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竹群落论文_蓝丽英,杨万勤,吴福忠,刘育伟,杨帆

导读:本文包含了箭竹群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箭竹,群落,秦岭,高山,养分,大熊猫,动态。

箭竹群落论文文献综述

蓝丽英,杨万勤,吴福忠,刘育伟,杨帆[1](2019)在《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动物对杨树和箭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碎屑食物链土壤动物与微生物的相互联系,本研究以川西亚高山森林杨树和箭竹凋落叶为对象,通过原位控制试验,于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研究了土壤动物对两种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丰度、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的参与显着影响两个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PLFAs含量,降低了分解前240天的PLFAs含量,增加了分解360~480 d的PLFAs含量;土壤动物的参与降低了杨树分解过程中的真菌/细菌比值,增加了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比值,对箭竹分解过程中真菌/细菌和G~+/G~-比值的影响作用相反;两个树种凋落叶的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性在分解的120 d和480 d维持着较高水平,在分解的360 d和720 d急剧降低,土壤动物的参与显着影响杨树凋落叶的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性,但对箭竹影响不显着;土壤动物对凋落叶微生物PLFAs变化的影响随分解持续时间和树种变化存在差异.亚高山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与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随季节和树种变化具有变异性.(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黄慧敏[2](2018)在《不同群落类型冠层结构及其光环境对紫耳箭竹(Fargesia decurvata)种群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径竹类是亚高山地带和亚热带山地阔叶林下的优势种,是影响森林更新的关键因子。目前关于冠层环境对小径竹种群特征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隙/林窗等这些特殊的冠层环境,较少考虑典型群落类型冠层结构及其所造成的光环境异质性对其种群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于2016年11月在重庆金佛山国家自然保护内,选择了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3种典型群落类型:落叶阔叶林(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DBF)、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evergreen and deciduous mixed broad-leaved forest,MBF)和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EBF),每种群落类型下分别设置3个300 m~2的样方,每个样方内随机设置了3个拍摄位点,使用HemiView数字植物冠层分析系统对群落类型冠层进行数据采集,量化群落的冠层结构特征(冠层开度,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光环境特征(林下直射光,林下散射光,林下总辐射),并进行季节性动态监测。同时,对林下紫耳箭竹(Fargesia decurvata)的种群特征、形态可塑性特征、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冠层结构特征及林下光环境的差异对紫耳箭竹种群特征的影响,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进行,各群落类型的冠层结构特征发生显着了改变,表现为冠层开度下降、叶面积指数增加,平均叶倾角变小,冠层消光能力增强,林下光照水平降低。冠层结构与林下光照指标显着相关,并影响林下光照的组成,其中对林下散射光的影响比对直射光大。(2)3个群落类型中冠层开度、林下光照条件均随着生长季的到来而下降,而叶面积指数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峰值均出现在6、7月份;平均叶倾角在春季达到最大值,在夏季为最小值。落叶阔叶林的冠层结构和光环境特征的季节变化动态最为明显,混交林次之,常绿阔叶林变化幅度最小,最为稳定。(3)林下紫耳箭竹的生长与冠层结构和光环境是密切相关。随着演替的进行,林下光照强度的降低,紫耳箭竹分株矮小化,叶片变窄,繁殖能力降低,生物量积累减少,但通过增大比茎长、叶面积率、比叶面积、比隔长和分枝角度提高对光的利用效率,有效适应弱光环境。在光照条件差的常绿阔叶林下,紫耳箭竹降低对隔离者的投资,将较多的生物量用于秆的增高增长;而在光照条件好的落叶阔叶林环境下,紫耳箭竹降低对枝、叶生物量的分配,则加大对地下茎的投资,可认为是对水分资源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觅养行为。(4)不同群落类型下紫耳箭竹竹笋出土的时间不同,但均从3月份开始出笋。出笋期可分为叁个阶段:初期、盛期和末期,各群落类型的紫耳箭竹进入每个时期的时间有所差异。常绿阔叶林出笋时间最晚,停止出笋时间最早,出笋数最少,但退笋率低;落叶阔叶林和混交林下的紫耳箭竹出笋时间和停止出笋时间相似,其中混交林出笋数最高,退笋率也最高。随着出笋时间的延迟,退笋率呈升高的趋势,退笋的高度呈现降低的趋势。(5)同一群落类型中,不同时期出土的竹笋的地径均变化不大,无显着差异。不同群落类型中,落叶阔叶林和混交林出土的竹笋地径无显着差异,但均显着大于常绿阔叶林(P<0.05)。紫耳箭竹竹笋出土后80 d左右完成高生长过程。竹笋高生长与生长时间之间相关性极显着(P<0.001)。各群落类型中竹笋高生长曲线均呈现出“S”型曲线,符合“慢一快一慢”的生长趋势。竹笋高相对生长速度: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6)紫耳箭竹克隆繁殖与分株密度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分株密度的增加,出笋数增加,成竹数降低。这种变化关系,可认为是竹类克隆繁殖的一种自我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森林演替的过程中,群落冠层结构发生显着改变,并影响到了林下光照强度和光质;低光环境限制紫耳箭竹种群的更新和发展;不同群落类型冠层环境下,紫耳箭竹种群发生了明显的可塑性变化;这些可塑性变化是种群对冠层结构和光环境差异的适应性反应的结果,有利于增强种群对异质生境中光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群落可以通过调控冠层结构的改变,从而达到协调和控制小径竹种群的发展,使得冠层树种和小径竹之间能形成一种稳定共存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2)

李国春[3](2017)在《太白山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特征及秦岭箭竹开花对大熊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秦岭箭竹(Fargesia qinlingensis)大面积开花枯死,不仅造成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破碎化而且降低了其食物质量。本研究采用样线、样方和典型样地法相结合,在秦岭箭竹开花情况下对太白山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包括植物群落特征、秦岭箭竹林特征、主要树种与林下开花秦岭箭竹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监测大熊猫在开花竹林下的活动,主要结果如下:(1)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共有植物36种,隶属31属18科,其中乔木层3科5属6种,优势种为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灌木层7科12属14种,秦岭箭竹数量最多,草本层10科14属16种;受灌木层优势种秦岭箭竹的影响,群落中乔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低于灌木层;优势种红桦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种群结构为增长型,巴山冷杉种群呈衰退趋势,且六种主要乔木种群中皆是中龄以上个体居多,乔木幼苗较少。(2)大熊猫栖息地内,秦岭箭竹高度2.46±0.66 m,平均基径7.41±1.91 mm,开花竹与未开花的基径无显着差异,竹林密度为54/m2,盖度约为30.30%;竹子各龄级比例中一年生竹占7.64%,二年生竹占5.56%,多年生竹和开花竹分别占54.32%和32.57%;开花竹与未开花竹各部位的营养成分含量除粗纤维外大都表现为叶>枝>茎,二者粗蛋白含量均为:叶>枝>茎,开花竹中粗蛋白含量显着低于未开花竹,而粗纤维含量呈相反趋势,二者粗脂肪含量无显着差异,开花竹叶中可溶性糖含量显着低于未开花竹,而在茎中相反。(3)在太白山巴山冷杉林样地中,巴山冷杉、白桦和红桦叁个主要树种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加各种群主要表现出随机分布特征;叁个树种的空间关联性主要表现在小尺度范围,随尺度增加,空间关联性逐渐不显着;巴山冷杉和白桦,与开花箭竹在大、中尺度呈显着正相关,而红桦与开花箭竹在大、中尺度上表现出显着负相关。(4)在太白山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开花秦岭箭竹林中发现大熊猫啃食后的竹子残桩和弃梢及带有花序的粪团,2013-2015年随开花竹比例的扩大(26.7%,33.9%,52.3%),大熊猫粪团中的花序个数增多(17.67,49.82,65.67),但大熊猫在开花竹林中的活动次数减少(20、18、11);2015年大熊猫活动海拔的低限较前两年明显上移,其活动范围由2350-2450 m变为2460-2630 m。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秦岭箭竹为灌木层优势种,其密度中等、盖度偏低、种群为衰退型;林中上层乔木的空间分布格局会影响林下开花秦岭箭竹的空间分布,面对竹子大面积开花,大熊猫的取食策略和移动格局会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杜焰玲,张莹,董国华,娄雪冬,康冰[4](2013)在《秦岭山地秦岭箭竹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秦岭山地秦岭箭竹(Fargesia qinlingensis)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影响因子,为进一步了解秦岭箭竹的生长发育和揭示该群落的更新演替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样方法设立18块10m×10m的样地,其中依据坡向(阴坡、阳坡)设置6块,依据海拔(1470,1874,2270,2643m)设置12块,并计算每块样地的物种重要值、丰富度、优势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分析不同坡向和海拔秦岭箭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分别选取灌木层和草本层重要值较大的8种植物,利用Levins公式计算并分析其生态位宽度。【结果】秦岭箭竹群落中共有79种植物,其中灌木层23种,占总物种数的29.1%,秦岭箭竹重要值为57.95%,远大于其他物种,是该群落的建群种;草本层有56种,占70.9%,其中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重要值为15.05%,是草本层的主要优势种;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大于灌木层,说明灌木层物种对草本层物种无明显的抑制作用。灌木层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均表现为阴坡大于阳坡。随着海拔的升高,物种多样性均呈现减小趋势。群落内重要值较大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分布在0.68~0.95,秦岭箭竹在群落中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为0.95;凤毛菊(Saussurea japonica)在草本层中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为0.86。【结论】秦岭箭竹群落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优于灌木层;阴坡有利于群落内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演替;海拔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有影响,且对灌木层的影响大于草本层。群落内各种植物的生长状况和环境因子都是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10期)

陈俊娴[5](2012)在《秦岭大熊猫喜居森林群落巴山木竹与秦岭箭竹生物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是秦岭大熊猫主要的食物来源,它们的生长状况、数量和空间分布格局与大熊猫的生存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探讨立地因子对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生物量的影响,确定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生长的主导因子和适宜立地条件,并研究不同喜居群落内竹林生物量的差异特征,在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内选取106块样地,对不同立地条件下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生物量进行了测定。采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的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秦岭大熊猫喜居森林群落内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的生物量,取得了如下结果:1.在不同区域,由于水热条件和群落结构特征的差异,巴山木竹林和秦岭箭竹的生物量亦表现出较大悬殊。巴山木竹在黄柏塬自然保护区生物量最高,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巴山木竹总生物量次之,但其生长状况最为良好,其高度、粗度最大,平河梁自然保护区最少;秦岭箭竹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和观音山自然保护区生物量较大,生长状况更为良好,而在平河梁自然保护区生物量相对较少,生长状况亦较差。2.植被因子通过限制到达森林下草灌层的光照强度影响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生物量。巴山木竹在林冠郁闭度≤0.6的锐齿栎林或锐齿栎油松混交林下生长较好,其平均高度、基径和密度较大,各器官生物量与总生物量也较大,且在不同林龄的锐齿栎林中,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幼龄林>成熟林>中龄林;同样,秦岭箭竹在林冠郁闭度≤0.6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量较大,在不同森林类型中总生物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桦木林>桦木巴山冷杉混交林>巴山冷杉林,且在成熟的巴山冷杉林中,总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3.环境因子不同,竹林生物量亦存在较大差别。巴山木竹在海拔1500-1700m的中下坡位的平缓向阳坡面生物量较大;秦岭箭竹则多分布于秦岭主脊的上坡位,且更适宜在海拔2400-2700m的平缓向阳坡面生长,生物量较大。4.在立地因子研究区域、森林类型、林冠郁闭度、海拔、坡度、坡位、坡向中,影响巴山木竹生物量的主导因子是研究区域、坡位及林冠郁闭度,而森林类型、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因子的影响较小;影响秦岭箭竹生物量的主导因子是研究区域。5.巴山木竹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布顺序是茎>枝>竹鞭>叶>细根,秦岭箭竹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布顺序是茎>竹鞭>枝>叶>细根。二者均以茎的生物量最高,比例均在总生物量的一半左右。秦岭箭竹地下部分生物量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巴山木竹,竹鞭、细根和茎的生物量比例均高于巴山木竹,而巴山木竹生物量在叶和枝的分配上高于秦岭箭竹。6.不同喜居群落竹林总生物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竹林总生物量在夏居地内为8.179±0.694t.hm-2,在冬居地内为6.799±0.878t.hm-2,而过渡地带竹林总生物量最小,并且与其他两个喜居群落的差异非常明显。(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鲁叶江,王开运,杨万勤,吴福忠[6](2005)在《缺苞箭竹群落密度对土壤养分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王朗自然保护区内缺苞箭竹(Fargesiadenudata)群落3个密度在1个生长季(5~10月)内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贮量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土壤(0~30cm)总P、速效P贮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显着减少(P<0.01);而土壤总Ca、Mg贮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N、K(全量或速效)贮量密度间差异不大.在不同密度的箭竹群落样地内,除了D1样地土壤总钾贮量大于Ca外,土壤层(0~30cm)不同养分贮量(全量)大小顺序均为Ca>K>Mg>N>P.表层(L1)速效N、P和K浓度在7月份均有显着降低的现象,随后又逐渐回升.养分的变化幅度则普遍存在着表层(L1)大于下层(L2、L3),高密度(D3)大于低密度(D1),速效P大于速效N、K的现象.土壤总养分贮量与浓度在土壤层次上的分布特征明显不同,3个密度样地中L1(0~10cm)层的N、P、K、Ca、Mg贮量均低于L2(10~20cm)和L3(20~30cm)层.分析表明,箭竹群落土壤层养分贮量与密度密切相关,可能是由于密度影响到了箭竹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凋落物养分的归还、微生物活性等养分循环各个环节,从而导致了土壤养分贮量的改变.其中,密度对P、Ca贮量影响最大,Mg其次,对N、K影响最弱.随着箭竹密度的增加,越来越低的土壤总P、速效P贮量也表明,P素可能是箭竹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P不足可能是导致箭竹开花的重要诱因.(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鲁叶江,王开运,杨万勤,吴福忠[7](2005)在《土壤与箭竹群落的互动关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箭竹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和作为大熊猫主食竹的保护生物学意义,大熊猫主食竹生态学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迄今为止,有关箭竹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箭竹群落地上部分的研究,而有关土壤生态条件对箭竹群落的生长、演替和开花影响的研究报道还相当少见。因此,建议在未来的箭竹生态学研究中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土壤养分库及其有效性与箭竹群落生长和演替之间的互动过程;(2 )通过控制实验检验“箭竹开花机理的养分假说”;(3)箭竹群落土壤生态过程。(本文来源于《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期刊2005年02期)

齐泽民,王开运,宋光煜,杨万勤[8](2004)在《川西亚高山箭竹群落枯枝落叶层生物化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川西亚高山 3个不同箭竹群落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及生物化学特性作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1)枯枝落叶层贮量 :箭竹 -冷云杉林 (4 6 .3× 10 3kg/hm2 ) >箭竹 -桦木 -冷云杉林 (2 5 .8× 10 3kg/hm2 ) >箭竹 -桦木林 (6 .5× 10 3kg/hm2 )。(2 )各林型枯枝落叶层营养元素贮量 (kg/hm2 ) :箭竹 -冷云杉林为 N 5 5 3.14 ,P 5 4 .6 3,K 16 4 .75 ,Ca 6 0 6 .12 ,Mg 12 5 .78,箭竹 -桦木 -冷云杉林为 N2 6 9.4 5 ,P 2 3.6 1,K 96 .31,Ca 36 7.0 4 ,Mg 79.0 8,箭竹 -桦木林为 N 6 8.6 9,P 7.73,K 2 7.6 4 ,Ca 2 1.6 6 ,Mg 11.4 5 ;各元素贮量分布规律箭竹 -冷云杉林和箭竹 -桦木 -冷云杉林为 Ca>N>K>Mg>P,箭竹 -桦木林则是 N>K>Ca>Mg>P。 (3)箭竹 -冷云杉林和箭竹 -桦木 -冷云杉林枯枝落叶层有机质 (如有机碳、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等 )含量分布格局均为未分解凋落物层 (L ) >半分解层 (F) >腐殖质层 (H) ,有机质贮量分布格局为 H层 >F层 >L层 ,箭竹 -桦木林各亚层有机质含量及贮量均为 L - F层 >H层 ;箭竹 -桦木林、箭竹 -桦木 -冷云杉林和箭竹 -冷云杉林枯枝落叶层有机质平均分解率分别为38.15 %、2 3.5 4 %、19.14 %。 (4 )各林型枯枝落叶层微生物 (细菌、真菌、放线菌 )数量、酶 (酸性磷酸?(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齐泽民[9](2004)在《川西亚高山箭竹群落—土壤养分源库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asan和Maskell(1928)提出的作物“源”(Source)和“库”(Sink)概念以及源库理论(Source-sink theory)是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研究的发展,物质在源库之间的流动、积累、分配过程规律以及源库互动协调机理等成为源库动态研究的核心内容。基于个体水平上(生理生态水平)的作物光合生产源与产量建成库之间的互动协调机制研究为作物高产栽培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少见从系统水平揭示作物生产过程中植物—根层土壤养分源库的互动过程与机制。生态系统水平上的森林养分循环研究由于偏重于揭示养分在植被—土壤各组分之间的流动过程,并不能从群落水平上全面揭示森林物种构成单元与其根层土壤养分源库之间的流动过程、互动协调机理以及其在系统整体养分流动过程中的功能地位与作用(由于高大乔木树种的采样困难)。关于个体水平、群落水平上、生态系统水平上的植物—土壤养分源库的互动过程及协调机理的整合研究一直是量化森林生态过程及管理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目前还未见从群落水平上对森林优势树种—土壤养分源库动态的研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揭示养分在植被—土壤源库之间的流动过程与互动协调机制,有利于对一些具有特殊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的树种的管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subalpine coniferous forest)是长江中上游及叁峡库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近几十年,由于天然和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大,系统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土流失加剧,也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带之一。箭竹(Fargesia)是我国国宝一大熊猫的主食竹,也是亚高山针叶林下层最重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要的优势种群,在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发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80年代的箭竹大面积开花死亡,严重威胁着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因此,箭竹开花的机理是目前保护生物学中最具争议性和挑战的议题之一。目前有关箭竹开花的原因有周期说、营养说和周期复壮说,但均由于缺乏有力的实验依据而各说不一。而过往关于箭竹种群结构、生长、更新、生物生产力、繁殖特性等生物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也未能为箭竹开花机理的探讨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因此,本文以王朗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大草坪箭竹一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林冠、郁闭度、坡度、坡向、海拔、土壤类型基本一致的不同密度(n一:4.s4x 10,株.ha-,,nZ:6.32xlo,株.ha-,,n3:9.45xlo,株.ha-’)箭竹群落,从群落水平定量研究了不同密度箭竹群落在一个生长期中的养分源库动态(包括植物群落的生物量生长、养分的吸收和固定、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分配、通过凋落物和降水的养分输入、土壤全量养分库和有效养分库的动态及箭竹一土壤养分源库的通量变化等)以及根际和根层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营养状态。研究结果表明:1.生长期中不同密度箭竹群落生物量及养分库动态 (l)从5月生长初期至10月生长停止,不同密度箭竹群落平均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长量DI、DZ、D3分别为12.739、10.829、9.059,增长率分别为30.81%,24.18%,20.39%。各密度生物量现存量nl、02、03分别为24.54 Mg.ha-,,36.37 Mg.ha-,、50.40 Mg.ha-’,群落生物量增长量分别为5.78 Mg.ha-,、6.85 Mg.ha一,、5.54 Mg.ha一’,增长率分别为30.5一%、23.76%、20.41%。其中叶、枝、竹杆、地下茎、根系的生长量占总量百分率分别为Dl二16.78%、12.98%、24.91%、23.88%、21.45%、DZ:14.97%、12.18%、34.41%、23,80%、14.64%,D3:13.96%、11.58%、38.51%、26.37%、9.59%。叶、枝、竹杆生物量增长量和增长率均在7月下旬最大,地下茎、根系6月增长量和增长率最高。总体上,各密度箭竹群落平均单株生物量增长量和增长率均为Dl>DZ>D3;总生物量增长量均为D3>DZ>Dl,但增长率Dl>DZ>D3。 (2)至10月下旬生长结束,各密度箭竹群落e贮量DI、02、n3分别为一5900.30 kg.ha-l、23315.科kg.ha-,、29250.05 kg.ha-1,增长量分别为4722.09 kg.ha-‘、5970.06 kg.ha-,、7572.59 kg,ha-l,N、P、K、Ca、Mg、cu、Zn、Fe、Mn等9中营养元素总贮量分别为456.77 kg.ha.’、55一65 kg.ha-l、741.26 kg.ha-‘,净积累量分别为210.10 kg.ha-,、247.79 kg.ha-,、255.81 kg.ha一,。其中叶、枝、竹杆、地下茎、根系的挣积累量占总量百分率分别为DI:6.95%、13.52%、39.45%、31.12%、8.96%,DZ:5.34%、 10.78%、35.67%、30.45%、17.76%,D3:4.89%、8.94%、37.20%、27.56%、21.41%。生长期中各密度箭竹群落元素含量与贮量因元素类型和箭竹构件器官不同而异。各构件器官各元素含量高低排序均为c>N>K>ca>Mg>P>Mn>Fe>zn>cu。各元素在各密度各器官含量分布格局总体上叶含量最高,竹杆含量最低,而贮量最大的是竹杆,最低的是枝。各密度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的月变化规律明显,7月出现峰值(p含量出现谷值)。总体上,e、K、ea、Mg、eu、zn、Fe、腼等含量在Dl、DZ和D3各相应构件器官间无显着差异〔p>0.05,n=5),而N、P含量在叶、枝、地下茎、根差异显着(p<0.05,n=5),Dl>DZ>D3,贮量与积累量各(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大学》期刊2004-05-01)

齐泽民,王开运,杨万勤,宋光煜[10](2004)在《川西箭竹群落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箭竹是大熊猫的主食竹 ,主要分布在亚高山地带 ,是亚高山森林下层重要的优势层片。对箭竹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种群结构、生长、更新、生物生产力、繁殖特性及其在亚高山森林系统水土保持、养分平衡等生态功能发挥中的作用等几方面。而有关箭竹层片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动态过程和机理、箭竹种群生活史动态格局、开花机理、人为干扰下箭竹群落及森林群落更新的过程等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建议加强箭竹层片在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养分循环动态过程中的作用 ,箭竹克隆生长过程与森林群落更新过程的互动机理、箭竹种群生活史过程中养分源库动态、人为干扰下箭竹克隆种群更新过程与森林更新过程互动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期刊2004年01期)

箭竹群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径竹类是亚高山地带和亚热带山地阔叶林下的优势种,是影响森林更新的关键因子。目前关于冠层环境对小径竹种群特征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隙/林窗等这些特殊的冠层环境,较少考虑典型群落类型冠层结构及其所造成的光环境异质性对其种群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于2016年11月在重庆金佛山国家自然保护内,选择了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3种典型群落类型:落叶阔叶林(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DBF)、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evergreen and deciduous mixed broad-leaved forest,MBF)和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EBF),每种群落类型下分别设置3个300 m~2的样方,每个样方内随机设置了3个拍摄位点,使用HemiView数字植物冠层分析系统对群落类型冠层进行数据采集,量化群落的冠层结构特征(冠层开度,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光环境特征(林下直射光,林下散射光,林下总辐射),并进行季节性动态监测。同时,对林下紫耳箭竹(Fargesia decurvata)的种群特征、形态可塑性特征、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冠层结构特征及林下光环境的差异对紫耳箭竹种群特征的影响,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进行,各群落类型的冠层结构特征发生显着了改变,表现为冠层开度下降、叶面积指数增加,平均叶倾角变小,冠层消光能力增强,林下光照水平降低。冠层结构与林下光照指标显着相关,并影响林下光照的组成,其中对林下散射光的影响比对直射光大。(2)3个群落类型中冠层开度、林下光照条件均随着生长季的到来而下降,而叶面积指数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峰值均出现在6、7月份;平均叶倾角在春季达到最大值,在夏季为最小值。落叶阔叶林的冠层结构和光环境特征的季节变化动态最为明显,混交林次之,常绿阔叶林变化幅度最小,最为稳定。(3)林下紫耳箭竹的生长与冠层结构和光环境是密切相关。随着演替的进行,林下光照强度的降低,紫耳箭竹分株矮小化,叶片变窄,繁殖能力降低,生物量积累减少,但通过增大比茎长、叶面积率、比叶面积、比隔长和分枝角度提高对光的利用效率,有效适应弱光环境。在光照条件差的常绿阔叶林下,紫耳箭竹降低对隔离者的投资,将较多的生物量用于秆的增高增长;而在光照条件好的落叶阔叶林环境下,紫耳箭竹降低对枝、叶生物量的分配,则加大对地下茎的投资,可认为是对水分资源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觅养行为。(4)不同群落类型下紫耳箭竹竹笋出土的时间不同,但均从3月份开始出笋。出笋期可分为叁个阶段:初期、盛期和末期,各群落类型的紫耳箭竹进入每个时期的时间有所差异。常绿阔叶林出笋时间最晚,停止出笋时间最早,出笋数最少,但退笋率低;落叶阔叶林和混交林下的紫耳箭竹出笋时间和停止出笋时间相似,其中混交林出笋数最高,退笋率也最高。随着出笋时间的延迟,退笋率呈升高的趋势,退笋的高度呈现降低的趋势。(5)同一群落类型中,不同时期出土的竹笋的地径均变化不大,无显着差异。不同群落类型中,落叶阔叶林和混交林出土的竹笋地径无显着差异,但均显着大于常绿阔叶林(P<0.05)。紫耳箭竹竹笋出土后80 d左右完成高生长过程。竹笋高生长与生长时间之间相关性极显着(P<0.001)。各群落类型中竹笋高生长曲线均呈现出“S”型曲线,符合“慢一快一慢”的生长趋势。竹笋高相对生长速度: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6)紫耳箭竹克隆繁殖与分株密度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分株密度的增加,出笋数增加,成竹数降低。这种变化关系,可认为是竹类克隆繁殖的一种自我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森林演替的过程中,群落冠层结构发生显着改变,并影响到了林下光照强度和光质;低光环境限制紫耳箭竹种群的更新和发展;不同群落类型冠层环境下,紫耳箭竹种群发生了明显的可塑性变化;这些可塑性变化是种群对冠层结构和光环境差异的适应性反应的结果,有利于增强种群对异质生境中光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群落可以通过调控冠层结构的改变,从而达到协调和控制小径竹种群的发展,使得冠层树种和小径竹之间能形成一种稳定共存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箭竹群落论文参考文献

[1].蓝丽英,杨万勤,吴福忠,刘育伟,杨帆.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动物对杨树和箭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黄慧敏.不同群落类型冠层结构及其光环境对紫耳箭竹(Fargesiadecurvata)种群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8

[3].李国春.太白山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特征及秦岭箭竹开花对大熊猫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4].杜焰玲,张莹,董国华,娄雪冬,康冰.秦岭山地秦岭箭竹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5].陈俊娴.秦岭大熊猫喜居森林群落巴山木竹与秦岭箭竹生物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6].鲁叶江,王开运,杨万勤,吴福忠.缺苞箭竹群落密度对土壤养分库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

[7].鲁叶江,王开运,杨万勤,吴福忠.土壤与箭竹群落的互动关系研究进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

[8].齐泽民,王开运,宋光煜,杨万勤.川西亚高山箭竹群落枯枝落叶层生物化学特性[J].生态学报.2004

[9].齐泽民.川西亚高山箭竹群落—土壤养分源库动态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

[10].齐泽民,王开运,杨万勤,宋光煜.川西箭竹群落生态学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

论文知识图

不同密度箭竹群落下土壤速效N、P...不同密度箭竹群落地上部分/地下部...3个不同密度(D1,D2andD3)缺苞箭竹群不同密度(D1、D2、D3)箭竹群落地...3个不同密度(D3、D2、D1)的缺苞箭竹不同密度箭竹群落地上部分与地下...

标签:;  ;  ;  ;  ;  ;  ;  

箭竹群落论文_蓝丽英,杨万勤,吴福忠,刘育伟,杨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