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递进”、“三线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三层递进”、“三线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论文摘要

当今中国的教育发展方式以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的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向提质增优的精细化内涵式发展转变,同时也带来了教育服务方式矛盾的转变。因此,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大学生从"流动层"向"吸附层"和"核心层"逐渐过渡的"三层递进"创新能力循序渐进培养机制和校企教师与工程师融合、实践和创新项目与生产工艺融合、实验室与企业技术中心及生产车间融合的"三线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最终实现新工科背景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育和优化。

论文目录

  • 一、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现状
  •   1. 新工科人才的特征
  •   2. 智能时代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   3. 新工科人才培养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适应
  •     (1)人才培养与行业要求紧密结合
  •     (2)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更新有序推进
  •     (3)强调跨学科学习和融合
  •   4.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1)通识教育
  •     (2)跨学科培养
  •   5. 传统培养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比较分析
  •     (1)培养理念差异
  •     (2)培养模式差异
  •     (3)教学内容及资源差异
  •     (4)运行机制差异
  •     (5)工程实践和创新训练项目与平台差异
  •     (6)教师队伍差异
  •   6. 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     (1)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满足行业对毕业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新需求
  •     (2)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于行业发展实际
  •     (3)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创新能力培养缺乏有效机制,也不符合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
  •     (4)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弱,校工程实践和创新教育平台等资源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
  • 二、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   1. 构建“立足行业,强化创新,校企联合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   2. 密切结合行业发展,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材内容
  •   3. 构建“流动层-吸附层-核心层”循序渐进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机制,力求符合学生成长规律
  •   4. 实践“三线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行业资源
  • 三、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推广应用
  •   1. 主要成效
  •     (1)一批优质教学资源现已建设完毕,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障
  •     (2)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     (3)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     (4)提高了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生源质量
  •   2. 推广应用
  •     (1)媒体广泛报道,社会反响良好
  •     (2)成果理念形成有效辐射
  • 四、结语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黄剑锋,陈晓暾,曹丽云,费杰,欧阳海波,李嘉胤

    关键词: 三层递进创新培养,三线融合协同育人,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来源: 中国轻工教育 2019年04期

    年度: 2019

    分类: 社会科学Ⅱ辑,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材料科学,高等教育

    单位: 陕西科技大学

    基金: 2018年陕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课题“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校地联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SGH18H066),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普通高校工科试点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17BY038)

    分类号: TB321-4;G642

    页码: 5-14

    总页数: 10

    文件大小: 1424K

    下载量: 137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 产业创新研究 2019(12)
    • [2].跨学科多专业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01)
    • [3].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计算机新工科人才培养[J]. 计算机教育 2020(02)
    • [4].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培养新工科人才探析[J]. 高教论坛 2020(01)
    • [5].新工科人才培养多主体管理协同机制研究[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02)
    • [6].“三阶递进式”创新创业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7].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变革与创新实践——基于天津大学的分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03)
    • [8].基于装备制造业需求的国际化工科人才培养策略探究——以浙南地区为例[J]. 大学教育 2020(06)
    • [9].学科竞赛和实践教学相融合培养新工科人才的研究[J]. 大学教育 2020(06)
    • [10].高校转型过程中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04)
    • [11].以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推动优质教材建设[J]. 科技与出版 2020(06)
    • [12].面向2035的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结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04)
    • [13].新工科人才培养导向的竞赛类实践课程设计[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08)
    • [14].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广东化工 2020(16)
    • [15].建设特色产业学院,校企协同培育新工科人才[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16].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意义和路径[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08)
    • [17].对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分析[J]. 科技与创新 2020(20)
    • [18].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逻辑和过程逻辑[J]. 高教探索 2020(10)
    • [19].新能源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 2019(04)
    • [20].培养新工科人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探讨[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9(06)
    • [21].校企合作和就业满意度视阈下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追踪和评价体系建设[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9(22)
    • [22].价值引领:新工科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核心目标[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08)
    • [23].工科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协调发展研究——以广州地区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16(22)
    • [24].办一流工程教育 育卓越工科人才[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06)
    • [25].“复合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广东化工 2017(06)
    • [26].关于综合性大学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思考与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2)
    • [27].学部制下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J]. 高教学刊 2015(12)
    • [28].新工科人才多元化和高维度复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 当代教研论丛 2019(10)
    • [29].基于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海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为例[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37)
    • [30].新时期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浅析[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5)

    标签:;  ;  ;  ;  

    “三层递进”、“三线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