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理状态术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术语,心理,状态,信念,理论,错误,母亲。
心理状态术语论文文献综述
陈友庆,余姚[1](2019)在《小学生在口述和写作中使用心理状态术语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考察儿童心理理论使用能力的发展特点,对153名一至五年级的小学生在口述和写作两种不同方式下使用心理状态术语的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小学生在口述和写作两种方式下使用心理状态术语的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皆在二至叁年级时出现发展的加速期;(2)各年龄段的小学生在写作中对心理状态术语的使用能力都要高于在口述中使用心理状态术语的能力;(3)小学生对于情绪术语使用得最频繁,而对于肯定程度词汇使用得较少。结论是:小学生的心理理论使用能力在不断发展,存在着发展加速期。(本文来源于《南京晓庄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麻丽丽,李颜苗,李晓鹏,许学华[2](2019)在《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幼儿心理状态术语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心理状态术语发展的影响以及母亲日常养育语言支架特征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母亲受教育程度调查问卷、母亲日常养育语言支架特征问卷、幼儿心理状态术语词汇核查表对318名幼儿母亲进行调查。结果①36~47个月之间幼儿心理状态术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48~53个月幼儿心理状态术语发展显着高于47个月及以前,54~60个月幼儿心理状态术语发展显着高于53个月及以前、54~60个月与60~65个月及66个月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母亲受教育程度、母亲日常养育语言支架特征和幼儿心理状态术语发展呈正相关(r=0. 265、0. 263、0. 284,P<0. 05)。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日常养育语言支架作用越显着,幼儿掌握和能够使用的心理状态术语词汇量也越多。中专及以下教育水平的母亲在日常养育语言支架的作用上显着低于其他受教育程度母亲,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本科、研究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在幼儿心理状态术语发展中,中专及以下教育水平的母亲其幼儿心理状态术语发展也显着低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母亲,②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能够显着正向预测母亲日常养育语言支架特征和幼儿的心理状态术语发展水平,回归方程与回归系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 98、18. 38,t=4. 69、4. 29),母亲日常养育语言支架特征在两者间有显着的部分中介效应。结论母亲受教育程度通过母亲日常养育语言支架特征影响幼儿词汇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9年14期)
张长英,孙娜,桑标[3](2012)在《3-5岁汉语儿童错误信念理解的干预:心理状态术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心理状态术语和语言交流的情境过程对儿童错误信念理解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前后测对照实验设计探查了不同形式的干预对儿童错误信念理解的影响。选取之前从未参加过错误信念任务测试,语言能力达到了常模且未通过意外地点任务中一个或两个错误信念问题)的3-4岁儿童87人(平均年龄49.46个月,标准差为3.51个月,男40人),随机分为3个训练组和1个不进行任何干预的对照组。本干预实验历时两个月,第一周进行一般语言能力、错误信念理解任务的前测,第二-叁周进行干预训练,第五周进行错误信念理解任务、心理状态术语理解的后测。过一个月后,进行错误信念理解任务的第二次后测。3岁组和4岁组儿童分别干预,每组3-4人,每天1次,每次15-20分钟。3组采用同样的干预材料——同样内容的十个故事,但干预程序不一样:(1)第一组:心理状态术语既听又用组。每次讲故事,特别强调内容中大量的心理状态术语(如认为、觉得、决定等),讲完后接着让孩子运用心理状态术语。(2)第二组:心理状态术语只听不用组。听同样的故事,讲述者也特别强调大量的心理状态术语,但听完之后,让孩子自由玩耍,给他们提供一些积木等玩具,尽量减少他们之间的言语交流。(3)没有心理状态术语的故事组。讲同样的故事,但内容中没有涉及心理状态术语,听完之后,让孩子自由玩耍,给他们提供一些积木等玩具,尽量减少他们之间的言语交流。从后测和第二次后测数据的统计结果均表明,第一组与其它组之间在错误信念理解上存在显着差异,而其它组之间并不存在显着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仅仅第一组的4岁儿童在错误信念理解上显着高于其它组。相对于没有交流情景的讲故事干预形式,在对心理状态术语的运用过程中,更能促进儿童错误信念理解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1-30)
张长英[4](2012)在《心理状态术语对3-5岁汉语儿童错误信念理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心理理论成为近30年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也是目前最活跃、最多产的研究领域之一,而其中错误信念理解又是该领域的研究核心。影响错误信念理解发展的因素很多,语言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一些研究者关注心理状态术语对错误信念理解发展的影响,认为心理状态术语是儿童自身对心理状态外显化的载体。但在为数不多的以汉语儿童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也有许多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地方。本研究以心理状态术语与错误信念理解之间的关系为研究主题,借助横断研究、纵向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设计,涉及相关研究、干预研究的研究方案,对心理状态术语与错误信念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和发展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共包含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资料的综述部分。首先对错误信念理解、心理状态术语等相关定义、研究范式、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归纳和整理,接着对心理状态术语与错误信念理解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对以往研究提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设想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主要涉及探讨错误信念理解与心理状态术语的形成发展特点和作用机制两个方面。包括六个研究。研究1和研究2采用跟踪研究,在看图讲故事的背景下,采用经典错误信念研究范式和基于信念一情绪研究范式来探讨错误信念与心理状态术语产生之间的关系。研究3和研究4进一步考察了心理状态术语理解与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在充分论证了心理状态术语与错误信念理解存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研究5和研究6通过干预研究,进一步揭示心理状态术语在错误信念理解上的因果机制。具体如下:研究1采用跟踪研究设计,利用经典错误信念任务范式测定幼儿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并收集幼儿看图讲故事的录音材料并编码,考察了3-5岁儿童在看图叙述中心理状态术语的使用与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3-5岁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快速发展;汉语儿童看图讲故事中使用较多的愿望术语和情绪术语,信念术语使用较少,其中“想”和“要”这两个词语所占比例最大;情绪术语、信念术语与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密切相关。研究2通过9个月的跟踪研究,分叁个时间点测试,进一步考查了3-5岁儿童看图讲故事中心理状态术语使用情况与高一级的错误信念任务类型——基于信念-情绪任务成绩有关。结果表明,3-5岁幼儿的基于信念-情绪归因主要以情境归因为主。随着时间增长,5岁幼儿表现出较多的信念归因。在控制了一般语言能力和年龄之后,前两个时间点上信念术语使用数量均与基于信念-情绪理解通过率显着相关;信念术语数量增长快的被试更容易通过后期的基于信念-情绪任务。研究3是在错误信念理解任务问题中改变叁个不同的心理状态术语(以为、觉得、想)来考察对3-5岁儿童错误信念任务成绩的影响。结果显示,错误信念测试问题中使用不同心理状态术语对幼儿错误信念理解成绩有局部显着影响。“以为”条件下的儿童在错误信念总成绩上显着高于“想”和“觉得”条件下的儿童。研究4为了弥补研究3实验设计上可能存在的缺陷,分别测量幼儿的心理状态术语理解能力和错误信念理解能力,从而进一步考察幼儿心理状态术语理解能力与错误信念理解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心理状态术语理解成绩是错误信念理解的有效预测源。研究5和研究6主要通过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探讨心理状态术语训练对幼儿错误信念理解的影响。研究5探讨不同心理状态干预方式是否对经典错误信念理解有影响。研究6进一步探讨这种干预方式是否对基于信念-情绪任务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让孩子倾听含有丰富的心理状态术语故事并对常用的心理状态术语进行对话训练可促进4岁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基于信念-情绪理解能力、心理状态术语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但对心理状态术语产生及情绪归因类型上似乎促进效果不明显。第叁部分则是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研究的结论,对心理状态术语和错误信念关系的发展特点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整合和归纳,并对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和分析,基于此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9-01)
张长英,桑标,戴玉英,刘蓓[5](2012)在《幼儿看图叙述中心理状态术语的使用与错误信念理解关系的短期跟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汉语儿童看图叙述中心理状态术语的应用及与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关系,并考察二者相互作用的方向,本研究以101名3-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纵向探查了前后相隔3个月的儿童看图叙述中心理状态术语使用情况和错误信念能力的发展状况,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时间点分别探讨了心理状态术语的运用与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结果表明:3-5岁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快速发展;儿童看图叙述中使用较多的愿望术语和情绪术语,信念术语应用相对较少,且认知词汇类型较少,其中"想"和"要"所占比例最大。控制了一般语言能力和年龄之后,仅在第一次测验上,情绪术语、信念术语仍然与同期及后期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存在显着相关,而第一次错误信念理解与第二次心理状态术语的应用并不存在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莫书亮,商冲晨,周宗奎[6](2011)在《心理状态术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40名3~5岁幼儿及其家长为被试,旨在考察家庭环境(心理状态术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通过问卷法、观察法和临床访谈法具体考察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母亲心理状态术语使用(愿望术语使用,认知术语使用和情绪术语使用)和幼儿心理理论(愿望理解能力,信念理解能力,情绪识别能力和情绪理解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母子对话交流中,母亲心理状态术语使用是一种稳定的语言特点。(2)母亲心理状态术语使用对幼儿心理理论具有正性影响作用。(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通过母亲认知术语使用这一中介变量,进而影响幼儿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总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状态术语使用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母亲心理状态术语使用是促进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核心因素。(本文来源于《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21)
桑标,李燕燕[7](2006)在《亲子间心理状态术语、非心理状态术语使用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观察亲子互动游戏来考查母亲———孩子间心理状态术语、非心理状态术语使用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控制了年龄因素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和母亲心理状态术语使用存在显着相关,提示母亲有效地谈论心理状态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具有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与其心理状态术语使用也存在显着相关,提示儿童将心理理论任务中涉及的表征问题与信念词所隐含的表征属性相联系是形成心理理论、正确使用心理状态术语的前提。当控制了母亲和儿童的心理状态术语使用总数后,母亲及孩子非心理状态术语的使用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都不再存在显着相关,提示非心理状态术语的使用是以心理状态术语使用为中介而对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06年03期)
桑标,马丽雳,邓赐平[8](2004)在《幼儿心理状态术语的运用与心理理论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幼儿在假装游戏中心理状态术语的应用,以及与错误信念的理解是否存在相关并具有一定的发展特征。57名3-5岁的幼儿参加了实验。研究程序包括两类标准错误信念任务及假装游戏的拍摄、麦卡锡幼儿言语智力测验。结果发现:(1)幼儿的一般言语能力与错误信念的理解存在显着相关;(2)幼儿心理状态术语的使用存在情境差异,且随年龄的增长具有"指向愿望一指向信念"的维度特征;(3)在控制相关因素之后,幼儿错误信念的理解与心理状态术语的应用及其特定范畴(习惯用语)之间仍然存在显着相关;与"真正涉及心理状态"之间的相关不再显着。(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04年03期)
马丽雳[9](2002)在《幼儿假装游戏、心理状态术语的应用与心理理论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儿童早期心理理论的发展逐渐成为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课题。涉及心理理论的研究领域也日渐广泛。近年来西方学者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是幼儿的假装技能、语言发展等在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作用。 对儿童假装行为的考察多是通过自发的假装游戏情境;与心理理论发展相关的语义功能主要涉及心理状态术语的应用,而假装游戏又是诱发儿童使用心理状态术语的主要情境之一。一般言语能力与幼儿ToM发展也有密切关系。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讨幼儿的一般言语能力和假装游戏及其中心理状态术语的应用,与错误信念的理解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并具有一定的发展特征。 共有57名3-5岁的学前幼儿完成了所有的实验任务,分别来自两所公立幼儿园。研究程序包括假装游戏的拍摄、麦卡锡幼儿言语智力测验和两类标准错误信念任务。对假装游戏的编码依据以下八种分类:物体替代、想象游戏、物体的拟人化、角色指派、角色延伸、角色扮演、联合提议、对假装的讨论;其中心理状态术语的应用主要有五个范畴:真正指向心理状态、习惯用语、对话功能、表达行为意愿和其它用法。研究结果发现: (1)3-5岁儿童错误信念的理解和一般言语能力均存在显着的年龄主效应。 (2)在控制了年龄因素之后,3-5岁儿童的一般言语能力与错误信念的理解仍然存在显着相关。 (3)3-5岁儿童心理状态术语的使用存在情境差异,且随年龄的增长具有“指向愿望—指向信念”的维度特征。 (4)在控制相关因素之后,3-5岁儿童错误信念的理解与假装游戏的某些特定类别仍然存在显着相关,例如“物体替代”、“拟人化”和“角色指派”。 (5)在控制相关因素之后,3-5岁儿童错误信念的理解与假装游戏中心理状态术语的应用及其特定范畴(习惯用语)之间仍然存在显着相关;与“真正涉及心理状态”之应用的相关不再显着。(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2-05-01)
心理状态术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心理状态术语发展的影响以及母亲日常养育语言支架特征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母亲受教育程度调查问卷、母亲日常养育语言支架特征问卷、幼儿心理状态术语词汇核查表对318名幼儿母亲进行调查。结果①36~47个月之间幼儿心理状态术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48~53个月幼儿心理状态术语发展显着高于47个月及以前,54~60个月幼儿心理状态术语发展显着高于53个月及以前、54~60个月与60~65个月及66个月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母亲受教育程度、母亲日常养育语言支架特征和幼儿心理状态术语发展呈正相关(r=0. 265、0. 263、0. 284,P<0. 05)。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日常养育语言支架作用越显着,幼儿掌握和能够使用的心理状态术语词汇量也越多。中专及以下教育水平的母亲在日常养育语言支架的作用上显着低于其他受教育程度母亲,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本科、研究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在幼儿心理状态术语发展中,中专及以下教育水平的母亲其幼儿心理状态术语发展也显着低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母亲,②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能够显着正向预测母亲日常养育语言支架特征和幼儿的心理状态术语发展水平,回归方程与回归系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 98、18. 38,t=4. 69、4. 29),母亲日常养育语言支架特征在两者间有显着的部分中介效应。结论母亲受教育程度通过母亲日常养育语言支架特征影响幼儿词汇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理状态术语论文参考文献
[1].陈友庆,余姚.小学生在口述和写作中使用心理状态术语的特点[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9
[2].麻丽丽,李颜苗,李晓鹏,许学华.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幼儿心理状态术语发展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9
[3].张长英,孙娜,桑标.3-5岁汉语儿童错误信念理解的干预:心理状态术语的作用[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4].张长英.心理状态术语对3-5岁汉语儿童错误信念理解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2
[5].张长英,桑标,戴玉英,刘蓓.幼儿看图叙述中心理状态术语的使用与错误信念理解关系的短期跟踪研究[J].心理科学.2012
[6].莫书亮,商冲晨,周宗奎.心理状态术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研究[C].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7].桑标,李燕燕.亲子间心理状态术语、非心理状态术语使用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6
[8].桑标,马丽雳,邓赐平.幼儿心理状态术语的运用与心理理论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4
[9].马丽雳.幼儿假装游戏、心理状态术语的应用与心理理论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