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川流域论文_王飞飞,曹文志,李颖,苏彩霞,陈劲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五川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非点源,流域,农业,模型,乙炔,原状,溪流。

五川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王飞飞,曹文志,李颖,苏彩霞,陈劲松[1](2012)在《中国东南地区源头溪流五川流域的氮饱和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九龙江流域典型的农业源头溪流——五川溪为研究区域,开展每月一次共2年的NO3-采样用于溪流氮饱和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和2007年溪流的NO3-浓度分别为35.5~319.5μeqL-1和5.0~353.6μeqL-1,根据Stoddard和Traaen提出的氮饱和划分准则,五川流域分别处于氮饱和阶段2/3和阶段2,接近氮饱和.氮饱和阶段随着NO3-浓度的增加而上升,五川溪流的氮饱和阶段存在着时间上的变化.河流生态系统中氮负荷增加,使河流达到氮饱和状态,并最终改变溪流系统硝化和反硝化等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随着NO3-浓度的增加,五川源头溪流已成为流域内重要的NO3-源.(本文来源于《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张玉珍[2](2007)在《福建盆谷型农业小流域氮磷流失模式分析——以漳州市五川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现场连续采样监测分析和模型模拟确定了福建盆谷型农业小流域不同水文时期农业氮磷迁移和流失的模式和关键源区.2002年每月基流时期的水质采样分析表明:可溶态氮从流域的源头区到流域的出口区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但是可溶态磷却表现为下降的趋势.由于小流域内部土壤空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分异,流域源头区是可溶态磷的关键源区,而流域的出口区是可溶态氮的关键源区.通过用实测数据检验后的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model模型,确定了流域两侧的坡地区是可溶态氮磷流失和迁移的关键源区.(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徐玉裕,曹文志,黄一山,林璐,李大朋[3](2007)在《五川流域农业土壤反硝化作用测定及其调控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反硝化作用是土壤氮素转化的一个重要过程,为探明五川流域内的农业土壤的反硝化作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利用乙炔抑制-原状土柱培养法对其进行测定。通过3次试验测定,发现五川流域农业土壤具有较强的反硝化作用强度,在种植季节,土壤平均反硝化作用强度为0.1kgN·hm-2·d-1,最高达到0.6kgN·hm-2·d-1,其中蔬菜地反硝化作用强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反硝化作用同土壤的NO3-含量、含水量、温度以及pH都存在正相关关系,它们是流域土壤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影响因子。五川流域农业土壤经由反硝化作用氮损失量占流域平均施肥量的16%,高于国内其他地区。针对五川流域的环境和农业经济特点,提出了控制反硝化作用的措施:在温度较低的夜间进行施肥灌溉宜以防止氮肥损失,用农村富余的厩肥代替化肥以减轻反硝化作用的发生,同时加大节水灌溉力度。(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李永玉,洪华生,王新红,张珞平,陈能汪[4](2005)在《五川流域降雨事件中农田有机磷农药的流失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PEGCFPD分析了福建五川流域降雨事件中及雨后地表径流、不同土地利用的浅层地下水及雨水中的15种有机磷农药,其中敌敌畏(0.26~42.13ng/L)、甲胺磷(1.56~68.66ng/L)、氧化乐果(ND~694.0ng/L)、乐果(3.57~158.3ng/L)、乙拌磷(ND~79.62ng/L)和甲基对硫磷(ND~68.31ng/L)等6种农药为主要检出组分.研究发现浅层地下水中有机磷农药浓度高于地表径流、雨水中的浓度,降雨过程中地表径流有机磷农药浓度峰值滞后于水流峰值,且与水中总磷(或可溶性磷)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S1期)

刘建昌,张珞平,洪华生[5](2004)在《五川流域基于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不确定性系统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要有效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仅凭技术手段难以适应我国流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的国情。本文以福建省九龙江西溪上游五川流域为例,借助区间数优化模型,探讨通过土地利用的调整,实现低成本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最佳途径。根据流域特点,构建了7种基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减少非点源污染的管理措施。使用该模型,对现有农业生产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性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五川流域目前的土地利用模式不能满足非点源污染控制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要求,其农业生产习惯和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也需要适当调整。决策者可以在模型解的基础上,结合经验和系统新信息,生成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在允许的非点源污染贡献的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结构的经济产出最大。该不确定性系统模型的优点是,可将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反映在模型中,得到一组行为区间,便于管理者在一定范围内科学决策。(本文来源于《第4届流域管理和城市供水国际会议论文集(A)》期刊2004-12-01)

黄金良,洪华生,张珞平,张玉珍[6](2004)在《GIS在九龙江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信息数据库建立中的应用——以五川小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GIS软件MapInfo、ARC/INFO工作站和ArcView3.2建立五川小流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信息数据库,包括小流域边界、水系、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地形图等.利用五川小流域等高线、高程点制作TIN,建立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并在DEM的基础上进行表面分析,提取坡度、坡向、坡长等.运用ArcView的水文分析模块模拟流域的地表水网分布、水网密度.为五川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平台,为九龙江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提供经验借鉴.(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1期)

张玉珍[7](2003)在《九龙江上游五川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九龙江是龙岩、漳州和厦门叁市的饮用水源,同时该流域又是近海流域。目前流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已经比较突出,因此,对九龙江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在九龙江上游遴选一个典型农业流域——五川流域,通过广泛的实地调查获得了流域大量的基础数据,并通过2002年全年降雨事件降雨径流、水质测定以及大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浅层地下水质的测定等工作,本论文取得了以下成果: 第一、对九龙江上游五川流域的氮磷地表径流流失规律及特征进行了探讨,揭示了7~9月总氮、总磷和泥沙量分别占全年总流失量的95%、87%和93%以上;氮一般以可溶性氮形式流失;磷则以颗粒态形式流失等规律和特点。 第二、分析探讨了五川流域的氮磷渗漏的规律及特征,揭示了五川流域施化肥为主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渗漏水中氮素形态以硝氮为主;但配施有机肥的土地利用类型氨氮浓度高于硝氮浓度以及该流域氨氮浓度高等农田氮素对浅层地下水渗漏一些规律和特点。 第叁、采用水量平衡法估算了大田条件下氮素渗漏量范围在3.7-54kg/ha.a,其中香蕉用地的氮渗漏负荷最高,其次为水稻田,荒草地最低。 第四、将AGNPS模型全面、系统地引入到福建地区的农业流域进行非点源污染的模拟研究。利用验证后的AGNPS模型进一步估算了五川流域氮磷流失负荷为总氮27.51kg/ha.a、总磷0.75kg/ha.a。其中水土流失的贡献占流失总氮的19.67%和总磷的88.64%。肥料的贡献占流失总氮的80.33%和总磷的10.70%。 第五、将AGNPS模型引入到管理措施的评价中,用模型进行了各方案实施前后效果的定量评价,为提出最佳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3-10-01)

五川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现场连续采样监测分析和模型模拟确定了福建盆谷型农业小流域不同水文时期农业氮磷迁移和流失的模式和关键源区.2002年每月基流时期的水质采样分析表明:可溶态氮从流域的源头区到流域的出口区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但是可溶态磷却表现为下降的趋势.由于小流域内部土壤空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分异,流域源头区是可溶态磷的关键源区,而流域的出口区是可溶态氮的关键源区.通过用实测数据检验后的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model模型,确定了流域两侧的坡地区是可溶态氮磷流失和迁移的关键源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五川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王飞飞,曹文志,李颖,苏彩霞,陈劲松.中国东南地区源头溪流五川流域的氮饱和特征[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2

[2].张玉珍.福建盆谷型农业小流域氮磷流失模式分析——以漳州市五川流域为例[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3].徐玉裕,曹文志,黄一山,林璐,李大朋.五川流域农业土壤反硝化作用测定及其调控措施[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

[4].李永玉,洪华生,王新红,张珞平,陈能汪.五川流域降雨事件中农田有机磷农药的流失特征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5].刘建昌,张珞平,洪华生.五川流域基于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不确定性系统规划[C].第4届流域管理和城市供水国际会议论文集(A).2004

[6].黄金良,洪华生,张珞平,张玉珍.GIS在九龙江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信息数据库建立中的应用——以五川小流域为例[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7].张玉珍.九龙江上游五川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D].厦门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五川流域平面图五川流域的土地利用和位置五川流域氮肥施用日历五川流域位置五川流域大小试验区相对位置图五川流域大小试验区土地利用现...

标签:;  ;  ;  ;  ;  ;  ;  

五川流域论文_王飞飞,曹文志,李颖,苏彩霞,陈劲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