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300074)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建筑形象的趋同化,建筑的文化个性和特征的丧失突显在我们眼前,我们面临着地域文化被削弱、忽视、淡忘甚至从视野中消失的危机。作为最能体现城市文明文化程度的博物馆建筑,其设计更应该体现地域性。
关键词:博物馆;地域性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建筑形象的趋同化,水泥森林的涌现,各色玻璃盒子的堆砌,建筑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丧失的现象日益凸显,我们面临着民族、地域文化被削弱、忽视,淡忘甚至从视野中消失的危机。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保管和展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文化的宝库。怎样通过建筑的语言使博物馆能够充分体现地域文化,是当前摆在城市设计者面前的问题。
本文从地域文化与博物馆空间设计着手,通过分析二者的相互关系,阐明博物馆设计中地域文化表现的重要性,归纳挖掘出地域特色文化体现的设计方法,总结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现方式。
最后以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中的川军抗战馆为例,对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如何表达地域文化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
1项目概况
建川博物馆聚落位于四川省大邑县安仁古镇,分为抗战、文革和民俗三个系列。川军馆及其街坊属于抗战系列的一个分馆,是建川博物馆聚落第一批落成的五个抗战系列博物馆之一。
川军馆位于博物馆聚落的西南角,用地是一块东西长约220m,南北宽仅有17m的狭长地段,用地东侧原有一个鱼塘,南侧紧邻斜江河大堤。建筑功能除了满足抗战博物馆的要求,还包括其附属的商业功能。总平面设计顺应地形地势,自东向西依次布置博物馆、商业楼、商住楼,并保留东侧鱼塘,以取得与总体规划在地段上的关系,并通过架设在水面上的坡道一起形成博物馆的入口空间。建筑设计采用底层架空的方式,将展陈空间布置在二层,与入口坡道形成了良好的对接,同时高出了南侧河堤的高度,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视野。
川军馆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仿古,而是从建筑空间、结构形式、外部形象、细部构造及材料运用等方面多方位的表达当代性与地域性的关系,是一个成熟且完整地表现地域文化的建筑作品。
(1)在空间设计上,川军馆借用了安仁古镇庄园建筑的多进院落的空间形态,以一连串的天井串起平面单元的重复排列,形成虚实相间、层层相递的空间效果。
(2)在结构设计上,每个天井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围合,每两个天井之间通过剪力墙出挑楼板连接成平台,形成二层的展览空间,平台上的屋顶为木结构的坡屋顶构架,用现代设计语言的排列和重叠很好的诠释了传统的建筑形象,清晰地表达了建筑空间与结构的关系。
(3)在建筑材料的选取上,墙体表面采用清水混凝土的做法,填充部分则采用安仁庄园建筑中常见的青砖墙,木结构的穿斗构造坡屋顶,灰色平板瓦屋面,门窗为方格子样式的木质材料,一起营造了简洁、朴素、温暖的地域精神,使建筑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2博物馆的地域化设计
当代建筑的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核心就是对建筑使用主体的尊重,建筑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纯体积的表演,而是创造人们能在其间生活的空间,只有当建筑与当地人民的习俗、风格自然融合时,才能对人类活动和文化产生影响,现代意义下的建筑美学也越发趋向于对精神环境、文化环境的重视和需求。博物馆作为展示人类文明,普及和传承文化知识的场所,需要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才能充分展示一个城市的表情和性格,这就要求设计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充分挖掘和表达其地域文化的核心价值。
地域化设计包括建筑空间场所的塑造及其所承载事件的引导两个因素,即参观者在展览空间中进行一系列活动如行进、停留、思考等,二者的互动越多,文化的成分也就越大,地域性也就越突出。如何利用空间场景来引导行为和活动的发生,唤起参观者内心对地域的认可,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与设计紧密相关。
2.1传统的再现
从传统的建筑布局中提炼出建筑形象,通过空间造型、结构形式、材料细部等手段,让参观者获得最直接的视觉感受,了解地域文化中的重要的历史信息。这种设计方法是利用现代建造技术对传统建筑或整体或局部的再现,对传统原型进行拓扑变化,通过其特有的符号特征传达出历史文化的信息,是一种最直接的设计方法。
2.2比例与尺度
无论是建筑单体还是群体聚落设计,都要求对高度、体量和连续性进行细致的考量,从而获得愉悦的参观体验。早在十九世纪,德国建筑师梅尔坦斯就用实验方法证明了当人的垂直视角处于45°,也就是D/H=1时是观赏建筑细部的最佳位置,也是看清整个建筑高度的极限距离;当处于27°视角即D/H=2时能同时感受建筑的整体和细部处理的理想距离。更多的实验还证明,根据人的视觉特征,能够看清建筑全貌的垂直视角是18°,此时的视距是建筑高度的三倍(D/H=3)。视觉感受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变化,D/H<1时会使人感到逼仄、压抑,属于封闭空间;1≤D/H≤3是使人感受舒服的适宜空间;D/H>3时则是使人产生疏远感的开敞空间。灵活运用各种比例尺度能对参观者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使其更容易理解设计者的意图。
2.3层次与序列
就像优秀的摄影作品需要把握景深的变化一样,空间的设计也需要把握层次和序列,这在博物馆建筑中尤为重要。不同的设计条件与参展要求使空间或开阔或狭长、或封闭或敞开、或昏暗或明亮、或公共或私密,空间的层次不同,功能亦有变化,参观者得到引导。
序列组织是综合运用对比、重复、过渡、衔接、引导等一系列空间处理手法,把分散的空间组织成为一个有秩序、有变化、统一完整的空间集群。参观者通过在博物馆中进行动态观察,从而形成犹如行走在舞台上的戏剧般的“序幕-悬念-发展-高潮-结局”完整的体验。
2.4界面及其质感
界面的处理除了场地的起伏变化、踏步或坡道的空间联系、建筑的凹凸进退之外,质感设计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界面的质感是指建筑或场地本身的材料选择,木材的温暖与金属的冰冷、玻璃的轻盈与砖石的厚重、大理石的柔润与混凝土的粗犷,材料的适当选取不但有利于界面的功能划分,还可以从视觉和触觉上给参观者提供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审美体验。
2.5自然元素的借用
水体、光线、阴影,这些元素的共同特点就是兼具流动和静止两种属性,并且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现不同形态,适当的在建筑设计中保留、引入这些元素不仅会带给观者一种生命力、一种地域感,还可以与其他元素共同作用从而引发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甚至是一种遐想。
2.6联想和暗示
类似民俗工艺、宗教信仰这种非实体的文化形式,在进行表达时,就需要找到一种能够承载这种文化,或是与这种文化伴随产生的实体来暗示它的内涵。在博物馆设计中,就需要借助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使参观者产生联想,这个符号来源于这些非实体的文化中,通过对其抽象建立起具体的形象,展现在建筑实体中。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华民族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人们有挂灯笼、放炮竹的习俗,所以看到灯笼和炮竹,人们很自然的会联想到春节。
2.7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源于历史、传统、地域,特定的场所中存在独有的精神,建筑作为场所精神的承载者与缔造者,是自地域文化凝聚中形成的一道独特景观。博物馆这类建筑所创造的场所就是一个激发人们闲情逸致,使人们获取知识,了解自身历史与文化的场所,因此,在博物馆中创造一个能够反映特定场所精神的空间形体,对地域文化的表达有着深刻的意义。
日本著名博物馆学家和田总一郎曾提出:博物馆是人与物的结合。其实质就是两种文化载体的交流,只有当参与的双方能在交流范围内相互理解,交流才能成立,因此,以博物馆这一场所来展现另一个场所的精神,是博物馆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也是以场所精神表达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依据。
3结语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造成了博物馆建筑设计手法的多种多样,无论是空间的塑造还是形体的表达都有其自身的作用。将地域文化充分的表达于建筑设计中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课题,只有不拘泥于形式,灵活运用各种设计语言,且深入发掘地域文化,尊重人类文明发展的人,才能在城市建设中书写出精彩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徐行川.当代建筑的地域化思考:介绍“建川博物馆聚落之川军馆及其街坊”设计[J].建筑创作,2006(06)
[2][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常青,张昕,张鹏(译).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