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脑血管病痰证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初步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邢燕,魏徵霄,王冬梅,李青峰,周觅,尚鹏程[1](2022)在《胸腺法新对不同型别COVID-19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胸腺法新对不同型别COVID-19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3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确诊的6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观察组),其中将采用胸腺法新治疗的31例患者作为胸腺法新组,未使用胸腺法新治疗的34例患者作为非胸腺法新治疗组,另选取30名本院职工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观察组和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和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分析胸腺法新对COVID-19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显着下降,CD3+、CD3+CD4+、CD3+CD8+的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幅度与COVID-19分型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组间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胸腺法新治疗组比较,胸腺法新治疗组在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中淋巴细胞绝对计数、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均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型患者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OVID-19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明显减少,联合胸腺法新调节治疗对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上升有一定作用,且普通型和重型患者的治疗效果最理想。
聂晓宇[2](2021)在《Th1、Th2、Th17及Treg细胞群与冠心病关系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全面性评估CD4+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失调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关系,为心血管病的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Geen Medical、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有关CD4+T淋巴细胞亚群占比失衡与冠心病的病例对照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和评估。计量资料效应尺度采用标准均数差(SMD)及95%可信区间(CI),统计学分析采用Rev Man5.3软件。结果:1.共入选17篇文献做研究(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共2535例研究对象,其中7篇文献报道了Th1细胞比例的变化,5篇文献报道了Th2细胞比例的变化,9篇文献报道了Th17细胞比例的变化,5篇文献报道了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不同程度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亚群占比不同;2.Th1细胞在AMI、UA与对照组及AMI与SA的比较中均明显升高SMD分别为[3.21(1.91,4.50)]、[2.71(1.68,3.73)]、[-3.04(-4.40,-1.68)],SA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SMD[0.25(-0.11,0.61)];3.Th2细胞在AMI、UA、SA与对照组及AMI与SA的比较中无明显差异,SMD分别为[0.08(-0.19,0.35)]、[0.14(-0.13,0.40)]、[0.26(-0.02,0.54)]、[0.17(-0.11,0.45)];4.Th17细胞在AMI、UA与对照组及AMI与SA的比较中Th17细胞比例明显升高,SMD分别为[3.51(2.52,4.50)]、[3.59(2.65,4.54)]、[-2.78(-3.51,-2.05)],SA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SMD[1.07(0.50,1.65)];5.Treg细胞在AMI、UA与对照组及AMI与SA的比较中Treg细胞比例明显降低,SMD分别为[-3.88(-5.07,-2.70)]、[-2.95(-4.09,-1.82)]、[3.46(2.41,4.50)],SA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SMD[-1.03(-1.59,-0.48)];6.敏感性分析:Th1细胞组中稳定性心绞痛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去除Shufang Han、Xiaobo Mao的文章后异质性有明显改变(I2=8%、I2=35%);7.偏倚分析:Th1细胞在AMI与对照组、UA与对照组、SA与AMI组的比较中漏斗图分布相对分散,而SA与对照组的分布相对对称;Th17细胞各组在漏斗图的分布均相对对称,这一结果与Egger检测的P值相对应;Th1细胞的研究存在发表偏倚存。结论:免疫功能失调与CHD的疾病过程密切相关,CHD患者存在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表现为Th1、Th17细胞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中表达亢进,而Treg细胞表达不足或功能抑制,Th2在各组比较中无明显差异。
申淑娴[3](2021)在《中药热奄包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联合热敏灸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干预作用,为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本试验研究病例共60例,均来自于2020年1月至12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外科及皮肤科门诊或住院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口服加巴喷丁胶囊的药物基础治疗。在此基础治疗上,治疗组加予中药热奄包联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予外涂利多卡因软膏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程度(VAS评分)、睡眠(PSQI评分)和生活质量(DLQI评分)进行记录及对比,并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该60例患者外周静脉血,运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水平。并用统计学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经过4周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优于对照组(80%)。2.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疼痛程度(VAS评分)、睡眠(PSQI评分)和生活质量(DLQI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VAS、PSQI、DLQI评分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CD3+(%)、CD4+(%)及CD4+/CD8+均升高,同时治疗组升高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D8+(%)水平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所降低,且治疗组降低得更为明显(p<0.05)。4.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病情复发率,治疗组复发率为17.25%,对照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中药热奄包配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更为显着,既可明显减轻PHN患者疼痛症状,提高睡眠和生活质量,同时改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米淑琦[4](2021)在《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脑卒中后遗症期遗留吞咽障碍或肢体障碍导致长期卧床的患者是肺炎的高发人群,具有基础情况差、病原菌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西医常规治疗手段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化痰、氧疗等对症处理为辅,在控制感染、排痰不畅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受到关注。既往不少针灸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拔罐分别用于肺炎的治疗中,具有抗炎、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的作用,能够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本次研究在于探究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的优势所在。研究目的1.基于现代文献数据挖掘,探究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选穴依据。2.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评价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拔罐在肺炎治疗的作用优势及特点,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参考。3.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针罐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对比,观察针罐结合辅助治疗方案在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治疗作用,包括对患者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排痰方面)、血液炎性指标、预后等,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提供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1.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CBM、万方、维普4个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2月,纳入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临床疗效观察、队列研究。采用Excel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26.0和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分析针灸疗法在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 CNKI、CBM、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 和 Cochrane Libaray,检索时间自建库起至2021年2月,纳入相关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拔罐在肺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病程及有效率方面的作用。3.针罐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依据随机数字表,将61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分至试验组、对照组。3.1治疗方案3.1.1对照组根据2019年《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制定西医治疗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先使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待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回示后改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并积极施以化痰、吸氧、退热等对症治疗。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3.1.2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和拔罐治疗。针刺:主穴为肺俞、大椎、尺泽、合谷、足三里。实证加中脘;虚证加气海。发热加鱼际,腹胀便秘加天枢,咳痰不畅加天突。操作:患者取侧卧位,针刺肺俞、大椎,肺俞行平补平泻法30秒,大椎行提插泻法15秒,均不留针;而后取仰卧位,针刺合谷、尺泽、足三里,诸穴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30秒,留针15-20分钟。拔罐:选穴为大椎、风门、肺俞以及依据胸部听诊啰音较多部位局部选穴。操作: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先在上背部和听诊啰音较多部位施予闪罐,而后在上述选穴施予留罐5分钟,力度使得罐内皮肤隆起约1-2mm,不宜过度吸拔。每日行针刺、拔罐治疗各1次,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1个疗程。3.2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3.2.1主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排痰积分:痰液性质和排痰量。评价时点:每日监测,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进行比较。3.2.2次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包括血WBC、NE%、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患者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评价时点:实验室指标、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评价。死亡率于治疗结束后第14天、第28天随访记录评价。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一1.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出4276篇文献,查重后剩2740篇文献,最终纳入44篇文献,共提取处穴位处方51组,涉及腧穴82个,总频次340次。1.2结果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居多;取穴以四肢、背腰部为主;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络穴较为常用;根据关联规则分析核心穴对:曲池-足三里-合谷。根据聚类分析可分为三大类:足三里、曲池、合谷、太冲、丰隆;列缺、中府、风池;脾俞、肾俞、肺俞、大椎。2.文献研究二2.1纳入文献情况按照检索策略共检索到714篇文献,最终纳入1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表时间为2007-2020年,均为中文随机对照试验。干预措施均为单纯拔罐加西药治疗与西药对照。9项研究对象为儿童,余4项研究对象为成年人,又以中老年人居多。2.2结果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1.19,95%CI(1.14,1.24),P<0.00001];试验组较对照组能缩短患者退热、咳嗽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长,[MD=-0.46 天,95%CI(-0.68,-0.24),P=0.0005;MD=-1.86 天,95%CI(-2.05,-1.67),P<0.00001;MD=-1.00 天,95%CI(-1.13,-0.87),P<0.00001]。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较对照组而言,试验组能缩短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改善肺部体征。3.临床研究3.1排痰积分在排痰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排痰积分经治疗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第3天的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痰液性质积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各自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排痰量积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第3天(P<0.01);对照组中,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个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血液炎性指标WBC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分别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相比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NE%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NE%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第7天低于第3天(P<0.01);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两组治疗各时点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在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较第3天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在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3 CPIS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CPIS评分显着降低(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5第14天及第28天死亡率两组患者在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经卡方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结果提示:针灸治疗本病重视近部选穴,循经远取;阳经使用居多;强调特定穴使用;核心穴对是“曲池-合谷-足三里”。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提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肺炎能缩短患者退热时间、咳嗽和肺部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长,提高临床有效率,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3.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较单纯西医治疗能够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改善痰液性质、减少痰量有明显优势;能够降低血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李秋忆[5](2020)在《冠心病气虚证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及补气方干预靶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冠心病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冠心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发现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淋巴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内分布广泛,其中T淋巴细胞在冠心病的发病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AS)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斑块中含有大量T淋巴细胞,以CD4+T细胞为主,依据表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细胞亚群。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相比,稳定性冠心病(SCAD)具有进展缓慢、病情相对平稳的特点,因此临床上对于其诊疗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然而,SCAD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对SCAD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在临床中减少误诊与漏诊率,提高诊疗水平。SCAD多以间断胸闷胸痛为主要症状,可以在有或无心绞痛的基础上出现气短、乏力、心悸和晕厥,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气虚证是胸痹的主要证候之一,气虚证与冠心病患者的炎症水平密切相关,但目前对于SCAD气虚证患者免疫指标的相关研究为数尚少。因此,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探索SCAD气虚证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免疫表型差异,并结合网络药理学探究补气中药人参、黄芪调节CD4+T细胞亚型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探究冠心病气虚证的免疫炎症反应及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方向。研究一 CD4+T细胞亚群在稳定性冠心病气虚证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规律研究目的:观察稳定性冠心病气虚证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的分布规律。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纳入经冠脉造影或冠脉CTA诊断为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由两名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家进行诊断确认为稳定性冠心病气虚证患者,共30例;对照组为符合健康受试者标准,且中医辨证无气虚证表现者,纳入30例。所有受试者入组前进行安全性指标的检测,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的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比研究正常对照人群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效应T细胞(Th1,Th2和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四种CD4+T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结果:①与Con.组相比,SCAD组的Th1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Con.组相比,SCAD组的Th2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与Con.组相比,SCAD组的Th17、Treg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免疫平衡方面,与Con.组相比,SCAD组的Th1/Th2比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reg/Th17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CAD气虚证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表型与健康受试者存在差异,其Th1、Th17细胞水平上升,Th2细胞水平下降,Th1/Th2比值上升,表明SCAD气虚证患者体内可能存在Th1促炎因子水平的升高及Th2抗炎因子水平的下降,且存在Th1/Th2比值升高的免疫失衡情况。SCAD气虚证患者的Treg细胞表达明显升高,与既往大多数研究不一致,这可能与患者服用补气中药有关。因此,进一步探究补气方影响Treg细胞水平上升的机制,对探索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气虚证的潜在干预靶点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二人参黄芪诱导Treg细胞活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人参黄芪活化Treg细胞的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SP平台收集人参、黄芪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信息,采用GeneCards和PALM-IST平台收集与Treg活化相关的靶点基因,采用Cytoscape 3.6.0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利用network analyzer插件进行拓扑结构分析,在STRING数据库中进行基因互作分析,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和RStudio软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经TCMSP平台检索,共筛选获得OB>30%,DL>0.18的人参、黄芪活性成分共42个,对应靶基因304个;经GeneCards和PALM-IST平台检索,以“activate Treg cells”为关键词,选取与人类相关且No.of articles>5的Treg细胞活化差异基因779个;两者取交集,共获得人参、黄芪活化Treg细胞的靶点基因89个,潜在活性成分95个,其中靶基因数目在5以上的主要活性成分13个;基因富集分析显示人参、黄芪主要通过调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转录因子、受体配体活性、酶活性等生物学过程,并通过AGE-RAGE、IL-17、TNF、内分泌抵抗、C型凝集素受体、JAK-STAT等多条信号通路诱导Treg细胞活化。结论:本研究从网络药理学角度初步阐释了人参、黄芪诱导Treg细胞活化的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揭示了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整合调节的效应特点,为后续开展基础实验研究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蒋文君[6](2020)在《胸痹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型患者Hcy、LDL-C、血流变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旨在通过临床对比观察探讨胸痹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型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Hcy、LDL-C、血流变学等指标的影响,初步分析该方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提供临床资料及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2019年1月-12月的60名UAP痰瘀互结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冠心病西药基础治疗及西药联合胸痹汤治疗的分组研究,连续服药4周后,对两组受试者的心绞痛缓解情况、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心电图改善情况、血指标包括LDL-C、Hcy、NT-pro BNP、血流变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疗效性结论;并汇总不适症状及常规性化验指标,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异常事件发生率,进行组间比较后得到安全性结论。结果:⑴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两组中医证候得分治疗后都显着减少(P<0.01),尤以研究组效果明显(P<0.01)。研究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16.67%,80%,3.33%;对照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3.33%,76.67%,20%;研究组具有更佳的总有效率(P<0.05)。⑵心电图总疗效:治疗后两组ST-T基线均总体降低,研究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60%,33.33%,6.67%;对照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23.33%,46.67%,20%;研究组改善心电图总疗效更佳(P<0.05)。⑶心绞痛症状积分及疗效:两组心绞痛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落(P<0.01),研究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发作程度、症状持续时间分数下落更明显(P<0.05),两组受试者在硝酸甘油用量改善作用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痹汤可以更加明显地改善心绞痛多个维度症状。疗效方面,研究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70%,26.67%,3.33%;对照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43.33%,46.67%,10%;胸痹汤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⑷SAQ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SAQ积分在各维度上均有明显上升(P<0.01),研究组积分增加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⑸检验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LDL-C、Hcy、NT-pro BNP、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研究组下调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⑹安全性指标比较:患者治疗后出现反酸、恶心、腹泻、头晕、肝功能轻度异常等副作用在两组内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胸痹汤治疗安全性良好。结论:胸痹汤可以减少UAP患者症状困扰,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同时其副作用小,临床应用相对安全可靠;推测胸痹汤作用机制与稳定斑块、抑制血栓形成、增加冠脉血流量、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相关。
张亮[7](2020)在《风心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细胞免疫与心肌酶谱水平、心功能的关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儿童和年轻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导致全世界每年约25万人死亡。这种疾病是由一组A型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异常引起的。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关于预防和早期诊断RHD的最佳策略仍然存在问题。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心脏手术是预防RHD患者早期死亡的关键干预措施。RHD心脏手术包括使用生物修复或机械瓣膜的瓣膜修复或置换。心脏手术后,RHD患者需要青霉素预防以预防风湿热复发,大多数患者也需要抗凝以防止机械假体和/或房颤的血栓栓塞事件。但术后多数患者存在心肌持续受损、心功能恢复不良或持续加重现象。既往研究发现,由于体外循环、输血等手术操作,可能导致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机体细胞免疫状态水平下降,影响患者术后心肌功能恢复,但关于术后细胞免疫水平与心肌细胞受损状态、心功能关系的研究尚少。鉴于此,本研究通过检测风心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各时刻细胞免疫水平、心肌酶谱、心功能指标的变化,初步探讨细胞免疫水平与心肌酶谱、心功能各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2月医院收治的52例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前1 d、术后1 d、7 d、14 d不同时刻细胞免疫指标变化、心肌酶谱水平变化、心功能指标变化,并分析细胞免疫于心肌酶谱水平、心功能相关性分析。统计工具SPSS20.0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样本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样本比较采用SNK-q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计算两样本计量资料的相关系数r。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淋巴细胞、CD4+/CD8+不同时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 d、7 d淋巴细胞、术后1 d CD4+/CD8+均降低(P<0.05),术后14 d淋巴细胞、术后7 d、14 d CD4+/CD8+无变化(P>0.05);与术后1 d相比,术后7 d、14 d淋巴细胞、CD4+/CD8+均升高(P<0.05);与术后7 d相比,术后14 d淋巴细胞升高(P<0.05),术后14 d CD4+/CD8+无变化(P>0.05)。不同时刻心肌酶谱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 d、7d心肌酶谱各指标均升高(P<0.05),术后14 d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随时间的延长心肌酶谱各指标均呈降低趋势(P<0.05)。不同时刻心功能指标EF、FS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不同时刻EF、FS水平均降低(P<0.05);术后随时间的延长EF水平呈升高趋势(P<0.05);与术后1 d、7 d相比,术后14 d FS水平升高(P<0.05);术后1 d、7 d FS水平比较无变化(P>0.05)。风心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不同时刻淋巴细胞、CD4+/CD8+与CK、CK-MB、LDH、α-HBD、AST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不同时刻淋巴细胞与EF、FS水平无相关性(P>0.05),术后不同时刻CD4+/CD8+与EF、FS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风心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细胞免疫水平受到抑制,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好转,术后细胞免疫水平与心肌酶谱水平呈负相关,CD4+/CD8+与心功能呈正相关,进一步提示临床工作中可通过调节风心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细胞免疫水平,尤其是CD4+/CD8+的水平影响心肌受损水平并促进心功能恢复。
刘旺华[8](2019)在《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文献调查法探讨脑缺血损伤后脾虚病机可能;从在体和离体两层次探讨健脾补土方(JPBTF)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外基质(ECM)及整合素(INT)-黏着斑激酶(FAK)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及机理,反证脑缺血损伤后脾虚病机可能,为临床抗脑缺血损伤提供新的治法和切入点。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性研究,检索近10年脑卒中急性期相关期刊文献,运用频次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证素分布规律。2.以《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收录的着名医家治疗脑卒中的经验方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用药规律。3.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将神经ECM微观结构与中医“脾土”功能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提出健脾补土法保护ECM抗脑缺血损伤的治法。在体实验中,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JPBTF小剂量组、JPBTF中剂量组、JPBTF大剂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改良大鼠m-NSS法,脑组织病理形态采用HE染色法观察,血脑屏障采用电镜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伊文思蓝渗出法检测,细胞外基质胶原(Col Ⅳ)、层粘连蛋白(LN)、纤维蛋白原(FN)、Caspase-3蛋白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胶原容积分数(CVF)采用Masson染色法检测,MMP-9 mRNA、MMP-2 mRNA表达用RT-PCR法检测,INTβ3、p-FAK、p-AKT、bcl-2蛋白表达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检测用TUNEL法。细胞实验中INT、ILK、FAK蛋白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结果:1.脑卒中急性期常见证型有13个证型,其中与“痰”有关的证有7个,累积频率占53.8%。与“瘀,”有关的证型有5个,累积频率占50.2%。与“气虚”有关的证型有3个,累积频率占22.9%。2.脑卒中急性期病位证素频次排前3的分别是脑、脾、肝;病性证素频次排前3的分别是痰、瘀血、气虚。3.脑卒中处方中频次排前10的单味药是白芍、牛膝、当归、半夏、茯苓、石菖蒲、胆南星、钩藤、黄芪、熟地。4.脑卒中处方中频次排前5位的药类依次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化痰药。5.高频使用药物聚类分析聚为6类:分别是涤痰汤加减、羚角钩藤汤加减、天麻枸杞菊花饮、镇肝熄风汤加减、六味地黄丸加减、补阳还五汤加减。6JPBTF各剂量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神经功能症状(P<0.01),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JPBTF大、中剂量能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减轻血脑屏障通透性,减少脑组织伊文思蓝的渗出(P<0.05);JPBTF各剂量能减轻神经细胞凋亡(P<0.05~0.01);JPBTF大、中剂量能减轻脑组织Col Ⅳ、LN、FN的降解和丢失(P<0.05~0.01);JPBTF各剂量能抑制ECM降解酶MMP-9、MMP-2的表达(P<0.05~0.01);JPBTF大、中剂量促进INT-FA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INTβ3、ILK、p-FAK、p-AKT、bcl-2 的表达(P<0.05~0.01);JPBTF 各剂量能降低脑组织 Caspase-3的表达(P<0.05~0.01)。结论:1.文献研究显示,病位证素除了脑,脾排在第一,病性证素痰排第一,气虚排第三。表明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以及脾失健运,酿湿生痰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环节,脾虚是脑缺血后的一个重要的病机;通过对《当代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进行数据挖掘显示,健脾益气是治疗脑卒中的重要治法单元,为健脾补土法组方治疗脑卒中提供了理论支撑。2.健脾补土方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脾虚状态、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病理形态,减轻ECM降解,抑制神经细胞失巢凋亡。3.健脾补土方可能通过保护ECM和干预INT-FAK信号通路减轻脑缺血神经损伤。4.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将ECM与“脾土”类比建立的健脾补土法保护神经ECM抗脑缺血损伤具有可行性。
杨雁君[9](2019)在《男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雄激素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及预后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既往研究表明在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促炎细胞因子可加速心肌细胞凋亡及间质胶原纤维降解产生心肌间质纤维化和心室重构进而对心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细胞免疫功能失调也与心衰密切相关并可加速心衰进程。本研究通过比较老年男性心衰患者与健康男性血清雄激素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T细胞表达人类淋巴细胞相关抗原(HLA-DR)、活化蛋白-1(AP-1)水平的变化,分析其与心衰的关系并探讨雄激素对男性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从雄激素对细胞免疫调节的角度阐明对其心功能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心内科病房收治的老年男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2007年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标准为参照,入选160例为心衰组,LVEF≤45%。选取该院同期健康体检男性40例为对照组,均经心脏超声、肝肾功能等检查证实为健康者。所有受试者均空腹采集肘正中静脉血并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总睾酮(TT)、游离睾酮(FT)、去氢表雄酮(DHEA)、去氢表雄酮硫酸酯(DHEAS)水平。分离后的血细胞沉淀使用红细胞裂解液分解红细胞提取白细胞,使用全细胞裂解液分解白细胞获取富含核蛋白的白细胞裂解产物后,ELISA法测定活化蛋白-1(AP-1)水平。使用CD3/CD4/CD8三色荧光单克隆抗体对细胞进行标测,通过流式细胞仪计算CD3+、CD4+、CD8+细胞比例、T淋巴细胞表达HLA-DR阳性细胞比例并计算CD4/CD8比值。对心衰组进行24个月的随访,记录因心衰死亡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正态分布资料采用?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如CD4/CD8进行数据转换为ln(CD4/CD8)后符合正态分布,再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COX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心衰组与对照组年龄、吸烟比例、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高血压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心房颤动、2型糖尿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FT、TT、DHEA、DHEAS水平显着降低,且随心功能分级增加而降低(p<0.05,p<0.01)。3.心衰组CD8、HLA-DR、AP-1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且随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升高(p<0.05,p<0.01);CD3、CD4、CD4/CD8显着低于对照组,且随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减低(p<0.05,p<0.01)。4.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提示心衰组FT、TT、DHEA、DHEAS水平与CD3、CD4、CD4/CD8均呈正相关(p<0.00);FT、TT、DHEA、DHEAS水平与CD8、HLA-DR、AP-1均呈负相关(p<0.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FT与CD4/CD8独立正相关、心功能分级与CD4/CD8独立负相关;FT、TT与HLA-DR独立负相关。6.Cox回归显示,FT、ACEI药物治疗与随访期间死亡独立相关(p<0.05,p<0.01)。结论:1.老年男性心衰患者存在低雄激素血症,其血清雄激素水平降低程度可影响心衰严重程度。2.老年男性心衰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调,其T淋巴细胞亚群及活性改变与心衰密切相关。3.老年男性心衰患者血清雄激素水平降低,不能抑制相关T淋巴细胞亚群活化状态而影响心衰的发生和发展。4.雄激素通过影响T淋巴细胞分化及调整CD4+、CD8+活化状态影响细胞免疫功能而影响男性心衰患者预后。
王瑞[10](2016)在《青礞石中金属离子对于中医痰证的干预作用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青礞石(Chloriti Lapis)是临床常用矿物类中药之一,具坠痰下气、平肝镇惊之功效。其药用历史悠久,疗效显着,但其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相关研究报道较少。青礞石是多种无机元素的集合体,主要含有Si、Fe、Mg、Al、Ca、K、Na 7种元素,尚含有与人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Zn、Cu、Co、Cr、Mn、V、Ni、Sr、Sn等微量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的含量、种类、价态、相互关系以及对相关金属蛋白等大分子的干预作用可能是其防病治病的基础。为了研究青礞石中金属离子对于中医痰证的干预作用及药效物质基础,本论文根据青礞石的功效以及其临床应用经验,选择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痰热证大鼠作为研究的动物模型,采用药理学、代谢组学、金属元素分析等中药现代研究思路结合液相-质谱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多元统计分析等现代分析手段,对青礞石中金属离子对于中医痰证的干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作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同时为矿物药的现代研究提供参考。本论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No.81303178)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BK20130957)共同资助。本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 文献研究通过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及整理,首先归纳、总结了中西医对痰证的认识及其之间的差异,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总结了痰证的实质,发现其主要与血液流变学、氧自由基、能量代谢、机体免疫、神经系统、粘附分子等密切关系,为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其次,综述了矿物药在呼吸系统类疾病中的应用,整理了 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收载的单位矿物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情况,并比较了此类矿物药主要成分、金属元素组成等特征,为青礞石的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可能的参考。2 药效学研究采用烟熏结合细菌感染再加以风热刺激的复合型方法建立AECOPD痰热证大鼠模型。将建模成功的大鼠平均分为8组:模型组,青礞石药材高、低剂量组,青礞石水煎液高、低剂量组,药渣高、低剂量组,氨茶碱组,未作任何处理的作为空白对照组。按照青礞石临床应用经验(入丸散3-6 g,煎汤10~15 g)折算对应组的给药剂量,灌胃给药15 d后,采集大鼠血清和肺组织样品。采用HE染色病理观察评价各组大鼠肺部病理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NF-κB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CRP、IL-8、TNF-α、LTB4、MMP-9、TIMP-1及肺组织匀浆液中IL-8、TNF-α、ICAM-1、MCP-1的含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大鼠体重显着降低,肺部主要发生间质性肺炎、肺泡壁增厚、炎细胞浸润、多数肺泡出现肺气肿、肺内支气管分支周围有炎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肺组织NF-κB蛋白表达量、血清和肺组织匀浆液中CRP、IL-8、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青礞石药材高剂量、水煎液高剂量、药渣高剂量干预后均能显着的改善模型大鼠肺部病理改变、降低血清及肺中炎症因子含量,促进气道修复,起到良好的药效作用,而三者疗效相近。青礞石干预AECOPD痰热证大鼠的药效学研究为本论文的代谢组学、金属元素分析等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也为青礞石现代药理研究提供了参考。3 代谢组学研究采用UHPLC-QTOF/MS分析技术结合高通量筛选、PLS-DA和OPLS-DA多元统计分析等数据分析手段进行了青礞石对AECOPD大鼠干预的血浆、尿液及肺组织代谢组学研究。青礞石给药剂量为药效学研究中疗效显着的青礞石药材高剂量。主要研究对象为血浆、尿液及肺组织中m/z为100-1000的所有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结果表明,正常组和模型组的血浆、尿液和肺组织代谢轮廓均明显分离,说明本方法复制的AECOPD模型大鼠的机体代谢发生了明显的紊乱;给药Od、5 d、10 d、15 d时各组大鼠血浆和尿液代谢轮廓分析结果表明,青礞石干预后AECOPD大鼠代谢轮廓逐渐接近于正常组,以第15 d时效果最佳,说明青礞石可显着改善AECOPD大鼠机体代谢紊乱,并表现出一定的时--效关系;采用OPLS-DA法分析了给药15 d时正常组和模型组血浆、尿液和肺组织的代谢组学数据,共筛选并鉴定出30种差异代谢物,其中血浆中L-肉毒碱、L-缬氨酸、L-棕榈酰肉碱、LysoPC(16:1(9Z))、LysoPC(18:2(9Z,12Z))、LysoPC(18:1(9Z))、L-谷氨酰胺、牛磺酸、甘氨胆酸、胆酸、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稀酸共12种,尿液中植物鞘氨醇、7-甲基鸟嘌呤、3-羟基-2-氨基苯甲酸、肌酸、肌酸酐、癸二酸、尿酸、牛磺酸、反丁烯二酸共9种,肺组织中植物鞘氨醇、二氢鞘氨醇、十四酰肉碱、棕榈酰肉碱、反油肉碱、LysoPC(18:2(9Z,12Z))、LysoPC(16:0)、LysoPC(18:1(9Z))、LysoPC(18:0)、硬脂酸、LysoPC(15:0)、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亚油酸、棕榈酸15种,主要涉及甘油磷酸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鞘脂类代谢,脂质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初级胆汁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等二十多条代谢通路,其中影响最为重要有6条代谢通路: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和鞘脂类代谢。青礞石干预后,对血浆、尿液和肺组织中L-缬氨酸、L-棕榈酰肉碱、LysoPC(16:1(9Z))、LysoPC(18:2(9Z,12Z))、LysoPC(18:1(9Z))、牛磺酸、甘氨胆酸、花生四烯酸、植物鞘氨醇、7-甲基鸟嘌呤、3-羟基-2-氨基苯甲酸、肌酸酐、癸二酸、反丁烯二酸、十四酰肉碱、反油肉碱、LysoPC(16:0)、硬脂酸、LysoPC(15:0)、棕榈酸共20种差异代谢物具有显着积极的调节作用,根据以上差异代谢及其相关通路分析,从代谢组学角度解释青礞石的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对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鞘脂类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初级胆汁酸代谢,甘油磷酸脂代谢等多条代谢途径进行调节,而达到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增强营养吸收、促进细胞生长及信号传导等作用,最终起到良好的干预效果。4 金属元素分析——物质基础研究采用ICP-OES和ICP-MS分析技术分别同时测定了青礞石干预后各组血浆和肺组织中多种常量及微量金属元素的含量,本部分实验研究的血浆和肺组织样品来源于代谢组学实验。同时采用OPLS-DA和层次聚类分析研究大鼠血浆和肺组织中金属元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模型组和青礞石组大鼠血浆和肺组织中金属元素得分图彼此分离,说明三组间金属元素均发生了变化。对各组间各个元素的含量做方差分析,找出差异变化的金属元素,与正常组比较,AECOPD大鼠血浆中Fe、V、Cu、Zn、Sr、Sn、Ba7种元素含量以及Cu/Zn值显着降低,Ti、Ni和Pb含量显着上升(P<0.05);肺组织中Be、Cr、Co、Zn、Sr、Ba、Pb含量显着降低,Fe、Al和Cd显着上升(P<0.05)。青礞石干预后,可使大鼠血浆中Fe、Ti、V、Cu、Zn、Cu/Zn、Sn、Pb以及肺组织中Al的含量显着恢复正常水平,同时,还能显着升高血浆Mn、Co的含量,显着降低肺组织中Ti、Mg含量。因此,可推测青礞石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够补充机体必需微量金属元素、调节过剩元素等有关,青礞石中Fe、Ti、V、Cu、Zn、Sn、Mn、Co、Mg、Al等直接或间接有益元素的组成、价态及相互关系可能是其效应物质基础。
二、心脑血管病痰证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初步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脑血管病痰证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胸腺法新对不同型别COVID-19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类型COVID-19患者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比较 |
2.2 不同类型COVID-19患者与对照组的基线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比较 |
2.3 不同类型COVID-19患者在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比较 |
2.4 胸腺法新治疗后COVID-19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变化 |
3 讨论 |
3.1 COVID-19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 |
3.2 胸腺法新对COVID-19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2)Th1、Th2、Th17及Treg细胞群与冠心病关系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研究类型 |
1.3 研究对象 |
1.4 检测指标 |
1.5 信息提取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
2.2 Meta分析结果 |
2.3 敏感性分析 |
2.4 发表偏倚分析 |
3 讨论 |
3.1 免疫与冠心病的关系 |
3.2 结果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CD4+T 淋巴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中药热奄包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进展 |
1.1 针刺治疗 |
1.2 灸疗 |
1.3 针灸联合治疗 |
1.4 中药外敷 |
1.5 中药塌渍 |
1.6 刺络拔罐 |
1.7 穴位注射 |
2 总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人来源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基线值比较 |
3.2 疗效比较 |
3.3 VAS评分、睡眠及生活质量比较 |
3.4 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
3.5 不良反应观察 |
3.6 复发率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热奄包治疗PHN的机理分析 |
1.1 中药热奄包的治疗作用 |
1.2 自制热奄包的具体方药 |
1.3 单味药物分析 |
1.4 自制热奄包方解 |
2 热敏灸治疗PHN的机制分析 |
2.1 热敏灸简要概述 |
2.2 腧穴热敏灸的治疗作用 |
2.3 现代生物学研究 |
3 中药热奄包和热敏灸联合应用的分析 |
4 从T淋巴细胞亚群方面探讨对PHN患者临床疗效的理论依据 |
4.1 T淋巴细胞亚群与PHN的关系探究 |
4.2 中药热奄包及热敏灸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机制 |
4.3 加巴喷丁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机制 |
4.4 本次研究中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5 关于观察指标VAS评分、睡眠及生活质量的说明 |
6 利多卡因乳膏作为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
7 本次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
8 总结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
2 流行病学研究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 临床表现特点 |
5 诊断方法 |
6 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综合防治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
1 病名延袭 |
2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
3 治疗方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文献研究一 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研究二 拔罐辅助西药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设计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分组方法 |
2.4 伦理审查 |
2.5 治疗方案 |
2.6 观察指标 |
3 质量控制 |
3.1 严格筛选受试者 |
3.2 规范针刺、拔罐干预过程 |
3.3 依从性保证 |
3.4 盲法衡量和判断结果 |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5.2 观察指标基线比较 |
5.3 临床疗效比较 |
5.4 安全性评价 |
6 讨论 |
6.1 选题依据 |
6.2 研究方案分析 |
6.3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6.4 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冠心病气虚证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及补气方干预靶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T淋巴细胞在冠心病中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 冠心病病理机制 |
2 免疫细胞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
3 T淋巴细胞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补气方改善冠心病气虚证患者免疫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
1 气虚证的理论内涵 |
2 气虚证的实质探讨 |
3 不同疾病气虚证型的免疫炎症反应 |
4 冠心病气虚证中的免疫炎症反应 |
5 补气方对冠心病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CD4+T细胞亚群在稳定性冠心病气虚证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规律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5 结果 |
6 讨论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第三部分 人参黄芪诱导Treg细胞活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胸痹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型患者Hcy、LDL-C、血流变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取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
4 伦理要求 |
5 试验设计 |
6 治疗方案 |
6.1 基础治疗 |
6.2 对照组治疗 |
6.3 研究组治疗 |
7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 |
7.1 LDL-C的测定 |
7.2 Hcy的测定 |
7.3 血流变学指标的测定 |
7.4 NT-proBNP的测定 |
7.5 心绞痛积分及疗效 |
7.6 心电图疗效 |
7.7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 |
7.8 SAQ积分 |
7.9 安全性指标 |
8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基本资料比较 |
2 总疗效 |
2.1 中医证候总疗效 |
2.2 心绞痛疗效 |
2.3 心电图疗效 |
3 研究性指标结果 |
3.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2 心绞痛症状积分比较 |
3.3 SAQ积分比较 |
3.4 Hcy水平比较 |
3.5 LDL-C水平比较 |
3.6 血流变学水平比较 |
3.7 NT-proBNP水平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
1.1 AS形成机制 |
1.2 UAP形成机制 |
2 祖国医学病机分析 |
2.1 胸痹心痛与痰饮 |
2.2 胸痹心痛与瘀血 |
2.3 痰瘀互结特点 |
2.4 UAP与痰浊瘀阻 |
3 胸痹汤组方研究 |
3.1 胸痹汤立方依据 |
3.2 胸痹汤药理研究 |
3.3 胸痹汤前期研究 |
4 胸痹汤干预UAP结果评价及机制分析 |
4.1 胸痹汤对中医证候积分及有效率的影响 |
4.2 胸痹汤对心电图的影响 |
4.3 胸痹汤对心绞痛积分及有效率的影响 |
4.4 胸痹汤对SAQ积分的影响 |
4.5 胸痹汤对LDL-C的影响 |
4.6 胸痹汤对Hcy的影响 |
4.7 胸痹汤对血流变学的影响 |
4.8 胸痹汤对NT-proBNP的影响 |
4.9 胸痹汤的安全性影响 |
4.10 胸痹汤对UAP的作用机制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从“痰”“瘀”论治胸痹心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风心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细胞免疫与心肌酶谱水平、心功能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技术路线图 |
3 对象与方法 |
3.1 对象 |
3.2 方法 |
3.2.1 细胞免疫指标检测 |
3.2.2 心肌酶谱指标检测 |
3.2.3 心功能指标检测 |
3.3 观察指标 |
3.4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不同时刻细胞免疫指标变化 |
4.2 不同时刻心肌酶谱水平变化 |
4.3 不同时刻心功能指标变化 |
4.4 细胞免疫于心肌酶谱水平、心功能相关性分析 |
5 讨论 |
6 研究结论 |
7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8 综述 体外循环对细胞免疫水平的研究进展 |
8.1 心脏瓣膜置换术概念及理论 |
8.2 体外循环的概念及理论 |
8.3 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应用现状 |
8.4 体外循环对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 |
8.4.1 细胞免疫 |
8.4.2 炎性细胞因子 |
8.4.3 T亚细胞群 |
8.4.4 体液免疫 |
8.5 原因和机制 |
8.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文献的缺血性脑卒中证素分布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资料来源 |
1.2 检索策略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筛选方法 |
1.6 资料规范化处理 |
1.7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各证型分布情况 |
2.2 病位、病性证素分布规律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基于文献的缺血性脑卒中用药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资料规范化处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脑卒中处方中药使用步页次分析 |
2.2 脑卒中处方药物类别分析 |
2.3 高频使用药物聚类分析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健脾补土方通过ECM和INT-FAK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的干预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健脾补土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损伤的影响 |
1.1.1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
1.1.2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伊文思蓝渗出的影响 |
1.1.3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
1.1.4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ECM的影响 |
1.1.5 健脾补土方对调控ECM降解的酶类的影响 |
1.1.6 健脾补土方对INT-FAK信号通路INTβ3、p-FAK、p-AKT、bcl-2表达的影响 |
1.2 健脾补土方对体外神经元INT、ILK、FAK表达的影响 |
2 结果 |
2.1 健脾补土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损伤的影响 |
2.1.1 动物一般情况及证候观察 |
2.1.2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
2.1.3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
2.1.4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
2.1.5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
2.1.6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
2.1.7 健脾补土方对调控ECM降解的酶类的影响 |
2.1.8 健脾补土方对INT-FAK信号通路INTβ3、p-FAK、p-AKT、bcl-2表达的影响 |
2.2 健脾补土方对体外神经元INT、ILK、FAK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微观辨证 |
3.2 取象比类 |
3.3 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的细胞外基质与“脾土”的类比 |
3.4 ”脾土”与脑生成的关系 |
3.5 “脾土”与脑的经络相通关系 |
3.6 “脾土”与脑主情志的关系 |
3.7 “脾土”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
3.8 脑卒中临床特点与“脾土”的关系 |
3.9 ECM和INT-FAK通路与脑缺血损伤的关系 |
3.10 中医药防治脑缺血性疾病研究概况 |
3.11 健脾补土方通过ECM和INT-FAK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的干预 |
3.12 健脾补土方立法选方理论探讨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业绩 |
综述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男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雄激素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心衰组 |
1.1.2 对照组 |
1.1.3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主要实验仪器级材料 |
1.2.2 一般资料收集 |
1.2.3 雄激素测定 |
1.2.4 活化蛋白-1 测定 |
1.2.5 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
1.2.6 HLA-DR测定 |
1.2.7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2.2 2组雄激素水平的比较 |
2.3 2组血清AP-1 水平的比较 |
2.4 2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HLA-DR比较 |
2.5 心衰组雄激素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和HLA-DR、AP-1 的关系 |
2.6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2.7 COX回归分析 |
3.讨论 |
3.1 男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雄激素水平低下的原因 |
3.2 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激活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
3.3 HLA-DR、AP-1与T淋巴细胞活化的关系及对心室重构的影响 |
3.4 雄激素对胸腺内T淋巴细胞分化的影响 |
3.5 雄激素对T淋巴细胞亚群、活化状态的影响及与心衰预后的关系 |
3.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心力衰竭与免疫功能失调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青礞石中金属离子对于中医痰证的干预作用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痰证的内涵 |
1.1 中医对痰证的认识 |
1.2 西医对痰证的认识 |
1.3 痰证实质的现代研究 |
2 矿物药在痰证中的应用 |
2.1 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矿物药概况 |
2.2 矿物类中药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3 矿物类中药治疗痰证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 |
4 小结 |
第二章 青礞石对AECOPD大鼠干预的效应评价 |
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2 方法 |
2.1 肺炎克雷伯氏菌菌液的配制 |
2.2 大鼠模型的建立 |
2.3 样品的制备及给药 |
2.4 血清及肺组织匀浆中炎症因子检测 |
2.5 肺组织病理观察 |
2.6 肺组织中NF-κB免疫组化检测 |
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结果 |
3.1 模型复制情况 |
3.2 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 |
3.3 肺组织中NF-κB的表达 |
3.4 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含量变化 |
3.5 肺组织匀浆液中炎症因子含量变化 |
3.6 炎症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第三章 青礞石对AECOPD大鼠干预的血浆及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2 方法 |
2.1 大鼠模型的复制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4 样品分析 |
2.5 方法学验证 |
2.6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结果 |
3.1 大鼠模型复制情况 |
3.2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3 血浆及尿液代谢图谱 |
3.4 血浆代谢组学分析 |
3.5 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
3.6 差异代谢物的鉴定 |
3.7 代谢通路分析 |
4 讨论 |
第四章 青礞石对AECOPD大鼠干预的肺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2 方法 |
2.1 大鼠模型的复制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4 样品分析 |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结果 |
3.1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2 大鼠肺组织代谢轮廓图 |
3.3 多元变量分析 |
3.4 差异代谢物鉴定 |
3.5 代谢通路分析 |
4 讨论 |
第五章 青礞石对AECOPD大鼠血浆及肺组织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2 方法 |
2.1 大鼠模型的复制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4 ICP-OES分析 |
2.5 ICP-MS分析 |
2.6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结果 |
3.1 方法学验证 |
3.2 青礞石中元素含量 |
3.3 大鼠血浆中金属元素含量变化 |
3.4 大鼠肺组织中金属元素含量变化 |
3.5 大鼠血浆、肺组织金属元素指纹图谱 |
3.6 多元统计分析 |
3.7 元素相关性分析 |
3.8 青礞石干预的差异金属元素与差异代谢物关联性分析 |
4 讨论 |
第六章 小结、讨论与创新点 |
1 小结与讨论 |
2 创新点 |
3 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缩写词 |
附表2 符号 |
附图1 模型大鼠肺脏及其病理切片 |
附图2 重要代谢通路图 |
附图3 潜在生物标记物结构图 |
附图4 22种元素线性回归方程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心脑血管病痰证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初步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胸腺法新对不同型别COVID-19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 邢燕,魏徵霄,王冬梅,李青峰,周觅,尚鹏程. 当代医学, 2022(02)
- [2]Th1、Th2、Th17及Treg细胞群与冠心病关系的Meta分析[D]. 聂晓宇.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中药热奄包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D]. 申淑娴.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D]. 米淑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冠心病气虚证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及补气方干预靶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李秋忆.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胸痹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型患者Hcy、LDL-C、血流变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研究[D]. 蒋文君.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风心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细胞免疫与心肌酶谱水平、心功能的关系分析[D]. 张亮.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D]. 刘旺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男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雄激素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及预后的影响[D]. 杨雁君.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青礞石中金属离子对于中医痰证的干预作用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王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