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涡论文_赵兰萍,王贝,杨志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纵向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纵向,发生器,水轮发电机,数值,定子,涡流,粒子。

纵向涡论文文献综述

赵兰萍,王贝,杨志刚[1](2018)在《纵向涡发生器在翅片管束中的位置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经过验证的层流模型,对带纵向涡发生器的单排翅片管束的流动换热进行建模分析,就距离圆心4种距离、5种角度的纵向涡发生器对翅片管束性能的影响机理展开分析,发现涡发生器对翅片管束的作用表现在翅片上弱换热区大小的改变和沿流动方向涡量强度的改变两个方面.涡发生器能够推迟圆柱绕流的分离点进而减小管后弱换热区,同时能够利用较大涡量的主涡使局部核心区的流体混合,提高流体的温度梯度.对比结果表明,在雷诺数范围为600~2 600,对单排圆管翅片管束而言,涡发生器相对翅片管束圆管中心为130°同时离圆心相对距离为1.36时效果最好,综合性能指标提高7%~30%;对于两排翅片圆管管束,顺排和叉排都在第二排涡发生器角度为120°时效果最好,综合性能指标提高分别可达15%和28%.(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2期)

张洁洁,尚灵祎,吴峰,马晓迅,杨剑[2](2018)在《纵向涡发生器排数对叁维喷动床内气-固两相流动影响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纵向涡流对柱锥体喷动床内颗粒横向混合规律的影响,采用双流体模型对带纵向涡发生器喷动床内的气-固两相流动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纵向涡流效应及纵向涡发生器排数(1~3排)对喷动床内颗粒相运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纵向涡流能够有效地增加喷动床内近环隙区域颗粒的体积分数,使得颗粒沿径向分布更加均匀。其中2排纵向涡发生器能够使喷动床内整体颗粒体积分数沿径向分布实现最均匀状态。纵向涡流能够有效增加喷动床内颗粒的径向速度,强化气体、颗粒的横向混合,进而有效地降低了颗粒拟温度。(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8年05期)

刘亮亮,竺晓程,刘昊,杜朝辉[3](2018)在《纵向涡发生器对涡轮叶片前缘冲击冷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维数值方法对涡轮叶片前缘射流腔内的流动和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在射流腔内安置一对叁角形纵向涡发生器,研究了纵向涡发生器的安置角度、两纵向涡发生器间的距离以及纵向涡发生器距射流孔中心的距离对流动和换热的影响,分析了纵向涡发生器强化冲击换热的机理。结果表明:当在射流孔前的上壁面上增加一对纵向涡发生器后,射流孔前的横流流速减小,射流穿透力增大,射流腔内湍动能增大,从而造成靶面换热极值及高换热区域显着增大;在研究的纵向涡发生器各位置参数范围内,当横流雷诺数较低时,各参数对靶面换热的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尚灵祎,吴峰,马晓迅[4](2018)在《纵向涡发生器设计参数对喷动床内颗粒两相流动影响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球体纵向涡流发生器引入喷动床内,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研究了在内径152 mm的喷动床内颗粒密度及纵向涡流发生器排数(单排、双排及叁排)对喷动床内喷射区及环隙区颗粒相径向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喷动床稳定喷动范围内,颗粒密度越小纵向涡流对颗粒相径向运动的强化效果越佳。纵向涡发生器对喷动床内颗粒运动强化存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在喷动床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存在最佳的静床层高度使得纵向涡流发生器对颗粒径向运动的强化效果达到最佳。整体而言,单排及双排纵向涡流发生器对喷动床内颗粒径向速度的强化效果最佳,随着静床层高度的增加,多排纵向涡流发生器对喷射区颗粒径向速度影响逐渐减小,而对环隙区颗粒径向速度的影响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亚雄,虞斌[5](2018)在《不同纵向涡发生器流动传热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叁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带有3种异形纵向涡发生器的H型翅片椭圆管换热器的空气侧流动传热特性进行研究。基于H型翅片椭圆管束,讨论了在不同雷诺数下,纵向涡发生器的摆放位置、摆放攻角和形状对空气侧流动传热的影响。研究表明:纵向涡发生器能够将高能量的流体引向流速较低的壁面区域,使冷热流体之间的混合加剧,增强流体的湍流动能,进而达到强化传热的效果;与无纵向涡发生器的管束相比,带纵向涡发生器管束的传热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当纵向涡发生器后置时,换热器的传热效果最优;在雷诺数相同,攻角为30°时,流体的传热性能和阻力特性均达到最优;相同攻角摆放时,椭圆角矩形发生器的传热性能和阻力因子均优于其他两种形式的发生器。研究结果为烟气余热回收系统换热器传热性能强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童水光,唐宁,董成举,从飞云,赵威[6](2018)在《基于纵向涡发生器的定子通风系统温度场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流体力学及传热学理论,建立了一个水轮发电机定子通风系统流动与传热耦合计算模型,分析了定子通风系统的流场及温度场,并与试验值进行了比较,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在定子通风沟内温度较高的齿部壁面设置纵向涡发生器改进其通风散热效果,并研究了纵向涡发生器的几何因素冲角和高度等对增强散热的影响,计算比较模型在不同入口风速条件下的温度,结果表明纵向涡发生器在冲角为45°,高度为5 mm时对散热效果的增强作用最大。(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8年05期)

王鹏[7](2018)在《矩形通道内纵向涡发生器的换热与流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显,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已迫在眉睫。强化换热技术因其增强换热的显着效果而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对于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技术。其中,纵向涡发生器作为一种有效的强化换热方法,可以在通道中产生螺旋式旋涡,破坏边界层发展,从而达到增强换热的目的。同时,由于脉动流能够对管道内流体产生周期性扰动,使壁面边界层不断被破坏,增强流体与壁面之间的换热,备受青睐。本文采用实验方法和数值计算仿真软件ANSYS 15.0,研究了矩形通道内纵向涡发生器在稳态强化换热特性。首先,搭建实验平台,实验研究了湍流时,涡发生器的传热与流动特性,与仿真结果相比较,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其次,研究了湍流时,纵向涡发生器结构参数和布置方式对矩形通道通道的传热和流动的影响。最后,选择最佳涡发生器,研究了脉动流条件下,频率、振幅和雷诺数对脉动流和场协同角的影响。湍流状态下,通过对涡发生器的矩形通道的实验数据和仿真数据的对比,获得以下结论: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Nu的相对不确定性为9.23%,摩擦因子f的相对误差为4.96%(1)进行了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的对比,Nu的最大误差为6.81%,f的最大误差为7.7%,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吻合很好,表明了本文数值方法及结果的正确性。(2)在纵向涡发生器的短翼与长翼的叁种相对位置中,短翼位于长翼的上端(靠近了入口的一侧),Nu数高于其他两种,换热性能好;上端的摩擦因子f要高于其他两种位置,流动性较差,但位于上端时,综合换热效果最好。(3)在纵向涡发生器的短翼与长翼的叁种夹角中,随着夹角的变小,流体流动性提高,但换热效果变差,综合换热效果也随之变差,所以就综合换热性能来说,纵向涡发生器的短翼与长翼的夹角为90°的几何结构相对来说是最好的。保持纵向涡发生器结构的整体性,对于提高综合换热效果是十分必要的。(4)对于不同的纵向涡发生器的阵列间距,等距阵列间距在叁种阵列间距中换热性能、流动性、综合换热效果都是最好的。脉动流时,在雷诺数和振幅一定时,频率与Nu成正比,Nu随频率增大而增大,对于流体流阻影响因频率的范围不同而不同;在雷诺数和频率一定时,增大振幅有助于增强换热效果。在频率和振幅一定时,雷诺数的增大对于脉动流换热性能的提高影响显着。在对脉动流对场协同的影响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当频率大于1时,增大振幅和雷诺数,有助于提高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协同性,减小场协同角。可以总结为:在频率大于1时,增大振幅和雷诺数,有助于提高脉动流的综合换热性能。(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陈凯伦[8](2018)在《纵向涡发生器和组合翅片在翅片管式换热器中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翅片管式换热器是一种具有高传热性能,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工业、金属冶炼、机械加工制造、动力工程、航空航天等领域中的换热设备。本文提出的存在偏移距离(OD)的曲面涡发生器结构是一种翅片管式换热器无源强化换热技术,该结构可以增强二次流强化换热效果、引流和流体的射流冲击作用,从而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性能。本文利用Workbench和Fluent软件,对存在偏移距离的曲面涡发生器翅片、矩形小翼涡发生器翅片以及存在偏移距离曲面涡发生器和开缝组合翅片叁种翅片对换热器换热和流动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数值研究。为了研究存在偏移距离的曲面涡管翅式换热器翅片对空气侧的换热和流动特性的影响,从尾涡区的变化、不同截面二次流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射流冲击的角度去分析空气侧流体的流场,并与无偏移距离的曲面涡翅片流场进行对比;通过对两种涡发生器翅片平均努谢尔数、阻力因子、JF_1和JF_2因子随雷诺数变化趋势的对比,得出存在偏移距离的曲面涡发生器翅片综合传热性能优于改进前曲面涡翅片。并且通过平均努谢尔数、阻力因子、JF_1和JF_2因子的比较,分析研究了不同偏移距离对曲面涡发生器翅片传热特性的影响。提出一种修正的无量纲评价因子。通过将OD=1曲面涡翅片与矩形小翼涡翅片的数值仿真结果进行对比,从空气侧流场的角度分析对比两种翅片在引流、二次流形成和强度等方面的效果;借助平均努谢尔数、阻力因子、JF_1和JF_2因子的比较,分析对比两种翅片在换热和流动性能上的优劣,结果发现在等流量条件下,曲面涡翅片综合传热性能表现更优秀。并分析了矩形小翼涡发生器在不同相对距离下对传热性能的影响。通过将OD=1曲面涡翅片与OD=1曲面涡发生器和开缝组合翅片的仿真结果,从平均努谢尔数、阻力因子、JF_1和JF_2因子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两种翅片的传热性能的优劣,结果发现,组合翅片的传热性能劣于单一的曲面涡翅片;为了提高组合翅片的传热性能,提出了一种优化改进型组合翅片,通过结果的对比发现:改进型组合翅片的传热性能优于改进前的结构;在较大雷诺数下,改进型组合翅片的传热性能优于单一的OD=1曲面涡翅片。(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尚灵祎,吴峰,马晓迅[9](2018)在《带纵向涡发生器喷动床内颗粒流动特性PIV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喷动床内环隙区颗粒缺少横/径向运动的特点,通过实验将纵向涡流发生器及纵向涡流效应引入喷动床。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研究了在内径为152 mm的喷动床内纵向涡流及颗粒设计参数对喷动床内喷射区及环隙区颗粒相径向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纵向涡发生器在扰流元件上方横截面内颗粒相运动出现大量二次涡流,相比较于无纵向涡流扰流件情况,喷动床内的颗粒径向速度得到了显着增加,表明纵向涡发生器能够增强颗粒相在喷射区及环隙区的径向运动能力。在喷动床稳定喷动范围内,颗粒直径及颗粒密度越小,纵向涡流对颗粒相径向运动的强化效果越佳。(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董成举[10](2017)在《基于纵向涡发生器的水轮发电机定子通风系统CFD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水力发电行业不断进步,水力发电需求逐渐增大,我国的水电总装机容量持续增高。水轮发电机作为水力发电过程中的重要设备,其设计和运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水轮发电机运行中的发热问题直接关系到它的运行可靠性与使用寿命,因此通风散热一直是水力发电设备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定子通风系统是水轮发电机通风散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以及内部冷却气体流动速度和温度的分布直接关系到水轮发电机的正常运行。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了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定子通风系统多场耦合计算模型,针对水轮发电机定子通风系统的流场和温度场分布及其耦合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在定子通风沟内·设置纵向涡发生器改进定子通风系统结构,增强散热效果。本文利用叁维造型软件UG建立了定子通风系统模型,通过ICEM CFD对叁维模型进行网格划分之后导入流体流动分析软件Fluent中计算分析定子通风系统的流场和温度场,了解系统整体与局部的风速和温度分布以及高温区域的位置,并研究了入口风速对定子通风系统温升的影响。研究表明系统内的最高温度出现在定子线圈,流体部分的高温出现在定子线圈后面的轭部区域。入口风速在一定程度内增大会导致系统温升迅速降低,超过一定范围后入口风速继续增大温升的降低不再明显。本文中基于强化散热理论提出了在定子通风沟中设置纵向涡发生器来改善定子通风系统散热效果的方法,并对纵向涡发生器的设置方案进行介绍,研究了纵向涡发生器增强散热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包括冲角,高度以及径向安装位置等。本文提出了最高温度降低量和对比阻力系数两个优化设计的标准来进行对比。在定子通风系统中设置纵向涡发生器后其下游区域形成明显的纵向涡增强换热。通过对纵向涡发生器优化因素的分析发现,在定子通风系统齿部中间靠近入口处设置高度为5mm,冲角为45°的纵向涡发生器增强散热效果最佳,系统内部的温度分布相对比较均匀。本文的研究为水轮发电机通风系统特别是定子通风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3-01)

纵向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纵向涡流对柱锥体喷动床内颗粒横向混合规律的影响,采用双流体模型对带纵向涡发生器喷动床内的气-固两相流动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纵向涡流效应及纵向涡发生器排数(1~3排)对喷动床内颗粒相运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纵向涡流能够有效地增加喷动床内近环隙区域颗粒的体积分数,使得颗粒沿径向分布更加均匀。其中2排纵向涡发生器能够使喷动床内整体颗粒体积分数沿径向分布实现最均匀状态。纵向涡流能够有效增加喷动床内颗粒的径向速度,强化气体、颗粒的横向混合,进而有效地降低了颗粒拟温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纵向涡论文参考文献

[1].赵兰萍,王贝,杨志刚.纵向涡发生器在翅片管束中的位置优化[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张洁洁,尚灵祎,吴峰,马晓迅,杨剑.纵向涡发生器排数对叁维喷动床内气-固两相流动影响数值模拟[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8

[3].刘亮亮,竺晓程,刘昊,杜朝辉.纵向涡发生器对涡轮叶片前缘冲击冷却的影响[J].动力工程学报.2018

[4].尚灵祎,吴峰,马晓迅.纵向涡发生器设计参数对喷动床内颗粒两相流动影响实验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8

[5].李亚雄,虞斌.不同纵向涡发生器流动传热的数值模拟[J].热能动力工程.2018

[6].童水光,唐宁,董成举,从飞云,赵威.基于纵向涡发生器的定子通风系统温度场优化研究[J].水力发电.2018

[7].王鹏.矩形通道内纵向涡发生器的换热与流动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8].陈凯伦.纵向涡发生器和组合翅片在翅片管式换热器中的数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9].尚灵祎,吴峰,马晓迅.带纵向涡发生器喷动床内颗粒流动特性PIV实验[J].化工学报.2018

[10].董成举.基于纵向涡发生器的水轮发电机定子通风系统CFD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水翼尾涡形态分布示意图水翼柔性形变产生的反卡门涡街Fig.3...仿生水翼不同ω1值拍动时的叁维流场...涡环展向扩展示意图水翼尾涡诱导干扰示意图和CDT-11.25-0.8-8...

标签:;  ;  ;  ;  ;  ;  ;  

纵向涡论文_赵兰萍,王贝,杨志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