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复合岩体论文-杨仁树,李炜煜,方士正,朱晔,李永亮

层状复合岩体论文-杨仁树,李炜煜,方士正,朱晔,李永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层状复合岩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石力学,层状复合岩体,SHPB,DIC

层状复合岩体论文文献综述

杨仁树,李炜煜,方士正,朱晔,李永亮[1](2019)在《层状复合岩体冲击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岩石工程中较为常见的层状复合岩体的动态力学性能,采用波阻抗差别较大的红砂岩和灰砂岩"拼接"成层状复合岩体试样,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分别对灰砂岩靠近入射杆和红砂岩靠近入射杆2种情况进行不同冲击速度下的冲击压缩试验,对比研究应力波由硬入软和由软如硬2种情况下复合岩体应力波传播特征、动态应力–应变关系以及能量耗散规律。理论分析复合岩体的受力特征和强度条件,同时结合超高速数字图像相关(DIC)试验系统对复合岩体的破坏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复合岩体的动态力学特性及能量耗散规律均具有明显的应变率效应。(2)相同冲击速度下,受波阻抗匹配关系影响,应力波由硬入软和由软入硬时复合岩体动力学特性差异性明显。但是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大,两者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趋于一致。(3)复合岩体两部分岩石破坏程度和破坏形式明显不同。波阻抗小的红砂岩破坏程度较波阻抗大的灰砂岩更为剧烈。红砂岩以剪切破坏为主,且交界层面处红砂岩后于其他区域红砂岩发生破坏;灰砂岩以张拉破坏为主,高速下产生局部剪切破坏,且交界层面处灰砂岩先于其他区域灰砂岩发生破坏。(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建秀,邓沿生,吴林波,刘无忌[2](2018)在《层状复合岩体的改进Hoek-Brown强度准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Hoek-Brown强度准则是岩土工程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强度准则之一,但其最初只适用于各向同性岩体。通过将层状复合岩体考虑为横观各向同性材料,引入各向异性状态参数(被定义为材料微观结构偏张量与标准化偏应力张量之间的联合不变量),并将该参数与Hoek-Brown强度准则耦合,建立了层状复合岩体的强度准则。结合干燥和饱和状态下的千枚岩、板岩和沉积石英岩的叁轴试验结果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Hoek-Brown准则能较好地预测层状复合岩体的破坏强度。(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8年23期)

周辉,宋明,张传庆,卢景景,刘振江[3](2019)在《水平层状复合岩体变形破坏特征的围压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围压下深部复合地层岩体变形和破坏特征,结合地质赋存条件制作了类层状复合岩石试样,通过开展不同围压下的叁轴压缩试验,研究了围压对水平层状复合岩体变形破坏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围压的不断增加,峰后偏应力-应变曲线的降低速率逐渐变缓,应变软化程度逐渐减弱;随着围压的增大,水平层状复合岩石的破坏形态呈现出明显差异,整体上破坏形态逐渐由脆性破坏向延性破坏过渡;在一定围压状态下,围压对软岩膨胀变形的约束效果相对硬岩较弱,导致水平层状复合岩石试样的软、硬分层之间的膨胀变形不协调,在层间黏结力作用下,软、硬分层之间发生相对错动现象。该研究成果对于施工单位预防深部复合地层隧道掘进机(TBM)工程灾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02期)

闫长斌,吴伟功,王贵军[4](2018)在《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质量分级》一文中研究指出层间剪切带作为一种特殊的软弱结构面,常常构成威胁工程岩体稳定性的控制性因素。分析常用岩体质量分级方法对于层间剪切带的初步认识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岩体结构控制论观点出发,在考虑层状岩体结构类型的基础上,根据层间剪切带发育规模特征及其对层状复合岩体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建立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质量分级与评价方法:(1)对于厚度大于10 cm、连续性好、有一定规模的层间剪切带,将其划定为独立的剪切错动型软弱夹层结构,根据层间剪切带的抗剪强度参数,对其单独进行质量分级与评价。(2)而对于厚度小于10 cm、规模相对较小的层间剪切带,特别是泥化夹层,则将其作为折减因素,对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质量分级进行弱化处理,建立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质量分级修正BQ方法。以黄河中游地区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为例,利用建立的修正BQ方法研究得到坝址区2个层间剪切带较发育的勘探平硐围岩质量分级评价结果,并将其与RMR法、Q系统法以及HC法得到的岩体质量分级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相关性研究,验证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质量分级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腾俊洋,唐建新,王进博,张宇宁[5](2018)在《层状复合岩体损伤演化规律及分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现场所取页岩和灰岩经室内加工"拼接"成6种不同组合方式的层状复合岩体,研究其在单轴压缩下的损伤破裂过程和声发射特征。试验过程中采用声发射系统采集试件在试验过程中所释放的声发射信号,试验前后对复合岩体进行CT扫描,分析试件破裂前后内部裂纹发育情况,并引用分形理论对破裂试件不同部位CT图像进行损伤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层状复合岩体的破坏是页岩组分材料和灰岩组分材料在荷载作用下耦合破坏的过程。破坏过程中灰岩组分材料对页岩组分材料的横向变形有制约作用,页岩组分材料对灰岩组分材料的横向变形则有反向促进作用,破坏时页岩组分材料的强度大于单一页岩,灰岩组分材料的强度则小于单一灰岩。(2)根据组合方式不同,将层状复合岩体破坏模式分为张拉劈裂型破坏、剪切滑移型破坏和劈裂剪切复合型破坏3种。岩石的组合方式决定着其受力状态,从而影响着复合岩体的破坏模式。(3)复合岩体平均CT数和试件扫描破裂断面盒维数均能够反映出复合岩体的损伤程度,即试件破坏前后断面CT数差值越大,断面盒维数越大,则其损伤程度也越大。(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罗金泽,高敏,龚俊,贾善坡,桓秀剑[6](2014)在《单一层状岩体和软硬复合岩体单轴压缩破损特征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层状岩体的破损特征开展了一系列的物理模拟试验,分析了单一层状岩体和软硬复合岩体在单轴压缩情况下的破损特征,并对倾角、夹层的变化对岩体破损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岩层倾角较小时,单一层状岩体和软硬复合岩体破坏主要为岩石先破坏,后层间错动破坏,破损模式与无分层的岩石破损相似;当倾角增大时,单一层状岩体的破损以层间的剪切破坏为主,而软硬复合岩体的破坏同时伴有内部硬夹层的劈裂破坏;当角度增大到90°时,单一层状岩体的破坏为沿层间直接破坏,软硬复合岩体则同时伴有边缘硬质夹层的失稳劈裂。(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4年04期)

李昂,邵国建,范华林,杜培荣,朱义欢[7](2014)在《基于细观层次的软硬互层状复合岩体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锦屏一级水利工程地下厂房区软硬互层状复合岩体为研究对象,引入基于区域生长算法的图像分割技术,获取材料内部细观非均匀性信息,建立能体现岩体真实细观结构的计算网格。采用叁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以弹–脆–塑性本构为基础,考虑不同层面倾角的影响,对单轴压缩应力状态下岩样破裂过程进行了细观层次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层面倾角的改变,应力分布规律与岩体中岩质材料的细观分布密切相关;岩样的渐进破坏过程均是以拉应力破坏为起点,并终止于主剪切带的形成。此外,主软弱层面出现了沿层面"长轴向"及"短轴向"的2种贯通性破坏形式,并与岩样室内试验结果有相似的破裂现象。(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S1期)

李昂,邵国建,杜培荣,朱义欢[8](2013)在《基于细观结构的软弱互层状复合岩体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锦屏一级水利工程为背景,将其地下厂房区软弱互层状复合岩体做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区域生长的图像分割技术,实现了数值计算模型与岩体真实细观结构的耦合分析。并利弹脆性本构模型,以有限差分软件FLAC为手段,模拟了单轴压缩应力状态下岩样细观数值模型的破裂过程。发现数值分析的破坏曲线与破坏形态与室内实(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8-19)

余永强,胡明研,杨小林,梁为民[9](2009)在《层状复合岩体相似模拟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层状复合岩体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岩体结构,采用相似材料制作模型,其材料与岩石的结构及破坏形式类似。通过单轴压缩试验研究层状复合岩体相似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及破坏形式,试验结果很好地验证了理论分析结论。(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09年01期)

刘立,梁伟,李月,路军富,朱文喜[10](2006)在《岩体层面力学特性对层状复合岩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岩体工程中大量出现的层状复合岩体特殊力学性质,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他们的叁维网状微结构特征和初始损伤.分析了层间结合状态和各亚层的应力σ1+,σ2+,σ3+和应变iε以及其他力学参数E,h,I等对层状复合岩体力学特性的不利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层状复合岩梁中的应力jσ与第j层的Et,层间抗剪强度iτ以及荷载性质密切相关,而挠度是复合岩梁尺寸及弹性模量等参数的函数.不同岩石构成的层状复合岩体表现出各自特殊的变形与破坏特性.岩体的工程强度及抗变形能力随着层间结合力的下降、层间厚度的减小和岩石约束的降低而降低,而破坏的时间及变形量则会增大.(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层状复合岩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Hoek-Brown强度准则是岩土工程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强度准则之一,但其最初只适用于各向同性岩体。通过将层状复合岩体考虑为横观各向同性材料,引入各向异性状态参数(被定义为材料微观结构偏张量与标准化偏应力张量之间的联合不变量),并将该参数与Hoek-Brown强度准则耦合,建立了层状复合岩体的强度准则。结合干燥和饱和状态下的千枚岩、板岩和沉积石英岩的叁轴试验结果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Hoek-Brown准则能较好地预测层状复合岩体的破坏强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层状复合岩体论文参考文献

[1].杨仁树,李炜煜,方士正,朱晔,李永亮.层状复合岩体冲击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2].王建秀,邓沿生,吴林波,刘无忌.层状复合岩体的改进Hoek-Brown强度准则研究[J].人民长江.2018

[3].周辉,宋明,张传庆,卢景景,刘振江.水平层状复合岩体变形破坏特征的围压效应研究[J].岩土力学.2019

[4].闫长斌,吴伟功,王贵军.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质量分级[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

[5].腾俊洋,唐建新,王进博,张宇宁.层状复合岩体损伤演化规律及分形特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

[6].罗金泽,高敏,龚俊,贾善坡,桓秀剑.单一层状岩体和软硬复合岩体单轴压缩破损特征试验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

[7].李昂,邵国建,范华林,杜培荣,朱义欢.基于细观层次的软硬互层状复合岩体力学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

[8].李昂,邵国建,杜培荣,朱义欢.基于细观结构的软弱互层状复合岩体力学特性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2013

[9].余永强,胡明研,杨小林,梁为民.层状复合岩体相似模拟的试验研究[J].金属矿山.2009

[10].刘立,梁伟,李月,路军富,朱文喜.岩体层面力学特性对层状复合岩体的影响[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

标签:;  ;  ;  ;  

层状复合岩体论文-杨仁树,李炜煜,方士正,朱晔,李永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