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贲红学校012000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6-080-01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神秘,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一些符号的结晶,是抽象的、枯燥的。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与课堂教学相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力量,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知识应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素材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这节课,我把它设计成一节实践活动课。内容主要是:“为了积极响应学校的优美教室建设,我们班要把本班的教室重新装修一遍,要粉饰墙壁和顶棚,你们帮助老师计算出教室需要装修的面积的总和,按单位面积计算,每平方米粉饰需8元,这间教室又需要多少钱”。学生听说是帮老师计算教室装修费用,都来了劲头,实地测量、讨论计算方式、除去门窗等实际问题都被学生提了出来。老师通过创设真实的情景,深深吸引学生,不用老师多讲,学生对新知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二、理论问题生活化,有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现行教材中的不少应用题,由于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初学时既无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模型可供参照,更无法透彻把握这类问题的结构,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教学时,我们从具体内容上作了一些调整。先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改成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通过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过渡到抽象问题,由简到繁。如在教学“米、厘米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直尺,量一量跳绳、黑板、教室、课本等,然后总结小件用厘米作单位,大件用米作单位。我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在练习的时候,还有很多学生无法下手。由此,我想到了,能在教室堕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事实在是太少了,很多生活中的物品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对于米、厘米的认识,学生得到的感性认识实在是太少了。
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我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再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器具比一比。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量课桌、黑板的长和宽,有的量课本的宽度、字典的厚度,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坛,还有的小朋友去量篮球场,然后在与自己的身体做比较。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米、厘米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下课回到家后,要求学生还在家里继续量。甚至加深难度要求学生量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因为“1米”、“1厘米”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让普通的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样教学,使抽象的事物获得了经验的支持;这样教学,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思维找到了形象的生活依托,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概念,实现了对数学知识的直观感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生活问题数学化,加强学生探究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其通过学习理解了的数量关系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丰富多变的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例如,夏天天气炎热,学生需要喝大量的水,学生都去买瓶装水或是喝自来水。学校为了学生身体健康,建议学生一起购买桶装纯净水喝,学生一听就不愿意,认为太贵了。
这个用数学问题解决生活问题的好机会,何不让学生自己去算一算呢?于是我在黑板写出:
(一)“一桶水5元钱,全班48人,假设一天最多喝2桶,每人每月喝水大概交多少钱?每月全班喝水多少钱?”
(二)“一瓶水1元钱,全班48人,假设每人每天喝一瓶水,每人每月喝水大概需多少钱?每月全班喝水多少钱?”
问题出来后,学生兴致勃勃算了起来。通过讨论,学生还发现很多相关的问题,例如“一星期上几天课?一个月大概是几个星期?一个月在学校呆几天(考虑到这月是大月还是小月)?算出总钱数后怎么办?用什么办法算得快?如果没估算,算出详细价钱结果除不进或小数太多,如何保留?保留到哪一位合适?”等等。于是趁机要求他们小组合作,看谁想的最周全,算得最快。同学们互相启发,互相吸收,观念逐步完善,认识不断深化。既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又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的乐趣,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加深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这样的数学教学活动,学生不但熟练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在充满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实践数学,让学生在富于弹性空间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与处理信息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激发他们的数学思想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