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适居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住宅,综合评价,低密度,模糊,工效,环境,指标体系。
适居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新[1](2019)在《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适居性改造与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随着人口的增加,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住房建设,以应对城市居民住房严重不足的问题,使得城市居民居住需求和居住条件得到基本满足。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和住宅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生活质量提高,这些存量巨大的城市型既有住宅普遍存在老化严重、居住性能下降、居住品质降低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并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一直以来,我国的住宅更新多以“大拆大建”为基础,住宅的使用寿命往往不超过30年,远远低于住宅的设计寿命。但是,大拆大建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且,长期形成地居住环境和社区文化在大拆大建中也逐渐丧失。近年来,随着“建设集约型社会”等政策的提出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住宅改造开始兴起,但由于我国住宅改造起步较晚,至今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住宅改造理论。本文在第一章通过对我国住宅建设发展背景的深入了解,确定研究对象和内容,制定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通过对国内外既有住宅改造相关研究理论的研究,以及广泛分析相关实践案例,对国内外在既有住宅改造中所使用的方法进行总结。第叁章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量分析我国城市住宅建设第二阶段,即1977年至1998年之间建成的多层住宅类型及特征,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调查,了解居民基本需求,总结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新形势下城市型多层住宅的改造指出了方向。第四章以居住建筑适居性设计目标为依据,针对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存在的问题,建立了适居性改造的目标体系,为适居性改造方法的研究制定了具体目标。第五章结合现有的实践经验,按照适居性改造目标进行分析整理,提出了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适居性改造方法。第六章基于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所存在的问题,采用适居性改造方法,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型多层住宅,分别选取典型案例进行适居性改造设计,对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适居性改造方法进行合理利用。(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15)
王庆敏,王伟,李科华,沈俊,余亮[2](2018)在《半封闭居室的适居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半封闭居室的适居性进行评价,为其改进、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虚拟实验、足尺空间建模、语义解析法对半封闭居室布局及其设施设备进行适居性评价。结果在虚拟实验阶段,筛选出了5套方案;在足尺空间模拟实验中,房间布局评价中方案5得分最高。原案在设施设备评价实验中得分最高。床铺评价结果显示上铺的评价感受明显低于下铺的评价(P <0. 01)。电视视看位置评价结果表明坐在上铺看电视的感受最差(P <0. 01)。洗漱台高度评价结果显示,与原案洗漱台高度的评价相比,增加洗漱台的高度或者降低洗漱台的高度无显着性差异(P> 0. 05)。办公桌高度评价结果显示原案的评价与增加桌子高度后的评价并未有显着差异(P> 0. 05);在房间大小评价方面,增加面积与原案的评价并未见显着差异(P>0. 05),但减少面积的空间评价则显着低于原案(P <0. 01)。在墙壁色彩评价方面,原案的米色与粉色和蓝色并未见显着差异。结论采用虚拟房间的图形评价和实体房间的实证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对影响半封闭居室适居性进行评价,为优化半封闭居室提出参考建议。(本文来源于《人类工效学》期刊2018年05期)
万婷,刘棋[3](2017)在《基于人文适居性的历史建筑环境渐进式更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叁类历史保护建筑常常被忽略,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衰落[1],并对中央大街辅街进行详尽调研分析,引入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的策略对此类历史建筑进行更新,达到尽可能留存历史风貌并改善居住条件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7年27期)
李坤[4](2017)在《长沙地区高层住宅适居性设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世界发展走势来看,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建筑向高层和高密度不断延伸,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大城市必然带来人口密度过大、土地紧张、资源利用率低、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都市病”。长沙地区作为中国的大城市也在不断地扩张和发展,其内部的住宅作为城市中人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面对一系列的城市弊端。土地有限,人口不断增加,高层住宅的出现和发展是必然的,但是由于高层住宅在长沙地区的适居性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对该区域的高层住宅的调查研究也越来越迫切。本论文针对长沙地区为研究范围,以位于该区域的高层住宅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居民适居性的问题进行调研总结分析研究,试图提出一些解决办法,满足长沙地区居民的居住需求。本文首先阐述长沙地区高层住宅适居性研究的背景和目的,了解国内外对于住宅适居性相关研究的现状,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解读和限定,通过对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分析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框架。其次对影响住宅适居性的政策、经济、社会、环境等宏观因素进行了分析解读,为进一步开展研究长沙地区高层住宅适居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接着以长沙市为研究对象,以长沙地区所属的夏热冬冷气候条件为依据,通过在长沙市的五个行政区内各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高层住宅区,采取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网络搜集等方法分析气候条件对于高层住宅适居性的影响,将高层住宅设计按宏观(建筑布局、交通系统、景观环境)、中观(套型)、微观方面(墙体、窗户、屋顶围护构件)对适居性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对高层住宅住户心理、生理产生影响的居住区环境和室内物理环境条件进行调查总结和理论分析;对建筑空间中的交通空间和交往空间进行适居性调查研究;着重关注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适居性特殊需求,主要从室外和室内两大方面进行研究。最后再根据对本文研究的高层住宅适居性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的提出,并结合实践项目案例对设计策略进行进一步的佐证。虽然长沙地区的高层住宅由于自身及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适居性在某种意义上下降了,但是相信通过本文的分析与研究,能够使我们在长沙地区高层住宅的设计上做到更加周详的考虑,能够为夏热冬冷气候城市高层住宅的设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9-19)
鲍双喜[5](2017)在《基于养老模式下的老年公寓适居性空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养老问题的由来与老年人口的增加有必然的联系。截止2016年年底,我国人口约136976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29亿人,占总人口的16.6%,相比2000年60岁上老年人1.26亿,占总人口的10.02%,其净增加6.58个百分点,此数据已远远超出国际社会老龄化标准值,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3亿,届时我国将成为超老型国家。因此,人口老龄化成为目前社会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国内养老公寓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许多开发商对养老公寓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一味追求设施豪华、规模宏大,而忽略老人养老实际需求,尤其是在老人居住空间精细化、适老化设计方面。因此,加强对空间适居性设计,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所需,设计出符合老年人居住的适居空间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外老年公寓建筑发展状况及空间设计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国内老年公寓建筑在设计上的不足进行对比分析,吸取、借鉴现有的老年公寓在空间设计上的优秀实践成果经验,总结出老年公寓适居性空间设计应结合老年人的心理、生理、行为模式,并提出老年公寓适居性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通过对老年公寓内部空间走廊、过厅及户型内部的起居室、卧室、卫生间、阳台的空间功能设置及尺度的研究,提出空间设计应满足最基本的布置尺寸和功能需求。又通过对室外无障碍设计、健身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绿化景观的康复性与景观性设计,提出室外空间设计应满足老年人的安全、健康、舒适需求。最后提出老年公寓适居性设计应向智能化设计方向的发展趋势。本文采用对相关学科理论与实际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力求通过对北京、西安地区现有老年公寓的实地调研的对比分析,有针对性的对老年公寓建筑的适居性设计进行全面分析,为老年公寓居室的功能布置和尺度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便于老年人可以在室内健康、舒适的生活。同时也为今后老年公寓适居性空间设计提供必要的设计方法,供后来者学习参考。(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6-01)
郭鸿儒[6](2016)在《东北现代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住宅是人类栖居的时空载体。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质量的滑坡,住宅适居性开始渐入人们的视野。低层低密度住宅作为高端住宅,其适居性也是学术关注的重点。东北地区属于寒温带,地域特点鲜明。但学界对该地区低层低密度住宅的适居性关注甚少。为此,本人将东北低层低密度住宅的适居性作为研究对象,以期能提供些许经验借鉴。本研究通过对适居性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得到适居性实际上是舒适感,安全感,归属感,领域感和参与感复合作用并不断随时间演化的结果。故而,本人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舒适感和安全感与基础需求,归属感和领域感与心理需求,参与感与自我实现需求进行对应,将适居性定义为以基础需求,心理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和时间为顶点的四面体体积。然后,通过这个基础定义,分析了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东北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的影响。最后运用这个定义确立了东北现代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人本原则和开放性原则。同时以奢岭·碧水山庄为案例,用这两个原则从物理环境营造,空间营造和心理环境营造叁个方面对东北现代低层低密度住宅的适居性设计进行了总结分析。(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大学》期刊2016-12-01)
龚杰[7](2016)在《大城市城郊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居住环境以及舒适性,相对于,城市的拥挤与喧闹,人们开始青睐于城郊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开始了“5+2”的生活。低层低密度住宅作为典型的住宅类型之一,受到众多人群的青睐,那么如何利用我们的知识技术,改进低层低密度住宅使之成为不单纯是可供人们选择的一款新型居所,更令低密度住宅对人们生活形态友好并另人们乐于居住的居所,由此提高居住空间的质素,这是建筑师应有的责任。本文试针对城郊低层低密度住宅就其居住环境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并结合他人的一些成功的方法对其提出一些改进的设计措施。以上述思路为基础,本文将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绪论。陈述研究的目的背景以及意义,同时纵览国内外就城郊低层低密度住宅的研究报告和成果,此部分结尾简介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与结构。第二,相关研究基础。首先对低层低密度住宅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概述,包括发展历程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住宅适居性,对舒适性的相关概念展开了论述,包括影响因素与相关论点。第叁,城郊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特点分析。分别讲述了物理环境的舒适性、功能空间环境的舒适性、心里环境的舒适性以及满足特殊群体需求。第四,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第五,评价上海市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第六,结论。(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11-01)
任小孟,潘沪湘,袁海霞[8](2015)在《某型舰艇适居性主观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某型舰艇的适居性,为舰艇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设计涵盖工作和生活区域的适居性主观调查问卷,对某型舰艇的200名艇员进行了调查。结果艇员对舰艇温湿度、通风、照明、色彩、饮用水和食物的供给等方面的评价较高,对工作和生活区域气味、住舱的面积、餐具的清洗、淋浴空间及频率、衣物洗涤和休闲娱乐资源的获取等方面的满意度较低。结论该型舰艇的适居性基本能够满足艇员要求,部分方面需要改进。(本文来源于《装备环境工程》期刊2015年02期)
吕琳琳[9](2014)在《185英尺以上大型豪华游艇适居性环境工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游艇是集航海、运动、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身,以满足个人及家庭奢华海上休闲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附加值尖端工业设计产品。其主要致力于为使用者提供一种可在海上实现陆地式高端、奢华与舒适的特殊水上体验平台。因此,对于游艇这一类船舶来说,其适居性环境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游艇的实际使用价值。在世界游艇产业向着大型化、豪华化方向发展的当今世界,游艇特别是大型豪华游艇适居性水平的提高一直都是国际高价值船舶设计行业持续关注的重要方向,并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豪华游艇适居性设计理论与方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基本设计理念的不同,我国在相关理论与方法方面尚缺乏系统性研究与突破。因此,把握当前的关键时机,加强对大型豪华游艇适居性环境工程的研究,形成可靠有效的大型豪华游艇适居性环境工程设计技术。不仅有利于指导我国大型豪华游艇的自主设计,支撑我国游艇品质的稳步提高,更可进一步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型豪华游艇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在国际游艇产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针对上述需求,本文首先从游艇人-机-环境及系统工程的概念入手,以游艇适居性环境工程研究作为论文工作的基础。并通过借鉴国外军、民船相关领域的指导思想和先进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且适用于我国游艇的环境适居性工程评价指标体系,为后续工作提供基础理论指导。进而,本文针对游艇适居性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了数值化建模过程与评估方法研究。结合模糊理论与理想解法,在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层次、多属性复杂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并通过数值计算进行验证分析,初步证明了该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最后,本文选取国内外叁艘具有代表性的大型豪华游艇作为验证实例,综合运用游艇适居性环境指标体系及数值化建模评估的结论,对各游艇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主人套房和餐厅进行了适居性环境工程的综合评估,检验了该体系及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并基于评估的结果给出了相关游艇设计改进提升的建议。综上,通过研究,本文建立了适用于我国大型豪华游艇适居性设计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并经由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该体系的可靠性与实用性检验。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典型大型豪华游艇的适居性设计进行了评估与优化。论文的成果可为我国豪华游艇的环境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对其他民用船舶的适居性环境设计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4-05-01)
杨光[10](2013)在《潜艇适居性探讨及浮筏隔振对适居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立足于潜艇居住条件恶劣这个紧迫的现状,比较有针对性地研究潜艇艇员在工作与生活方面适居性的方法。目前,对于潜艇适居性还没有比较系统地研究体系和方法,因此本文试着将研究和改善潜艇适居性的方法作了总结和归纳。为了减小艇员在机组工作时受到的振动影响,采用浮筏隔振系统,针对该系统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从理论层面为改善潜艇环境提出依据,并在实践层面上得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结论和数据。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从人的感官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了影响潜艇适居性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空间环境、舱室空气环境、舱室温、湿度、光照、色彩、噪声和振动等,通过这些分析为改善潜艇适居性提供有效途径。同时,参照国内外潜艇设计方面的准则以及国际上公认的标准,通过适当扩大居住空间,改善舱内气候环境,调节明暗与色彩,减振降噪等措施把潜艇上存在比较突出的适居性问题加以改善。(2)根据潜艇适居性相关规范要求,同时参照国外海军相关研究机构发布的资料以及借鉴航空、航天、水面舰艇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生活舱室及其相关设备的布置方法,为改善艇员生活环境提出行之有效的舱室布置方法。(3)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计算模拟直板筏架式浮筏隔振系统,从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得到了直板筏架式浮筏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及其模态振型,另外,研究了直板筏架式浮筏隔振系统在集中简谐力作用下,传递给基础的加权加速度值与潜艇适居性的标准值的比较。(4)设计了叁角形筏架、菱形筏架和半圆形筏架叁种组合框架板式浮筏系统,并从模态响应和谐响应分别分析了它们的振动特性。从潜艇适居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输出加速度的计算,并与人体对振动舒适性的加权加速度作对比,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利于潜艇适居性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3-12-01)
适居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半封闭居室的适居性进行评价,为其改进、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虚拟实验、足尺空间建模、语义解析法对半封闭居室布局及其设施设备进行适居性评价。结果在虚拟实验阶段,筛选出了5套方案;在足尺空间模拟实验中,房间布局评价中方案5得分最高。原案在设施设备评价实验中得分最高。床铺评价结果显示上铺的评价感受明显低于下铺的评价(P <0. 01)。电视视看位置评价结果表明坐在上铺看电视的感受最差(P <0. 01)。洗漱台高度评价结果显示,与原案洗漱台高度的评价相比,增加洗漱台的高度或者降低洗漱台的高度无显着性差异(P> 0. 05)。办公桌高度评价结果显示原案的评价与增加桌子高度后的评价并未有显着差异(P> 0. 05);在房间大小评价方面,增加面积与原案的评价并未见显着差异(P>0. 05),但减少面积的空间评价则显着低于原案(P <0. 01)。在墙壁色彩评价方面,原案的米色与粉色和蓝色并未见显着差异。结论采用虚拟房间的图形评价和实体房间的实证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对影响半封闭居室适居性进行评价,为优化半封闭居室提出参考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适居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杨新.城市型既有多层住宅适居性改造与利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9
[2].王庆敏,王伟,李科华,沈俊,余亮.半封闭居室的适居性评价研究[J].人类工效学.2018
[3].万婷,刘棋.基于人文适居性的历史建筑环境渐进式更新研究[J].山西建筑.2017
[4].李坤.长沙地区高层住宅适居性设计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7
[5].鲍双喜.基于养老模式下的老年公寓适居性空间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7
[6].郭鸿儒.东北现代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6
[7].龚杰.大城市城郊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
[8].任小孟,潘沪湘,袁海霞.某型舰艇适居性主观调查与分析[J].装备环境工程.2015
[9].吕琳琳.185英尺以上大型豪华游艇适居性环境工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
[10].杨光.潜艇适居性探讨及浮筏隔振对适居性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