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1]2003年在《股市用语信息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票市场是一个信息密布的市场,信息的载体主要是语言文字。对股市用语进行信息学研究,本文尚属首例,本文的基本框架是申农(C.E.Shannon)的信息传播模型。 股市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着两大主体:一是上市公司和股评家,二是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股民。第一主体的主要任务是编码,股市用语编码有几个基本要求,即结构清晰、语言生动、有时代感、表述明确等;第二主体的主要任务是译码,为了更好地解读股市信息,指导自己投资,赢得更多收益,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必须努力提高解码能力,这些是信息有效传递的基础。不过,股市中的信息噪声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与股市参与者都有关系。 最后,我们指出:为了使我国股市信息得到真实有效的传递,股市参与者都应该付出努力,共同为我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林松华[2]2004年在《新闻流行语汇的生态化》文中认为当前,生态学由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扩展到人类的文化生态、精神生态层面,生态学的人文色彩越来越浓,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等都已成为目前研究的新的生长点。所谓“生态学”似乎已不再仅仅是一门专业化的学问,它已经衍化为一种观点,给人们以极大的启示。生态世界观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提供了科学认识的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在研究语言的同时,还必须观察和探讨语言与环境现实的关系和相互影响。语言作为符号研究固然必要,但与创造和使用符号的人、与文化联系起来才有实际意义。生态语言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 本文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以新闻流行语汇为语料对象,从生态视野看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汇。文中吸取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如动态思想、环境思想、进化思想等,同时借鉴其他理论如经济学理论、信息学理论,多角度研究新闻流行语汇。全文就新闻流行语汇的运动生态,生态类型,语言健康,语言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比较系统地把握新闻流行语汇的生态化。
张雪梅[3]2018年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主题分类表构建及主题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长足发展,学术成果日益丰富,学科研究主题不断发展和演化。通过对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主题开展定量分析,发现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内容的主要特征及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我们理性研判学科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主题分布研究是我们了解学科发展方向、主题演变特征与规律的有效手段之一,主题分布研究包括借用已有分类体系的主题分布研究和独立构建主题分类体系的主题分布研究两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图书馆学主题分布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比与述评,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图书馆学主题分布研究范式,指出我国图书馆学主题分布研究在主题分类体系构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专家指导下,参照主题分类表建构要件,对1978-2015年38年间我国图书馆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学术专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万余条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构建出我国图书馆学主题分类表;根据独立构建的主题分类表,对4种文献进行全方位的统计与分析;通过对各级主题的统计描述,呈现了4种不同文献主题的发展轨迹,开展了热点研究主题和盲点研究主题的分析;通过一级主题分布轨迹图的描绘,总结了4种不同类型文献的主题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主题分布规律比较研究;基于主题分布规律验证的视角,开展了基于期刊分布的主题分析以及基于主题分布的期刊分析,尝试总结了核心期刊的研究主题分布规律,实现了对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主题分布规律的初步验证;开展了我国图书馆学主题演进趋势描述并对全部主题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本研究对于了解和把握主题的发展动态、梳理主题演变过程、分析主题发展趋势都具有一定的学科史料参考价值,本研究构建的主题分类表是我国图书馆学主题分布研究领域一次有益的尝试。第一章绪论,本部分主要阐述了主题分布研究发展的时代背景,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主题分布研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和评析,并基于发现的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概括了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技术路线,最后总结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二章理论基础,阐述了历史计量学的内涵和本质,阐述了历史计量学与主题分布研究的关系,同时对开展主题分布研究过程中涉及到分类法原理、知识组织论、文献计量学基本原理等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作了概括和描述,同时也对研究中涉及到的统计学的相关原理进行了阐述。第叁章研究范式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我国图书馆学主题分布研究范式模型,从主题词的获取方式、数据分析工具、研究路径等不同层次对研究范式进行了分析和梳理,最后对我国图书馆学主题分布研究范式进行了评价。第四章我国图书馆学主题分类表构建,在专家指导下,参照主题分类表建构要件,选取1978-2015年38年间我国图书馆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学术专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万余条文献作为样本,在研读和把握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发展基本方向的基础上,基于对学科的客观把握,构建出我国图书馆学主题分类表初稿,并选取数据样本,多次分类、调整,最终形成我国图书馆学主题分类表及其注释,并对该表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第五章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主题统计与分析,根据独立构建的主题分类表,对4种不同类型文献的各级主题分布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纵向统计与比较,对不同类型文献的主题开展了热点主题对比分析,总结了我国图书馆学一级、二级、叁级的研究热点主题,同时对盲点研究主题开展了初步的判定和分析。第六章我国图书馆学主题分布规律,根据构建的主题分类表,对4种不同类型学术文献的主题分布规律进行总结和描述。基于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学术专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主题分布轨迹图,对这4种文献的主题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研究主题在4种文献中的分布规律开展了比较研究。第七章基于期刊分析的主题分布规律验证,通过9种核心期刊发文量的比较,宏观展现研究主题在期刊中的分布概貌,然后分别从主题分布的角度考察了9种不同期刊和从期刊分布的角度考察了9个一级主题,基于期刊分析的视角总结了主题分布的规律,并与前文基于4种不同载体形式的主题分布规律进行了比较分析,前文总结的整体主题分布规律在基于期刊分析视角下的主题分布规律中得到了验证。第八章我国图书馆学主题演进趋势,基于对4种不同类型文献一级、二级、叁级主题的统计描述,引入函数型数据分析方法和平滑处理方法对主题演进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对主题发展趋势进行了定性的概括和总结。第九章研究结论和展望,对本课题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对本研究存在的局限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剖析,结合当下研究的局限说明了未来研究中的解决方向,并对本领域中有价值的后续研究进行了阐述。
陈琨[4]2006年在《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我国资本市场为背景,以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为核心,按照“财务信息生成——财务信息披露——财务信息透明”的逻辑思路,系统研究财务透明度及其实现问题。除引论外,全文共分为四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第一章,财务透明度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层次。本章对财务透明度相关理论进行了重新梳理,提出并界定了财务透明度概念,分析了财务透明度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财务透明度实现的叁个层次。本章的主要观点是:1、并不是对所有企业都有财务透明度的要求,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的古典企业,虽然也有财务透明度的要求,但那不是一种必然;对财务透明度的真正要求则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中,财务透明度是企业两权分离的产物。财务透明度对上市公司尤为重要,提高财务透明度既是对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2、投资者有限理性与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信息非对称成为一种必然,而信息非对称又直接导致公司财务透明度问题。提高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迫使隐藏的信息得以及时、充分的公开,可以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从而消除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带来的低效无序状况,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3、我国弱式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有着更高的要求,通过提高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可以使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信息以及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另一方面,资本市场效率的提高又对财务透明度的实现具有积极反作用。这两方面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社会福利的提高。4、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指的是与上市公司有关的财务和可能引起财务变动的一切信息(广义财务信息)的公开或可知程度。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的实现意味着财务信息能够可靠地生成,能够及时和全面地披露,能够为公众所理解,从而有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组合决策。财务透明度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综合的概念。5、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的实现需要经过叁个层次:第一层次,财务信息生成——财务透明度的基础;第二层次,财务信息
沈春雷[5]2018年在《19世纪电报编码技术及其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文中认为对于电报历史的研究,主要由通信技术史支持,其次新闻史在阐述新闻运动时有所涉及。技术史的任务是负责将现代通讯革命的起源解释清楚,新闻史是将电报的新闻媒介作用予以肯定。当前对“信息社会”所产生现象的关注和焦虑,启发了对信息社会起源的探讨,同时新闻学在建构现代新闻的概念阐释时,突出了对新闻特征和功能上的描述,而从技术的社会形成角度对其形成依据和过程进行解释,是当前国内技术与社会研究中的一个方面。将电报置于媒介技术史的角度,能够与上述问题的探讨产生衔接。本研究摘取电报技术中的编码部分,从SST的角度出发,梳理出该技术形成的历史路径;以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媒介的传播理论为依据,对19世纪电报史和新闻史涉及的相关历史事件进行文本分析,然后梳理出编码传递与新闻信息传播的实际结合情况。通过公共传播转向的确立说明电报编码作为媒介技术的社会成因;通过编码传递与信息传播的融合说明电报的“编码传递”对信息的“传播特征”起影响作用。研究首先分析编码的形态演变。电报中经常使用的编码系统是一种二级编码,为了完整地实现语义表达,信息传输中需要的不同符号通常要达到30到40个。在探讨这些符号的表现形式过程中,诞生了利用人工方式传达的扳臂信号,利用电传导极性的偏转符号和电脉冲的持续性所表现的通断符号这叁类表达。其中利用极性的“左右”表达首先取得社会应用成功,这是山于实验设备采用针式特点而造成。库克—惠斯通编码是这种类型的应用代表。在他们的方案中,编码的表达选择随着指针偏转而变化。随后利用电脉冲在时间上的连续特性产生的“通”“断”成为主要方案。其次分析了编码的信息传递带来的效应。早期的扳臂编码传递信息产生了两个后果:空间的远距离的第一次大范围联接和信息的专用目的传播。这两个后果被后续电报技术的继续发展予以承接。在电报完成向电子技术的转化后,优势突显的电报得到了有着较高信息传递要求的行业和领域的关注。这样,编码传递信息开始向广泛的社会应用方向转换。在电报建立的地域联接过程中,摩尔斯码为编码传递带来一种整体的统一,继而产生前所未有的广域空间联接。这导致两个后果:公共信息开始泛化和电报向公共媒介转化。论文研究揭示,电报的商业应用释放了编码的信息传递能力,这种增长从19世纪40年代起与廉价报纸的快速发展需求呈现同步频率。新闻行业在这个历史的偶合中,主动接纳了电报传递信息。电报做为媒介技术与新闻业务的结合,强化了新闻“时间”“空间”个方面的要素属性,这导致新闻具备了将一部分消息改变为信息的条件,使得报业的生态开始发生改变。研究还揭示,新闻媒介的另一个形态——通讯社——的兴起也与电报编码传递新闻信息密切相关。虽然廉价报纸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获取消息,但数量的增加还是与新闻消息供应之间存在矛盾。通讯社通过租用重要线路(包括亲自架设),与电报公司业务联合、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等行为,在19世纪后半期,实际已经控制了新闻消息的传递来源和去路。这种新闻传播秩序的确立造成了对新闻文化属性的显性改变,表现为:新闻业务中心化、新闻语言裁剪、要素式表达。因此本研究认为,作为19世纪电报技术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特征的编码传递,其媒介功能的形成受所处社会具体环境影响,而既成功能则对所传播的内容产生影响:信息的编码传递在19世纪早期被限定于专用目的,虽然受编码技术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转向了公共传播,但对后来以廉价报纸新闻为核心的信息传播,在内容、形态、渠道上仍然产生限定性作用。这导致新闻信息在新技术媒介中的流动并没有完全遵循传统报纸设定的新闻专业主义路线,而是表现了对媒介技术性要求的适应。
徐晖[6]2007年在《国家标准《针灸名词术语》基础研究》文中指出中医药标准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课题,而针灸作为中医药宝库的奇葩最先走向世界,并在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针灸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展开,作为其基础的针灸名词术语标准工作却相对落后,这必然影响针灸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本文从文献综述、研究过程、文献考证、总结等四方面对刺法灸法名词术语标准工作进行了基础研究。第一部分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中医药标准化、中医药术语标准化、针灸标准化叁方面阐述中医药标准化领域的现状,总结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及经验、存在的不足,指出针灸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为制定针灸名词术语标准做好初步准备。第二部分研究过程1、研究目的及意义:本课题的目的是运用标准化、术语学等方面知识对刺法灸法名词术语规范化进行预备性研究,总结出本项工作的一整套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形成《针灸名词术语》刺法灸法部分初稿,为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针灸名词术语标准体系做好奠基性工作。2、基本原则:(1)《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与方法》;(3)《针灸学名词审定原则与方法》;(4)《针灸学名词选词原则》。3、工作流程:本课题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应用术语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针灸名词术语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刺灸法名词术语标准工作的完整步骤。(1)就针灸学科框架进行研讨和确认;(2)依据文献广泛收集词条;(3)对入选名词术语进行规范定义,并做出名词注释;(4)在科学定义的基础上,根据术语标准的要求及特定格式进行编写,拟定《针灸名词术语》刺法灸法部分初稿。4、研究内容:从选词、定名、分类、定义及注释各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各环节的具体内容及方法。5、研究方法:本课题综合运用调研分析、文献研究、会议讨论、统计比较等多种方法对刺灸法名词术语进行深入考察,保证研究过程的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第叁部分文献考证文献的取舍直接影响到研究工作的质量,因此,文献使用的规范化就成为刺法灸法名词术语标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于现代文献要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将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估分级;古代文献是确定术语准确内涵最重要的资料,故对古代刺灸法文献进行系统考察,对各种刺法的形成及演变历史,各种疗法产生及发展应用情况进行整理,并列举具体词条研究示例进行说明。第四部分分析总结回顾本课题研究过程,从以下四方面做出总结:(1)术语工作要求及方法;(2)标准化工作的特定步骤和方法;(3)本研究结果可靠性、权威性分析;(4)体会:总结目前工作得失,为后期辞书编纂、针灸名词术语数据库建立、针灸标准动态修订打下基础。
徐彰[7]2016年在《民间借贷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民间借贷问题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通过对民间借贷历史发展的检视可以发现,我国古代的民间借贷犯罪主要集中于出借人一方的行为,即高利贷犯罪,而民间借贷借款人行为犯罪化现象始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金融市场的建立。通过案例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对于民间借贷行为尤其是涉众型民间借贷行为有广泛入罪的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风险刑法理论与我国社会传统重刑主义观念结合下刑法社会保护机能的过度体现,但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相关司法解释偏离了立法本意,导致了形式上民间借贷行为犯罪圈的扩大化趋势。文章基于解释论,分析认为民间借贷行为罪与非罪的基本界限在于对犯罪构成要件中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的理解和把握。由于民法和刑法在价值构造上存在差异,因此在不能突破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应当避免犯罪泛化的现象。罪刑法定原则并不仅是指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还包括了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必须依照法律定罪处刑。因此,在法律法规有明文的情况下,该如何限缩民间借贷行为入罪的现实情况,以体现刑法的谦抑性和最后一道防线的角色属性,并且满足现实生活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合理需求,其关键点即在于对规范的构成要件的实质性解释。在民间借贷行为构成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中,其核心要素是“存款”。现行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中对此处未加关注,然而作为民间借贷行为的基础法律关系,吸收存款与吸收资金两种行为并不相同。正确认识存款行为的性质,对于区分民间借贷罪与非罪有着根本上的重要意义。即经济行为应尽量的放置于市场中由当事人自行解决,国家不宜过度干涉,更不应当以刑罚的手段干涉。民间借贷行为属于典型的契约行为,双方基于意思自治而发生权利义务关系,应尽量将问题交由当事人自己解决。民间借贷犯罪中出借人的行为往往体现出资本的逐利性,对于借贷行为中可能的风险亦在事前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和认识,犯罪行为发生后一味的打击借款人而偏袒出借人的做法并不合理,且与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存在价值取向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在民间借贷犯罪中出借人往往存在过错,有自甘风险和被害人危险接受理论的适用可能。由于民间借贷犯罪所侵犯的法益为金融管理秩序这一超个人法益,因此对于犯罪行为导致的后果,受害人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刑事和民事的责任。民间借贷行为中的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的区分关键在于做出的欺骗行为所指向的对象究竟是财产本身还是用于实现财产利益的合同行为。此外,如果借款人的行为构成集资诈骗罪的,其中的借款合同效力也并非当然无效。P2P网络借贷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其本质是民间借贷,而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属性为信息中介机构,其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刑事风险和民事风险,通过明确平台的监管机构,加强对资金安全和信息披露的监管,可以降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风险。除了实体上的问题外,在民间借贷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应当否定一概以“先刑后民”模式进行处理这种严重侵犯当事人民事诉权的做法,无论是诉讼程序还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选择,都应当以保障民生、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出对于公民合法诉权和实体权益的最大程度的保护。
周笑[8]2004年在《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增值管理》文中指出从娱乐内容产品的微观角度,并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结合在一起来系统研究电视媒介的经营管理,在当前的电视理论研究中尚属前沿领域。 本文针对中国电视业规模偏小、集中度过低、内容产品社会价值不高,以及增值管理过于粗放和监管机制不够稳定等现实问题,根据全球范围内传媒产业中“娱乐先行”的客观事实,首先确认电视娱乐内容产品是中国电视产业,乃至整个传媒产业实践双高增值管理的最理想对象。 作为系统阐述双高增值理论的序曲,作者首先探讨了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基本价值属性,因为电视内容产品的价值属性及微观价值管理,是目前电视媒介理论研究和经营管理研究中相对薄弱的领域。在信息产品价值模糊性、公共产品效用不确定性、经验产品价值判断滞后性和时间消费的显着刚性等前人总结的电视内容产品价值特性之外,作者针对娱乐内容产品做出进一步的归纳,主要包括显着的价值外部性、内容的主观创造性和产权的非闭合性。以此为基础,作者从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实际经营活动中抽象出“人化”和“物化”两类不同的价值变化过程,构建出包含精神、物质双重价值在内的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特殊的价值链。 本文的核心是第四章关于“电视娱乐内容产品增值理论”的阐述,它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理论创新,旨在使电视媒介的经营管理及相关学术研究有效摆脱不同传播模式、不同监管制度、不同盈利途径、不同政治文化环境和不同类型内容产品的复杂差异性所带来的束缚,得以从容有序地构筑精细化的微观价值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重要创新概念是从“人化”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有效可支配时间”(本文第四章对该创新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作者藉此将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在“质”与“量”两个层面上予以贯通,演化出本文的核心量化分析工具“复合价值”,即内容产品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有机复合的量化指标。它不仅充分表达出每个特定内容产品的价值个性,使纷繁复杂的各类电视内容产品之间的价值比较成为可能,而且还充分体现出不同类型内容产品集合体的价值共性,使媒介经营管理者得以依赖于一个统一的内在价值尺度,从而可在不同市场环境、不同制度安排、不同频道类型和不同品牌战略条件下,对特定的价值集合体实行有针对性的增值管理,旨在实现以复合价值增长为根本目的的“双高增值管理”。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双高”的实质就是“物”与“人”的价值均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由于“物”的主要变化形式是线性的,而“人”的主要变化形式是非线性的,因此本文根据双高增值管理所适用的不同方法与手段,将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增值管理实务一分为二:其一是适用于直接的、线性调控方式的娱乐产品、娱乐频道和娱乐品牌等叁个具有递进关系的微观价值管理层次,调控的实质对象是不同层次“复合价值”的“量”与“质”;其二是适用于间接的、非线性调控方式的人力资本、产权结构和监管机制等叁个同样具有密切内在关联的宏观价值管理层次。这叁者均涉及到制度安排的变革,调控的根本目的始终在于实现相应“复合价值”的持续提升。由于中外电视媒介的理论和经营实践研究,还未就内容产品的微观价值量化管理及必要制度变革的非线性调控展开深入的探讨,因此本文中由六个不同层次构筑而成的电视娱乐内容产品双高增值管理框架,体现出作者在电视娱乐内容产品增值管理实践研究中的独创性。 具体来讲,娱乐产品层次的增值管理,首先在于确立合理的价值分类标准,以便有效确定特定内容产品复合价值所对应的细分目标市场,进而通过复合价值
参考文献:
[1]. 股市用语信息学研究[D]. 陈琳. 广西大学. 2003
[2]. 新闻流行语汇的生态化[D]. 林松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3]. 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主题分类表构建及主题分布规律研究[D]. 张雪梅. 吉林大学. 2018
[4]. 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研究[D]. 陈琨. 西南财经大学. 2006
[5]. 19世纪电报编码技术及其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D]. 沈春雷. 北京科技大学. 2018
[6]. 国家标准《针灸名词术语》基础研究[D]. 徐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7]. 民间借贷问题研究[D]. 徐彰. 东南大学. 2016
[8]. 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增值管理[D]. 周笑. 复旦大学. 2004