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顺行溃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脑,脊髓,神经元,辣根,中脑,灰质,纤维。
顺行溃变论文文献综述
张集祥[1](2017)在《鸡小脑向海马结构的直接投射—顺行溃变电镜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脊椎动物的端脑(大脑)与小脑在运动功能方面共同起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端脑与小脑如何协作引起学者们的兴趣,而有关两者的纤维联系尚未定论,尤其直接纤维联系极其欠缺。前人电刺激哺乳动物的小脑皮质后,在端脑的海马结构(?Hippocampal formation,HF?)?出现两种电波,他们认为出现的长波可能为小脑皮质向海马结构的间接投射,短波为直接投射。然而近十几年来,仅报道在幼年哺乳动物上发现关于端脑向小脑的直接投射,而有关成年哺乳动物的这种投射几乎没有。随后学者们也在禽类上发现海马结构向小脑的直接投射,这对于研究哺乳动物小脑与端脑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目前对于小脑向海马结构的直接投射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尚待完善。因此,本试验以粤禽黄鸡为试验动物,应用HRP逆行示踪法和溃变电镜顺行示踪法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将40%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注射到鸡左侧端脑海马结构的旁海马内侧区?(?APHm?),示踪小脑与海马结构的直接纤维联系及其路径,结果发现左端脑副高纹状体?(?HA?)、新纹状体?(?N?)、古纹状体腹侧部和背侧部?(?Av和Ad?)、外侧隔核?(?SL?),右端脑海马结构APHm和外侧隔核,双侧间脑浅小细胞核?(?SPC?),同侧间脑圆下核?(?SRt?)?和中脑蔡氏区?(?AVT?)?均出现标记神经元;双侧间脑卵圆核?(?OV?)、圆核?(?ROT?)、叁角核?(?T?)?和丘脑背内侧前核?(?DMA?),中脑红核?(?Ru?)和红核周网状结构?(?FRM?)?均出现标记终末;小脑第Ⅰ~Ⅹ叶皮质的浦肯野细胞层中的均出现标记细胞和标记终末。2.制备单电极,预试验选择电凝损毁小脑时的最佳通电时间及电压。试验采取电凝损毁鸡小脑第Ⅵ叶皮质,7天后灌注取脑。取材损毁对侧端脑前部Hp和APHm,中部隔核、Hp、APHm和HA,后部Hp、APHm,同侧端脑中部隔核、Hp、APHm和HA做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所有部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溃变,溃变终末大部分以泡沫变性和轻微水肿变性为主;溃变纤维大部分可见髓鞘分层解散。初步观察结果损毁对侧出现的溃变纤维和终末数量比同侧多,隔核出现的溃变纤维最多,APHm出现的溃变终末最多,HA仅见少量溃变终末且溃变程度最低。上述结果表明,禽类小脑与海马结构之间确实存在直接投射,这种投射的主要发生部位在海马结构APHm与小脑的浦肯野细胞层之间,其投射方式具有双侧性但以交叉投射为主。(本文来源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期刊2017-05-18)
刘为民,袁文菊,张艳晓,王政富,计慧琴[2](2008)在《鸡海马结构向小脑的直接投射——HRP逆行追踪法与顺行溃变电镜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验证我们早先在鸡发现的海马结构向小脑投射的现象,明确鸡海马结构向小脑投射的确切部位,本研究采用HRP逆行追踪法分别向小脑Ⅳ、Ⅴ、Ⅵ、Ⅶ、Ⅷ、Ⅸ各叶注射HRP溶液,逆行追踪投射到小脑各叶的海马神经元的位置和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电损毁方法损毁双侧海马结构的旁海马内侧区(HPAm)。动物存活7天后灌杀动物取脑,取小脑进行超薄切片,常规电镜切片染色(醋酸铅和醋酸铀染色),透射电镜观察。HRP逆行追踪的结果表明,注射上述小脑各叶,除第Ⅸ叶外,在海马结构的旁海马内侧区出现大量标记神经元;如果以内侧螺旋核作为注射小脑后端脑标记的阳性参照,注射Ⅳ、Ⅴ、Ⅵ、Ⅶ、Ⅷ、Ⅸ各叶在海马结构出现阳性标记的概率分别是100 %、100%、75%、16.67%、16.67%和0%,初步表明海马结构主要投向小脑前叶,少量投射到小脑中叶(Ⅵ、Ⅶ、Ⅷ),几乎不投向Ⅸ叶。采用电损毁海马背内侧部,于小脑深核附近的白质内出现大量溃变纤维,在前叶(Ⅰ~Ⅴ叶)、中叶(Ⅵ、Ⅶ、Ⅷ)皮层的分子层内出现多量溃变的轴突终末,主要在分子层深部,蒲肯野氏细胞层也有分布,偶尔可在颗粒细胞层浅部近蒲氏细胞附近见到溃变终末分布。在小脑内侧核未见溃变终末,小脑外侧核有极少量的溃变终末分布。本研究结果表明,鸡海马结构的确发出纤维投射到小脑皮层,投射的方式类似于攀缘纤维。(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08-01)
张艳晓[3](2008)在《鸡海马结构向小脑的直接投射》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家禽端脑向小脑直接投射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证实家禽海马结构——小脑直接投射通路是否存在,以及明确这一通路抵达小脑后的确切投射部位,本实验以粤禽黄鸡为研究对象,采用顺行溃变电镜追踪法,在本实验室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青年鸡端脑海马结构——小脑直接投射这一神经联系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和确认,为脊椎动物端脑对躯体运动机能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形态学证据,促进人们对这一投射系统功能意义的揭示。选取2-4月龄的粤禽黄鸡60只,未分雌雄,常规饲养,作为试验动物。以单电极和双电极电损毁双侧海马结构的海马部(Hp)、旁海马区内侧部(APHm)以及旁海马中间部(APHi),动物存活7d,灌杀,取端脑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判定损毁情况,取小脑进行电镜观察。结果:在小脑深核(内、外侧核)以及小叶髓质内出现大量的溃变纤维;小脑Ⅰ~Ⅷ叶皮质的分子层、蒲氏细胞层以及颗粒层的浅层中出现大量溃变终末。前期采用HRP(辣根过氧化物酶)顺行示踪法将HRP通过压力注射引入鸡海马结构的旁海马内侧区(APHm),在中脑导水管背侧发现酶标纤维存在。结论:1.在青年鸡确实存在海马结构——小脑的直接投射,主要起始核是旁海马内侧区(APHm)。2.海马结构——小脑直接投射主要投射到小脑前叶的分子层深层以及蒲氏细胞层,有少量投射到中叶的分子层深层,较少投向小脑深核,尤其是内侧核几乎不见溃变终末。3.在蒲氏细胞层观察到较多的溃变终末,并且可见其与蒲氏细胞形成突触。这一发现说明:海马结构——小脑直接投射系统中从海马结构发出的纤维与小脑内蒲氏细胞形成单突触联系。4.在分子层发现大的由蒲氏细胞发出的树突,其周围包围有终末,说明端脑——小脑直接投射通路中由端脑发出的纤维是以攀缘纤维的形式与小脑蒲氏细胞树突形成联系的。(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司晓红,徐群渊,张进禄,高秀来[4](1994)在《家兔皮质脊髓束向脊髓长下行固有束神经元的投射──HRP逆行追踪结合顺行溃变技术的光镜和电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成年家兔11只,在脊髓腰膨大部注射HRP或麦芽凝集素结合的辣根过氧化物酶(WGA-HRP),逆行追踪长下行脊髓固有束神经元在颈髓和部分胸髓的分布。其中5例动物在腰膨大注射HRP的同时进行大脑皮质脊髓束起始区的损毁,电镜观察皮质脊髓束在颈髓的溃变末梢与HRP逆行标记神经元的关系。结果表明,长下行脊髓固有束神经元在脊髓灰质内可分为背腹两群,背侧群主要集中在V层,细胞较少;腹侧群位于VII、VIII层,细胞数较多。电镜下可观察到与标记神经元相突触的终扣多为圆形含圆形和混合型小泡。演变末梢有些与标记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也有些通过未标记的终扣间接与标记神经元相联系。本研究表明,家兔皮质脊髓束可能通过多种下行通路控制腰部运动,其中,胞体位于颈髓的长下行脊髓固有束神经元肯定与这一下行运动控制机制有关。(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1994年03期)
王达良,徐群渊,刘娜,杨家鋆,罗英瑾[5](1993)在《用顺行溃变法对大鼠脊髓小脑吻侧束投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12只成年大鼠一侧脊髓段灰质行电损毁后用溃变法追踪脊髓小脑吻侧束纤维在脊髓、脑干内的走行及在小脑内的分布.结果显示,起源于颈膨大损毁部位的脊髓小脑吻侧束的溃变纤维上行于同侧脊髓外侧索中部,经过小脑上脚和下脚入小脑,纤维双侧分布于小脑前叶及后叶的Ⅵ~Ⅸ小叶,其中以Ⅴ小叶小叶最密集。溃变纤维分布于以上叶片的白质及颗粒层,并以同侧(损毁侧)最为密集.此外,在双侧小脑的顶核和间位核内也有溃变纤维分布.(本文来源于《首都医学院学报》期刊1993年02期)
李云庆,饶志仁,施际武[6](1989)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大中缝核-脊髓通路——顺行溃变和HRP逆行追踪结合法的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海人酸注入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HRP注入脊髓(SpC)相结合的方法在电镜水平对PAG-NRM-SpC通路进行了研究。在大中缝核(NRM)内可见四种突触:(1)溃变轴突终末与HRP逆标胞体形成轴-体突触;(2)溃变轴突终末与非HRP标记的远端树突形成轴-树突触;(3)HRP顺标轴突末梢与非HRP标记的树突和HRP逆标胞体形成轴-树和轴-体突触。我们认为:PAG-NRM-SpC间接通路在NRM中可能有单突触和通过中间神经元两种联系方式。NRM和SpC之间有往返联系。(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1989年01期)
徐群渊,G.Grant[7](1985)在《用麦芽凝集素结合辣根过氧化酶和溃变法顺行追踪猫骶尾髓脊髓小脑神经元的投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种方法来研究猫骶尾髓到小脑的投射:6只猫在骶髓半断下方向脊髓灰质注入麦茅凝集素结合辣根过氧化酶(WGA-HRP),观察顺行标记纤维及末梢在小脑内的分布;3只猫在下腰髓半断后用Fink-Heimer氏法观察溃变纤维的分布。 WGA-HRP标记的苔藓末梢分布于双侧小脑前叶Ⅰ—Ⅴ小叶,其中多数集中在Ⅱ小叶的前部。其分布呈与正中面平行的纵行条带并主要位于叶片的浅表部。少数末梢还在后叶蚓部的Ⅷ小叶B部及旁正中小叶交合部呈单侧分布,还有一些末梢止于小脑中央核。标记纤维还见于一侧脊髓外侧索和小脑上、下脚。用Fink-Heimer法所看到的溃变纤维及末梢与用WGA-HRP法所显示的结果相一致。对结果的讨论提示在猫的下段脊髓内存在有参与组成脊髓小脑腹侧和背侧束的神经元,其机能可能与接受来自下肢远端和尾的皮肤外感受器的输入有关。(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医学院学报》期刊1985年01期)
顺行溃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进一步验证我们早先在鸡发现的海马结构向小脑投射的现象,明确鸡海马结构向小脑投射的确切部位,本研究采用HRP逆行追踪法分别向小脑Ⅳ、Ⅴ、Ⅵ、Ⅶ、Ⅷ、Ⅸ各叶注射HRP溶液,逆行追踪投射到小脑各叶的海马神经元的位置和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电损毁方法损毁双侧海马结构的旁海马内侧区(HPAm)。动物存活7天后灌杀动物取脑,取小脑进行超薄切片,常规电镜切片染色(醋酸铅和醋酸铀染色),透射电镜观察。HRP逆行追踪的结果表明,注射上述小脑各叶,除第Ⅸ叶外,在海马结构的旁海马内侧区出现大量标记神经元;如果以内侧螺旋核作为注射小脑后端脑标记的阳性参照,注射Ⅳ、Ⅴ、Ⅵ、Ⅶ、Ⅷ、Ⅸ各叶在海马结构出现阳性标记的概率分别是100 %、100%、75%、16.67%、16.67%和0%,初步表明海马结构主要投向小脑前叶,少量投射到小脑中叶(Ⅵ、Ⅶ、Ⅷ),几乎不投向Ⅸ叶。采用电损毁海马背内侧部,于小脑深核附近的白质内出现大量溃变纤维,在前叶(Ⅰ~Ⅴ叶)、中叶(Ⅵ、Ⅶ、Ⅷ)皮层的分子层内出现多量溃变的轴突终末,主要在分子层深部,蒲肯野氏细胞层也有分布,偶尔可在颗粒细胞层浅部近蒲氏细胞附近见到溃变终末分布。在小脑内侧核未见溃变终末,小脑外侧核有极少量的溃变终末分布。本研究结果表明,鸡海马结构的确发出纤维投射到小脑皮层,投射的方式类似于攀缘纤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顺行溃变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集祥.鸡小脑向海马结构的直接投射—顺行溃变电镜的观察[D].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7
[2].刘为民,袁文菊,张艳晓,王政富,计慧琴.鸡海马结构向小脑的直接投射——HRP逆行追踪法与顺行溃变电镜法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3].张艳晓.鸡海马结构向小脑的直接投射[D].河南农业大学.2008
[4].司晓红,徐群渊,张进禄,高秀来.家兔皮质脊髓束向脊髓长下行固有束神经元的投射──HRP逆行追踪结合顺行溃变技术的光镜和电镜研究[J].解剖学报.1994
[5].王达良,徐群渊,刘娜,杨家鋆,罗英瑾.用顺行溃变法对大鼠脊髓小脑吻侧束投射的研究[J].首都医学院学报.1993
[6].李云庆,饶志仁,施际武.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大中缝核-脊髓通路——顺行溃变和HRP逆行追踪结合法的电镜观察[J].神经解剖学杂志.1989
[7].徐群渊,G.Grant.用麦芽凝集素结合辣根过氧化酶和溃变法顺行追踪猫骶尾髓脊髓小脑神经元的投射[J].北京第二医学院学报.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