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离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色谱,机理,毛细管,黄铜矿,聚结,硫酸铵,结构。
分离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朱虹嘉,李育彪,王洪铎,刘泰铭[1](2019)在《H_2O_2及海水对铜钼硫化矿浮选分离的影响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黄铜矿与辉钼矿常伴生存在,黄铜矿和辉钼矿的分离常采用浮选方法,而现有的浮选分离法存在环境污染较大等问题。为探究一种清洁、高效的铜钼硫化矿浮选分离方法,在以海水或纯水造浆的情况下,以H_2O_2为氧化剂对黄铜矿和辉钼矿进行预处理,然后进行纯矿物浮选试验和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并通过接触角测定和XPS分析来揭示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在海水和纯水中,黄铜矿经H_2O_2处理后,可浮性显着降低;在海水中,H_2O_2预处理能提高辉钼矿的可浮性,而在纯水中H_2O_2的预处理反而会降低辉钼矿的可浮性。②黄铜矿经H_2O_2预处理后可浮性降低,与黄铜矿颗粒表面被H_2O_2氧化,形成亲水氧化物有关;无论在纯水还是海水中,H_2O_2对辉钼矿可浮性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与H_2O_2对辉钼矿表面的氧化作用较弱有关。③无论在纯水还是海水中,经H_2O_2预处理的黄铜矿与辉钼矿的人工混合矿能较好地实现分离,且在海水中的分离效果更好,这对海水代替纯水进行铜钼浮选分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9年11期)
吕文强,郑水林,孙志明,韩华杰,刘阳钰[2](2019)在《红土镍矿酸浸渣硫酸铵焙烧-超声分散-离心分离提纯增白效果与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土镍矿酸浸渣作为提镍废渣,存量大、白度低、重金属含量高。为实现它在相关领域的回收应用及高值开发,本文通过研究红土镍矿酸浸渣原矿、提纯增白样品和尾渣的化学成分、物相、微观形貌、孔结构以及焙烧过程中的气相,并通过同步热分析与红外-质谱(TG-FTIR-MS)联用系统,以及XRD、SEM、EDS等手段对提纯增白机理进行了分析。提纯增白机理为:预先煅烧去除有机杂质并将铁、铝、铬等离子氧化,二段焙烧将金属氧化物通过一系列反应转化为NH_4(Al、Fe、Cr)(SO_4)_2,并在超声波作用下溶于水中经洗涤去除,未参与反应的六方硫镍矿和砷化锗镉还有部分石英经离心沉淀去除。试验结果:红土镍矿酸浸渣白度由56%提升到84%、含铁量由0. 92%下降到0. 2%、比表面积由84 m~2/g提升到96 m~2/g、回收率达到47%以上。(本文来源于《矿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孙海翔,张晓云,葛保胜,温福山,李国庆[3](2019)在《基于溶解扩散机理的新型渗透汽化分离膜实验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增加学生对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设计了以水解聚丙烯腈底膜为支撑层、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与聚乙烯亚胺(PEI)为功能单体,采用层层界面聚合法制备聚脲型渗透汽化膜。基于渗透汽化膜的溶解扩散机理,通过改变油相单体TDI浓度,获得了具有阶梯交联度的新型结构,用于无水乙醇的有效制备。该实验涵盖膜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等多个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9年09期)
郑怡婷,刘让东,王薇薇,王彦,阎超[4](2019)在《双机理聚(VPBA-co-TMPTMA)毛细管整体柱的制备及其在小分子、多肽和蛋白分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乙烯基苯硼酸(VPBA)为单体,叁羟甲基丙烷叁甲基丙烯酸酯(TMPTMA)为交联剂,环己醇和乙二醇为二元致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通过优化聚合液配方,在最优配比(VPBA 19 mg,TMPTMA 16 mg,乙二醇37. 5 mg,环己醇32. 5 mg,AIBN 1 mg)条件下经原位聚合法合成聚(VPBA-co-TMPTMA)毛细管整体柱。经固定相表征、重现性评价与机理考察,结果表明该整体柱重现性可接受,具有硼酸亲和色谱(BAC)机理,可用于微径液相色谱(μLC)分离含顺式邻二羟基的小分子和糖蛋白,同时具有反相色谱(RPC)机理,可用于加压毛细管电色谱(pCEC)分离多环芳烃等多类小分子和多肽。研究还构建了在线单柱无接口硼酸亲和色谱-反相色谱二维微径液相色谱(BAC-RPC 2DμLC)平台,可用于成功分离含二羟基的两类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9期)
韩凯,丁法龙,茅泽育[5](2019)在《半解析法求解水柱分离与断流弥合水锤问题及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应对长距离输水工程的水锤防护问题,分析了空气阀作用于波状管线有压输水系统发生水力过渡时的瞬态响应过程,提出了空穴增长和溃灭时间、管线最大含气率、最大压力峰值等参数的半解析公式,并由此探讨和研究影响空气阀水锤防护效果的关键因素。半解析解表明,位于空气阀下游的管段相对长度和管线高点的相对高程对系统的断流弥合水锤起了主导作用。将半解析解与特征线法数值解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随主变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分析了半解析解与数值解产生偏差的原因与半解析公式推导过程中几个假设的关系。结果证明,该文提出的半解析公式能够反映空气阀作为水锤防护装置时,主导断流弥合水锤压力峰值的关键因素。该研究可为水锤防护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伍强,刘高强[6](2019)在《灵芝菌丝体降压肽的分离鉴定及其抑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灵芝菌丝体中分离鉴定获得降压肽,并研究其抑制机理,采用超滤膜截留、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电喷雾质谱鉴定等技术,对灵芝菌丝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肽进行分离鉴定。根据氨基酸序列合成该活性肽,通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降血压模型评价其降血压功效。选取效果最强的灵芝菌丝体降压肽,利用Lineweaver-Burk作图法、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其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从灵芝菌丝体中分离鉴定获得35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肽,其中Ser-Tyr-Pro和Gln-Leu-Val-Pro的降血压活性最强,均能提高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磷酸化水平,降低1型内皮素的蛋白表达及m RNA水平,同时测得其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62.5μg/mL和58.3μg/mL。Ser-Tyr-Pro属于竞争型抑制剂,通过丝氨酸残基Ser1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区域的赖氨酸残基Lys472形成盐键,同时酪氨酸残基Tyr2、脯氨酸残基Pro3可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区域的赖氨酸残基Lys415、赖氨酸残基Lys472、组氨酸残基His474形成氢键,并与苯丙氨酸残基Phe418、酪氨酸残基Tyr484具有疏水作用,从而影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酶活。Gln-Leu-Val-Pro则是一种混合型抑制剂,通过脯氨酸残基Pro4、缬氨酸残基Val3与Lys472、谷氨酸残基Gln242形成盐键和氢键,作用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及非活性区域而影响其活性。灵芝菌丝体降压肽Ser-Tyr-Pro和Gln-Leu-Val-Pro高效安全,可作为理想的降压药物用于高血压治疗。(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郭龙芳,刘玲,刘述春,姜学军[7](2019)在《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及抗肿瘤活性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是生物界中一个庞大的类群,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可以产生许多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包括抗菌、抗肿瘤、抗虫和抗氧化活性。这受到越来越多天然产物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关注。在本课题中,我们分离到27个化合物,其中9个为新结构化合物,我们对分离纯化的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检测以及确定它们是否可以引起自噬、凋亡、程序性坏死,以期为开发新的药物进行肿瘤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RN56-6和RN56-49来源于杭州郊区茶树枝条的内生真菌无花果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fici菌株中。刘玲研究员对该菌株进行固体发酵,从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制备出RN56-6和RN56-49[1,2]。我们通过MTS实验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表明RN56-6、RN56-49可引起宫颈癌细胞(human cervical carcinoma,He La)活性的丢失,并抑制细胞增殖。通过免疫印迹检测LC3-II蛋白含量,透射电镜观察自噬泡形成等方法,我们确认RN56-6、 RN56-49能够在Hela细胞中诱导自噬的发生。同时RN56-6、RN56-49也能够抑制H2O2诱导的自噬通过下调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的磷酸化水平。有趣的是AMPKβ1和AMPKβ2上调RN56-6、RN56-49诱导的自噬,实验室前期的结论表明:AMPK是通过糖酵解途径调节细胞自噬的[3]。于是我们检测糖酵解限速酶己糖激酶(HK2)对RN56-6、RN56-49诱导自噬的影响,结果发现RN56-6上调HK2的表达,而RN56-49下调了它的表达水平。3-溴丙酮酸(3-Br)是HK2的一种抑制剂,在氯喹(Chloroquine,CQ)存在的情况下,用3-Br和RN56-6一起处理细胞,LC3-II水平降低;而3-Br和RN56-49一起处理时,LC3-II水平明显上升。另外,我们又用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2,6-二磷酸激酶(PFKFB3)的抑制剂3PO分别和RN56-6、RN56-49一起处理细胞,得到结果与3-Br处理一致,这表明RN56-6、RN56-49诱导自噬可能与糖酵解途径有关。(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Swagatika,SATPATHY,Sujata,MISHRA[8](2019)在《DEHPA在Petrofin中萃取分离La(Ⅲ)和Ni(Ⅱ)的动力学与机理(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界面积恒定的连续搅拌萃取池,研究在乳酸存在条件下,以用Petrofin稀释的二-2-乙基己基磷酸(DEHPA)作萃取剂从硝酸盐介质中萃取分离La(Ⅲ)与Ni(Ⅱ)的动力学。考察搅拌速度、界面积、p H值、乳酸浓度、萃取剂浓度、金属离子浓度和温度对萃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萃取体系是受扩散控制的,界面反应为速率控制步骤。两种金属离子的萃取速率均与p H值无关。La(Ⅲ)和Ni(Ⅱ)的萃取速率与乳酸浓度和金属离子(La(Ⅲ)或Ni(Ⅱ))浓度呈线性关系。La(Ⅲ)的萃取速率与DEHPA浓度呈线性关系,而Ni(Ⅱ)的萃取速率则与DEHPA浓度的1.5次方呈线性关系。在低界面积和低搅拌速度的条件下,从硝酸盐溶液中分离La(Ⅲ)和Ni(Ⅱ)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9年07期)
李金辉,徐志峰,高岩,剧智华,陈志峰[9](2019)在《优先络合-水解沉淀法分离铬铁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镀污泥硫酸浸出液中铬铁分离的难题,本文提出"优先络合-水解沉淀"的方法分离铬铁,在去除铁的同时减少铬的损失。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质谱法对甲酸钠与硫酸铁、硫酸铬以及硫酸铁、硫酸铬混合液的配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铬、铁离子与甲酸钠都可以生成配合物,但相同条件下水溶液中Fe~(3+)优先于Cr~(3+)与甲酸钠形成配合物,反应热效应计算表明该反应都是吸热反应,高温有利于反应的正向移动尤其是铁的络合。通过对甲酸钠用量、反应温度及保温时间等对分离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按HCOO~-/Cr~(3+)摩尔比为5.5的量加入甲酸钠,在温度90℃下反应6 h后,加碱调节溶液pH值为2.5并搅拌反应30 min,铁沉淀率达93.65%,铬沉淀率仅为13.37%,Cr~(3+)、Fe~(3+)分离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邢雷[10](2019)在《旋流场内离散相油滴聚结机理及分离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油田不断开发,油田采出液含水率逐年升高,随之而来的地面含油污水处理难度及成本逐渐增大。如何经济高效的实现油水分离,成为国内外石油工业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传统的聚结分离技术具有处理成本高、不连续等问题,而旋流分离技术很难保证对小粒径油滴的高效分离。研究旋流场内的油滴剪切及碰撞形变、聚结的过程与形式以及影响聚结的因素,进而掌握油滴聚结对油水分离特性的影响,对揭示旋流场内水力聚结及分离机理,指导设计出高效可行的聚结增强型旋流分离装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高速摄像技术,以磁性转子驱动的旋流场内离散油滴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观测旋流场内油滴运动特性及变形特征的实验系统。采用索贝尔梯度算子对旋流场内油滴轮廓图像进行卷积计算,完成油滴运动、变形及聚结过程的轮廓识别。对旋流场内油滴间、油滴与油核间的碰撞聚结、碰撞反弹、挤压变形、抽丝分离等多种碰撞后续发展行为及过程进行表征及分析。建立了油滴在碰撞过程中的非仿射变形数学模型,分析了油滴变形过程中的静力平衡,并对油滴因变形产生的惯性力及韦伯数进行了计算及分析。分别以变形量及韦伯数为评判指标,对旋流场内油滴聚结的临界条件进行了定量描述。采用粒子成像测速技术对目标流场磁性转子转速与流体介质实际转动速度进行了测量与标定,获得了流体转速与流场半径间的关系公式。设计了液液分散体系内离散相粒度无剪切测量方法,得出了流场转速、油相浓度、剪切时间对油滴粒度分布的影响规律。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旋流场内不同粒径油滴的径向沉降时间及沉降速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掌握了油滴粒径对径向沉降速度及时间的影响规律。以轴向及切向两种不同进液形式的旋流器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分析了不同油滴粒径在两种结构旋流器内的运移轨迹及粒级效率,掌握了油滴粒径对油滴运动轨迹及旋流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水力聚结机理及旋流分离理论,设计出一种由水力聚结器与旋流分离器组成的聚结增强型旋流分离装置。采用群体平衡模型对设计的聚结器以及旋流分离器内部油滴聚结破碎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获得了聚结器内速度场、浓度场、油滴粒度以及油滴运动特性的分布规律。掌握了旋流器内油滴聚结及破碎的发生位置以及处理量、分流比等操作参数对油滴粒度分布的影响规律。构建了水力聚结器聚结效率评价模型,并以聚结效率为输出指标,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影响聚结器聚结效率的结构参数显着因子,运用正交试验设计与最陡爬坡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出响应面优化的显着因子中心点。基于响应面优化方法分别建立了结构参数显着因子与聚结效率及出口压降的二阶响应模型,基于响应关系模型确定出最佳的聚结器结构参数及匹配方案。基于回归正交方法,以响应面优化后的聚结器结构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含油浓度、油水界面张力、进液速度、水相黏度等影响油滴聚结性能的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构建了多参数对聚结效率影响的回归方程。通过对回归方程的显着性分析及失拟性检验,得出所构建的回归方程符合检验标准,满足显着性及精度要求。建立聚结分离器流体域模型,对聚结分离器内部速度场、浓度场、粒度分布及油滴运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确定出了分流比及入口进液量对聚结分离器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构建聚结性能及分离性能测试实验系统,采用高速摄像及显微分析定性的观察并描述了聚结器内油滴粒径的变化过程;运用粒度分析仪定量的分析了入口进液量、含油浓度等参数对聚结器聚结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开展分离性能测试对比了旋流器单体样机与聚结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聚结分离器在不同分流比及处理量时的分离效率均高于旋流器单体。验证了聚结分离器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开展亲油疏水涂层对聚结分离器分离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亲油疏水涂层可使更多的油相依附在聚结内芯表面形成明显的油层凸起,增大离散油滴与油层的碰撞几率,从而进一步增强聚结分离器的分离性能。(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9-06-17)
分离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土镍矿酸浸渣作为提镍废渣,存量大、白度低、重金属含量高。为实现它在相关领域的回收应用及高值开发,本文通过研究红土镍矿酸浸渣原矿、提纯增白样品和尾渣的化学成分、物相、微观形貌、孔结构以及焙烧过程中的气相,并通过同步热分析与红外-质谱(TG-FTIR-MS)联用系统,以及XRD、SEM、EDS等手段对提纯增白机理进行了分析。提纯增白机理为:预先煅烧去除有机杂质并将铁、铝、铬等离子氧化,二段焙烧将金属氧化物通过一系列反应转化为NH_4(Al、Fe、Cr)(SO_4)_2,并在超声波作用下溶于水中经洗涤去除,未参与反应的六方硫镍矿和砷化锗镉还有部分石英经离心沉淀去除。试验结果:红土镍矿酸浸渣白度由56%提升到84%、含铁量由0. 92%下降到0. 2%、比表面积由84 m~2/g提升到96 m~2/g、回收率达到47%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离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朱虹嘉,李育彪,王洪铎,刘泰铭.H_2O_2及海水对铜钼硫化矿浮选分离的影响及机理研究[J].金属矿山.2019
[2].吕文强,郑水林,孙志明,韩华杰,刘阳钰.红土镍矿酸浸渣硫酸铵焙烧-超声分散-离心分离提纯增白效果与机理[J].矿业科学学报.2019
[3].孙海翔,张晓云,葛保胜,温福山,李国庆.基于溶解扩散机理的新型渗透汽化分离膜实验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4].郑怡婷,刘让东,王薇薇,王彦,阎超.双机理聚(VPBA-co-TMPTMA)毛细管整体柱的制备及其在小分子、多肽和蛋白分离中的应用[J].分析试验室.2019
[5].韩凯,丁法龙,茅泽育.半解析法求解水柱分离与断流弥合水锤问题及机理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9
[6].伍强,刘高强.灵芝菌丝体降压肽的分离鉴定及其抑制机理[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7].郭龙芳,刘玲,刘述春,姜学军.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及抗肿瘤活性的机理研究[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8].Swagatika,SATPATHY,Sujata,MISHRA.DEHPA在Petrofin中萃取分离La(Ⅲ)和Ni(Ⅱ)的动力学与机理(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9
[9].李金辉,徐志峰,高岩,剧智华,陈志峰.优先络合-水解沉淀法分离铬铁机理[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9
[10].邢雷.旋流场内离散相油滴聚结机理及分离特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