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论文_董赟,梅金红,黄先明,刘志良,黄传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乳腺癌,原发性,双侧,双乳,单侧,特征,原位。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论文文献综述

董赟,梅金红,黄先明,刘志良,黄传生[1](2019)在《单双侧原发性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差异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法,分别检测原发性单侧乳腺癌、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组织中HER-2基因的表达,探讨原发性双乳癌与单侧乳腺癌的预后差异性。方法收集单侧乳腺癌、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病例各30例(均为浸润性癌,含或不含导管内癌成分),采取同年份配对抽样法选取病例。蜡块共90份(单侧乳腺癌蜡块30份、双侧乳腺癌蜡块60份),制备组织芯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HER-2基因的表达。结果 60例共90份普通切片IHC检测HER-2蛋白表达阳性(3+) 13例、可疑阳性(2+) 42例、阴性(1+或0) 35例;利用组织芯片进行FISH检测结果显示,HER-2扩增的有11例,无扩增的为79例。IHC和FISH结果符合率为87. 7%(79/90),两者相关(P <0. 01),利用组织芯片检测双侧乳腺癌标本更加直观。30例单侧乳腺癌患者中HER-2基因扩增9例、扩增率为30%,30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HER-2基因扩增2例(均为单侧)、扩增率为3. 3%,两组有显着性差异。30例单侧乳腺癌患者3年生存22例(73%),30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3年生存28例(93%);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制备组织芯片后,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HER-2扩增更加准确直观,原发性双乳癌患者中HER-2基因阳性表达率低于单侧乳腺癌患者,原发性双乳癌患者预后优于单侧乳腺癌患者,HER-2基因作为独立评估预后因素,其过度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官卓娅,杜莉琴,王希[2](2019)在《老年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乳腺癌是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美国癌症学会统计,亚洲地区乳腺癌患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8.3/10万、11.4/10万,以单发为主。我科收治老年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经内分泌治疗预后良好,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陈某,女,70岁,已婚。因发现左乳肿块3天,2014年11月19日入院。患者于3天前无意发现左乳肿块,3. 0 cm×2.0cm,约桂圆大小,无疼痛。检查:左乳头轻挤见单孔血性溢液,左乳外下象限可触及1个肿块,大小约4.0×3.0cm,质地中,界尚清,表面光滑,压痛阴性,未见橘皮样改变,无酒窝征,右乳未触及明显肿块,双(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9年17期)

蒋荻[3](2019)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与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02例,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04例,比较2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情况。结果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肿块大小、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与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相应治疗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与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与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不一致,临床应针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与预后特点,合理予以治疗并加强随访,及时发现异常,有效改善预后。(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22期)

代忠,刘晨阳,张誉华,孙韬[4](2019)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危险因素中西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严重疾病,根据其病灶分布范围分为单侧乳腺癌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二者的临床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对患者生存、生活质量的危害更甚。明确单侧乳腺癌发展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对积极预防及早期干预有积极意义。乳腺癌不同的临床特征如发病年龄、病理类型、分子学特点等在中医证型方面分布具有不同倾向,明确病因病机,正确辨证论治,为中药干预,未病先防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7-05)

韦常宏,韦薇,林思彤,陈肖瑜,陈军[5](2019)在《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特点。方法 SBPBC患者44例(SBPBC组,根据肿瘤组织体积大小分为第一癌和第二癌),单侧原发性乳腺癌(UPBC)患者132例(UPBC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子分型、治疗随访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 SBPBC组44例患者中,年龄≤50岁者32例,有家族史者30例,绝经者9例(9/44); UPBC组132例患者中,年龄≤50岁者45例,有家族史者34例,绝经者81例;两组相比,P均<0. 05。SBPBC组第一癌、第二癌和UPBC组T2期患者分别为27、16和51例,SBPBC组第一癌与第二癌、UPBC组相比,P均<0. 05。SBPBC组第一癌、第二癌N2~N3期患者分别为10、3例,两者相比,P <0. 05; SBPBC组第二癌、UPBC组N0~N1期患者分别为41、106例,两者相比,P <0. 05。SBPBC组第一癌、UPBC组组织学分级为Ⅱ~Ⅲ级的患者分别为40例、121例,两者相比,P <0. 05。SBPBC组第一癌、UPBC组病理学分期为Ⅲ期+Ⅳ期的患者分别为17、37例,两者相比,P <0. 05; SBPBC组第二癌、UPBC组病理学分期为Ⅱ~Ⅳ期的患者分别为27、117例,两者相比,P <0. 05。SBPBC组第一癌、UPBC组Ki-67阳性率≥14%的患者分别为39、87例,两者相比,P <0. 05。SBPBC组第一癌乳腺导管(Luminal) A型17例、Luminal B型23例、Her-2过表达型3例、基底样型1例,第二癌Luminal A型22例、Luminal B型19例、Her-2过表达型2例、基底样型1例; UPBC组Luminal A型45例、Luminal B型46例、Her-2过表达型13例、基底样型28例; SBPBC组第一癌、第二癌与UPBC组相比,P均<0. 05。SBPBC组、UPBC组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45个月和59个月,两组相比,P <0. 05。结论与UPBC相比,SBPBC的发病年龄低且大多数发生在绝经之前,患者多有家族史,病理分级和分期较高,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无病生存时间较短。(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12期)

王帅斌[6](2019)在《不同诊断时间间隔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患者诊断间隔时间与诊断年龄、肿物直径、淋巴结情况、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状态等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通过住院病历采集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诊断BPBC患者的信息。两侧乳腺癌诊断间隔小于6个月的患者为双侧同时性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SBBC),大于6个月的为双侧异时性乳腺癌(meta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MBBC)。结果:本研究患者总数为248人,其中SBBC患者共110人(44.4%),MBBC患者共138人(55.6%),MBBC患者逐年增加(P<0.05)。在MBBC患者中,诊断间隔小于60个月的患者70人(51%),大于60个月患者68人(49%)。在以发病间隔≤6个月、6-60个月和>60个月的分组中,首发侧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的患者对侧出现HR阳性乳腺癌的比例在6-60个月组低于另外两组,而HR阴性患者对侧出现HR阴性乳腺癌的患者随间隔时间延长比例逐渐增加(P<0.05)。在同样分组下,将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肿物直径、淋巴结情况分别与HR情况、HER2情况进行多因素广义逻辑回归分析,在6-60个月组对比≤6个月组中诊断年龄(>50 vs.≤40)在各多因素分组中均与发生BPBC的时间间隔相关(P<0.05),且首发侧PR(阳性vs.阴性,OR=0.602,95%CI=0.285-1.270,P=0.02)和首发侧HER2(阳性vs.阴性,OR=0.449,95%CI=0.196-1.274,P=0.02)与发生BPBC的时间间隔相关。在>60个月对比≤6个月组中首发侧HER2(阳性vs.阴性,OR=0.479,95%CI=0.146-1.577,P=0.04)与发生BPBC的时间间隔相关。而两侧乳腺癌HR一致情况在各分组中均未发现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显示,一侧乳腺癌术后即使满5年,亦应定期随访,以便及时发现第二原发癌。BPBC患者两侧HR一致性在各时间段无明显差异,以HR的一致性来区分SBBC与MBBC似乎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首发侧乳腺癌的诊断年龄、HR、HER2情况对BPBC的发病间隔存在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魏晓玲,洪英极,王林硕,林东峰,林昆[7](2018)在《潮汕地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癌灶间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异时性与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首侧癌灶发病风险特征的异同,为对侧肿瘤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6个月为界分析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和异时性双侧乳腺癌。结果:双侧乳腺癌的发生率占同期乳腺癌的2.92%,其中异时性双侧乳腺癌的发生率是同时性的1.64倍。异时性双侧乳腺癌首发癌发病年龄比同时性小3岁,在低龄组(<40岁)的比重比同时性双乳癌大。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在肥胖组(体质指数>28.0 kg/m2)的比重比同时性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首侧癌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较高,异时性双乳癌首侧癌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3+阳性率较高。结论:单侧乳腺癌女性具备年龄较轻(<40岁),体质指数>28.0 kg/m2,肿瘤免疫组化ER、PR阴性,HER2 3+的高危因素时,应警惕对侧异时性乳腺癌的发生,单侧乳腺癌女性具备肿瘤免疫组化ER、PR阳性的高危因素时,应警惕同时性乳腺癌的发生。乳腺癌患病后应重视体重的控制,定期体检,随访时间应为10年,才能早期发现甚至降低致癌因素。(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尹美凤,张旭东,朱利楠,牛松涛,陈清江[8](2018)在《同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例及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1例同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总结同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诊疗方案,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诊治的1例同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病例报告和文献综述的方式对同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此患者经术后病理确诊为左乳高级别原位导管癌伴局部浸润,右乳恶性叶状肿瘤;给予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序贯多西紫杉醇化学治疗方案治疗,8周期化学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文献综述分析提示,此类疾病尚无统一诊断标准,治疗方案根据恶性程度较高一侧的乳腺癌类型确定。肿瘤分期早、双侧乳腺癌间隔时间长、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的患者预后好。结论同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诊断明确后,应针对病理类型恶性程度高的一侧乳腺癌进行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及放射治疗等个体化综合治疗。肿瘤分期、双侧乳腺癌间隔时间、激素相关受体、HER-2表达是影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顾利红[9](2018)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Primary Bilateral Breast Cancer PBB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004年—2017年期间我院乳腺外科手术治疗并行病理检测的81例原发双侧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异时性双乳癌(Meta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 MBBC)首发癌的发病年龄早于同时性双乳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 SBBC)(P=0.013)。其中MBBC双侧发病时间间隔8-151个月,平均为43.5±35.8个月。在首发癌确诊时,SBBC多为绝经后女性,MBBC多为绝经前女性(P=0.022)。SBBC怀孕次数比MBBC多(P=0.001),SBBC平均怀孕2.74次,MBBC平均怀孕1.81次。SBBC组两侧癌灶的ER、PR一致性高于MBBC组(P<0.05)。相比SBBC组,MBBC组ER、PR阴性率及一致阴性率更高(P<0.05),并且叁阴型更高(P<0.001)。SBBC和MBBC第一侧均以Ⅱ期为主,MBBC第二侧以Ⅲ期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SBBC和MBBC经过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大小较起始时明显减小(P<0.001)。SBBC第一癌与第二癌在淋巴结转移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 =0.012)。SBBC辅助内分泌治疗率更高(P<0.001)。同时性/异时性双乳癌在体脂指数、产史、初潮年龄、家族史、基础疾病史、肿瘤基本特点、组织学类型、HER-2受体状态、除内分泌治疗外的其他治疗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异时性双乳癌具有更低的ER、PR表达,同时性双乳癌在激素受体表达阳性率及一致性较异时性双乳癌高,对于年轻绝经前确诊单侧乳癌女性应加强对侧乳腺的监测,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吕淑贞,李艳萍,吕大鹏,郭怡晖,赵霞[10](2018)在《31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依据。方法收集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共31例,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如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激素受体状态、肿瘤初诊方式等。结果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第二原发癌的初诊肿瘤大小(T)较第一原发癌偏小(P<0.05),TNM分期较第一原发癌更早(P<0.05);第二原发癌的TNM分期以0期或Ⅰ期较为多见。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第一原发癌与第二原发癌的激素受体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第一原发癌与第二原发癌通过自检发现的比例分别为64.5%、41.9%,由临床医师手诊、超声及钼靶X线检查发现的比例分别为35.5%、58.1%,其中有2例(6.5%)对侧乳腺癌漏诊,通过MRI检查发现。结论对于已罹患乳腺癌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对侧乳房检查并结合钼靶、超声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对可疑病灶予以积极处理,从而提高对侧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进而提高双侧乳腺癌的诊疗效果。(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8年04期)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乳腺癌是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美国癌症学会统计,亚洲地区乳腺癌患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8.3/10万、11.4/10万,以单发为主。我科收治老年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经内分泌治疗预后良好,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陈某,女,70岁,已婚。因发现左乳肿块3天,2014年11月19日入院。患者于3天前无意发现左乳肿块,3. 0 cm×2.0cm,约桂圆大小,无疼痛。检查:左乳头轻挤见单孔血性溢液,左乳外下象限可触及1个肿块,大小约4.0×3.0cm,质地中,界尚清,表面光滑,压痛阴性,未见橘皮样改变,无酒窝征,右乳未触及明显肿块,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论文参考文献

[1].董赟,梅金红,黄先明,刘志良,黄传生.单双侧原发性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差异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9

[2].官卓娅,杜莉琴,王希.老年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例[J].中国乡村医药.2019

[3].蒋荻.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与预后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

[4].代忠,刘晨阳,张誉华,孙韬.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危险因素中西医研究进展[C].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摘要集.2019

[5].韦常宏,韦薇,林思彤,陈肖瑜,陈军.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分析[J].山东医药.2019

[6].王帅斌.不同诊断时间间隔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2019

[7].魏晓玲,洪英极,王林硕,林东峰,林昆.潮汕地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癌灶间相关性分析[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8

[8].尹美凤,张旭东,朱利楠,牛松涛,陈清江.同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例及文献复习[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

[9].顾利红.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8

[10].吕淑贞,李艳萍,吕大鹏,郭怡晖,赵霞.31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癌症进展.2018

论文知识图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单侧乳腺...乳腺肿瘤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4例临床分...1 同一患者左乳外上象限低回声结节(考...)。(2)右腋窝淋巴结转移。~3 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女,56岁,发现...双乳X线

标签:;  ;  ;  ;  ;  ;  ;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论文_董赟,梅金红,黄先明,刘志良,黄传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