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发射器件论文-王江南,丁磊,倪婷,宁舒雅,张方辉

顶发射器件论文-王江南,丁磊,倪婷,宁舒雅,张方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顶发射器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顶发射OLED器件,微结构阵列,纳秒激光刻蚀

顶发射器件论文文献综述

王江南,丁磊,倪婷,宁舒雅,张方辉[1](2019)在《基于微结构阵列基板的高效顶发射OLED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顶发射OELD的效率,降低电压,基于纳秒激光刻蚀技术制备了一种用于顶发射OLED的低成本可重复的方形微结构阵列基板,在此基础上制备了顶发射OLED器件。实验发现,利用这种基板可以有效提高器件的出光效率,降低器件的驱动电压。其中,使用20μm的方格微结构阵列基板的器件的最高效率达到66.7cd/A,40mA/cm~2下亮度达到20 103cd/m~2,相比于未经刻蚀的无结构器件分别提高9.8%和6.9%;而使用40μm的方格微结构阵列基板的器件驱动电压最低,在40mA/cm~2下为9.58V,相较未经刻蚀的无结构器件降低了0.26V。分析表明,器件光效的提升和驱动电压的降低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由于基于微结构阵列基板制备的器件中存在褶皱结构,可以破坏器件的光波导,并且增大了器件面积而降低驱动电压;其次纳秒激光刻蚀产生的光栅条纹可以提高光提取效率,同时增强局部电场以提高电极的载流子注入能力。(本文来源于《液晶与显示》期刊2019年08期)

殷博[2](2018)在《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效率滚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顶发射有机发光二极管(Top-emitt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TOLED)具有高开口率、高色纯度以及高发光效率等优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其产生兴趣并逐步应用到光电显示市场之中。然而,TOLED器件的效率滚降、角度依赖性等一系列影响其发光特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应用。为了得到发光特性良好的TOLED器件,从而加快顶发射器件的研究进程,让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OLED)在显示市场领域能够更好地发展应用,本论文从叁个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第一,文章利用了 TCTA:TPBi:Ir(ppy)3(3:1,8wt%)双主体共掺杂的发光层来研究其对TOLED器件效率滚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双主体发光层器件扩大了载流子的复合区域,均匀了激子分布密度,器件在1000cd/m2的亮度下的电流效率为62cd/A,在10000cd/m2的亮度下的电流效率为58cd/A,不仅比单主体发光层器件的效率高50%,而且效率滚降有很大幅度的减小,从18.6%下降至6.5%。第二,文章通过电极材料的选择搭配得到了功耗低且稳定性高的顶发射器件结构。我们发现,以Ag/LiF作为顶发射器件阴极时,器件极易发生短路,需要在它们之间加上一层合适厚度的A1,这样能保证器件正常发光。我们得到的器件在10mA/cm2下的驱动电压为5.4V。另外,我们还发现以Al/Ag作为顶发射器件阳极时的效率比单独以A1作为阳极时高。第叁,论文通过削弱微腔效应的方法研究了其对TOLED器件角度依赖性产生的影响。通过器件有机层厚度的调整,使微腔效应作用于强度很弱的那部分光,不会对器件的主要发射波长造成影响,从而得到的顶发射器件的发光光谱与原底发射器件的发光光谱相差不大,当视角从0°变化到60°时,色坐标变化仅为(0.014,0.004),几乎没有角度依赖性。另外,通过在TOLED器件阴极顶部添加覆盖层的方法,器件的发光效率提高了 1.6倍。论文关于TOLED器件效率滚降及角度依赖性问题的研究能够一定程度的改善器件发光不稳定现象,可以为后续人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6-01)

刘巍[3](2018)在《顶发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开发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以下简称AMOLED)显示器件的开发与研究涉及电路设计、光学器件设计及仿真、材料、低温多晶硅背板工艺、蒸镀工艺和模组工艺等各个方面,本文利用光学模拟软件Simoled研究了单色顶发射器件的结构和光学特性,并进行了样品制备以及测试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AMOLED显示器件的市场发展状况、基本原理和性能表征,顶发光显示器件项目开发的背景、研究内容、目标以及本人的主要工作。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顶发光器件光学设计的理论工具,包括光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光学薄膜系统的特征计算以及叁基色原理,推导了多层膜透射率和反射率的计算方法。第叁部分首先介绍了顶发光器件的基本结构和微腔原理,并对其发光强度的公式进行了推导,同时介绍了Simoled光学模拟软件的功能及建模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电极材料和有机材料的选择,器件基本结构选定。不同阴极折射率匹配层(Alq3)厚度对复合阴极多层膜透过率的影响,并比较了有无折射率匹配层绿色顶发光器件的光学特性,包括色坐标,发光光谱以及其在不同视角下变化。研究了不同微腔长度对绿色顶发光器件发光特性的影响,包括色坐标,发光光谱及其在不同视角下的变化,并确定了最优绿色顶发光器件结构为阳极(Ag/Mo O3,100nm/3nm),HTL(NPB,70nm),EML(Alq3,60nm),阴极(Li F/Al,1nm/1nm,Ag,25nm),折射率匹配层(Alq3,50nm)。第四部分,依照光学模拟的结果我们分别制备了器件A~E,介绍了器件制备的工艺流程及制备过程,通过对实际制备与模拟器件光学特性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对Simoled模拟软件匹配性进行验证,也获得了宝贵的实验经验。其中,器件A和器件B差异为是否在半透明阴极表面蒸镀50nm厚度的折射率匹配层Alq3,器件C和D分别为对应的不同NPB厚度(30nm,110nm)的顶发光器件,器件E为绿色底发光器件。通过测试获得如下结果:器件A和器件B在0度视角下主发光峰的位置分别为512nm和530nm,色坐标分别为(0.2,0.73)和(0.18,0.7),随着视角从0度到60度变化,整个发光峰往短波方向偏移,分别偏移了24nm和8nm,色坐标CIE_x,CIE_y分别偏移了(0.06,0.1),(0.01,0.05)。对比器件B,C,D,随着微腔长度增加,发光峰往长波方向移动,同时随着视角的增大,发光峰往短波方向移动。对比器件B和D,顶发光器件相比较底发光器件发光光谱半波宽收窄,色纯度更好。最优器件B满足我们的设计目标:CIE_x,CIE_y:0.16±0.06,0.2±0.06,0~60度视角下色偏:ΔCIE_x,CIE_y,<0.08,主峰波长偏移<10nm。实际制备的最优器件B光学特性与我们采用Simoled软件模拟的结果基本一致,0度视角下的发光峰位置相差为4nm,色坐标CIE_x,CIE_y相差为(0.01,0,04)。与光学软件模拟的结果趋势基本一致。最后,对本文绿色单色顶发光显示器件的开发工作进行总结,并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方案。同时,展望了红色、蓝色顶部发光器件和白光顶部发光器件的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吕方,顾建男,卞梦颖,吴存存,罗巍[4](2018)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顶发射器件的透明电极》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已经成功应用于手机显示屏(小面积)及电视显示屏(大面积).对于小面积显示屏来说,由于显示面积的限制,大多采用顶发射结构.顶发射OLED(TEOLED)由于其更大的开口率,相较传统底发射器件而言,可在相同电流密度下获得更高的发光功率,但是顶发射器件中最关键的就是透明电极的制备.概括起来,根据制作方法和材料来区分,TEOLED透明电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即(1)透明导电氧化物电极;(2)超薄复合金属电极;(3)电介质金属电介质(DMD)复合电极;(4)纳米材料电极等.一般氧化物在可见光范围光透过率很好,但是热蒸发温度很高,需要用溅射的方法来制作,从而对有机层造成损伤;复合金属电极可以用热蒸镀方式制作,方法简单易行,目前被大部分商用产品采用,但是透明度较低;纳米材料的透过率很高,且可以制成柔性电极,但是由于需要溶液加工处理,较易破坏有机层.DMD复合电极既可以具有高透光率,而且可以采用热蒸镀方法成膜,有望成为未来OLED顶发射透明电极的首选.本文对几种透明电极的发展现状和优缺点进行了综述,提出了透明电极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12期)

刘士浩,张祥,张乐天,谢文法[5](2018)在《顶发射绿光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核壳结构的绿光Cd SSe/Zn S量子点成功制备了顶发射绿光量子点器件,并详细研究了它的光电特性。与具有相同结构的底发射器件相比,顶发射器件在亮度、效率、色纯度、光谱的电压稳定性上都得到了显着提高。在相同电压7 V下,尽管底发射具有更大的电流密度,但亮度仅为831 cd/m2,而顶发射器件的亮度则可达到1 350 cd/m2,并且顶发射器件的最高亮度可达到7 112 cd/m2。在效率上,顶发射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可达6.54 cd/A,远大于底发射器件的1.89 cd/A。在光谱方面,在底发射器件中出现的红蓝部分的杂光在顶发射器件中完全被抑制,而且顶发射光谱的半高宽显着窄化,具有更高的色纯度。当电压从4 V变化到9 V时,顶发射器件光谱始终保持稳定,色坐标移动仅为(-0.005,-0.001)。结果表明,顶发射结构有利于提高量子点器件的亮度、效率、色纯度以及光谱的电压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邓玲玲[6](2016)在《蓝、白光顶发射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微腔效应研究及器件高性能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顶发射有机发光二极管(Top-emitt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TEOLED),以其分辨率高、开口率大和衬底选择灵活等优势在有机平板显示领域,尤其是微显示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然而,TEOLED中的光学微腔效应严重抑制了器件的发光强度和色纯度,其对蓝色和白色TEOLED的影响尤其严重,造成了蓝、白光TEOLED制备困难,并严重影响了器件性能。因此,开展TEOLED中微腔效应的研究工作,有效设计与调控微腔对于成功制备高性能蓝、白光TEOLED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将电偶极子理论和传输矩阵理论相结合改进了微腔效应的理论模型,并与实验相结合研究了微腔效应对于蓝光TEOLED的影响,设计了优化的器件结构,有效增强了蓝光强度并改善了蓝光的色饱和度;在此基础上,对白光TEOLED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和优化,提高了白光中蓝光的比例,改善了顶发射白光的效率和色纯度。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电偶极子辐射的经典电磁理论分析激子的辐射模式,将偶极矩的取向和辐射电磁波的偏振等因素纳入辐射模式的计算中,使理论模型更加完善。采用传输矩阵理论分析光波在多层膜系中的传输,将多膜层结构的TEOLED等效为单层结构,结合偶极子辐射模式,研究TEOLED中微腔共振效应对激子辐射的影响。运用该理论模型,可以从理论上比较准确地计算TEOLED的微腔共振光谱、发光光谱,并进而计算色坐标、色温、显色指数等器件的色度参数。(2)常规TEOLED中的微腔共振效应抑制了蓝光的出射,使蓝光的效率和色度都比较差。为了改善蓝光TEOLED的性能,本文引入了“金属/Ag”双层阴极结构,增强电子的注入效率和蓝光耦合输出效率。首先计算了金属材料的折射率实部和虚部对双层阴极反射率和反射相位的影响,确定“钐/Ag(Sm/Ag)”双层阴极结构能实现较低的反射。然后计算了不同Sm、Ag厚度对蓝光TEOLED光谱和色坐标的影响,发现减小Ag厚度,增加Sm厚度有利于改善蓝光色纯度。最后,制备了具有不同Sm/Ag双层阴极的蓝光TEOLED,验证了理论计算的结果,同时改善了顶发射蓝光的色纯度。最优化蓝光TEOLED的光谱接近蓝光材料本征光谱,而且器件在0-75°视角范围内光谱几乎没有变化,实现了很好的色纯度和角度稳定性。(3)TEOLED中微腔效应对蓝光的抑制使顶发射白光中蓝光的强度不够,白光色度偏红。本文利用微腔效应中的多光束干涉增强蓝光输出强度,改善顶发射白光色度。首先,理论计算了具有不同空穴传输层(NPB)厚度TEOLED的微腔共振波长,并制备了相应器件验证理论计算结果。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当NPB厚度为100 nm时,微腔的共振波长与蓝光比较匹配,器件中的蓝光输出较强,能与红光混合获得比较平衡的白光。接着,通过在红光和蓝光层之间插入载流子/激子阻挡层,稳定了主体材料CBP中的激子复合区域,使白光在不同电压下的色漂移减弱,改善了白光的稳定性。(4)微腔效应中的干涉过程分为多光束干涉和宽角干涉。本文对白光TEOLED中的宽角干涉因子和多光束干涉因子分别进行了计算和分析,以提高器件的效率和色度。首先计算了TEOLED中电极和激子位置对多光束干涉、宽角干涉强度的影响,发现增强阳极反射并减弱阴极反射可以减弱多光束干涉,而使发光激子靠近阳极可以增强宽角干涉,均能增强器件中的蓝光输出。接着,从实验上制备了高反射阳极和低反射阴极的白光TEOLED,并在此基础上,利用δ掺杂器件和蓝/红、红/蓝结构的白光TEOLED重点研究了宽角干涉对顶发射白光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宽角干涉进一步增强蓝光输出。最终得到的白光TEOLED效率高于具有相同有机层结构的底发射器件,同时色度更加接近标准白光。(5)在白光TEOLED中,引入异质结结构的双蓝光发光层,使激子复合区域位于蓝光层内,有效提高了蓝光的发光强度。为了优化白光的色纯度和稳定性,对发光层中激子的行为进行了研究。首先制备单载流子器件研究客体的载流子传输行为,发现蓝光客体充当空穴传输通道和电子陷阱,而红光客体则充当电子传输通道和空穴陷阱,其中红光客体的陷阱效应对低压下的红光强度有贡献;然后利用δ掺杂器件研究激子的分布,确定了激子在主体材料SPPO1中的扩散长度,由此确定了蓝光和红光层的厚度;接着利用阻隔层研究了蓝、红客体之间的能量转移,发现存在较弱的Dexter能量转移,有助于提高白光的稳定性。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设计了优化的白光TEOLED结构,获得了高效、稳定的顶发射白光,效率为13.3cd/A,在10-104 cd/m2亮度范围内,色坐标漂移仅(0.009,0.001)。最后从激子扩散、能量转移和陷阱效应等方面对器件的稳定性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6-11-18)

王光华,赵惠琼,邓荣斌,段瑜,孙浩[7](2016)在《顶发射白光OLED器件制备及其色坐标漂移机制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了高反射率金属Al和电化学性能稳定的金属Mo,在硅基底上制备了多层结构的Al/Mo/MoO_3阳极,并研究了不同MoO_3厚度下多层阳极的反射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发光层共掺杂制备了顶部发光OLED器件,并对器件发光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发光层共掺杂制备的顶部发光OLED器件的色坐标,随电流密度或电压的增加而发生漂移;OLED器件色坐标漂移的原因是叁基色发光强度随电流密度的增加,逐渐偏离了形成白光(0.33,0.33)所需叁基色强度比例值,导致了OLED器件的色坐标发生了漂移,其机制是发光层中主-客之间能量转移和陷阱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不同电压下,红光发光强度随驱动电压(或电流密度)增大而线性地减小。(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6年11期)

刘文博[8](2016)在《倒置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有机发光器件(OLED)技术获得了巨大发展,倒置有机发光器件能和氧化物TFT技术兼容,而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理论上具有100%的开口率,更容易和底部的驱动电路集成,因此倒置顶发射器件成为近期的研究热点。但在制备能够用于大屏幕显示和照明的倒置顶发射白光器件时,顶发射器件中存在微腔效应,使光谱中某一波峰发生移动,增强或减弱,并使器件的角度稳定性变差。因此虽然倒置单色顶发射器件和倒置迭层顶发射器件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显着成果,但倒置白光顶发射器件却鲜有人报道,本论文最终制备了基于新型阴极修饰层的一种光谱特性稳定的倒置白光顶发射器件。倒置器件存在电子注入较差的问题,在本论文中,为了改善器件的电子注入,我们采用Ag掺杂Bphen作为阴极修饰层,将该修饰层放在器件的阴极和电子传输层中,制备了单色绿光的倒置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然后采用较高效率的绿光材料Ir(ppy)_3掺杂进入主体CBP之中,制备了高效的单色绿光器件。通过和未加入该阴极修饰层的倒置顶发射器件对比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电压下,其电流远远高于未加入该阴极修饰层的倒置顶发射器件。并且其最高效率为76.4cd/A,是常规底发射器件的2.38倍。并且在制备该阴极修饰层时,采用了故意掺杂和非故意掺杂两种方式,故意掺杂器件非故意掺杂器件相差无几,且非故意掺杂能够简化器件的工艺。该部分证明了Ag掺杂Bphen阴极修饰层能够改善倒置器件的电子注入,为接下来制备白光器件打下了基础。在单色器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改善器件的电子注入,提出采用渐变掺杂的Ag掺杂Bphen阴极修饰层,掺杂比例从3:1变化到1:1。并和未渐变掺杂的阴极修饰层器件对比,可以看出渐变掺杂阴极修饰层进一步改善了器件的电子注入。然后通过改变器件的发光层位置,确定了激子生成层位置就主要位于电子传输层和发光层界面附近,进一步调整器件的发光层厚度和浓度后,获得了倒置顶发射白光器件,但该器件的光谱随电压变化,色坐标从(0.489,0.395)变化到(0.387,0.377)。因此我们将发光层中红光材料换为黄光材料,制备了白光器件,具有良好的光谱稳定性。其最高效率为21.7cd/A。并且器件光谱随角度变化也十分稳定,从0度变化到60度,其色坐标变化为(0.022,0.015)。(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5-01)

陈星明,胡胜坤,金玉,吴志军[9](2016)在《不同发光染料的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设计合理的微腔结构,制备了基于绿光染料C545t、黄光染料Rubrene、红光染料DCJTB的3种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不同发光染料对顶发射器件的光谱的影响。研究表明,微腔结构对光谱具有窄化作用。绿光、黄光器件的发光峰波长并未随视角增大而明显变化,体现出良好的光谱角度性,而红光器件却出现了明显的光谱蓝移现象。绿光器件的最大功率效率为8.7 lm/W,当电流密度为45 m A/cm2时,亮度能达到7 205 cd/m2;黄光器件的电流效率最大值为11.5 cd/A,当电流密度为48 m A/cm2时,亮度可达到3 770 cd/m2;红光器件的电流效率最大能达到3.54 cd/A,当电流密度为50 m A/cm2时,可获得1 358 cd/m2的亮度。采用合适的发光材料以及合适的器件结构,不仅可以提高顶发射器件的色纯度及发光效率,还可以改善器件发光光谱的角度依赖性。(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杨尚松,吴远武,洪乙又,王绪丰,樊卫华[10](2015)在《双铝电极结构的高性能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l/MoO_3作为全反射阳极、Al/LiF作为半透明阴极制备了高性能的Alq_3基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研究了在金属阴极表面分别生长高折射率的材料Alq_3和MoO_3作为出光耦合层后,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经过优化后的器件,其电流效率最大值达到6.43cd/A,并且微腔器件的角度依赖问题也基本得到了解决。这些结果将为制备高性能的顶发射器件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技术》期刊2015年04期)

顶发射器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顶发射有机发光二极管(Top-emitt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TOLED)具有高开口率、高色纯度以及高发光效率等优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其产生兴趣并逐步应用到光电显示市场之中。然而,TOLED器件的效率滚降、角度依赖性等一系列影响其发光特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应用。为了得到发光特性良好的TOLED器件,从而加快顶发射器件的研究进程,让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OLED)在显示市场领域能够更好地发展应用,本论文从叁个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第一,文章利用了 TCTA:TPBi:Ir(ppy)3(3:1,8wt%)双主体共掺杂的发光层来研究其对TOLED器件效率滚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双主体发光层器件扩大了载流子的复合区域,均匀了激子分布密度,器件在1000cd/m2的亮度下的电流效率为62cd/A,在10000cd/m2的亮度下的电流效率为58cd/A,不仅比单主体发光层器件的效率高50%,而且效率滚降有很大幅度的减小,从18.6%下降至6.5%。第二,文章通过电极材料的选择搭配得到了功耗低且稳定性高的顶发射器件结构。我们发现,以Ag/LiF作为顶发射器件阴极时,器件极易发生短路,需要在它们之间加上一层合适厚度的A1,这样能保证器件正常发光。我们得到的器件在10mA/cm2下的驱动电压为5.4V。另外,我们还发现以Al/Ag作为顶发射器件阳极时的效率比单独以A1作为阳极时高。第叁,论文通过削弱微腔效应的方法研究了其对TOLED器件角度依赖性产生的影响。通过器件有机层厚度的调整,使微腔效应作用于强度很弱的那部分光,不会对器件的主要发射波长造成影响,从而得到的顶发射器件的发光光谱与原底发射器件的发光光谱相差不大,当视角从0°变化到60°时,色坐标变化仅为(0.014,0.004),几乎没有角度依赖性。另外,通过在TOLED器件阴极顶部添加覆盖层的方法,器件的发光效率提高了 1.6倍。论文关于TOLED器件效率滚降及角度依赖性问题的研究能够一定程度的改善器件发光不稳定现象,可以为后续人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顶发射器件论文参考文献

[1].王江南,丁磊,倪婷,宁舒雅,张方辉.基于微结构阵列基板的高效顶发射OLED器件[J].液晶与显示.2019

[2].殷博.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效率滚降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3].刘巍.顶发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开发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8

[4].吕方,顾建男,卞梦颖,吴存存,罗巍.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顶发射器件的透明电极[J].科学通报.2018

[5].刘士浩,张祥,张乐天,谢文法.顶发射绿光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J].发光学报.2018

[6].邓玲玲.蓝、白光顶发射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微腔效应研究及器件高性能化[D].南京邮电大学.2016

[7].王光华,赵惠琼,邓荣斌,段瑜,孙浩.顶发射白光OLED器件制备及其色坐标漂移机制研究(英文)[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

[8].刘文博.倒置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6

[9].陈星明,胡胜坤,金玉,吴志军.不同发光染料的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制[J].发光学报.2016

[10].杨尚松,吴远武,洪乙又,王绪丰,樊卫华.双铝电极结构的高性能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J].光电子技术.2015

标签:;  ;  ;  

顶发射器件论文-王江南,丁磊,倪婷,宁舒雅,张方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