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性突变体论文-王澜

致病性突变体论文-王澜

导读:本文包含了致病性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柑橘,指状青霉,农杆菌介导转化,突变株P44-14-44

致病性突变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澜[1](2018)在《根癌农杆菌介导柑橘指状青霉突变体库的扩建及其致病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指状青霉引起的绿霉病是柑橘采后最严重的真菌性病害之一。目前柑橘防治还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然而化学药剂的环境污染、农药残毒量及抗药病原菌的出现都迫使我们去寻找更安全的防治方法。因此研究柑橘指状青霉的致病机理,对其更好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实验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指状青霉转化体系,建立扩大转化子突变体库。对筛选出的不致病突变株P44-14-44,从生理水平分析其与野生菌株的表型差异,在分子水平上确定导致表型变化的突变基因,针对突变基因进行定点敲除,分析基因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突变体库的扩建。通过农杆菌介导指状青霉转化已获得1000多个转化子,能在潮霉素上稳定生长,经过随机PCR验证均能扩增出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2、比较突变株与野生株的生理水平差异。(1)对突变株与野生株分别进行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扫描电镜下,观察到野生株明显的帚状结构,突变株只有菌丝体,没有帚状结构。透射电镜下,野生株分生孢子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壁、隔膜、细胞膜及内部的细胞器明显,突变株细胞壁外围明显加黑加粗;(2)测量了接种突变株与野生株柑橘表面的p H。将无菌水、野生菌和突变菌孢子悬浮液分别接种到温州蜜柑和纽荷尔脐橙,用平面p H计测量伤口表面p H,接种野生菌温州蜜柑伤口处第叁天p H从5.5下降到3.9,纽荷尔脐橙伤口p H从5.3下降到3.3,但是接种突变菌的和接种无菌水的结果保持一致,都没有明显的变化;(3)分析野生菌与突变菌的生长速率与孢子产量,培养第8 d时,野生菌菌苔的生长直径是突变菌的5倍,第13 d时野生菌菌苔直径是突变菌的近4倍,野生菌的孢子数量是突变菌的近7倍,发现突变菌的生长速率和孢子产量都明显低于野生菌。3、突变株分子水平解析。(1)通过重测序技术确定了突变菌的T-DNA拷贝数与插入位点,测序结果与之前的Southern blot和Tail-PCR结果保持一致。突变菌有3个T-DNA拷贝插入,有2个T-DNA插入导致两个基因发生突变,分别命名为269、275基因,还有一个T-DNA插入位点位于两个基因间隔区;(2)针对两个突变基因269、275,通过基因敲除的方法研究突变基因与指状青霉致病性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振威[2](2018)在《CGMMV外壳蛋白和复制相关蛋白基因突变体致病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是葫芦科作物上的重要病毒之一,给葫芦科作物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近十年来,CGMMV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范围仍在不断扩大。本文以CGMMV不同突变体为研究对象,对其突变体致病性进行分析,发现决定致病性的关键位点,进一步了解该病毒致病的分子机理。病毒外壳蛋白不仅是病毒正常组装所必须的,还参与了病毒的长距离运输过程。通过农杆菌浸润接种的方法,对CGMMV CP丙氨酸扫描文库各个突变体在本生烟和西瓜上的致病性进行了初步筛选,并通过DAS-ELISA和一步RT-PCR对病毒进行检测。在接种本生烟后,所有的134个突变体中,有23个丙氨酸突变体在接种本生烟后症状发生改变,且突变前大部分为非极性氨基酸。还有49个突变体在接种后未显症,且病毒检测为阴性。另外,症状改变的突变体在CP蛋白亚基上的定位有一定可循规律,23个突变位点全部定位于四个α螺旋内侧的中空结构区域内,且在叁级结构上位于病毒外壳蛋白亚基外表面区域。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的病毒起始装配位点是位于病毒基因组RNA上,当外壳蛋白聚合体与病毒基因组RNA相结合从而引导病毒起始装配的核苷酸区域。在对病毒起始装配位点及其附近区域的突变体V94A、V97、T104A进行致病性分析时,我们发现,这叁个突变体接种后都能导致本生烟症状的明显延迟,并且它们的外壳蛋白第96位氨基酸都有一个共同的替换型自发性突变,由谷氨酸替换突变为赖氨酸。在V94A、V97、T104A的基础上,人工插入E96-K突变构建了双位点突变体V94A-E96K、V97-E96K和T104A-E96K,并构建了E96K和E96A。分别利用农杆菌浸润接种和摩擦接种的方法接种了本生烟和西瓜。我们总结出外壳蛋白第96位氨基酸在CGMMV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首次证明了病毒起始装配位点及其邻近区域能够影响病毒致病性。为了筛选症状致弱的CGMMV弱毒株,参考已有研究的弱毒株相关致弱位点,利用定点突变的方法构建了单位点突变体E480G、A1124V、N1157D、P1397S、K546R、V557T、V651A、S762L、G86S、S534F、P1362L,还有双位点突变体和多位点突变体480-1124、546-557、86-534、480-1124-1157、546-557-651、86-534-1362、GVDS和RTAL。通过比对这些突变体的致病性,我们发现位于复制相关蛋白结构域间隔区的氨基酸第480位点能够引起症状的延迟,而当V557-T和P1397-S替换型突变存在时,则会导致侵染性的下降。说明了这些位点对于病毒的正常侵染至关重要,进一步的明确了我们筛选弱毒株的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6-01)

时涛,蔡吉苗,李超萍,陈奕鹏,李博勋[3](2017)在《7个木薯细菌性萎蔫病菌致病性相关突变体的鉴定及插入位点基因的分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地毯草黄单胞木薯萎蔫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manihotis)侵染引起的细菌性萎蔫病是世界范围内木薯种植中的重要病害,也是为害中国木薯最严重的病害。目前,国内外有关该病病原菌致病分子机理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制约了相关防控工作的开展。本项目组在前期构建国内菌株Xam GX11的转化子库的基础上,开展了7个致病相关突变体的分子鉴定、表型变异评价、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分离和相关基因的分子分析等研究,发现氨基转移酶、葡萄糖-果糖氧化还原酶等基因可能参与病原菌的致病过程。(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张成[4](2017)在《关于临床判断致病性突变和无害突变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二代基因测序(NGS)技术的普及使诸多既往难以确定的、遗传异质性较强的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腓骨肌萎缩症(CMT)、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GMD)等的致病性突变位点得以明确,为临床诊断与遗传咨询提供重要信息。然而,临床上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临床医师在面对二代基因测序技术提供的遗传学信息时仍十分困惑,这是由于有些基因检测结果与临床表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7年08期)

董燕红,刘丽媛,刘力伟,王树桐,曹克强[5](2017)在《根癌农杆菌介导尖孢镰刀菌的遗传转化及致病性缺陷突变体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再植病害(Replant disease of apple,ARD)在世界苹果主产区广泛发生。该病害的病原较为复杂。本研究组前期研究中发现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Fo)是河北省苹果再植病害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当前关于引起苹果根部病害的致病尖孢镰刀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还较少。为了解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机理,从基因层面揭示病原菌生长发育及致病相关基因,探索病害防治的新靶标,本研究对根癌杆菌介导的尖孢镰刀菌的遗传转化的体系进行优化并构建其突变体库,获得了致病力缺陷的单拷贝插入突变菌株。对影响Fo-HS2菌株农杆菌介导转化效率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单因子条件测验,得到其遗传转化体系为:预诱导4h,分生孢子浓度10~6个/mL,农杆菌浓度OD_(600)=0.3,乙酰丁香酮浓度200μmol/mL,19℃,共培养时间48h。利用这一体系进行Fo-HS2菌株突变体库的构建,以对潮霉素抗性基因的PCR检测呈阳性的转化子作为插入突变体。经过在不含潮霉素的PDA培养基上5代培养,验证T-DNA插入突变体的遗传稳定性。对稳定遗传的转化子进行产孢和致病力试验分析得到的致病性缺陷的突变体中,用Southern blot技术验证致病力变弱的突变菌株T-DNA插入拷贝的拷贝数,选取8株突变体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显示其中6株突变体为单拷贝插入,1株为双拷贝插入。用TAIL-PCR技术对产孢量和致病力下降且为单拷贝插入的突变体分别进行了侧翼序列扩增,共获得了3条侧翼序列,经过分析,其中突变菌株HS2-100的右翼序列与尖孢镰刀菌假定蛋白的mRNA序列同源,HS2-100的左翼序列与层出镰刀菌D02945的des基因、P450-4基因和P450-1基因为同源序列,HS2-1107左翼序列与构巢曲酶FGSCA4 c的Ⅷ染色体的2 848 590~2 848 704 bp区域序列同源。(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5)

张成[6](2016)在《神经遗传病基因致病性突变的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二代测序技术的普及,很多以前难以确定的、遗传异质性强的疾病(ALS、CMT、HSP、SCA、LGMD)的致病突变位点得到了确认,弄清了其致病基因的病理性突变位点,为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十分有用的信息。但是,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也常常碰到二代测序所给的遗传信息,十分困惑。有的基因检测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符,如临床表现为肌肉的病态疲劳,所检测出的杂合突变的基因信息(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遗传与生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10-13)

刘丽媛,刘力伟,任洁,王树桐,曹克强[7](2016)在《农杆菌介导的层出镰刀菌的遗传转化及致病性缺陷突变体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再植病害(Replant disease of apple,ARD)已经广泛发生在世界苹果的主产区。层出镰刀菌是苹果再植病害的重要致病菌之一,但该病菌的致病机制尚缺乏研究。本研究对农杆菌介导的层出镰刀菌的遗传转化的体系进行优化并构建其突变体库,获得了致病力缺陷的单拷贝插入突变菌株,拟为从分子层面解释层出镰刀菌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对影响H10农杆菌介导转化效率的主要因子进行单因子条件测验,得到其遗传转化体系为:抑制H10菌丝和孢子生长的潮霉素的浓度为100μg/mL,农杆菌OD_(600)的值为0.3,AS浓度为600μg/mL,共培养时间48h。利用这一体系进行H10菌株突变体库的构建,以对潮霉素抗性基因的PCR检测呈阳性的转化子作为插入突变体。经过在不含潮霉素的PDA培养基上5代培养,验证T-DNA插入突变体的遗传稳定性。对稳定遗传的转化子进行产孢和致病力试验分析得到产孢能力显着下降的突变体3株,致病力显着下降的突变体8株。用Southern blot技术验证致病力变弱的突变菌株TDNA插入拷贝的拷贝数,证明有7个突变体为单拷贝插入并能够稳定遗传。用TAIL-PCR技术对产孢量下降且致病力变弱的单拷贝插入的突变体H10-989进行了侧翼序列扩增,对扩增到的片段进行回收测序,经过NCBI-BLAST分析比,获得的序列与水稻恶苗病菌58289基因草图1号染色体序列为同源序列。经tblastx注释与小麦冠腐病菌FPCS3096菌株和禾谷镰刀菌PH-1菌株的假定蛋白mRNA同源。(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8-05)

张俊祥,吴建圆,冀志蕊,迟福梅,徐成楠[8](2015)在《葡萄炭疽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的表型及致病性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葡萄炭疽病是葡萄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本研究对从2 100个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挑选的PDA培养特征变异较大的11株突变体进行表型和致病性分析,旨在为葡萄炭疽病菌产孢与致病基因网络调控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突变体M112、M247、M1288、M1325、M1386和M1430不能产生分生孢子,其余的5株突变体产孢量降低;突变体M247、M1288和M1325丧失了致病性;突变体M112、C1094、M1386和M2013突变体致病力增强。此外,突变体C1094孢子萌发率明显降低,其余4株产孢突变体的孢子萌发率与野生型菌株WS15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南方果树》期刊2015年05期)

王新艳,张丹丹,桂月晶,李楠洋,徐明[9](2015)在《大丽轮枝菌致病性相关突变体快速筛选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适合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致病性相关突变体的快速筛选体系,为突变库中与致病性相关突变体的系统筛选和鉴定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棉花幼苗接种于5.0×104、5.0×105、5.0×106、5.0×107和5.0×108孢子/m L的孢子悬浮液30 min,通过病情指数调查明确引起棉花黄萎病发生的病原菌浓度范围;对培养于培养瓶的大丽轮枝菌分别加入15、25、35和45 m L的灭菌水,利用血球计数板检测洗脱的孢子浓度,明确不同体积灭菌水对洗脱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影响;以保存于96孔板的突变体为单位,在培养皿上进行单孢分离并挑取单个孢子于培养瓶中扩繁培养,培养后于培养瓶中直接加入适宜体积灭菌水洗脱孢子,并将棉花幼苗直接置于含有孢子悬浮液的培养瓶中处理30 min,接种后继续培养14 d并调查结果;致病性相关突变体的可靠性检验采用定量菌液蘸根接种法,每个突变体接种30株棉花幼苗,3个重复,孢子浓度为5.0×106孢子/m L,每株棉花幼苗按接种5 m L菌液计算,处理30 min,分别在第5、8、11和14天调查病情指数。【结果】明确了适合于大丽轮枝菌致病力快速鉴定的接种孢子浓度为>5.0×105孢子/m L;建立了大丽轮枝菌培养方法,单孢纯化培养5 d,培养瓶中扩大培养9 d,确定了快速定量制备孢子悬浮液的洗脱体积为25 m L,测试的20个突变体的洗脱孢子浓度范围在(2.55±0.58)×106—(1.72±0.25)×107孢子/m L;优化了单孢分离、扩大培养、孢子悬浮液制备、接种、继续培养和结果统计等环节,建立了大丽轮枝菌致病性快速鉴定流程,进一步统筹设计构建了大丽轮枝菌致病性相关突变体快速筛选体系;测试表明该体系1人1个循环共7个流程可完成1 344个突变体筛选,周期54 d,工作量为21人日;采用定量菌液蘸根法重复验证结果,突变体致病力同样显着下降,与快速筛选体系的鉴定结果一致,表明该体系适用于大丽轮枝菌致病性相关突变体的快速筛选。【结论】通过棉花幼苗种植、突变体单孢分离、扩繁培养、孢子悬浮液制备、接种、结果统计等环节的优化和标准化,构建了适合于大丽轮枝菌致病性相关突变体的快速筛选体系,为后续致病相关基因的分离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4期)

符冬妹[10](2015)在《基于致病性丧失突变体Focr4-1366的香蕉枯萎病菌致病相关基因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蕉枯萎病(banana vasicular wilt)国外称巴拿马病,是由尖镰孢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引起的极具破坏力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Foc种下分为4个小种,4号小种不仅寄主范围广且破坏力强,对香蕉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科学家在香蕉枯萎病病理学上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完成了Foc1号和4号小种的全基因组测序,克隆了一些致病相关基因,但其致病分子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实验室前期合作完成了Foc1号和4号小种的全基因组测序,并且通过T-DNA插入建立Focr4突变体库。通过致病性测定筛选获得了一批致病性丧失或减弱突变体,对一批致病性丧失或严重减弱突变体插入失活基因进行了拷贝数验证、插入位点定位和基因cDNA序列克隆。本研究在此工作基础上,以其中Foc4号小种致病性丧失突变体Focr4-1366为研究对象,开展了Foc致病性离体叶片快速测定条件优化、Foc4号小种强致病性野生型菌株分离鉴定;通过反转录PCR方法验证该插入失活基因在野生型菌株中的表达,该基因的敲除载体和互补载体构建,从强致病力野生型菌株中对该基因进行敲除和互补验证该基因的致病相关性,对获得的敲除子△Focr4B-1366与互补子△Focr4B-1366-cp进行致病相关生物学表型观察。取得了如下5个方面的研究结果:(1)对Foc致病性离体叶片测定的温度条件进行了优化,避免了离体叶片测定结果因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的缺陷,提高了Foc致病性测定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分离获得了1株致病性强的Foc4号小种野生型菌株Focr4B。(3)成功构建Focr4-1366插入失活基因的敲除载体和互补载体,对野生型菌株Focr4B进行基因敲除和互补。敲除子丧失了致病性,互补子恢复了致病性,从而验证了该基因为致病相关基因。(4)通过对T-DNA插入突变体Focr4-1366、敲除子△Focr4B-1366、互补子△Focr4B-1366-cp及野生型菌株Focr4B进行生物学表型观察。结果发现,T-DNA插入突变体Focr4-1366口敲除子△Focr4-1366产孢能力和碳源利用能力较野生型Focr4-B与互补子△Focr4B-1366-cp低,而在菌丝形态和孢子形态、最适温度、最适合生长PH值上没差别;除互补子△Focr4-1366-cp的孢子萌发率稍低外,Focr4-B与Focr4-1366、△Focr4-1366孢子萌发率没有差别。初步推测插入失活基因影响产孢量和碳源的利用,而对孢子萌发及菌丝、孢子形态没有显着的影响。(5)通过敲除子△Focr4B-1366,野生型菌株Focr4B产生的粗毒素对香蕉苗的影响及它们对细胞壁降解酶敏感性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侵泡在从野生型菌株分泌的发酵液中,香蕉叶片黄化程度远比敲除突变体的严重。说明该致病相关基因与毒素的分泌相关,该基因敲除后影响了Focr4B的毒素产生能力;在相同的酶解时间,突变体、野生型、互补子释放的原生质体量没明显差别,该基因不影响对细胞壁降解酶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5-05-01)

致病性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是葫芦科作物上的重要病毒之一,给葫芦科作物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近十年来,CGMMV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范围仍在不断扩大。本文以CGMMV不同突变体为研究对象,对其突变体致病性进行分析,发现决定致病性的关键位点,进一步了解该病毒致病的分子机理。病毒外壳蛋白不仅是病毒正常组装所必须的,还参与了病毒的长距离运输过程。通过农杆菌浸润接种的方法,对CGMMV CP丙氨酸扫描文库各个突变体在本生烟和西瓜上的致病性进行了初步筛选,并通过DAS-ELISA和一步RT-PCR对病毒进行检测。在接种本生烟后,所有的134个突变体中,有23个丙氨酸突变体在接种本生烟后症状发生改变,且突变前大部分为非极性氨基酸。还有49个突变体在接种后未显症,且病毒检测为阴性。另外,症状改变的突变体在CP蛋白亚基上的定位有一定可循规律,23个突变位点全部定位于四个α螺旋内侧的中空结构区域内,且在叁级结构上位于病毒外壳蛋白亚基外表面区域。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的病毒起始装配位点是位于病毒基因组RNA上,当外壳蛋白聚合体与病毒基因组RNA相结合从而引导病毒起始装配的核苷酸区域。在对病毒起始装配位点及其附近区域的突变体V94A、V97、T104A进行致病性分析时,我们发现,这叁个突变体接种后都能导致本生烟症状的明显延迟,并且它们的外壳蛋白第96位氨基酸都有一个共同的替换型自发性突变,由谷氨酸替换突变为赖氨酸。在V94A、V97、T104A的基础上,人工插入E96-K突变构建了双位点突变体V94A-E96K、V97-E96K和T104A-E96K,并构建了E96K和E96A。分别利用农杆菌浸润接种和摩擦接种的方法接种了本生烟和西瓜。我们总结出外壳蛋白第96位氨基酸在CGMMV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首次证明了病毒起始装配位点及其邻近区域能够影响病毒致病性。为了筛选症状致弱的CGMMV弱毒株,参考已有研究的弱毒株相关致弱位点,利用定点突变的方法构建了单位点突变体E480G、A1124V、N1157D、P1397S、K546R、V557T、V651A、S762L、G86S、S534F、P1362L,还有双位点突变体和多位点突变体480-1124、546-557、86-534、480-1124-1157、546-557-651、86-534-1362、GVDS和RTAL。通过比对这些突变体的致病性,我们发现位于复制相关蛋白结构域间隔区的氨基酸第480位点能够引起症状的延迟,而当V557-T和P1397-S替换型突变存在时,则会导致侵染性的下降。说明了这些位点对于病毒的正常侵染至关重要,进一步的明确了我们筛选弱毒株的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致病性突变体论文参考文献

[1].王澜.根癌农杆菌介导柑橘指状青霉突变体库的扩建及其致病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8

[2].张振威.CGMMV外壳蛋白和复制相关蛋白基因突变体致病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3].时涛,蔡吉苗,李超萍,陈奕鹏,李博勋.7个木薯细菌性萎蔫病菌致病性相关突变体的鉴定及插入位点基因的分子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17

[4].张成.关于临床判断致病性突变和无害突变的思考[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

[5].董燕红,刘丽媛,刘力伟,王树桐,曹克强.根癌农杆菌介导尖孢镰刀菌的遗传转化及致病性缺陷突变体的筛选[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6].张成.神经遗传病基因致病性突变的分析方法[C].第十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遗传与生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汇编.2016

[7].刘丽媛,刘力伟,任洁,王树桐,曹克强.农杆菌介导的层出镰刀菌的遗传转化及致病性缺陷突变体的筛选[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8].张俊祥,吴建圆,冀志蕊,迟福梅,徐成楠.葡萄炭疽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的表型及致病性变异分析[J].中国南方果树.2015

[9].王新艳,张丹丹,桂月晶,李楠洋,徐明.大丽轮枝菌致病性相关突变体快速筛选体系的建立[J].中国农业科学.2015

[10].符冬妹.基于致病性丧失突变体Focr4-1366的香蕉枯萎病菌致病相关基因功能分析[D].海南大学.2015

标签:;  ;  ;  ;  

致病性突变体论文-王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