基础上我们提出中央古隆起-潮上云坪-潮间灰云坪-膏岩洼地(泻湖)的沉积相模式解释空间上的岩相组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5年03期)
武刚[5](2015)在《河控叁角洲前缘微相组合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控叁角洲前缘砂体是河控叁角洲沉积体系中沉积最活跃的部分,也是我国陆相盆地中重要的储集体之一。河控叁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之间相互影响,其形成演化可分为叁个阶段。平面上形成演化造成垂向上沉积特征的差异,按所处位置不同和测井曲线形态差异,将叁角洲前缘垂向沉积特征划分为五类:单一水下分流河道、上水下分流河道下河口坝;上河口坝下水下分流河道;孤立式河口坝区和迭加式河口坝区。以现代叁角洲研究和沉积模式为指导,对永安镇油田永叁断块叁角洲前缘砂体进行了解剖,确定了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之间的组合关系及平面分布形态。(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天然气》期刊2015年01期)
胡思涵[6](2014)在《鄂尔多斯盆地古隆起东侧马家沟组中组合沉积微相及有利储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广,厚度大,天然气资源丰富。其中,奥陶系马家沟组是重点油气勘探开发层位。随着勘探的延伸扩大,现已在古隆起附近的马家沟组发现了新的含气层系,如在苏51井马五6亚段的白云岩中获得了工业气流。深入研究古隆起中段东侧(靖边气田西侧)主力含气层的沉积微相分布、储层主控因素对进一步揭示该地区的白云岩岩性油气藏的发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根据大量钻井的岩心观察、测试分析和测录井等资料,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古隆起中段东侧吴起-靖边地区下古生界奥陶系主力勘探层中组合(马五5-马五10亚段)的岩石学特征、沉积微相、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储层主控因素等研究。在精细的小层划分对比和相标志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钻井岩心的沉积相分析,认为研究区总体为局限-开阔台地亚相,并进一步划分出云坪、潮缘滩、灰云质澙湖、灰质澙湖、膏质澙湖5个沉积微相。马五5-马五10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展布图揭示古隆起中段东侧(研究区)中组合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马五6、马五8、马五10时期为海退蒸发环境,以膏盐岩和白云岩为主,白云岩泥质含量较高;马五5、马五7、马五9时期为海侵环境,灰质较高,泥质含量低。建立了潮缘滩沉积模式,由西部的古隆起向东,水体逐渐加深,相带呈南北条带状。由于地势平缓,海平面升降对沉积环境有重要影响,造成砂砾屑滩大范围迁移,形成大面积的席状滩体。研究区中组合储层主要为晶粒白云岩、残余砂砾屑白云岩、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和岩溶角砾状白云岩。储层孔隙类型为晶间孔、残余粒间孔、溶孔和溶缝,属低孔低渗型储层(孔隙度0.5%~5%,渗透率0.01mD~5mD)。渗透率和孔隙度的相关性差,相关系数约0.29,表明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的显微薄片组构分析表明,成岩作用主要有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和充填作用等。成岩阶段可分为准同生早成岩阶段(浅埋藏)、表生阶段(大气淡水环境)、中成岩阶段(浅-中埋藏)及晚成岩阶段(中-深埋藏)。储层明显受到潮缘滩微相的控制,潮缘滩微相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储层。成岩演化过程中,储层经历了复杂的致密化过程,埋藏白云石化、顺层岩溶、裂缝改造是研究区内潮缘滩相相对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有利储层受白云石化-溶蚀相、去膏化-溶蚀相、强溶蚀相、白云石化相等建设性成岩相和潮缘滩的联合控制。对研究区内中组合有利勘探区进行了综合预测,将研究区划分出Ⅰ、Ⅱ、Ⅲ类储层。Ⅰ类最有利储层有叁个主要分布区:桃17井-苏379井区、陕370井区和苏127井-莲30井区,即潮缘滩微相与白云石化-溶蚀相、去膏化-溶蚀相、强溶蚀相、白云石化相的迭加区。(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4-04-01)
周俊烈[7](2013)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中组合沉积微相特征及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迅速扩张,尤其是油气资源的需求形势十分严峻,随着油气勘探技术的日益发展,对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研究越来越重要。鄂尔多斯盆地在太古生代至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之上发育而成的多旋回的迭合克拉通盆地,早古生代寒武系至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广泛发育,20世纪末期,在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靖边气田的重大发现,证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存在着十分巨大的天然气勘探前景。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的天然气勘探主要针对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顶部马五1+2亚段(上组合)风化壳型储层开展,靖边气田的主力产气层也即马五1+2亚段,储层孔隙的发育受沉积相带以及古地貌的控制作用明显;因此,对该地区中下组合的研究也十分重要,本文以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中组合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地质演化历史、钻井岩心、薄片鉴定以及测井等相关资料,以前人研究资料为基础,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岩相古地理以及层系地层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对研究区的沉积相标志、沉积微相的划分、沉积展布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并总结出沉积微相演化规律,建立研究区中组合沉积模式。主要取得以下几点研究认识:1)根据野外剖面实测资料、钻井岩心以及薄片鉴定资料,对研究区沉积相标志进行了详细研究,包括颜色标志(浅灰色、深灰色和灰色)、岩性标志((白云岩(灰质、含灰、膏质、含膏以及泥质)、灰岩(泥质、白云质)、膏岩和泥岩,同时还含有其他岩类(凝灰岩和混积岩类))、颗粒结构标志(砂屑、鲕粒、生物碎屑)、沉积构造标志(水平层理、交错层理、鸟眼构造、示顶底构造以及缝合线构造)以及古生物化石标志,这些标志都是研究区沉积相最直接的反映,为沉积微相的研究奠定基础;2)参照威尔逊所提出的的碳酸盐岩微相标准类型以及岩相组合,以研究区内岩石微观特征为基础,在该地区划分出2种沉积相、4个亚相和16个微相类型,主要为潮坪环境与泻湖环境,发育潮上泥云坪、潮上云坪、潮上含膏云坪、膏云坪、潮上含泥云坪、潮上泥坪、灰云岩、膏岩,同时在局部地区发育有滩相;沉积有泥云岩、含膏云岩、膏云岩、含泥云岩、泥岩、灰云岩膏岩和含生屑白云岩等岩石类型,成为研究区的物质基础;3)在微相划分的基础之上,对研究区奥陶系中组合的沉积微相进行了详细研究,对紫探1井和桃17井马五5‐马五10亚段的沉积微相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编制了研究区内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沉积微相的连井对比图,对研究区内的沉积微相发育做进一步解析;4)以岩相古地理编图理论为指导,以前面研究资料为基础,编制了研究区内马五5亚段‐马五10亚段沉积微相展布图,在此图的基础上,综合区域地质演化背景,总结出研究区奥陶系中组合沉积微相演化规律;同时,参照威尔逊所提出的的碳酸盐岩微相标准类型以及岩相组合模式,根据本区研究情况和参照邻区沉积模式研究情况,认为: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中组合为中央古隆起‐潮上云坪‐潮间灰云坪‐膏岩洼地(泻湖)变迁模式。(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3-04-01)
万梨,侯明才,陈洪德[8](2012)在《靖边气田北部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五_4~1储层沉积微相组合与储层非均质性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上部马五41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主力产气段,根据该层段的岩石学特征和沉积构造等,可划分为3个亚相以及9个微相组合。该储层的储集性能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微观上表现为低孔低渗,以微细喉、细喉为主;纵向上表现为反韵律、随机韵律、均质韵律3种韵律模式,平面上表现为平均岩心孔隙度、渗透率分布的非均一性。沉积微相及微相组合差异性是控制岩石孔隙发育的基础,成岩作用决定了孔隙发育的程度,古岩溶地貌类型对储层分布有着明显制约作用,最终导致该区储集性能在纵横向上的非均质性。(本文来源于《海相油气地质》期刊2012年04期)
杨熙,赵永刚[9](2011)在《沉积微相及微相组合研究内容和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相及微相组合分析是沉积学研究的重要的方法和手段。笔者从微相概念演化的角度入手,介绍了微相及微相组合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现状。讨论了沉积微相及微相组合研究在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意义。最后展望了它在沉积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1年15期)
刘自亮,仲国生,李现根[10](2008)在《松辽盆地大老爷府油田泉四段叁角洲前缘的沉积微相组合及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南部大老爷府地区早白垩世泉头组泉四段,叁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储油微相为主导的多种微相组合,提出将其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混合区"和"河口坝区"叁段微相组合区。将水下分流河道进一步划分为废弃型、完整型和多期迭加型3种;识别出坝上河混合微相组合;将河口坝组合再划分为完整型河口坝和迭加型河口坝。讨论了在坳陷湖盆条件下叁角洲前缘厚层储集砂体各微相组合的形成机制以及分布模式。(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微相组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Z51井区长8油层组为例,主要分析其叁角洲前缘的微相组合类型及含油性。在叁角洲前缘识别出:间互式水下分流河道、间互式河口坝及坝下河上叁种微相组合类型。测井显示,间互式水下分流河道的含油性略好于间互式河口坝,间互式河口坝含油性好于坝下河上微相组合,坝下河上微相组合含油性较差。说明微相组合在一定程度上了控制该区长8储层的含油性,微相组合研究需要足够重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相组合论文参考文献
[1].王果,仲向云,张成弓,方继瑶,李婧娟.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马家沟组上组合沉积微相特征及展布规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王政杰,赵永刚,李磊,杨路颜.Z51井区长8油层组叁角洲前缘微相组合及含油性[J].云南化工.2018
[3].张锐,任来义,贺永红,马芳侠,孟旺才.鄂尔多斯盆地樊学地区叁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特征及油气意义[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付斯一,陈洪德,苏中堂,周俊烈.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中组合沉积微相特征及演化[J].中国矿业.2015
[5].武刚.河控叁角洲前缘微相组合特征研究[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5
[6].胡思涵.鄂尔多斯盆地古隆起东侧马家沟组中组合沉积微相及有利储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7].周俊烈.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中组合沉积微相特征及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3
[8].万梨,侯明才,陈洪德.靖边气田北部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五_4~1储层沉积微相组合与储层非均质性控制因素[J].海相油气地质.2012
[9].杨熙,赵永刚.沉积微相及微相组合研究内容和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1
[10].刘自亮,仲国生,李现根.松辽盆地大老爷府油田泉四段叁角洲前缘的沉积微相组合及特征[J].地球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