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孢子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孢子囊,霜霉病,葡萄,孢子,子囊,蛇足,环带。
孢子囊论文文献综述
周喜乐,严岳鸿[1](2019)在《蕨类植物孢子囊的结构、功能和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蕨类植物的多样性很大程度源于孢子囊及孢子囊群的多样性,其着生位置和结构在蕨类植物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种类的孢子囊由囊柄、囊蒴及里面的孢子组成,囊蒴又由环带、囊壁和裂口带组成,而环带的类型在蕨类植物系统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蕨类植物孢子囊的结构、功能和演化。(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吴路芳,蒋继志,郝志伟,张红霞,张荷花[2](2019)在《几种活性物质引起马铃薯致病疫霉孢子囊畸变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能使马铃薯致病疫霉孢子囊发生畸变的活性物质,本试验将孢子囊悬浮液分别与不同活性物质混合培养(v/v=1∶1)后,显微镜检观察孢子囊的形态变化,并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受抑制后孢子囊内蛋白含量的变化,比较不同活性物质对孢子囊畸变的影响。结果显示,供试的5种活性物质中,H2O2、CuSO4溶液和W3-2菌液引起孢子囊形态发生畸变的作用强于NaCl和Na2HPO4,且随混合培养时间延长畸变率增加,但混合培养48 h与72 h之间并无显着性差异;3种物质中以H2O2的致畸作用最强,CuSO4次之,W3-2菌液最弱,3种物质分别在450μL/mL、600μg/mL和菌液原液浓度下引起孢子囊的畸变作用最强,畸变率分别为76.08%、72.0%和51.64%;此外,用H2O2、CuSO4及W3-2菌液处理后,受抑制的孢子囊内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了20.38%、17.58%和53.48%。本结果表明,在研制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复合生防制剂过程中,H2O2、CuSO4及W3-2菌液有很大潜力作为组成成分或增效成分添加到复合制剂中,可更加有效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任静宇[3](2019)在《蛇足石杉孢子及孢子囊显微结构及发育相关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Thunb.)Trev.)又名千层塔,因体内含石杉碱甲的成分而备受关注。石杉碱甲来源于野生的蛇足石杉植株,目前尚未出现可以替代石杉碱甲的其他天然产物,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石杉碱甲药物开发的瓶颈。本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蛇足石杉孢子及孢子囊的发生和发育进行显微结构观察,对人工培养的蛇足石杉孢子进行生活力及生理指标测定,同时筛选出与孢子生长相关基因HsKNOX1、HsKNOX2;除此之外,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在蛇足石杉近缘物种中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确立了蛇足石杉、皱边石杉、四川石杉、小杉兰之间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对蛇足石杉孢子及孢子囊的显微结构观察可以看出,蛇足石杉的孢子囊壁分为内层和外层,成熟期的细胞壁达到4-5层;蛇足石杉的孢子从生长初期到孢子成熟的整个过程中,孢子囊中孢子的数量不断增加,后释放;绒毡层作为孢子囊壁的最内一层,紧靠孢子内壁,对孢子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孢子成熟期,绒粘层开始退化断裂,这也说明了在发育的后期,绒粘层发挥的作用较少。(2)对不同培养时期蛇足石杉孢子的活力进行了测定,首先对测定方法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为亚甲基蓝法,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蛇足石杉孢子的活力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时对培养过程中蛇足石杉孢子的SOD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及脯氨酸的含量进行测定,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脯氨酸的含量也是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逐渐下降。SOD酶活性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也随之增强。(3)成功克隆出蛇足石杉HsKNOX1、HsKNOX2基因,HsKNOX1基因的ORF区共有1524个碱基,HsKNOX2基因共有756个碱基。利用软件对这两个基因对应的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预测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HsKNOX1蛋白由507个氨基酸组成,HsKNOX2蛋白由2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将蛇足石杉的HsKNOX1、HsKNOX2蛋白的序列与数据库中同源序列比对,得出蛇足石杉与小杉兰的亲缘关系最近;HsKNOX1蛋白属于KNOX蛋白家族的KNOXⅡ类,而HsKNOX2蛋白属于KNOX蛋白家族的KNOXⅠ类;通过对两种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得出两者均属于典型的KNOX蛋白家族;通过在线软件分预测叁个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两个蛋白均定位在细胞核中,通过在线软件分析可以为后期深入蛋白层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4)通过对蛇足石杉不同居群中SSR引物的筛选,并在其近缘物种皱边石杉、四川石杉、小杉兰共3个物种天然居群的15个个体进行SSR验证,得出每个基因位点中全部是多态的,即多态位点比率达到100%。各基因位点在四种石杉属植物中的主要基因片段大小初步显示了四种石杉属植物的种间关系密切,其中小杉兰与蛇足石杉亲缘关系最近。通过验证,进一步筛选出可用于石杉科石杉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多态性引物。(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郑阵兵,高山,王广策[4](2018)在《2017年绿潮浒苔(Ulva prolifera)生理特征及孢子囊形成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在我国青岛海域连续暴发的浒苔绿潮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破坏了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因此,浒苔绿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重点关注了绿潮暴发期间不同海域浒苔藻体生理特征和孢子囊形成情况。研究发现,不同海域里浒苔藻体生理特征差异显着,孢子囊比例显着不同,并且观察到漂浮浒苔的原位萌发。2017年5月中旬,我们在苏北浅滩紫菜养殖区域(33.78°N,121.29°E)对筏架绠绳上生长的绿藻,退潮后滩涂散落的绿藻和涨潮时海面上漂浮的绿藻进行为期5天的野外采集。另外,在2017年6月随科考船对浒苔暴发海域的浒苔样本进行采集。采集范围在(33.5°—36.5°N, 120°—124°E)。结果表明,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浒苔F_v/F_m(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值从0.65逐渐降低至0.3左右;YⅡ(光系统Ⅱ实时光化学量子产量)值也从最高0.5左右降低至最低0.1。此外,定生浒苔F_v/F_m值为0.6—0.8左右,明显高于漂浮浒苔; YⅡ值也有类似趋势。在孢子囊形成比例方面,定生浒苔约有5%藻体形成了孢子囊,而漂浮浒苔中孢子囊形成比例达到20%。数据表明,低纬度区域为浒苔来源地,浒苔生理活性良好,孢子囊形成比例低。随着浒苔往北漂移,其生理活性降低。并且,漂浮浒苔孢子囊形成比例显着性高于定生浒苔。本文认为,浒苔脱离来源区后,孢子囊的快速形成、成熟和孢子释放以及孢子的原位萌发是浒苔生物量激增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8年05期)
李文学,马榕,鲁梅姿,顾沛雯[5](2018)在《宁夏地区酿酒葡萄霜霉病孢子囊时空飞散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夏贺兰山东麓作为酿酒葡萄明星产区,葡萄霜霉病的侵扰给酿酒葡萄的优质、高产带来极大挑战。本研究以宁夏贺兰山东麓主栽酿酒品种赤霞珠和霞多丽葡萄霜霉病病原孢子囊空间飞散为研究对象,揭露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葡萄霜霉病病原孢子囊空间飞散的规律。2015—2017年采用定量风流式孢子捕捉仪对酿酒葡萄霜霉病病原孢子囊空中飞散密度进行捕捉,监测其时空扩散动态,初步探究酿酒葡萄霜霉病病原孢子囊飞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日孢子囊在上午10时和晚12时形成两个飞散高峰,上午10时峰高于比晚12时;垂直高度方向的孢子囊飞散主要分布在近地面冠层,冠层及以上孢子囊飞散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少;田间孢子囊飞散在早期监测时呈随机分散且密度较低,随着田间病情发展孢子囊飞散形成多个较高水平捕孢中心;酿酒葡萄生长季孢子囊捕捉量空间分布曲线近似"钟"型,呈先上升后迅速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酿酒葡萄生长季葡萄霜霉病病原孢子囊空中飞散、空间分布与当地气候、海拔、田间农事操作等条件关系密切,本试验结果初步明确了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病原孢子囊的空中飞散、空间分布规律,为产区制定预防酿酒葡萄霜霉病的大发生和大规模流行策略起到一定理论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赵飞飞,沈量,傅敏,洪霓,王国平[6](2019)在《梨果生刺盘孢子囊孢子单孢菌系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梨果生刺盘孢的2种致病型菌株FJ-85(产生黑点症状)和菌株FJ-11-2(产生坏死斑症状)的子囊孢子单孢培养均可产生正、负2种类型的单孢菌系。正型单孢菌系菌落浅白色,其上形成的子囊孢子再培养,可形成正、负2种类型的单孢菌系;负型单孢菌系菌落深灰色,其上形成的子囊孢子再培养,只形成负型一种单孢菌系。2个菌株的单孢菌系中,负型的比例明显多于正型。2种类型的单孢菌系对峙培养,在菌落内及菌落交界处均可形成子囊壳,而同种类型的单孢菌系对峙培养仅在菌落内产生子囊壳。结果表明同种类型的单孢菌系可同宗配合,而正、负2种类型的单孢菌系还可异宗配合。正型单孢菌系的致病力与原始菌株相近,而负型单孢菌系较原始菌株弱。2个菌株的单孢菌系在翠冠梨上引起的症状差异与其原始菌株相同。研究结果为解析梨果生刺盘孢的有性生殖与致病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有用信息。(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7](2018)在《戚建华教授团队发现无性生殖孢子囊产生的调节激素》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5月,浙江大学药学院戚建华教授团队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线发表了论文"Identification of an asexual reproduction inducer of phytopathogenic and toxigenic Fusarium"(https://onlinelibrary.wiley. com/doi/abs/10. 1002/anie. 201803329),研究发现能促进无性生殖孢子囊产生的调节激素,该成果为特异性抗生素及抗菌剂的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及提供了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戴锡玲,任媛媛,曹建国,王全喜[8](2017)在《紫萁孢子囊发育中多糖和脂滴的细胞化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细胞化学技术,对紫萁孢子囊发育过程中孢壁的超微结构和孢子囊内多糖和脂滴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以探讨紫萁孢子囊发育过程中多糖和脂滴的代谢特征,为蕨类孢子发生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紫萁孢子囊由1层囊壁细胞、2层绒毡层和产孢组织构成。(2)紫萁孢子壁由发达而分2层的外壁(外壁内层和外壁外层)和薄的不连续的周壁构成,由外壁形成棒状纹饰的轮廓;孢子外壁内层由多糖类物质构成,外壁外层和周壁均含有脂类物质。(3)在紫萁孢原细胞中观察到少量脂滴;随着紫萁孢壁的形成,囊壁细胞中淀粉粒的大小逐渐变小、数目先增加后减少,它们转运到内层绒毡层原生质团并转化为孢粉素前体物质,再穿过原生质团内膜表面进入囊腔,成为孢粉素团块或以小球形式填加到孢子表面形成孢壁。(4)紫萁孢子囊将多糖类营养物质转化为脂类,以脂滴的形式储藏在孢子中。(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李文学,郭琰杰,胡婧棪,顾沛雯[9](2017)在《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孢子囊时空动态与田间病情及环境因子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贺兰山酿酒葡萄霜霉病孢子囊的田间密度和飞散程度与田间病情及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确定孢子囊飞散与病情变化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指导。以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主栽品种赤霞珠和霞多丽为研究对象,在田间试验区定株调查其自然发病获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以及定点使用孢子捕捉仪定时捕捉田间霜霉病孢子囊获得孢子囊密度,应用SPSS 19.0进行田间气象监测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获得孢子囊密度和田间病情以及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的季节流行曲线呈"S"形,基本符合逻辑斯蒂(Logistic)增长模型,推导得知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季节性流行时间:始发期为7月底至8月初、盛发期为8月初至9月中旬、衰退期为9月中旬至葡萄生长末期;葡萄霜霉病孢子囊飞散与田间病情发生趋势存在显着相关性,其孢子囊密度呈正态分布、表观侵染速率动态与流行趋势相一致;气象因子对田间葡萄霜霉病的流行有显着影响,其中赤霞珠葡萄霜霉病表观侵染速率与前7天平均相对气温和前7天累计降水量呈显着正相关、霞多丽葡萄霜霉病流行速率与当日平均气温、前5天平均气温和前5天积累降水量呈正相关、而与当日降雨量呈负相关,其中相对气温和累计降雨量是影响贺兰山东麓地区酿酒葡萄霜霉病流行的主导因子;贺兰山东麓葡萄霜霉病最佳防治时间是7月底至8月初,根据相关环境因子对霜霉病病害流行的影响可以进一步科学构建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的预测模型。(本文来源于《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08)
李卓[10](2017)在《新疆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的萌发、侵染及遗传分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霜霉病是一种对气候条件要求比较严格的病害,是威胁葡萄生产的一种重要病害,常给葡萄产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近年来,由于新疆地区感病品种种植面积的增大,从而使该病害日益加重。葡萄抗霜霉病育种是控制该病害最有效的手段,不但能减少产量损失,还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本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其一,气候因子对孢子囊萌发及存活的影响,以揭示该病发生比较严格的气候条件;其二,葡萄霜霉病菌在抗感品种侵染过程中的组织学观察,以此揭示该菌侵染抗感品种后,侵染过程的异同;其叁,新疆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菌致病性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以此揭示新疆各主要葡萄产区霜霉病菌种间致病性差异及遗传多样性的情况,为选育抗病品种和防治提供依据。结果如下:1.孢子囊只有在水中才能够萌发并释放游动孢子,最适萌发温度是18-22℃。孢子囊的存活与温度、湿度、光照有较密切的关系,实验中用干瘪的孢子囊接菌叶盘,仍然发病,说明不能用干瘪孢子囊作为孢子囊死亡的标志。2.通过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在感病品种‘红地球’和抗病品种‘北玫’中的侵染过程的观察发现:抗、感品种从接菌到显症的过程基本基本一致,但孢子囊伸出气孔的时间、伸出孢囊梗气孔比例‘红地球’比‘北玫’多,‘北玫’上菌丝生长速度慢,后期菌丝生长量也较少。病菌在‘红地球’上的潜育期为3 d,而在‘北玫’上为4 d,两品种在初生菌丝和长菌丝阶段产生吸器的频率差异显着。3.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来自新疆不同地区的菌株种内存在致病性分化现象,依据其在鉴别寄主上致病力的不同,将供试菌株划分为强、中、弱3类,其中强致病性菌株为优势菌株,且种内致病性分化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关。4.SSR标记结果显示:供试菌株之间存在遗传变异现象,并且菌株之间亲缘关系都较近,在相似系数为0.93处,将48个菌株聚为4大类,且遗传分化与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7-06-01)
孢子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获得能使马铃薯致病疫霉孢子囊发生畸变的活性物质,本试验将孢子囊悬浮液分别与不同活性物质混合培养(v/v=1∶1)后,显微镜检观察孢子囊的形态变化,并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受抑制后孢子囊内蛋白含量的变化,比较不同活性物质对孢子囊畸变的影响。结果显示,供试的5种活性物质中,H2O2、CuSO4溶液和W3-2菌液引起孢子囊形态发生畸变的作用强于NaCl和Na2HPO4,且随混合培养时间延长畸变率增加,但混合培养48 h与72 h之间并无显着性差异;3种物质中以H2O2的致畸作用最强,CuSO4次之,W3-2菌液最弱,3种物质分别在450μL/mL、600μg/mL和菌液原液浓度下引起孢子囊的畸变作用最强,畸变率分别为76.08%、72.0%和51.64%;此外,用H2O2、CuSO4及W3-2菌液处理后,受抑制的孢子囊内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了20.38%、17.58%和53.48%。本结果表明,在研制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复合生防制剂过程中,H2O2、CuSO4及W3-2菌液有很大潜力作为组成成分或增效成分添加到复合制剂中,可更加有效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孢子囊论文参考文献
[1].周喜乐,严岳鸿.蕨类植物孢子囊的结构、功能和演化[J].生物学通报.2019
[2].吴路芳,蒋继志,郝志伟,张红霞,张荷花.几种活性物质引起马铃薯致病疫霉孢子囊畸变的比较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
[3].任静宇.蛇足石杉孢子及孢子囊显微结构及发育相关基因分析[D].西北大学.2019
[4].郑阵兵,高山,王广策.2017年绿潮浒苔(Ulvaprolifera)生理特征及孢子囊形成情况分析[J].海洋与湖沼.2018
[5].李文学,马榕,鲁梅姿,顾沛雯.宁夏地区酿酒葡萄霜霉病孢子囊时空飞散动态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6].赵飞飞,沈量,傅敏,洪霓,王国平.梨果生刺盘孢子囊孢子单孢菌系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19
[7]..戚建华教授团队发现无性生殖孢子囊产生的调节激素[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8].戴锡玲,任媛媛,曹建国,王全喜.紫萁孢子囊发育中多糖和脂滴的细胞化学观察[J].西北植物学报.2017
[9].李文学,郭琰杰,胡婧棪,顾沛雯.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孢子囊时空动态与田间病情及环境因子相关分析[C].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10].李卓.新疆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的萌发、侵染及遗传分化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