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汽车总成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飞思卡尔,MPC,微控制器,微型控制器
汽车总成控制器论文文献综述
[1](2013)在《飞思卡尔先进的动力总成微控制器助力汽车行业》一文中研究指出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推出了新款Qorivva MPC5777M多核微控制器(MCU),这是其广泛的Qorivva产品线推出的最新产品。这个先进的MCU系列为新一代引擎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卓越的性能,将帮助全球汽车制造商满足不同区域的汽车燃油经济性和安全需求。汽车制造商正面临着来自政府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压力——希望提高汽车业的整体燃油效率(例如美国的目标是到2025年达到54.5 MPG)和降低污染排放。通过计算机不断严密控制整个发动机燃烧过程可实现该目标。随着新燃料的增加,以及主要由电动汽车推动的日益(本文来源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期刊2013年02期)
[2](2012)在《飞思卡尔凭借最新Qorivva汽车动力总成微控制器引领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推出Qorivva MPC5746M多核微控制器(MCU),旨在满足全球对提高汽车动力总成系统性能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又能符合最新的安全和应用要求。MPC5746M是飞思卡尔首款基于新型200MHz四核Power Architecture平台的高性能32位MCU产品。这种新设计拥有(本文来源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期刊2012年06期)
[3](2010)在《英飞凌推出适用于汽车动力总成和底盘应用的全新汽车微控制器系列》一文中研究指出英飞凌科技近日推出适用于汽车动力总成和底盘应用的全新AUDOMAX系列32位微控制器。AUDOMAX系列可为发动机管理系统满足欧5和欧6排放标准提供支持,使电动汽车的动力总成功能实现电气(本文来源于《电子与电脑》期刊2010年09期)
王钰[4](2009)在《基于PowerPC的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控制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空气污染的日益加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发展备受人们的关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具有较低的燃油消耗,较少的尾气排放和较长的续行里程等优势,是目前较好的一种替代原有内燃机汽车的方案。动力总成控制器作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负责整车的能量流分配,是实现整车低油耗、长行驶里程的关键。本文以北京工业大学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BJUT-SHEV)为对象,设计开发BJUT-SHEV动力总成控制器,实现整车控制算法,使得BJUT-SHEV的燃油消耗等指标达到设计要求。论文首先在BJUT-SHEV动力总成控制器所采用的恒SOC控制策略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辅助动力单元(APU)功率输出优化路线的恒SOC控制策略,并采用蚁群算法对APU功率输出路线进行优化,并且在Matlab/Simulink下对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其次根据整车的需求设计了基于PowerPC的BJUT-SHEV动力总成控制器硬件系统,为动力总成控制器提供可靠地硬件平台。在PowerPC的硬件平台基础上移植eCos嵌入式可配置实时操作系统,使得动力总成控制器能够满足系统实时性的要求。之后编写了基于eCos操作系统的BJUT-SHEV动力总成控制器软件系统。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分别设计了动力总成控制器的策略层软件系统和底层驱动级软件系统,并且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测试。最后建立了基于dSPACE的硬件在环仿真实验平台,对BJUT-SHEV动力总成控制器进行硬件在环仿真实验,从功能性和稳定性两个方面对BJUT-SHEV动力总成控制器进行验证。相应的实验结果表明BJUT-SHEV动力总成控制器的性能满足设计需求,基于APU功率输出优化路线的恒SOC控制策略优化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09-05-01)
李芳,张俊智,王丽芳,廖承林[5](2008)在《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系统控制器局域网(CAN)总线通信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给出制定控制器局域网(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总线通信协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结合电动汽车的控制结构特点,设计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叁种类型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系统推荐的网络拓扑结构。针对目前电动汽车应用层协议的不统一现状,在SAE J1939的基础上,制定同时适用于叁种类型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的CAN总线通用协议,并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的通信协议兼容。该通用协议综合考虑了叁类电动汽车的拓扑结构以及控制所需参数,并充分利用CAN通信的优势,对电动汽车各节点源地址分配、输出参数以及参数组定义等都做出明确的规定。在总线波特率为500kb/s时,协议的有效性分别在CANoe软件和自主开发的网络在环平台中得到验证,通信性能满足控制的实时性要求。(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郑凯,赵宏伟,张孝临,陈鹏[6](2008)在《基于MotorolaMPC565的混和动力汽车总成控制器接口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32位微控制器MotorolaMPC565进行混和动力汽车总成控制器硬件系统设计。在对总成控制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硬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和开发平台,将多种抗干扰性措施应用于硬件设计,以增强控制器的可靠性。根据现场采集的试验数据对控制器性能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高可靠性和高效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8年S1期)
朱庆林,王庆年,曾小华,于远彬,王鹏宇[7](2007)在《基于V模式的混合动力汽车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开发平台》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V模式现代开发方法的主要流程,并基于V模式开发思想,利用CHEV2004仿真软件和混合动力汽车试验台架构建了汽车电控系统开发平台,利用该平台进行了解放牌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HCU的实际开发。结果表明,利用基于V模式的开发平台进行HCU的开发是高效而可靠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7年06期)
李志强[8](2007)在《纯电动汽车交流异步电机及整车总成控制器的开发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汽车以电能为能源,具有零排放无污染的突出优点,开发前景十分广阔。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中的核心部分。电动汽车用交流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是电机高性能交流变频调速的新技术之一。本论文以电动汽车用交流电机驱动系统为研究对象,将直接转矩控制思想运用于电动汽车驱动系统。为了降低成本并且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将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和整车控制器集成到一起即电机及整车总成控制器。根据电动汽车所要达到的性能指标,分析了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特点,对各种驱动电机进行了比较。讨论了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和现状,采用空间电压矢量方法分析了直接转矩控制的基本原理结构及其算法。详细分析了交流异步电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建立了交流异步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交流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实现方法,介绍了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关键参量—定子磁链空间矢量的控制方式及其实现办法。并为获得良好的控制效果形成闭环控制系统,引入了磁链与转矩观测模型。最后建立了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模型并成功地进行了整个模型的仿真且得到了期望的结果。根据整车动力学原理,建立了整车动力学模型,最后完成了电机模型和整车动力学模型的联合仿真。设计了基于CAN总线的电动汽车整车网络,并制订了整车CAN总线通讯协议。主控芯片选用美国TI公司生产的面向电机控制的DSP芯片TMS320LF2407。整个硬件系统是以TMS320LF2407型DSP为核心的弱电电路和以IPM模块为主的强电电路所组成。设计完成了档位检测模块、踏板位置检测模块、输出控制模块和通讯模块等。介绍了再生制动的概念,讨论了再生制动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城市工况下,通过对频繁制动过程中制动能量的回收,既减少了机械摩擦制动系统的损耗,又实现了能量的重新利用。分析了再生制动的特性,设计了实现再生制动的方案,包括如何进行电制动和机械制动的合理分配。最后采用了模糊逻辑控制理论来优化制动能量回收策略。介绍了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完成了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在DSP2407上的移植。在完成上面的工作后,进行了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平台上的任务的制定。最后完成软、硬件离线方式下的测试。(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7-04-20)
严钦山[9](2007)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总成控制器的研究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作为燃油汽车与纯电动汽车之间的过渡产品,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进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开发的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如何协调燃油发动机与其它动力源之间的关系。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总成控制器就是实现该功能的关键部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是开发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总成控制器的硬件与软件。混合动力汽车总成控制器主芯片采用飞思卡尔的32位控制器MPC565,同时硬件系统还包括总成控制器的供电电源模块,CAN总线通信模块,串行通信模块,模数转换模块,以及直流电机的脉宽调制驱动模块等。在深入研究OSEK/VDX规范后,使用符合OSEK/VDX规范的嵌入式系统建立了应用软件的开发平台,软件开发采用是GNU系列开发工具。基于四驱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策略,总成控制器应用软件被划分为若干个任务及中断。本文详细地描叙了各任务的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各任务的具体功能,给出了各任务或中断的流程图。最后采用C语言及汇编语言完成软件进编程。在前人的基础上,本文对CFA6470E HEV的CAN总线通信网络进行了设计,制定了整车的通信协议。最后对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采用PID控制算法对电子节气门直流电机进行控制,通过改变比例、积分和微分常数,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效果。混合动力汽车总成控制器的软硬件调试结果表明所开发的混合动力汽车总成控制器能够完成整个系统的控制功能。(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7-04-20)
陈正龙[10](2007)在《混合电动汽车能源总成控制器及驱动电机的矢量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石油资源的枯竭,相对于传统的燃油汽车来说,混合电动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s)由于其具有更好的燃油经济性和更低的排放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的整个研究工作是紧密围绕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汽车先进制造技术科技创新平台”中“基于CVT的混合动力汽车电控技术”展开的。混合电动汽车由内燃机和和电机共同驱动,其驱动系统的选型对于混合电动汽车的性能十分关键。论文在分析了各种驱动系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驱动系统的选型策略,选定单轴并联式结构为本项目的最佳选型方案。能源总成控制系统是混合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其作用是为了协调控制发动机与电机的出力,使两者均工作在高效区,从而提高整车的燃油经济性并降低排放。论文在分析了混合电动汽车能源总成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选定采用DSP作为能源总成控制系统的CPU,设计了基于TMS320F2812的能源总成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并对其各模块的硬件电路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同时也简要介绍了能源总成控制系统的软件系统及整车控制策略。驱动电机及其控制技术是混合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之一。感应电机具有鲁棒性好、免维护、价格低等特点,因此本文选择采用感应电机作为本项目的驱动电机。为了实现混合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高性能控制,本文基于矢量控制的思想,建立了感应电机的数学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感应电机磁场定向控制策略,并利用Matlab/Simulink对该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控制方法,电机的稳态和动态性能均要优于传统的PI控制方法。精确知道感应电机的参数尤其是感应电机的转子时间常数对于高性能的矢量控制算法十分关键。针对感应电机转子时间常数的变化,论文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转子时间常数自适应矢量控制策略,并设计了该控制系统的结构。(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7-03-10)
汽车总成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推出Qorivva MPC5746M多核微控制器(MCU),旨在满足全球对提高汽车动力总成系统性能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又能符合最新的安全和应用要求。MPC5746M是飞思卡尔首款基于新型200MHz四核Power Architecture平台的高性能32位MCU产品。这种新设计拥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汽车总成控制器论文参考文献
[1]..飞思卡尔先进的动力总成微控制器助力汽车行业[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3
[2]..飞思卡尔凭借最新Qorivva汽车动力总成微控制器引领未来[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2
[3]..英飞凌推出适用于汽车动力总成和底盘应用的全新汽车微控制器系列[J].电子与电脑.2010
[4].王钰.基于PowerPC的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控制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
[5].李芳,张俊智,王丽芳,廖承林.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系统控制器局域网(CAN)总线通信协议[J].机械工程学报.2008
[6].郑凯,赵宏伟,张孝临,陈鹏.基于MotorolaMPC565的混和动力汽车总成控制器接口设计[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
[7].朱庆林,王庆年,曾小华,于远彬,王鹏宇.基于V模式的混合动力汽车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器开发平台[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
[8].李志强.纯电动汽车交流异步电机及整车总成控制器的开发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7
[9].严钦山.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总成控制器的研究与开发[D].湖南大学.2007
[10].陈正龙.混合电动汽车能源总成控制器及驱动电机的矢量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