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都市叙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都市,小说,上海,天工,飞地,精神,现代性。
都市叙述论文文献综述
白天娇[1](2019)在《伊迪丝·华顿与王安忆作品中都市文化叙述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全球性都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以都市文化为核心的研究主题成为包括文学在内的多个领域的关注热点。本文从伊迪斯·华顿和王安忆两位作家作品中关于纽约和上海两座都市的描写入手,比较研究两位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作品中有关都市文化的叙述。纽约这座都市赋予伊迪丝·华顿高雅的文化修养,也给了她成长和背叛的力量。纽约是华顿的文学命脉和生生不息的创作根基,纽约带给她割舍不断的精神滋养和富有哲理意义的文化审视。本文剖析华顿作品中关于纽约社会风貌的描述以及对老纽约社会风俗习惯的展现,男性和女性个人觉醒的意识,展现出处于特定社会环境和都市文化背景下的个人命运,人物形象与命运是整个都市文化的写照,深刻反映时代的变迁。伊迪丝·华顿书写纽约的过程,是一个关于都市文化的审视过程。王安忆的作品中蕴含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她不变的创作宗旨是描写上海的都市文化,从她笔下各式各样的弄堂这一经典审美意象开拓了一种关于都市的空间想象,大量的日常生活化叙述让这座都市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更为具体,通过对上海时间和空间的构建,对众多女性角色、小人物和都市异乡人的描写,挖掘他们身上隐喻的上海精神。两位作家所处时代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本文通过二者作品中都市文化叙述的比较研究,比较二者对女性自我解放与精神觉醒的赞美,深入探讨两性关系,挖掘蕴藏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展现都市精神和文化历史内涵。(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江韵[2](2014)在《近代小说中的上海都市现代性叙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上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座被赋予意义的城市。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上海在文学叙述中突出地呈现出一种现代性意义的堆积,甚至被赋予了宏大的近代民族国家意义。本文认为,文学进行上海书写,应从近代小说开始。近代小说这种新兴的文学体裁不仅建构起了上海鲜明的都市现代性身份,还以大众传媒、市民群体和都市公共空间为依托,承担起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于都市现代性的共同社会想象。因此,本文力图梳理近代以来不同文类的小说,展现其中对于上海都市现代性的叙述,并从中探讨此种叙述所包蕴的独特的民族国家性意义。(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4年36期)
郝静静[3](2014)在《百转千回 曲径通幽——新世纪都市题材电视剧的叙述模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迈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资本的不断涌入、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电视剧成为最受观众喜爱和最受投资者青睐的电视品种。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它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与美感,而且能够教育、熏陶和提升人的灵魂,提高民族精神素质和塑造高尚的人格。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不是依靠浮夸和光怪陆(本文来源于《中国电视》期刊2014年07期)
贺绍俊[4](2014)在《有容量的都市叙述——读南翔《老桂家的鱼》》一文中研究指出南翔是深圳的一位作家,这大概就注定了他要在都市文学的建设上有所作为。深圳作家可以说占据了写作都市小说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他们身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目睹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是如何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拔地而起的,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深圳的《特区文学》便率先打出了新都市小说的旗号;不仅如此,深圳本身也成为了新都市文学的一道亮丽风景。但南翔并不是一个追逐时尚、标新立异的作家,他更珍惜内心的历史记忆。也许正是这一原因,当(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4年01期)
杨文秀[5](2013)在《叙述的政治:女工、地摊及其感官都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都市电影中的女工、地摊为切入点,联系当时具体的政治、文化语境,还原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感官都市景观以及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意图。指出围绕着女工的时髦潮流、联系着民生的地摊经济以及强调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消费的主体地位,这标示出20世纪80年代初期都市电影的"世俗"走向,也表露出意识形态对变革中的"个体"微妙的"讯唤"作用。(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3年19期)
叶青,张伟超[6](2013)在《《南方都市报》时政和社会新闻版的叙述视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都市报》是广东省内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之一,主要读者群是社会的精英阶层,并被认为具有最高端的影响力。一份报纸能有如此高的评价,一定具有独特的新闻视角,本文将抽取2000年至2011年《南方都市报》要闻版的第一篇时政或社会新闻共144篇为研究样本,探究其叙述视角的特征及变化。(本文来源于《传播与版权》期刊2013年02期)
王超[7](2013)在《论刁斗长篇小说创作的都市叙述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都市文学的写作传统历史悠久,早在汉代便有对京都繁华市貌描写的《两都赋》、《二京赋》。都市小说随着都市化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当今文坛已形成一股坚劲的力量,与乡土小说并行。“新生代”派小说家们在都市小说创作上,力求全面表现当下都市社会的发展,在都市文学的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刁斗是“新生代”派成员之一,长期生活在沈阳,他将笔触深入于现代都市生活中,他诗人般的气质,独特的个性以及社会环境的因素,最终促使他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都市审美情态。在他近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历程中,他将视点聚焦于都市生活下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关注他们的精神层面,尤其擅于挖掘人物的精神状态以及探索他们的欲望世界,这些人物有另类的异化的知识分子形象,有边缘化的小人物形象,刁斗在这些人物身上都倾注了极大的人文关怀。而他长篇小说的都市表达策略更是多样,主要表现为叙事主题的多元化与丰富性,叙事语言的日常化与多样性,叙事人称的全面化与变化性。刁斗独具个性的长篇小说都市化创作让读者领略他文字的游戏性以及语言的嘲讽戏谑,会产生阅读的兴趣。而与此同时,他作品中缺乏宏大叙事,缺少对社会、历史大事件的正面关注也造成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历史的厚重感和严肃的现实的社会意义。(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3-06-01)
丁婕[8](2012)在《董启章的叙述魅力与都市书写——读《天工开物 栩栩如真》》一文中研究指出1967年出生的香港作家董启章不是文艺少年,但25岁才开始尝试文学创作的他1994年即凭《安卓珍尼》和《少年神农》一举获得台湾联合报文学小说新人奖中篇首奖和短篇推荐奖;次年又以《双身》再获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特别奖。与当时在香港难觅发表机会的艰(本文来源于《扬子江评论》期刊2012年06期)
孙宇[9](2012)在《都市与乡土的二元性叙述——施蛰存笔下的上海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以一个"飞地"的状态存在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也存在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施蛰存笔下的上海不同于别人,甚至不同于同为海派的其他作家,他的上海叙述有一种都市与乡土的二元性叙述,空间在他笔下一分为二,一个是显性的残酷肮脏的都市空间和另一个是隐形的诗意美好的乡土空间。(本文来源于《枣庄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施畅[10](2012)在《从场景到风景 巴金叙述中的都市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巴金的早期叙述中,场景意味着作者可控的布置,风景意味着人物无意的发现。人物眼见之景,与作者布置的场景之间可能会存在偏差甚至裂缝,而风景却不会,因为风景本身就是人物的所见。就发生而言,场景往往肇始于主义的指使和分派,风景则往往为主义隐退之际的孤独之人所发现。就状态而言,场景的设置是直截的、明确的,提供了敞开式的都市想象,如都市街头、暗夜雨电;而风景的呈现是冲突的、灰暗的,提供了遮掩式的都市想象,如深宅大院、病室寒居。就效果而言,遮掩式比敞开式的都市想象更富魅力,体现了巴金"欲说还休"的美学诉求。风景的明灭,关乎作品价值的高下,似乎也暗示了巴金命运的浮沉。(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2年04期)
都市叙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代以来,上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座被赋予意义的城市。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上海在文学叙述中突出地呈现出一种现代性意义的堆积,甚至被赋予了宏大的近代民族国家意义。本文认为,文学进行上海书写,应从近代小说开始。近代小说这种新兴的文学体裁不仅建构起了上海鲜明的都市现代性身份,还以大众传媒、市民群体和都市公共空间为依托,承担起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于都市现代性的共同社会想象。因此,本文力图梳理近代以来不同文类的小说,展现其中对于上海都市现代性的叙述,并从中探讨此种叙述所包蕴的独特的民族国家性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都市叙述论文参考文献
[1].白天娇.伊迪丝·华顿与王安忆作品中都市文化叙述的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9
[2].江韵.近代小说中的上海都市现代性叙述[J].文教资料.2014
[3].郝静静.百转千回曲径通幽——新世纪都市题材电视剧的叙述模式探析[J].中国电视.2014
[4].贺绍俊.有容量的都市叙述——读南翔《老桂家的鱼》[J].名作欣赏.2014
[5].杨文秀.叙述的政治:女工、地摊及其感官都市[J].新西部(理论版).2013
[6].叶青,张伟超.《南方都市报》时政和社会新闻版的叙述视角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3
[7].王超.论刁斗长篇小说创作的都市叙述策略[D].渤海大学.2013
[8].丁婕.董启章的叙述魅力与都市书写——读《天工开物栩栩如真》[J].扬子江评论.2012
[9].孙宇.都市与乡土的二元性叙述——施蛰存笔下的上海空间[J].枣庄学院学报.2012
[10].施畅.从场景到风景巴金叙述中的都市想象[J].上海文化.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