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属论文_冯宇,周颜,杨虎彪,陈志坚,刘攀道

导读:本文包含了豇豆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豇豆,远缘,赤小豆,绿豆,核型,表型,菜豆。

豇豆属论文文献综述

冯宇,周颜,杨虎彪,陈志坚,刘攀道[1](2018)在《6种豇豆属植物耐盐性评价及光合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沙培方法,研究盐胁迫(300 mmol/L)对6种豇豆属植物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处理6 d后,贼小豆的叶绿素(Chlorophyll,Chl)含量显着降低,叶片相对含水量(Relative Water Content,RWC)、质膜透性(Electrolyte Leakage,EL)和枯叶率(Withered Leaf Rate,WLR)显着增加,而滨豇豆均没有显着差异;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及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WLR与EL呈极显着正相关,RWC、Chl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得到2个主成分PC1和PC2,可以解释总变化的92.75%;隶属函数排名表明,滨豇豆的耐盐能力最好,贼小豆最差。(2)滨豇豆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最大荧光产量(Fm)、PSⅡ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均没有显着差异,而贼小豆除Y(NO)显着增加外,其余均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刘一明,冯宇,杨虎彪,张瑜,李欣勇[2](2017)在《NaCl对2种豇豆属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盐碱地在中国广泛分布,筛选耐盐型牧草对充分利用及改良盐碱地具有重要意义。以2种豇豆属植物滨豇豆和赤小豆为材料,采用0%,0.5%,1.0%,1.5%四种浓度的Na Cl模拟盐胁迫,研究盐胁迫对这2种豇豆属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滨豇豆和赤小豆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主要体现在,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胚轴长和幼苗相对含水量都随盐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和赤小豆相比,滨豇豆的活力指数在不同浓度盐处理下差异不显着,且高盐浓度下其胚轴显着长于赤小豆,表现出较好的耐盐性。(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1期)

张志肖,王宝强,范保杰,刘长友,曹志敏[3](2016)在《豇豆属近缘野生种Vigna minima资源收集与表型性状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Vigna minima是豇豆属中的野生种,国内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对搜集到的V.minima野生资源的地理分布、原生境主要性状、遗传多样性及其与野生小豆、栽培小豆性状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搜集到的45份V.minima野生资源来源于辽宁、天津、河北、山东和北京等省、直辖市,资源在粒色、子粒大小、植株形态等方面变异丰富。(2)与栽培小豆相比,V.minima株型大,上胚轴短,叶片小,荚果细短,炸荚性强,荚色深,子粒小,粒色多样。植株和子粒性状与野生小豆相近,但种脐突出明显,且种脐长。(3)V.minima与栽培小豆间亲缘关系较远,而与野生小豆间亲缘关系较近。(4)不同地域间V.minima遗传多样性丰富,同一地域内不同材料间也存在遗传差异。(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戴希刚,郭瑞,陈禅友[4](2015)在《豇豆属作物远缘杂交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豇豆属作物遗传资源情况和远缘杂交的意义,综述了豇豆属栽培种及野生种远缘杂交的亲和性及幼胚培养的研究进展,为将豇豆属丰富的遗传资源应用于其属内各物种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江蔬菜》期刊2015年16期)

刘长友,范保杰,曹志敏,苏秋竹,王彦[5](2015)在《豇豆属食用豆类间的远缘杂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豇豆属下不同食用豆种间的杂交亲和性,为开展豇豆属食用豆远缘杂交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绿豆、小豆、黑吉豆、饭豆、豇豆5种主要的豇豆属食用豆栽培豆种和Vigna minima、Vigna nakashimae、Vigna riukiuensis 3种小豆、饭豆的近缘野生种为亲本,进行豇豆属下食用豆种间的远缘杂交,并对"绿豆×小豆"、"饭豆×小豆"、"小豆×饭豆"的杂种幼胚进行幼胚拯救。通过调查杂交成荚率和杂种F1的农艺性状表现,分析豇豆属下不同食用豆杂交组合间的杂交亲和性。【结果】各食用豆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及母本的选择影响远缘杂交结果。除包含豇豆种的杂交组合外,其他食用豆种间正反交杂交组合均能够结荚,杂交荚和杂交籽粒的发育程度在各组合间存在差异。"绿豆×黑吉豆"、"小豆×Vigna minima"、"小豆×Vigna nakashimae"、"小豆×Vigna riukiuensis"4个杂交组合不存在受精前的遗传障碍,杂交成荚率较高,幼胚发育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但均可以获得能够正常出苗的杂交籽粒,F1植株结实率降低。绿豆和饭豆间正反交均能够结荚,但绿豆作母本时的成荚率显着高于饭豆作母本时的成荚率,且能够收获成熟的杂交荚和杂交籽粒。F1植株高度不育,即使与绿豆或饭豆回交也均不能获得有活力的后代种子。"绿豆×小豆"、"饭豆×小豆"2个杂交组合不存在受精前的杂交障碍,然而在受精后幼胚生长阶段却存在发育障碍。通过幼胚拯救可以获得两者的后代植株,前者F1高度不育,后者F1可育,但结实率降低。其他杂交组合间存在杂交荚发育一段时间后干枯或掉落、杂交籽粒胚败育等现象,未能获得后代植株。【结论】绿豆作母本与黑吉豆、小豆、饭豆杂交更利于杂交荚和杂交籽粒的发育;黑吉豆与小豆、饭豆杂交时存在胚败育现象;饭豆作母本与小豆杂交经幼胚拯救可以获得可育的F1植株;小豆与近缘野生种的杂交亲和性优于饭豆;豇豆与其他食用豆类间杂交均未成功。(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钟敏,程须珍,王丽侠,王素华,王小宝[6](2012)在《绿豆基因组SSR引物在豇豆属作物中的通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标记的种间通用性可降低其开发成本,提高利用效率,也有助于促进遗传研究较薄弱物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本文选取绿豆、小豆、豇豆及饭豆材料各3份,分析1205对新开发的绿豆基因组SSR引物在这些材料中的扩增效果,结果显示绿豆基因组SSR引物在豇豆、小豆和饭豆中的通用性比率分别为50.0%、73.3%和81.6%;多态性比率分别为4.1%、1.7%和1.5%;在4个种间均通用的引物469对。这些通用性SSR引物将有助于这4种食用豆类在多样性评价、连锁图谱的构建、基因定位及比较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刘长友,田静,范保杰,曹志敏,苏秋竹[7](2010)在《豇豆属3种主要食用豆类的抗豆象育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栽培的豇豆属食用豆类主要有绿豆(Vigna radiata)、小豆(Vigna angularis)和豇豆(Vigna unguiculata)。豆象是危害这些食用豆类作物的重要仓储害虫。防治豆象危害最为经济且环保的方法是利用作物本身的抗性培育抗豆象品种。中国豇豆属食用豆类抗豆象育种尚处于起步阶段,分子遗传学研究落后,导致抗豆象新品种选育进程缓慢、育种效率低。本文将从抗豆象资源搜集、抗豆象机理研究以及抗豆象分子标记、抗豆象育种等方面综合阐述绿豆、小豆和豇豆3种主要豇豆属食用豆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期对中国开展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12期)

佘朝文,刘静,蒋向辉,胡建成[8](2008)在《豇豆属四个栽培种基因组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豇豆属(Vigna Savi)的豇豆(V.unguiculata)、绿豆(V.radiata)、赤豆(V.angularis)、赤小豆(V.umbellata)等栽培种都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豆类作物,迄今对它们的基因组的研究较少。我们采用 CPD(PI 和 DAPI 组合)染色、5S 和45S rDNA 探针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dual FISH)对这四个栽培种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和鉴别。经过 CPD 染色后,4个供试物种的所有45S rDNA 位点都显示了红色的 CPD 带;除此之外,豇豆的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和绿豆的部分染色体的近着丝粒区显示了弱的 CPD 带,赤豆和赤小豆的所有着丝粒区显示了强的 CPD 带;绿豆的4对染色体的近着丝粒区还显示了 DAPI 亮带。rDNA 探针的双色 FISH 显示, 豇豆、绿豆、赤豆和赤小豆分别具有5、2、3、4对45S rDNA 位点,表现山45S rDNA 位点在数目、大小和染色体位置上的物种间差异;豇豆、绿豆、赤豆都具有2对5S rDNA 位点,赤小豆具有1对5S rDNA 位点。根据染色体的荧光带型和双色 FISH 信号,结合常规的染色体测量,可以容易地区分各染色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个物种的准确而详细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核型。豇豆、绿豆、赤豆利赤小豆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2x=22=20m(6SAT)+2sm、2n=2x=22 =20m(2SAT)+2sm(2SAT)、2n=2x=22=20m(2SAT)+2sm(2SAT)、2n=2x=22=22m(2SAT),它们的核型不对称性分别为1A、2B、2A 和1A 型。基于分子细胞遗传学核型的比较分析,对豇豆、绿豆、赤豆和赤小豆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期刊2008-10-01)

蒋向辉,佘朝文,万江华,郝博飞[9](2008)在《菜豆属和豇豆属栽培种ITS序列克隆与亲缘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对菜豆属和豇豆属18个栽培种核 rDNA 的 ITS 序列克隆测序的基础上,以刀豆为外类群,用 MEGA 4.0软件对18个栽培种及其近缘种进行聚类分析。ITS 序列分析发现: 豇豆属栽培的 ITS 序列的长度变化范围在556~622bp,相差66 bp,长度变异为10.6%。ITS1 序列的变异范围在187~241 bp 之间,ITS2序列的变异范围在205~221bp,有的物种 ITS1比 ITS2 长,有的物种 ITS1比 ITS2短,但5.8 S 序列长度完全一致,高度保守,为163bp。GC 含量在47.3%~59.3%,变化范围较大。菜豆属栽培种 ITS 序列较豇豆属长,变化范围在 647~695bp,长度变异相对较小,相差48个碱基,并且所有参试品种 ITS-1比 ITS-2要长。所有类群的5.8S,序列长度完全一致,高度保守,为168bp。菜豆属内 G+C 含量 ITS-1区高于 ITS-2区,分别为60.7%和57.9%,G+C 含量比豇豆属明显较高。豇豆属与菜豆属栽培种 ITS 区序列变异基本上以转换形式为主,转换/颠换比例高达13.0,转换率为71.09%,具有系统发育意义的信息位点主要分布在 ITS-1区。分别以 ITS-1,ITS-2和 ITS 含5.8S 序列构建系统树,其系统树结构大致相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绿豆、赤豆、赤小豆和黑吉豆在系统树上聚为一类,自展支持率达100%。其中,绿豆和黑吉利亲缘关系较近,赤豆利赤小豆亲关系较近,并且这四类与其他豇豆属物种形成明确的分支,虽与豇豆、长豇豆、短豇豆及美国无架豆聚为一类,但遗传距离达0.15,亲缘关系较远。(2)利马豆虽与菜豆、红花菜豆、白花菜豆、油豆角等聚为一类,同属菜豆属,但亲缘关系较远。克隆测序序列反映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学、地理分布、细胞学、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采用克隆测序的方法对菜豆属与豇豆属栽培种系统发育分析比其他方法更为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期刊2008-10-01)

杨秀英,高英,沈敏[10](2003)在《豇豆属3种植物染色体的核型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Giemsa染色法,对小豆、绿豆、豇豆3种豇豆属植物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染色体核型公式均为2n=2x=22=18m+4sm.所不同的是小豆和绿豆两条sm染色体分别为第2、3对,而豇豆的sm染色体则为第2和第6对.按照Stebbins核型分类方法,细胞类型均为2B.3种植物的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各不相同.(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4期)

豇豆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盐碱地在中国广泛分布,筛选耐盐型牧草对充分利用及改良盐碱地具有重要意义。以2种豇豆属植物滨豇豆和赤小豆为材料,采用0%,0.5%,1.0%,1.5%四种浓度的Na Cl模拟盐胁迫,研究盐胁迫对这2种豇豆属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滨豇豆和赤小豆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主要体现在,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胚轴长和幼苗相对含水量都随盐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和赤小豆相比,滨豇豆的活力指数在不同浓度盐处理下差异不显着,且高盐浓度下其胚轴显着长于赤小豆,表现出较好的耐盐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豇豆属论文参考文献

[1].冯宇,周颜,杨虎彪,陈志坚,刘攀道.6种豇豆属植物耐盐性评价及光合特性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8

[2].刘一明,冯宇,杨虎彪,张瑜,李欣勇.NaCl对2种豇豆属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热带农业科学.2017

[3].张志肖,王宝强,范保杰,刘长友,曹志敏.豇豆属近缘野生种Vignaminima资源收集与表型性状初步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6

[4].戴希刚,郭瑞,陈禅友.豇豆属作物远缘杂交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15

[5].刘长友,范保杰,曹志敏,苏秋竹,王彦.豇豆属食用豆类间的远缘杂交[J].中国农业科学.2015

[6].钟敏,程须珍,王丽侠,王素华,王小宝.绿豆基因组SSR引物在豇豆属作物中的通用性[J].作物学报.2012

[7].刘长友,田静,范保杰,曹志敏,苏秋竹.豇豆属3种主要食用豆类的抗豆象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0

[8].佘朝文,刘静,蒋向辉,胡建成.豇豆属四个栽培种基因组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别[C].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2008

[9].蒋向辉,佘朝文,万江华,郝博飞.菜豆属和豇豆属栽培种ITS序列克隆与亲缘关系分析[C].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2008

[10].杨秀英,高英,沈敏.豇豆属3种植物染色体的核型比较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论文知识图

部分绿豆基因组SSR引物(P1、P2和P3)在...豇豆属-分种检索表之豇28-2绿豆-绿豆竹豆-竹豆小豆-小豆

标签:;  ;  ;  ;  ;  ;  ;  

豇豆属论文_冯宇,周颜,杨虎彪,陈志坚,刘攀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