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向性分异论文-吴彦,V.G.Onipchenko

坡向性分异论文-吴彦,V.G.Onipchenko

导读:本文包含了坡向性分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雪被,坡向性,植物群落

坡向性分异论文文献综述

吴彦,V.G.Onipchenko[1](2007)在《雪被对川西高山植被坡向性分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青藏高原东缘的松潘地区海拔4000m的高山地带设置5条宽1m、长40~70m的跨山脊南北样带,相邻样带间距为50m。按1m×1m面积划分为251个调查样方,于2004~2005年分别进行了地植物学调查、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和冬季雪被厚度监测。以物种的相对频度为群落指标,以雪被厚度、土壤厚度、有机质含量、土壤湿度(0.25mm及2mm)、全磷、全钾、铵态氮、水解性酸、pH及坡度等参数为环境指标,运用PC-ORD软件的TWINSPAN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CCA进行排序。结果表明,由南坡向北坡可以划分为亚菊——金露梅高山灌丛草甸、细柄茅——苔草高山草甸、细柄茅、苔草——矮柳高山灌丛草甸群落和杜鹃高山灌丛群落等4种群落类型。由南坡向北坡草本植物盖度由75%下降为39%,灌木盖度由25%增加到54%,在山脊附近50m左右的局地范围内植被类型表现为明显的南北坡向分异格局。2005年冬季南坡平均雪厚度21cm,山脊处为26cm,北坡34cm,由南坡向北坡雪被厚度逐渐增加;雪被厚度与灌木盖度呈正相关(r=+0.40,p<0.01,n=248),与草本植物盖度呈负相关(r=-0.45,p<0.01,n=248)。ANOVA的分析结果显示,土层厚度、风干土含水量、土壤酸度、有机质含量和全磷含量的南北坡向分异明显,由南坡向北坡逐渐增加,与雪被平均厚度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67、0.286、0.199和-0.183(n=119,p<0.05);土壤全钾和铵态氮含量的坡向差异不明显,与雪被厚度的相关性也不显着,相关系数分别为-0.068和0.104(n=119,p>0.05)。显示土壤特征的坡向分异规律在某种程度上与雪被的梯度变化存在着共轭关系。群落CCA排序及排序轴与环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也表明,坡度、雪被厚度、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湿度是导致植物群落坡向分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铵态氮和全钾含量对植被坡向分异的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7年12期)

蒲玉琳,龙高飞,刘世全,卢昌泰,康强[2](2007)在《山地土壤坡向性分异的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山地土壤坡向性分异的研究概况,包括土壤生物积累和盐基淋溶的坡向差异,以及坡向对土壤垂直带谱结构的影响。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坡向分异,可将其归纳为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和阴、阳坡分异两种主要情况。同时,针对目前有关山地土壤坡向性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从山体不同坡向的对应高度出发,运用现代地理研究方法,研究山地土壤多种属性的坡向性分异及其生产生态意义。(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07年04期)

蒲玉琳,刘世全,陈远学,李怡[3](2006)在《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土壤的坡向性分异研究——以二郎山、大相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川盆地西缘二郎山和大相岭为例,探讨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分异及其生产、生态意义。在山地迎风坡(WS),由于雨水充沛,植被繁茂,以土壤有机质和氮素为主要标志的生物积累旺盛,土壤盐基风化淋溶强烈,酸化明显。而在背风坡(LS),因雨水急剧减少,土壤生物积累和盐基淋溶及酸化作用明显减弱,基带土壤甚至出现有CaCO3聚积的钙化特征。山地土壤及其环境的这种坡向分异,导致了不同坡向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差异:在迎风坡,耕地分布高度低,以水田为主,生态环境建设方式简单;背风坡则是耕地分布上限高,以旱地为主,生态环境建设方式相对复杂,难度也大。(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蒲玉琳[4](2005)在《横断山区北段山地土壤坡向性分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横断山区北段金沙江以东山地土壤的坡向性分异规律。研究范围自东向西依次为二郎山-大相岭、折多山、橡皮山和松林口、洛戈梁子、雀儿山。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土壤生物积累及相关养分状况、盐基淋溶作用和微生物数量等方面的坡向性分异,并探讨其对山地土壤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研究结果如下: 山地土壤的坡向性分异不同于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异,它主要源于生物气候环境的坡向性分异。但两者共同构成山地土壤统一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二郎山、大相岭属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受东南季风的强烈影响,其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分异最为明显,由此向西至橡皮山,东南季风的影响逐渐减弱,土壤的坡向分异随之变小。再从松林口至雀儿山转受西南季风影响,并由于远离印度洋和受重重高山的阻隔,西南季风影响势力较弱,土壤的坡向性分异有所体现,但不甚明显。概而言之,上述山地自东向西,随着季风影响力的减弱,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型的土壤分异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 二郎山-大相岭的迎风坡,雨水充沛,素称“华西雨屏”,植被(以森林为主)生长繁盛,以土壤有机质和氮素为主要标志的生物积累旺盛,而与之相对应的背风坡,雨水明显减少,植被生长变差,土壤生物积累减弱。因此,一般迎风坡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等明显高于背风坡土壤。这种土壤坡向性分异的显着特点是,在山麓基带表现最为明显,基带以上的分异减小而后趋同。同时,这种土壤坡向性分异的显着性也随季风势力的减弱而减小,在西南季风区部分山地土壤甚至可能兼有阴、阳坡因素的影响。 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雨水条件的差异,同样导致土壤盐基物质淋溶作用的明显分异。迎风坡因土壤中下行渗漏水较充足,一般土壤已完成脱钙(碳酸盐淋溶)过程,并进一步发生不同程度的脱盐基(交换性盐基淋溶)作用而呈现酸化趋势。而背风坡由于相对干燥,土壤中盐基淋溶作用较弱,尤其在坡麓基带,有的土壤还停留在脱钙阶段,残留着一定量的碳酸钙;基带以上土壤的水分条件转好,其盐基淋溶作用有所加强,但酸化趋势仍较迎风坡土壤的弱。 在土壤微生物方面,折多山和松林口迎风坡土壤的微生物总数和细菌数量大于背风坡土壤,前者的分别平均为后者的1.9~12.7倍和1.9~14.3倍,雀儿山的情况与折多山和松林口的相反,其迎风坡土壤的微生物总数和细菌数量仅分别为背风坡土壤的82%和84%。尽管如此,土壤的微生物总数和细菌数量似乎与其有机质含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放线菌的数量及其古微生物总数的比例:在折多山是迎风坡大于(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5-05-01)

坡向性分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述了山地土壤坡向性分异的研究概况,包括土壤生物积累和盐基淋溶的坡向差异,以及坡向对土壤垂直带谱结构的影响。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坡向分异,可将其归纳为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和阴、阳坡分异两种主要情况。同时,针对目前有关山地土壤坡向性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从山体不同坡向的对应高度出发,运用现代地理研究方法,研究山地土壤多种属性的坡向性分异及其生产生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坡向性分异论文参考文献

[1].吴彦,V.G.Onipchenko.雪被对川西高山植被坡向性分异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

[2].蒲玉琳,龙高飞,刘世全,卢昌泰,康强.山地土壤坡向性分异的研究概况[J].土壤通报.2007

[3].蒲玉琳,刘世全,陈远学,李怡.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土壤的坡向性分异研究——以二郎山、大相岭为例[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

[4].蒲玉琳.横断山区北段山地土壤坡向性分异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

标签:;  ;  ;  ;  

坡向性分异论文-吴彦,V.G.Onipchenko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