烷基化壳聚糖论文_韩肖惠,杜晶晶,王博,刘杭,张彰

导读:本文包含了烷基化壳聚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烷基化,壳聚糖,铵盐,疏水,复合材料,辛基,白芨。

烷基化壳聚糖论文文献综述

韩肖惠,杜晶晶,王博,刘杭,张彰[1](2019)在《烷基化壳聚糖及衍生物的表面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壳聚糖的化学修饰,合成了系列(部分)烷基化壳聚糖衍生的接枝型两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R_(m,n)-CTS-SB).采用红外光谱、~1H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等方法对产物的分子结构以及烷基化取代度(D.S)进行了表征与测定;同时,对合成产物的水溶性、表面张力等作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产物(R_(m,n)-CTS-SB)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与表面活性,其性能与烷基疏水链长度、取代度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其中取代度为20%的R_(10, 2)-CTS-SB产物表现出典型的接枝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特性,且最低表面张力值可降至26.9 mN/m.(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林,辛梅华,李明春,刘旭光,周向恒[2](2019)在《催化氢化还原法制备的N,N-双烷基化壳聚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十二烷基磺酸钠为相转移剂,月桂醛与壳聚糖反应生成西夫碱,再通过钯碳(Pd/C)催化氢化还原西夫碱制备N,N-双十二烷基化壳聚糖衍生物.通过试验分析催化氢化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d/C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烷基化取代度的影响,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对产物进行表征.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催化氢化制备N,N-双十二烷基化壳聚糖的最佳催化氢化反应时间为24 h,反应温度为30℃,Pd/C催化剂的用量占壳聚糖总量的1%,制得的N,N-双十二烷基化壳聚糖的烷基化取代度为189%.(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郭亮亮[3](2019)在《N-烷基化壳聚糖/白芨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壳聚糖(Chitosan,CTS)价廉易得,止血性、生物相容性良好,可广谱抗菌、促进伤口愈合。CTS经N-烷基化改性后,既保留了其优良活性,又增强了其止血性能。白芨多糖(Bletilla striata polysaccharide,Bsp)是从传统中药白芨中提取出的水溶性多糖,可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本文结合两种材料的特性,制备出了新型N-烷基化壳聚糖(N-alkylated chitosan,N-CTS)/白芨多糖复合材料(N-CTS/Bsp),并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研究。本实验在壳聚糖N-烷基化改性的基础上,制备了叁种剂型的N-CTS/Bsp,并分别对其进行性能评价及理化表征,所得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利用席夫碱反应将十二醛中的醛基与壳聚糖中的氨基链接,形成碳氮双键,随后使用硼氢化钠水溶液,将碳氮双键还原,得到稳定的N-CTS。傅里叶红外光谱证实烷基链被成功引入到壳聚糖分子中。元素分析结果显示,CTS与N-CTS中C、N两个元素的含量分别为:CTS:65.56%(C)、10.57%(N);N-CTS:66.77%(C)、9.69%(N),测定了N-CTS的取代度为5.731%,取代度较低,达到实验预期。2.通过离子交联法、冷冻干燥法,研制了不同原料比例(1≤N-CTS:Bsp≤4)的N-CTS复合微粒,SEM结果显示,该微粒呈现疏松多孔结构,吸水率受两种原料比例影响较大。为实现快速吸取液体、迅速释放活性物质、更适用于不规则伤口,综合考虑复合微粒各项指标,确定了复合微粒的最佳制备条件:N-CTS与Bsp比例为4:1,原料总浓度为2 g/L,正负电荷比为20:1。此时产品产率89%,吸水性能327%,作用持久,4周降解了59.4%,粒径集中分布于14.79μm处,与红细胞大小相近,抑菌效果明显,适宜作生物材料应用。3.通过冷冻干燥等方法,研制了不同Bsp含量(5%-50%)的复合膜与复合海绵两种剂型复合材料。该材料具备优良的吸水、抑菌、降解等活性。复合材料与液体接触后,可迅速吸水,其中复合膜迅速溶胀,而复合海绵一定程度凝胶化,且粘附性强,二者均可为接触部位持续提供湿润无菌环境,满足生物材料要求。综合考虑复合材料特性及创面面积、深度、出血量等特点,N-CTS占比90%复合材料最适宜作为止血材料使用。此时,复合膜可吸取自身重量4.69倍的水,水蒸气透过率1.14 kg/(24 h·m~2),5周内降解51.2%,复合膜表面凸凹多孔,有利于液体吸附。复合海绵具有丰富的网络结构,可吸取自身重量23.75倍的水,水蒸气透过率3.09 kg/(24 h·m~2),5周内降解85.2%,孔隙率89.22%。充分说明复合材料拥有快速且持久的作用效果,具有止血材料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唐若谷[4](2018)在《N-烷基化疏水壳聚糖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低分子量壳聚糖为原料,与乙醛或己醛反应形成Schiff碱,再与硼氢化钠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引入不同的烷烃基团到壳聚糖分子链上,以实现壳聚糖的烷基化疏水改性。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谱表明反应后烷烃基以共价键的形式连接到壳聚糖分子链的氨基上。改性后壳聚糖的疏水性明显提高:N-乙基壳聚糖在稀醋酸(壳聚糖的良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大降低,N-己基壳聚糖则完全不溶于稀醋酸。Zeta电位测试表明引入烷基后电位下降,表明质子化作用减小,而质子化作用是壳聚糖在弱酸中溶解的基础,因此改性后壳聚糖疏水性增加、溶解性下降。粒径测试表明改性后壳聚糖粒径增大,分布变宽。核磁共振图谱还表明该该反应有较高的烷基取代程度,表明此方法可以用于大批量生产制备中。(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8年16期)

刘梦媛[5](2018)在《壳聚糖的烷基化修饰与凝血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壳聚糖是甲壳素部分脱乙酰后的产物,是一种高含量、低成本的多糖,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是地球上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可再生资源,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天然碱性多糖。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止血性、抗菌性、吸附性,无毒无味,物理和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在生物、医药、化工、食品、化妆品等诸多领域应用广泛。本文主要研究壳聚糖衍生物的促凝血性能,探讨其作为新型纺织止血材料的可能性。通过还原胺化法制备了不同取代度、接枝有不同碳链长度烷基的N-烷基化壳聚糖。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NMR)和元素分析对材料进行结构分析和表征,证明烷基链已成功接枝到壳聚糖主链,且取代度随着烷基醛与壳聚糖氨基摩尔比的升高而增加。通过MTT比色法、细胞荧光染色观察测试其细胞毒性,初步评价其是否可以作为生物止血材料使用。结果表明本文中制备的N-烷基化壳聚糖基本没有毒性,可用于医用纺织止血敷料。为探讨N-烷基化壳聚糖的凝血性能,采用全血凝固时间、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流变测试,对不同材料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N-烷基化壳聚糖比壳聚糖的促凝效果更好,并且取代度越大,烷基接枝链越长,其促凝效果越好,缩纤维蛋白原形成的时间越短。通过测试APT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PT(prothrombintime)、TT(thrombin time),以及血小板细胞内Ca2+浓度和膜上P选择素表达量来检测材料的凝血机理。结果表明其促凝作用不依赖于传统的内、外源凝血途径,不会引起血小板内Ca2+浓度和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发生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8-01-15)

叶慧[6](2017)在《两亲性N-烷基化-O-季铵盐化壳聚糖制备及其作为药物/基因载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鱿鱼软骨甲壳素(β-甲壳素)为起始原料,与3-氯-2-羟丙基叁甲基氯化铵(CTA)反应,制取中间体O-季铵盐化甲壳素;O-季铵盐化甲壳素经经浓碱脱乙酰制备脱乙酰度(DD)为100%的O-季铵盐化壳聚糖;O-季铵盐化壳聚糖与癸醛发生希夫碱反应后用硼氢化钠还原得到N-癸烷-O-季铵盐化壳聚糖。通过莫尔滴定法、元素分析、FTIR、1H NMR等表征中间体O-季铵盐化甲壳素、O-季铵盐化壳聚糖及终产物N-癸烷-O-季铵盐化壳聚糖的结构,TGA表征N-癸烷-O-季铵盐化壳聚糖的热性能。探究O-季铵盐化甲壳素、O-季铵盐化壳聚糖、N-癸烷-O-季铵盐化壳聚糖的制备条件。初步开展N-癸烷-O-季铵盐化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和基因载体的应用研究。采用β-甲壳素与CTA反应制备O-季铵盐化甲壳素,通过研究反应温度、物料比(β-甲壳素与CTA的摩尔比)和碱种类(Li OH、Na OH、KOH)对产物季铵盐取代度(DSQ)的影响,发现采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40%的KOH溶液碱化,在反应温度为60℃、物料比为1:7时,O-季铵盐化甲壳素DSQ最高,为104%。通过3次浓碱脱乙酰反应,制备了DD为100%的O-季铵盐化壳聚糖,每次反应温度为50℃、Na OH质量百分比浓度为34%、反应时间为1 h。采用癸醛对O-季铵盐化壳聚糖进行癸烷反应制备N-癸烷-O-季铵盐化壳聚糖。通过正交实验发现,癸醛的用量对产物烷基化程度(DSA)的影响最大,反应温度次之,反应时间影响最小。N-癸烷-O-季铵盐化壳聚糖的DSA随癸醛的用量增加先急剧增加后趋于平缓;随反应温度的升高,产物DSA先增大最后达到平衡;随反应时间增加,产物DSA先增加再趋于平缓;与传统加热方式相比,微波加热反应时间短、操作简便。70℃下,癸醛与O-季铵盐化壳聚糖的物料比为6:1,微波加热反应30 min,产物DSA可达到85%。N-癸烷-O-季铵盐化壳聚糖的热分解温度高于121℃,适用于高温湿热灭菌。开展N-癸烷-O-季铵盐化壳聚糖包封与释放扑热息痛(PCTM)和维生素B12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药物包封率随药物投放量先增加而增大;当药物与N-癸烷-O-季铵盐化壳聚糖的投料比率为3:5,达到了载药微球的载药极限。随N-癸烷-O-季铵盐化壳聚糖DSA的增加,PCTM和维生素B12载药量与包封率均增加;DSA为67%的N-癸烷-O-季铵盐化壳聚糖,其对PCTM的载药量达到51%,包封率为83%,其对维生素B12的载药量达到47%,包封率为80%。空白N-癸烷-O-季铵盐化壳聚糖微粒的粒径为200~350 nm,而包封维生素B12后大部分载药微粒的粒径增加至300~700 nm,表明虽然有少量疏水药物分子聚集在载体外部,但是大多数药物分子基本被疏水作用包封在载体内部。PCTM和维生素B12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释放共分叁阶段,2 h内为突释阶段,药物迅速释放,这可能源自载药微粒外部的疏水药物分子聚集体,DSA为21%的载体所制备载药微粒药物释放量分别为53%和67%,DSA为63%的载体所制备载药微粒药物释放量为35%和43%;2~6 h为缓释阶段,药物均速释放;6~9 h为平释阶段,10 h时药物释放完全。DSA为62%载体所制备的载PCTM微粒药物释放动力学符合Logistic和Weibull模型,为S型释放。开展N-癸烷-O-季铵盐化壳聚糖的细胞毒性测试和作为p EGFP基因载体转染人胚肾细胞HEK 293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DSQ为12%和DSQ为55%的胞存活率分别为63%和51%,而PEI在200μg/m L时细胞全部死亡,表明N-癸烷-O-季铵盐化壳聚糖的细胞毒性低于PEI。壳聚糖的季铵盐化可以提高壳聚糖的正电性,增加与DNA和细胞膜的相互作用,但当N-癸烷-O-季铵盐化壳聚糖的DSQ大于36%时,强正电性会限制DNA的解吸附,降低转染效果。DSQ为36%的N-癸烷-O-季铵盐化壳聚糖与DNA在N:P为8:1时,转染效率最好;N:P为20:1时转染效率较低。在N:P为8:1时,非病毒载体的标准对照PEI(25KDa)转染HEK 293细胞的荧光强度为1.0×107 RLU/mg protein,Lipofectamine 2000为1.0×1011 RLU/mg protein,而DSQ为36%的N-癸烷-O-季铵盐化壳聚糖为1.8×108 RLU/mg protein,优于PEI,但是低于Lipofectamine 2000。N-癸烷-O-季铵盐化壳聚糖有望成为新型的非病毒基因载体。(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7-06-30)

陈子浩[7](2017)在《介孔硅—烷基化壳聚糖复合快速止血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课题研究背景:过度失血是战伤致死的主要原因,也是事故和手术治疗过程中伤病员致死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战现场50%伤员致死率由不可控失血导致,即使伤员能被送至医院抢救,大量失血仍会造成后期较高的死亡率和严重的并发症,由于应急救护黄金时间只有10分钟,因此,战现场快速止血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快速止血产品主要有高分子有机类和无机类,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有机类止血效果不稳定,无机类易残留脉管内引起血栓。因此,急需一种即止血迅速同时对身体无损伤的战现场止血材料。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是无机类物质优化后的产物,其大比表面积、介孔结构、表面负电荷对凝血有很好的促进,然而什么结构的介孔硅凝血效果最好至今仍无定论。壳聚糖一直是止血材料的好选择,但过往壳聚糖止血已达一个瓶颈,近年烷基化壳聚糖表现出更好的凝血效果。由于壳聚糖带正电而介孔硅带负电,因此以烷基化壳聚糖负载介孔硅,即可防止介孔硅残留体内,又同时提高凝血能力,有望制备出一种高效安全的快速止血剂。课题研究目的:通过调整介孔硅粒径、介孔尺度以及壳聚糖脱乙酰度、烷基链长度,通过体外、体内凝血指标评价和生物相容性检测得到止血效果最优的介孔硅和烷基化壳聚糖,二者复合后经凝血效果和生物安全性评价探索最好的复合模式,从而制备一种在血液系统性、整体性发挥作用的同时能最小化不良反应的快速止血材料。课题研究方法:(1)根据协同自组装原理,采用硬模板法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通过改变模板剂的量和制备参数,制备出不同孔径、粒径的介孔硅。通过透射电镜、DLS、BET、XRD、FTIR检测介孔硅物理特性,通过CBT、FXII吸附、PT、APTT、TEG检测不同介孔硅对血凝影响,通过细胞内吞、死/活细胞、CCK-8检测介孔硅生物相容性。最终,筛选出凝血效果最好的介孔硅并通过兔股动脉止血实验检测介孔硅体内凝血能力;(2)选取270k分子量的壳聚糖,通过非均相反应制备脱乙酰度100%壳聚糖(CS)。使用还原胺法制备烷基化壳聚糖(AC)。通过FTIR、紫外、元素分析、1H NMR判断烷基接枝情况,通过CBT、APTT、PT、TT检测血凝,通过血小板、红细胞黏附检测烷基化壳聚糖凝血机理。最终探索烷基化壳聚糖相较于CS促凝的机理并得到凝血效果最佳的烷基化壳聚糖;(3)复合性能最佳的介孔硅和烷基化壳聚糖,改变制备方法,得到各形态的复合止血材料,即海绵、微球、纱布黏附。CBT检测确定复合模式后,改变壳聚糖与介孔硅比例,制备系列复合材料。通过SEM、TEM、红外、TGA、DSC检测复合情况和CBT判定最佳符合比例后,APTT、PT、TEG检测复合材料与高岭土凝血效果差异,死/活细胞、CCK-8体外检测复合材料与Combat Gauze细胞毒性差异,体外血小板黏附、全血黏附吸收检测材料与比较Combat Gauze体外凝血性能,最后通过大鼠肝出血实验和兔股动脉止血实验检测比较止血材料与Combat Gauze体内止血能力。实验结果:(1)通过有机模板法成功制备系列不同孔径、不同粒径的MSN,体外凝血性能检测显示孔径越大凝血效果越好,而介孔硅粒径的变化对凝血性能几乎无影响;生物相容性结果显示介孔硅能促进细胞分化且孔径越大促进效果越明显,而粒径增大对细胞活性起负作用,结合体外凝血性能检测结果说明MSN15+60是最适宜作为止血剂的MSN;兔股动脉出血的快速止血效果进一步验证MSN15+60的止血性能,因此,MSN15+60是凝血效果最佳的介孔硅;(2)非均相间歇处理法制备脱乙酰度100%的壳聚糖,还原胺法成功制备一系列接枝不同烷基和不同取代度的烷基化壳聚糖;细胞毒性分析显示AC生物相容性很好,其安全性达到止血剂的要求,能作为基质与MSN复合制备止血材料;从凝血蛋白、血小板、红细胞叁方面出发体外分析AC凝血机理,结果显示AC相较于CS促凝的原因是AC能促进红细胞的细胞行为,而不是血小板或者凝血因子;体外凝血显示低取代度、长烷基链的AC凝血效果更好,因此,5%取代度、十八烷基接枝的AC是凝血效果最突出的烷基化壳聚糖;(3)改善MSN15+60和十八烷基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制备不同形式的介孔硅-烷基化壳聚糖复合材料,CBT确定最佳复合形式为海绵。改变MSN和AC的投料比以及调整甘油的加入量,理化分析及体外凝血性能检测确定MSN、甘油和AC的最佳质量比为10:23:40。体外凝血性能分析结果显示,MSN-GACS各项凝血指标均比其原料MSN和AC要突出,且相比于高岭土或CG,MSN-GACS用于止血也有很大的优势;体外细胞毒性结果显示MSN-GACS对细胞无任何毒性,而CG对细胞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MSN-GACS比CG更适宜作为止血剂;体内止血实验和毒性评价比较MSN-GACS和CG的体内止血性能和止血预后效果,结果表明MSN-GACS比CG更适宜作为急性大出血和较轻量出血的止血剂,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保证止血后生物体良好的预后效果。因此,本研究制备的MSNGACS是一种理想的战现场快速止血材料,经过后期的扩试有望成为新一代高效止血剂。实验结论:(1)介孔硅凝血性能与孔径有关而与粒径无关,且孔径越大,凝血性能越好,现今制备工艺中粒径60 nm、孔径15 nm的介孔硅止血效果最好;(2)5%取代度下的十八烷基壳聚糖凝血性能较好,烷基化壳聚糖凝血差异主要来源于其对红细胞的作用;(3)介孔硅与烷基化壳聚糖复合海绵的形式下凝血效果好,以壳聚糖:甘油:介孔硅=40:23:10比例合成的MSN-GACS止血效果和生物安全性均优于CG,MSN-GACS有望取代CG成为新型战现场快速止血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期刊2017-06-01)

曹兴[8](2017)在《烷基化壳聚糖膜的制备及性能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烷基化壳聚糖膜是一种重要的高分子膜,具有抑菌性、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优良性能,在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对烷基化壳聚糖膜的制备研究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本文利用壳聚糖(Mr:117×105,D.D.:95.2%)微波碱化的方法制备乙基化壳聚糖,改变反应时间得到不同取代度的乙基化壳聚糖原料,并在常规醋酸(HAc)体系下制备成膜,考察膜的力学性能,找出高取代度、高性能的乙基化壳聚糖原料。实验得出反应时间为4 h时,乙基化壳聚糖的取代度最大为23.5%,膜的断裂强度最强为220.5 MPa。在常规醋酸(HAc)体系和1-羧甲基-3-甲基咪唑氯盐([Acmim]Cl)与甘氨酸盐酸盐([Gly]Cl)的按质量比混合的二元离子液体体系下将乙基化壳聚糖原料制备成膜,优化膜的制备工艺。实验得出,HAc体系乙基化壳聚糖膜的断裂强度为266.1 MPa,断裂伸长率为17.0%,初始模量为2.3 GPa。二元离子液体体系乙基化壳聚糖膜的断裂强度为168.6MPa,断裂伸长率为11.4%,初始模量为3.6 GPa。结果表明,HAc体系膜断裂强度优于离子液体体系膜,离子液体体系膜与HAc体系膜相比较表面较光滑,接触角小,溶胀度较小,透气性差。对制备的这两种膜进行血液相容性评价得出两种膜均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改变反应时间制备不同取代度的丁基化壳聚糖,实验得出反应时间为4 h时,取代度最大为27.4%,丁基化壳聚糖膜的断裂强度最强为227.5 MPa。并在HAc体系和[Acmim]Cl与[Gly]Cl按质量比混合的二元离子液体体系下制备丁基化壳聚糖膜,优化膜的制备工艺。实验得出,HAc体系丁基化壳聚糖膜的断裂强度为291.2 MPa,断裂伸长率为12.5%,初始模量为1.9 GPa。离子液体体系膜的断裂强度为191.5 MPa,断裂伸长率为12.7%,初始模量为3.4 GPa。结果表明,HAc体系膜断裂强度优于离子液体体系膜,离子液体体系膜与HAc体系膜相比较表面较粗糙,接触角小,溶胀度较小,透气性差。对制备的这两种膜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得出两种膜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改变反应时间制备不同取代度的辛基化壳聚糖,得出反应时间为5 h时,取代度最大为23.9%,辛基化壳聚糖膜的断裂强度最强为231.6 MPa。并在HAc体系和[Acmim]Cl与[Gly]Cl的按质量比混合的二元离子液体体系下制备辛基化壳聚糖膜,优化膜的制备工艺。实验得出,HAc体系辛基化壳聚糖膜的断裂强度为232.0 MPa,断裂伸长率为15.8%,初始模量为2.0 GPa。二元离子液体体系辛基化壳聚糖膜的断裂强度为228.2 MPa,断裂伸长率为8.2%,初始模量为3.6 GPa。结果表明,HAc体系膜断裂强度优于离子液体体系膜,离子液体体系膜与HAc体系膜相比较表面较粗糙,接触角小,溶胀度较小,透气性差,对制备的这两种膜进行血液相容性评价得出两种膜均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同时得出,HAc体系膜中丁基化壳聚糖膜的力学性能最强,离子液体体系膜中辛基化壳聚糖膜的力学性能最强。总体来看HAc体系膜溶胀度、透气性均高于离子液体膜,作为医用材料更容易降解吸收。(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7-04-14)

俞悦平[9](2016)在《烷基化壳聚糖对血液中重要组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壳聚糖的功能化改性特别是疏水改性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利用EDC/NHS活化体系,分别采用己酸(HA)、癸酸(DA)和硬脂酸(SA)对壳聚糖上的-NH2进行功能化修饰,合成了可水溶的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利用FT-IR和1H NMR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分别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结构表征,并通过核磁谱图吸收峰面积计算烷基烷基化壳聚糖的取代度。基于以上表征手段,通过改变脂肪酸投料比例分别得到两种接枝度(5%、10%)的叁类烷基化壳聚糖:HA-g-CS、DA-g-CS、SA-g-CS。由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通常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的携带和运输到达靶向组织而发挥作用的,即便通过别的方式进入人体,高分子及其降解产物都很有可能转移到血液系统中。因此,我们以纯壳聚糖及上述所得的六种烷基化衍生物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材料对血液中重要组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对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进行评价。对烷基化壳聚糖血液相容性的评价分析分别从叁方面进行展开。首先,研究材料对血液中重要蛋白结构的影响,通过紫外色谱、荧光色谱、圆二色谱分别对牛血清白蛋白(BSA)、γ球蛋白(γ-Globlulin)、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的结构进行表征。其次,从红细胞形貌与溶血、凝血途径、血小板激活与聚集、补体系统激活几方面对壳聚糖及其烷基化衍生物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对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的增殖、形貌、凋亡、炎性因子的分泌等生理活性的研究,探讨材料对巨噬细胞炎症相关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接枝链段的长度以及取代度不同的烷基化壳聚糖对上述实验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由于不同烷基化壳聚糖化学结构不同,其表面静电作用、分子间氢键作用及亲疏水作用均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材料与血液不同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6-05-01)

张磊,王晓燕,习晓娟,刘蒲[10](2015)在《溴化甲基咪唑键联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催化N-羟烷基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介质中,3-溴烷基-1-甲基咪唑溴化物与壳聚糖发生反应生成了离子液体键联壳聚糖(IL-b-CS)衍生物.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和热重等分析技术对离子液体键联壳聚糖衍生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以离子液体键联壳聚糖衍生物为催化剂,研究了在无溶剂条件下其对芳香胺和碳酸乙烯酯N-羟烷基化反应的催化性能,讨论了反应条件(催化剂用量、反应物料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5年07期)

烷基化壳聚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十二烷基磺酸钠为相转移剂,月桂醛与壳聚糖反应生成西夫碱,再通过钯碳(Pd/C)催化氢化还原西夫碱制备N,N-双十二烷基化壳聚糖衍生物.通过试验分析催化氢化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d/C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烷基化取代度的影响,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对产物进行表征.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催化氢化制备N,N-双十二烷基化壳聚糖的最佳催化氢化反应时间为24 h,反应温度为30℃,Pd/C催化剂的用量占壳聚糖总量的1%,制得的N,N-双十二烷基化壳聚糖的烷基化取代度为189%.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烷基化壳聚糖论文参考文献

[1].韩肖惠,杜晶晶,王博,刘杭,张彰.烷基化壳聚糖及衍生物的表面性能[J].化学研究.2019

[2].王林,辛梅华,李明春,刘旭光,周向恒.催化氢化还原法制备的N,N-双烷基化壳聚糖[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郭亮亮.N-烷基化壳聚糖/白芨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9

[4].唐若谷.N-烷基化疏水壳聚糖的合成与表征[J].科技资讯.2018

[5].刘梦媛.壳聚糖的烷基化修饰与凝血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8

[6].叶慧.两亲性N-烷基化-O-季铵盐化壳聚糖制备及其作为药物/基因载体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7

[7].陈子浩.介孔硅—烷基化壳聚糖复合快速止血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7

[8].曹兴.烷基化壳聚糖膜的制备及性能测定[D].青岛科技大学.2017

[9].俞悦平.烷基化壳聚糖对血液中重要组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6

[10].张磊,王晓燕,习晓娟,刘蒲.溴化甲基咪唑键联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催化N-羟烷基化研究[J].有机化学.2015

论文知识图

壳聚糖和N-烷基化壳聚糖C、N元...1不同烷基化壳聚糖浓度的流变曲线...壳聚糖和N-烷基化壳聚糖C、N元...烷基化壳聚糖的红外光谱图3 不同取代度N,N-双十二烷基化壳聚糖溶液及凝胶数码相机照片

标签:;  ;  ;  ;  ;  ;  ;  

烷基化壳聚糖论文_韩肖惠,杜晶晶,王博,刘杭,张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