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力破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荷载,隧道,围岩,模式,桁架,裂隙。
动力破坏论文文献综述
孙伟苹[1](2019)在《不同强度钢材对钢管拱桁架动力破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跨度为180 m、矢跨比为0.2的叁心圆钢管拱桁架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选用Q345、Q390和Q420叁种不同强度钢材的拱桁架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分析表明,随着钢材强度的提高,钢管拱桁架用钢量逐渐减少,而其弹塑性界限加速度峰值和破坏界限加速度峰值显着增大,说明采用高强度钢材可显着提高结构的抗震水平。(本文来源于《建材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05期)
郭子红,罗茹月,李堂勇,邹高强,杨涛[2](2019)在《逐级加载下浅埋软岩隧道动力破坏振动台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浅埋隧道围岩的质量普遍较低,整体稳定性差,隧道震害表明强震作用下浅埋隧道极易发生震动破坏。通过开展V级围岩条件下浅埋隧道在小震下的震动响应和逐级加载下的震动垮塌振动台试验,研究了小震作用下围岩加速度沿地层的分布、衬砌结构的内力变化和围岩内部的水平位移变化规律,强震作用下衬砌结构裂缝开展和围岩震动垮塌。结果表明:围岩加速度随距地表距离的减小而增加,地表加速度约为拱顶处加速度的1.63倍,相同高度平面内靠近隧道的围岩振动具有一定的加强;隧道拱顶围岩内部的水平位移大约是拱腰围岩内部的1.23倍,围岩内部位移随着远离隧道而逐渐减小,随着震动烈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隧道拱顶上方垮塌区形状近似漏斗,震动引起隧道衬砌结构拱脚处的轴力和弯矩变化最大,且拱肩和拱脚处裂缝分布最多,应加强拱肩和拱脚处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国彦,李振阳,吴浩,王恩杰,刘雷磊[3](2019)在《含非贯通裂隙砂岩的动力破坏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动载作用下非贯通裂隙对岩石破坏特性的影响,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对含不同裂隙数量及深度非贯通裂隙砂岩进行冲击试验,并基于分形理论和能量耗散原理分析其动力破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动态峰值应力随裂隙数量及深度变化情况较复杂;峰值应变随裂隙数量增加而增加,随裂隙深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动态弹性模量随裂隙数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小,随裂隙深度增加而减小;不同工况试样的破坏模式分为张应变破坏、张应变-剪切复合破坏和压碎破坏3种,且裂隙数量对破坏模式的影响较裂隙深度大;试样破坏后的分形维数、单位体积耗散能和能量吸收率均随裂隙数量及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分形维数与单位体积耗散能和能量吸收率均近似正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张伯艳,李德玉,王立涛,李春雷[4](2019)在《岩质高边坡动力破坏机理的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西部地区某水电工程岩质高边坡为研究对象,简单介绍模型总体设计,以及在有限尺度的振动台上考虑无限地基辐射阻尼影响的地震动输入方法,采用多种加振方案,进行大型叁向地震模拟振动台大比尺模型试验,获得规范波、场地波和柯依那波作用下,各种加振方案的边坡地震响应。揭示地震作用下,岩质高边坡滑块滑面的张合运动规律,地震波沿坡高的放大效应,及高边坡失稳破坏机理,初步评价某水电工程岩质高边坡的动力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水电与抽水蓄能》期刊2019年02期)
蒋敏敏,杨安伦,肖昭然,陈桂香[5](2018)在《粉煤灰地震动力破坏和模量弱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动力特性对于粉煤灰堆场、填筑体的安全至关重要。根据Seed-Idriss公式计算粉煤灰地基地震应力,通过动叁轴试验研究50~200 k Pa固结应力和3种不同动应力水平下的特性,得出地震下粉煤灰的动变形、动孔压、破坏形式和动模量弱化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循环应力较大时,破坏形式为双幅动应变达到限值;中等循环应力条件下,固结应力为50 k Pa时,破坏形式为累积轴向应变达到限值,固结应力> 50 k Pa时,破坏形式为双幅动应变达到限值;地震循环应力较小时,粉煤灰不发生变形破坏。相同循环周数下,孔压比随着固结应力的增大而降低;达到变形破坏时,孔压远小于液化值。地震循环应力较大时,在10周循环荷载后,粉煤灰动模量迅速弱化;中等循环应力条件下,循环周数大于临界值后模量弱化指数迅速降低;地震循环应力较小时,粉煤灰的模量弱化不明显。研究成果可为粉煤灰堆场、地基、坝体等的动力计算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8年11期)
刘晓蓬[6](2018)在《爆炸荷载和地震作用下混凝土坝动力破坏及防护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电作为一项重要的清洁能源对发展节能环保型的绿色经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80%以上的水能资源都集中在西部高海拔的多地震区域,面临着严重的反恐和抗震形势,给水能资源的开发带来了诸多困难。恐怖袭击或战争产生的爆炸和地震动等突发的荷载作用下,一旦发生严重破坏而导致溃坝,将对下游地区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严重威胁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混凝土坝体而言,引起坝体损伤的荷载主要包括爆炸荷载和地震动作用等。本文致力于研究爆炸荷载和地震作用下混凝土坝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模式,提出应对措施以增强坝体抵抗爆炸荷载和地震作用的能力,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水中爆炸和空气中爆炸时爆炸冲击波的冲压传导效应并指出在水中爆炸冲击压力对结构更具危害性的特点;对比了 K&C模型、脆性断裂模型、HJC模型和RHT模型这四种能够模拟混凝土动力特性的本构模型;通过将数值模拟结果与钢筋混凝土板抗爆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 RHT本构模型对模拟混凝土抗爆性能的适用性;研究了不同炸药当量、有无泄水孔、不同起爆位置、不同起爆深度、不同起爆距离和不同坝前水位对混凝土重力坝抗爆性能的影响;根据混凝土重力坝损伤等级,提出了爆炸荷载下综合考虑起爆距离、起爆深度和坝前库水位等影响因素的混凝土重力坝损伤预测曲线,研究了泡沫混凝土对高混凝土重力坝抗爆保护性能。(2)根据爆炸相似定律和ALE流固耦合算法,建立了混凝土高拱坝的坝体-地基-库水-空气-炸药的全耦合模型;研究了不同炸药当量、不同起爆介质、不同起爆深度、不同起爆距离、不同水平起爆位置和不同坝前水位影响的拱坝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情况;在研究泡沫铝材料性能的基础上,分析和计算了泡沫铝对混凝土高拱坝抗爆性能的保护效果。(3)研究了粘弹性人工边界波动输入方法的实现;建立了带有横缝的混凝土拱坝模型;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并考虑坝体横缝的影响,研究了高拱坝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计算了拱坝在设计地震动作用下的坝体响应,计算了考虑扩大基础和垫座作为坝体抗震措施时,坝顶节点和拱冠梁节点的顺河向位移、横缝开度以及坝体损伤体积比,研究了 1.2倍、1.4倍、1.6倍、1.8倍以及2.0倍超载地震动情况下坝体的动力响应和损伤破坏情况,分析了不同超载倍数下坝体位移、横缝开度以及分区后的坝体混凝土损伤体积比,根据位移曲线、横缝开度曲线以及损伤体积比曲线判别不同设计方案对增强坝体抗震能力的保护效果。(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11-01)
杨渴[7](2018)在《深埋巷道围岩动力破坏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埋煤矿巷道围岩动力破坏特征及支护技术的研究对保证巷道稳定性、防治动力灾害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和意义。本文以某深埋动力灾害型矿井401105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工作面巷道的卸压支护方案,并通过预测预报系统进行监测预警和检验支护效果。主要结论:(1)通过室内试验获得了煤岩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了深埋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动静载迭加诱发围岩破坏的机理。(2)对原支护方案下围岩变形及动力事件进行分析,巷道顶板及两帮锚杆长度不及松动圈范围,导致巷道围岩支护体强度不足,变形较大,无法有效抵抗动力破坏时发生的瞬间变形。重新设计支护参数,提高支护强度,增长顶锚杆长度为2500mm、缩小顶锚索间排距为“4-5-4”式的1300mm×1800mm、帮部锚杆改为3500mm锚索。(3)依据数值模拟,在新支护条件下掘进、回采和动力扰动下巷道围岩变形均不大,但在巷道围岩处于高应力环境及回采超前压力的共同作用,应力集中区范围和峰值较大,围岩集聚的弹性应变能也较大,在动力扰动作用下极易发生动力灾害。据此提出了巷道围岩动力失稳的叁维强度-能量理论,m值较大的区域分布主要有:掘进头前方、巷道两帮、底板煤岩体和回采期间超前影响范围内煤岩体(包括顶板、底板和两帮),需对这些区域煤岩体做进一步处理以防治动力灾害的发生。(4)动力失稳巷道围岩控制技术主要有:减小扰动强度、卸压技术、加强支护、改善支护条件、吸能支护技术、设置弱结构和让压锚杆(索)等。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及数值模拟确定巷道钻孔卸压的基础参数:卸压钻孔孔径为113mm,孔间距为1.4m,帮部卸压孔孔深为15m,底板卸压孔孔深为10m。(5)设计工作面巷道掘进和回采期间卸压支护方案,掘进阶段包括掘前大孔径钻孔卸压、掘前爆破卸压、帮部大孔径卸压、底板两角大孔径卸压和中间大孔径卸压;回采阶段卸压方案主要包括顶板预裂爆破卸压和煤层注水。自工作面掘巷至回采结束,无动力灾害发生,监测及预警结果正常,说明工作面巷道卸压支护方案设计合理可行。(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邓亮,郑欣[8](2018)在《基于损伤理论的隧道衬砌结构动力破坏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已逐步发展为抗震工程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而理清隧道结构的动力破坏模式及机理是推动行业抗震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本文基于混凝土损伤理论,结合扩展有限元方法,对隧道衬砌结构开展动力分析,通过损伤参数和状态指标对衬砌裂损产生机理、结构破坏形式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衬砌损伤以拉裂损伤为主,在衬砌截面的拱肩、拱脚和仰拱等部位易发生损伤并形成贯通裂缝,因此,在抗震设计中该部位是重点设防位置。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结构性能抗震设计,在役隧道的抗震性能评估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8年04期)
宋男男[9](2018)在《落石冲击作用下消能棚洞的结构动力破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消能棚洞是一种落石被动防护结构,但其结构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机制分析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编号:51408084),采用模型试验、小波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研究了不同落石形状、下落高度、质量、砂垫层厚度等因素作用下对落石冲击消能棚洞的动力响应规律及破坏机制。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模型试验的方法,揭示了不同落石高度、形状、砂垫层和质量条件下的加速度变化规律。不同形状的落石在随着质量及高度的增加,落石冲击棚洞顶板的加速度大致呈线性增加。在相同工况条件下,球形落石冲击棚洞顶板的加速度明显大于其它形状的落石冲击棚洞顶板的加速度。以落石质量为5kg及下落高度为2m为例,圆柱形、立方体形、长方体形和球形落石冲击棚洞顶板的加速度从25.56g增加到40.73g;在上述工况下,球形落石比长方体形落石冲击棚洞顶板的加速度大18.29%、比立方体形落石冲击棚洞顶板的加速度大35.57%和比圆柱体形落石冲击棚洞顶板的加速度大59.33%;当棚洞顶板铺设砂垫层时,垫层可以有效减少球形落石冲击棚洞产生的加速度。落石冲击棚洞(铺设设置3cm垫层)产生的加速度比落石冲击棚洞产生的加速度减少了48.64%、而落石冲击棚洞(铺设12cm垫层)比落石冲击棚洞产生的加速度减少了77.72%,数据表明,垫层对落石冲击棚洞耗能效果非常显着。(2)通过消能棚洞的落石冲击试验,分析了落石冲击消能棚洞产生的加速度变化规律,获得了消能支座可以明显减少落石冲击消能棚洞顶板产生的加速度。以质量为5kg及下落高度为2m的球形落石为例,当落石冲击消能棚洞较普通棚洞顶板产生的加速度减少了52.82%,数据表明消能棚洞的耗能效果非常显着。(3)基于傅立叶变化对消能棚洞的冲击加速度信号进行了时频分析,获得了加速度冲击信号的频谱、对数谱、功率谱和信号自相关中极大值对应的振动频率及其变化规律。且通过频谱分析发现消能棚洞频谱的最大值较普通棚洞降低了59.74%,因此消能棚洞的消能效果显着。并且消能棚洞频谱的主频较普通棚洞有较大差异,消能棚洞的极大值位于两侧,即49Hz和951Hz处,而普通棚洞的极大值位于中间,即436Hz和564Hz处;通过棚洞冲击信号的自相关分析发现消能棚洞的自相关曲线峰值较普通棚洞降低了82.57%,且消能棚洞的冲击信号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频率。(4)基于小波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消能棚洞与普通棚洞冲击信号的能量分布特征,对比结果发现消能棚洞的能量比主要分布在频带2和频带3;消能棚洞的落石冲击能量主要分布在15.625~62.5Hz频段,占总能量的63.73%;普通棚洞的落石冲击能量主要分布在0~15.625Hz频段,占总能量的74.30%,表明消能棚洞设计时应主要考虑中频冲击,普通棚洞设计时应该主要考虑低频冲击。(5)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消能棚洞位移及等效应力的分布规律和消能棚洞的破坏机制,对比结果发现球形落石冲击消能棚洞的等效应力较普通棚洞的等效应力减少了22.54%,数据表明,消能棚洞的耗能效果明显;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各个观测点的位移可知,消能棚洞顶板处位移较普通棚洞顶板位移减少了32.0%~37.5%;消能棚洞的立柱中心观测点位移较普通棚洞立柱中心观测点位移减少了31.43%,并且消能棚洞各个观测点的位移均小于普通棚洞观测点的位移;这说明消能棚洞的消能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8-04-15)
马肖彤,包超,王秀丽,吴长,陆华[10](2018)在《冲击荷载下K6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动力破坏评判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典型的K6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上部网壳结构和下部支承结构受冲击荷载作用时的动力响应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结构冲击模式进行归纳.将冲击荷载作用下网壳结构的冲击模式和破坏状态相结合,提出了网壳结构的抗冲击动力性能判别指标和相应的等级分类.研究表明,冲击荷载作用下落地网壳结构和带下部支承网壳结构的冲击模式分别可以划分为5种和4种.综合结构位移、杆件进入塑性比例和冲击能量等指标,可以对单层网壳在冲击荷载下的结构破坏程度进行预估和评判.(本文来源于《空间结构》期刊2018年01期)
动力破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浅埋隧道围岩的质量普遍较低,整体稳定性差,隧道震害表明强震作用下浅埋隧道极易发生震动破坏。通过开展V级围岩条件下浅埋隧道在小震下的震动响应和逐级加载下的震动垮塌振动台试验,研究了小震作用下围岩加速度沿地层的分布、衬砌结构的内力变化和围岩内部的水平位移变化规律,强震作用下衬砌结构裂缝开展和围岩震动垮塌。结果表明:围岩加速度随距地表距离的减小而增加,地表加速度约为拱顶处加速度的1.63倍,相同高度平面内靠近隧道的围岩振动具有一定的加强;隧道拱顶围岩内部的水平位移大约是拱腰围岩内部的1.23倍,围岩内部位移随着远离隧道而逐渐减小,随着震动烈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隧道拱顶上方垮塌区形状近似漏斗,震动引起隧道衬砌结构拱脚处的轴力和弯矩变化最大,且拱肩和拱脚处裂缝分布最多,应加强拱肩和拱脚处结构的抗震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力破坏论文参考文献
[1].孙伟苹.不同强度钢材对钢管拱桁架动力破坏的影响[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9
[2].郭子红,罗茹月,李堂勇,邹高强,杨涛.逐级加载下浅埋软岩隧道动力破坏振动台试验[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
[3].赵国彦,李振阳,吴浩,王恩杰,刘雷磊.含非贯通裂隙砂岩的动力破坏特性研究[J].岩土力学.2019
[4].张伯艳,李德玉,王立涛,李春雷.岩质高边坡动力破坏机理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水电与抽水蓄能.2019
[5].蒋敏敏,杨安伦,肖昭然,陈桂香.粉煤灰地震动力破坏和模量弱化特性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8
[6].刘晓蓬.爆炸荷载和地震作用下混凝土坝动力破坏及防护措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7].杨渴.深埋巷道围岩动力破坏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8
[8].邓亮,郑欣.基于损伤理论的隧道衬砌结构动力破坏模式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8
[9].宋男男.落石冲击作用下消能棚洞的结构动力破坏机制[D].重庆交通大学.2018
[10].马肖彤,包超,王秀丽,吴长,陆华.冲击荷载下K6型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动力破坏评判方法研究[J].空间结构.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